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方河北省灵寿县灵寿镇学区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目标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
一、设计思路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师生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本单元的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颐和园的内容,教材有新的表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培养创新能力。
二、实施步骤
1.首先对学生进行先期的培训,主要是掌握如何搜集下载网上的信息、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四年级学生已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只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要掌握以上的技巧有点难度,我们可安排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手把手的辅导。
2.把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收集,来完成颐和园一些景点的介绍和名称的由来,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
3.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中将是特别重要的。
4.小组学习情况。
在这次活动中,全班共48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
第一小组:以颐和园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材料,并写出简短的介绍。
第二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介绍。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参观颐和园的路线布置。
第四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颐和园的典故和人物传说。
三、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带来可能,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将共同完成的关于颐和园的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但限于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下载,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来一步一步来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我们教师则应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作为学生的参考。学生的演示文稿应以评价量规为参考。在这4个小组中,最后又遴选了8位对颐和园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核心小组,来进行多媒体的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并发布到校园网。
第一小组;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找到许多有关颐和园的网站。学生能从上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要区分网上信息的真伪。如对颐和园的建成时间在网上就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1750年;另一种是建于1764年。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学生就对此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世界遗产名录》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乾隆于1750年为其母后助寿而建”。
第二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找出不少书本上末列出的景点,并下载了文本对此景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发现了“原来我也行”。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游览路线,虽然在网上也有不少的网站介绍了游览的路线,但学生不照搬照抄,而是另外找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路线。“东宫门→仁寿殿→大戏楼→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长廊→看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宝云阁→石舫→南湖岛(乘船)→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西堤→玉带桥→苏州街→北宫门”。
第四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典故和一些相关人物。同学们不但在网上查阅到与颐和园直接间接有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还了解到有不少诗文对颐和园及其前身清漪园进行了描述,诗文之间,既有对颐园建设的记录,也有对此旷世之作的赞叹;有对它所受摧残的哀戚描述,也有对它青春再现的欢欣赞颂。读来如临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魂牵梦萦,神游不归。更有不少有关于颐和园的故事传说流传至今。
最后,由遴选出的8位同学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虽然在技术和画面上有所欠缺,但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达到了学习目的,在课堂的操作及与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小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通过这次研究性课程尝试,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与顾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一切开始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一场新的教学革命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