导读:本文包含了脑血管造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造影,脑血管,动脉,缺血性,血管,水化,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论文文献综述
马亮,毕立杰,李伟旺[1](2019)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缺血性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按诊疗方式将其分为血管造影组(血管造影术)和介入治疗组(血管造影术+介入治疗术),各63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血管造影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9%;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高于血管造影组(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的检查方法,但是在其基础上行介入治疗术会相对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行介入治疗术时,应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6期)
侯志峰,叶李晨,赵东升,吴云虎,王艳昕[2](2019)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经DSA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55例,并设置对照组为症状相似但经DSA证实非后循环缺血性患者36例,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结果确立中医证型,并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脑血管狭窄组的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比例均高于脑血管正常组(P <0. 05),脑血管狭窄组所占比例为60. 4%,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为22. 0%和16. 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后循环缺血的阳性率最高,但是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的患者中,中医证型与脑血管狭窄的程度或部位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黄美兰,姚茹,党小宁[3](2019)在《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对比剂肾病(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水化疗法+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接受水化疗法+全程精细化护理模式干预。记录2组术后CIN发生率、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观察2组围术期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估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CIN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48 h、72 h的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24 h、48 h、72 h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β_2-微球蛋白均高于术前(P均<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在以上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术后CIN的发生率,有利于减轻肾损伤及控制血糖,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陈国慧,王艳[4](2019)在《叁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IGS5300大型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对2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3D DSA采集并进行3D血管重建。结果检查20例患者获得26例叁维血管影像,其中22例图像呈现良好并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立体关系,4例出现较多伪影。结论叁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技术可立体、直观、完整的显示脑动脉瘤的解剖关系,对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极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医》期刊2019年11期)
聂少锋,薛萍[5](2019)在《注射速率、对比剂剂量对3D-DSA脑血管造影成像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注射速率、对比剂剂量对叁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城医院需行3D-DSA脑血管造影的310例颅内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速率和注射剂量分为A组(1.5 mL/s、350 mgI/mL) 77例、B组(3 mL/s、350 mg I/mL) 79例、C组(1.5 mL/s、400 mgI/mL) 78例和D组(3 mL/s、400 mgI/mL) 76例;分别计算各组患者轴位图像上颈内动脉岩段(C2)、眼段(C6)、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检测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血肌酐(Scr)值;并对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图像进行评分。结果各组患者造影前后的S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C2段、C6段、M1段、A1段SNR值及CNR值明显高于C组,C组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VR图像评分及MIP图像评分[(4.89±0.38)分、(4.91±0.32)分]明显高于C组[(4.75±0.41)分、(4.53±0.34)分],C组明显高于B组[(4.19±0.35)分、(4.00±0.39)分],B组明显高于A组[(3.50±0.39)分、(3.48±0.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m L/s的注射速率和400 mgI/mL对比剂注射量可以有效提高3D-DSA脑血管造影成像效果,且在一定速率和剂量范围内不会使患者血清Scr显着升高。(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王涛,张梅,余传庆,宫琨,武庆彬[6](2019)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20位行DSA和15位未行DSA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应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评估两组患者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叁个注意网络成分效率,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5天的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结果 DSA组和非DSA组术前MMSE、焦虑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意网络功能方面警觉网络[(27.95±32.19)vs (26.47±43.12)ms]、定向网络[(53.90±32.52)vs(52.67±26.31)ms]和执行控制网络[(157.20±94.68)vs(157.07±79.92)ms]反应时无显着差异(P>0.05)。相比较术前,DSA组术后第5天的警觉网络反应时显着减少[(27.95±32.19)vs(11.35±26.80)ms,P=0.010],非DSA组反应时显着增加[(26.47±43.12)vs (39.60±38.67)ms,P=0.035];两组的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础水平的差异后,DSA对两组警觉网络效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组警觉网络效率的变化值与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变化值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 DSA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主要体现在警觉网络效率,可能表现为患者不能及时灵敏地接受到外部信息刺激。(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姚丽,张宏,李涛,吴海琴[7](2019)在《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基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眩晕患者血管因素的认识。