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欧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世纪,城市法,海商法,封建制度
西欧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彬[1](2019)在《论中世纪西欧城市法与海商法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社会发展的"黑暗时期",然而正是这一时期西欧诞生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并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城市法,城市对外贸易的需要又促进了海商法的发展,两者都主张主体地位平等和契约自由,具有反封建的因素。中世纪的城市法和海商法既受到罗马法和古希腊海商法的影响,又影响了近代民商法,其对法律思维和法律制度的影响延续至今。(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邓璐[2](2019)在《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生发机理——以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叁大创新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以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为代表的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都走上了产业发展高度集约化、科技投入高度密集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这种创新发展路径勾勒出以专业特色领域为方向、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优质创新资源聚集的创新发展模式。追溯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稳定的政治生态、西欧小国功能性中心的形成、精准科学的产业选择和坚实的科研教育基础是催生这种创新发展模式的主要成因。本文在评析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生发机理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中心发展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项露林,张锦鹏[3](2019)在《技术与市场:“大分流”视域下中国与西欧城市手工业比较研究(7-14世纪)》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州学派将中西方经济"大分流"的时间判定在18世纪晚期,然而不可否认在此之前双方早已埋下了分道扬镳的诸多因子。通过考察7—14世纪中国和西欧城市手工业发展的诸般面相,本文认为二者发展轨迹和特征虽相似,但内在机制仍颇有差别:一是作为发展动力的技术创新路径不同。中国城市手工业技术创新主要是走工艺复杂化、精细化路径,而西欧则沿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效率型路径发展;二是影响发展空间的市场机制不同。西欧城市手工业各环节、部门间的联系主要靠区域外市场或海外市场交换推动。中国则是"施坚雅模式"中心地等级市场,由基层市场逐级向高级市场提供手工业消费品。内部驱动和外部诱导力量的迥异,迨至工业革命后造成中国和西欧经济命运上"大分流"。(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洪庆明[4](2019)在《西欧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同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是现代西方社会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逐渐向深度发展的产物,是实现区域分工与合作最显见且富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在西欧、美国和日本,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城市群,这些都市连绵带不仅在国家经济格局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成为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空间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26)
陈稳[5](2019)在《“中世纪西欧城市”教学解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2011版课标要求"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实验课标虽然在"中古欧亚文明"之下提出"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但是没有指出"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和"自治的共同体",教材也仅仅指出城市取得自治权——这与自治共同体的内涵还有差距。新版课标突出西欧城市这两个特征,用意深远。中世纪西欧城(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符松涛[6](2018)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对大学兴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2世纪,西欧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世界。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知识生活的中心。它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地位。城市市民智力的发展使城市成为新思想萌芽的主要阵地。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大学产生不可或缺的经济和制度背景。城市提供了大学所需要的集中的人口、竞争的气氛、充足的物质方面的种种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城市独特的法律地位、相对宽松的气氛,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滋养了大学。(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敏[7](2018)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扎堆西欧东南亚》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8)——丝路节点城市——识别撬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在京发布。蓝皮书甄选出14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并指出上述城市主要扎堆西欧和东南亚,且近半数来自西欧。该蓝皮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团队撰写,社会科学(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8-07-23)
罗秋菊[8](2018)在《西欧中世纪后期与我国宋朝的城市和市民阶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萌芽产生。西欧中世纪后期与我国宋朝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其市民阶层都处于萌芽状态,但二者显现出来的特征在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观念因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差异背后是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历史因素的不同,就其发展过程来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决定了市民阶层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景华[9](2017)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欧洲城乡关系是对立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经济生活层面看,中世纪西欧城乡是共生和互动的:农村向城市供应资源,城市为农村提供工商服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存与互动的静态表象下,城市实际上导引着城乡关系向近代方向的转变。城市最初以极具渗透力的商品货币关系,侵蚀着乡村的农本经济,解构了乡村的封建关系。而当城市因其一定的封建属性而束缚了自身发展时,城市要素又向农村转移,促使乡村工业兴旺,客观上强化了城市和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支配力,并使乡村逐渐变成城市的依附者和从属物。在乡村工业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成为这些乡村工业区的控制中心,近代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由此诞生。(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7年06期)
彼得·霍尔,钱雯[10](2017)在《多中心大都市:西欧巨型城市区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2008年8月5日香港大学召开的"巨型城市区管治与规划创新"国际专题讨论会的发言"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A Western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Mega-city Regions"译出,主要论述了巨型城市区的定义、多中心的测度方法、功能性多中心城市信息流获取、巨型城市区的定性信息获取以及巨型城市区的政策实施等。(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西欧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以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为代表的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都走上了产业发展高度集约化、科技投入高度密集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这种创新发展路径勾勒出以专业特色领域为方向、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优质创新资源聚集的创新发展模式。追溯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稳定的政治生态、西欧小国功能性中心的形成、精准科学的产业选择和坚实的科研教育基础是催生这种创新发展模式的主要成因。本文在评析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生发机理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中心发展的政策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欧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伟彬.论中世纪西欧城市法与海商法的发展及其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邓璐.西欧小国特色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生发机理——以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叁大创新城市为例[J].文化月刊.2019
[3].项露林,张锦鹏.技术与市场:“大分流”视域下中国与西欧城市手工业比较研究(7-14世纪)[J].世界地理研究.2019
[4].洪庆明.西欧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同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陈稳.“中世纪西欧城市”教学解说[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
[6].符松涛.西欧中世纪城市对大学兴起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7].张敏.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扎堆西欧东南亚[N].国际商报.2018
[8].罗秋菊.西欧中世纪后期与我国宋朝的城市和市民阶层的比较[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
[9].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J].世界历史.2017
[10].彼得·霍尔,钱雯.多中心大都市:西欧巨型城市区透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