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脑DSA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48例,分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组(42例)及非VBD组(106例),分析血管源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与VBD之间的关系。结果 148例患者平均年龄(59.43±13.02)岁,其中男性78例(52.7%),基底动脉狭窄者(>50%)18例(12.2%),VBD者42例(28.4%)。性别、高血压及椎动脉优势在VBD组及非VB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饮酒、眩晕病史及椎基底动脉狭窄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优势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26,P=0.001)。VBD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DHI)评分为(81.14±9.42)分,非VBD组DHI评分为(69.25±8.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01)。结论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VBD不再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变,其可能与血管源性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眩晕合并VBD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残障程度更高。椎动脉优势可能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桂红[8](2019)在《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一文中研究指出1脑血管造影是什么?脑血管造影是一种X线检查技术,其全称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脑血管造影其运用了连续的X射片技术,并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处理图片,将其形成连续的图像,进而全面的观察血管、移位情况及走形轨迹。该技术主要通过股动脉入路,置入导管,随后置入导丝,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显示的动脉,并注入造影剂,随后进行X线扫描和摄片,通过造影剂可显示血管轨迹的图像,进而观察到脑血管位置、走形、通畅、狭窄、堵塞等情况。近年来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是神经外科内、外科医师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秦学元[9](2019)在《探讨64排CT平扫加脑血管造影检查与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对脑血管意外性病变治疗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64排CT平扫加脑血管造影检查(64排CT+CTA)与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MRI+MRA)对脑血管意外性病变(脑出血性病变、脑缺血性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682例疑似脑血管意外性病变患者分别予以64排CT+CTA、MRI+MRA进行病情诊断。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案的检出结果。结果 CTA对脑血管主干、分支的显示为100%,其中对大脑动脉5级分支的显示率为95.60%。64排CT+CTA检出860例脑梗塞、350例脑出血;MRI+MRA检出800例脑梗塞、120例脑出血。两种诊断方案的诊断结果相比,64排CT+CTA的检出结果显着优于MRI+MRA,对细小分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MRA;但是颅脑CT平扫与颅脑MRI平扫对脑出血性病变及脑缺血性病变有各自优势。结论 64排CT平扫加CT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诊断脑血管意外病变的重要诊断方案,能够迅速、准确地检出脑血管病变情况,比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的诊断更为准确,而颅脑MRI平扫较CT平扫对脑缺血性病变有其自独特优势,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MRA结合应用对筛查病因筛查和制定治疗方案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9期)
徐田明,蔡栋阳,薛绛宇,杨博文,时伟玉[10](2019)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五病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2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其术后下肢制动时间进行改良:下肢制动4 h后去除绷带,床上活动穿刺侧下肢2 h后可下床活动。观察的主要安全性指标是下肢活动后出现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次要安全性指标有穿刺点渗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所有患者活动后均未出现迟发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不良事件有:1例患者卧床制动2 h后弹力绷带松开,发现穿刺侧皮下淤血,但皮软、无硬结,考虑穿刺时皮下血肿扩散,给予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h后下床活动血肿无增大,24h内超声未见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卧床制动4 h去除绷带后穿刺点少量渗血,无血肿,继续给予加压包扎4 h后下床活动,无渗血及血肿形成;1例术后常规超声发现皮下小血肿,但无肉眼可见血肿。所有患者24 h内下肢静脉超声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制动4 h,术后6 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加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脑血管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经DSA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55例,并设置对照组为症状相似但经DSA证实非后循环缺血性患者36例,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结果确立中医证型,并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脑血管狭窄组的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比例均高于脑血管正常组(P <0. 05),脑血管狭窄组所占比例为60. 4%,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为22. 0%和16. 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后循环缺血的阳性率最高,但是在后循环缺血性中风的患者中,中医证型与脑血管狭窄的程度或部位无显着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血管造影论文参考文献
[1].马亮,毕立杰,李伟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侯志峰,叶李晨,赵东升,吴云虎,王艳昕.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3].黄美兰,姚茹,党小宁.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疗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4].陈国慧,王艳.叁维旋转脑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9
[5].聂少锋,薛萍.注射速率、对比剂剂量对3D-DSA脑血管造影成像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
[6].王涛,张梅,余传庆,宫琨,武庆彬.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7].姚丽,张宏,李涛,吴海琴.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基于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9
[8].杨桂红.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J].人人健康.2019
[9].秦学元.探讨64排CT平扫加脑血管造影检查与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对脑血管意外性病变治疗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徐田明,蔡栋阳,薛绛宇,杨博文,时伟玉.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临床观察[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