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生[1]2003年在《分布式房地产空间规划决策的系统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城市房地产空间的发展出现了分散化和局部重新聚集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广阔的覆盖面、高的传递效率以及虚拟空间的产生,使房地产在相对分散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有效连接,从而使房地产功能的规模效益免受分散化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交通科技的进步,也在一步步推动房地产商将更多的房产建设到远离市中心或者其他房产中心的地方。 目前我国城市房地产的分散化主要表现为逆中心化和局部再聚集。根据西方城市空间发展的经历,逆中心化不经有效控制,会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局部再聚集形成的城市房产的多中心格局则对城市基础设施再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多个中心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我国城市房产空间规划中还没有被系统考虑。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分布式城市房地产空间的概念以及基于这种概念的分布式城市房地产空间规划模式。城市房地产空间的分布式规划是一种强调分散化和合作化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经过分布式规划的城市房产空间格局将是一张由各个房产中心、副中心、房产单元以及独立房产作为节点,由互联、均衡的交通网络充分连接,并通过建立成熟的协调机制来高效管理的网络。 针对分布式房地产空间的概念以及分布式规划模式的设想,本文将房地产空间分布化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分散化、扩张化、互联化和合作化,并主要从这四个步骤,对房地产空间分布化的决策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每一个步骤要重点考虑的决策要素,并由此将分散化理念逐渐引向实施。 分散化决策是房地产空间分布化的关键步骤。对于一个给定房地产消费人口、给定空间范围的城市区域,什么情况下需要分散化、究竟怎么分散化,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一个房地产空间分散化决策模型,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这是一个较粗糙的模型。但它对系统级的决策而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同时进行了一个算例分析,以实验这个模型的可行性。 房地产空间的分布化规划模式在各种城市房地产空间规划中究竟如何实施?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讨论了城市商务办公房产、城市商业房地产、城市工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业用地的分布式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思想。应用分布式规划模式,上述各类房产空间布局中的不少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房地产空间的分布式规划模式体现的是城市房地产空间规划的一种新理念,有很多问题还有持进一步探讨。尽管如此,由于该模式对新技术革命潮流的较强的适应性,还是很有必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尽快将其付诸实施。
陈恺文[2]2016年在《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泛在信息的全面感知和互联,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城市服务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区域缺乏特色、发展规划不足、建设与应用不均衡、模仿重于研发、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则重技术轻应用、高新技术与应用服务脱节、理念与实践背离。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将智慧化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为此,本文以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和公共服务设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关联整合,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分析和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智慧决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如下:(1)运用大数据、云计算、Web Services等技术搭建开放共享的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城市设施和人口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需求调研数据、语义文本数据构建数据库,运用ArcGIS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分析方法库和决策模型库。从而将智慧城市的理念、技术运用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决策中去,制定出适用于群众需求并具有鲜明智慧城市特色的设施建设决策体系。(2)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人口和设施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人口位置数据进行密度计算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信息,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群众的时空需求,对设施的时空可达性进行评价,并对设施的空间优化提供决策建议,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公平性和及时性。(3)通过广泛调研基层群众的社会需求,采用基础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深入挖掘居民对智慧公共服务的需求特征和偏好,根据群众需求特征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智慧化服务应用进行优化设计和决策指导,以更好的实现城市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构建了基于ArcGIS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和基于社会需求大数据的智慧公共服务云计算辅助决策平台;基于位置大数据和ArcMap对南京河西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现状评价和空间优化决策;基于需求调研数据的统计挖掘分析研究了河西群众对社区教育、医疗、交通、政务等智慧公共服务的需求特征和偏好,并对智慧公共服务的设计提供决策指导。使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满足公平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要求,智慧公共服务应用的配置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曹春华[3]2005年在《转型期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市场经济为纽带的生产力极大进步和重新布局,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在众多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还将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越发使得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带有明显不确定性的动态发展特征。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巨变,城市规划作为一种面向未来、调控市场、服务社会的政府职能,必须回应各种变革和挑战。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寻求一种较为适时的方法来适应城乡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变化。在此背景下,论文以“城市规划运行论”为题,试图通过对城市规划运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探索、解决转型期城市规划持续适应性和动态应变性问题。首先,借问题提出之机,对“城市规划运行”的概念及其背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通过对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运筹学等理论内涵的分析和演绎,从理论上支撑、引证了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城市规划运行的方法论进行综合描述和求证,并把监理制度、ISO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绩效管理等理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运行机制中,系统地研究了城市规划运行的模式、方法以及法制环境、管理体系等相关问题。然后,基于城市规划运行的理念,结合对重庆市都市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过程的回顾、总结,分别从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规划执行制度的改进、规划监理制度的构建、规划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规划运行体制及决策制度的整合、重构等方面提出了框架性思路和建议。最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城市规划运行的意义并不在于运行的本身,而在于运行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而且还有望实现全社会对城市规划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为此,城市规划运行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注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注重谋求公平和正义,理性地对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来自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综合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趋向以及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张鸿辉[4]2011年在《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空间演化以大量具有能动性、适应性的微观行为主体(企业、居民、农民以及各类组织等)以及行为主体与环境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特征,产生出非连续的城市空间决策行为。传统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因其静态特征,无法反映出大量微观行为主体在城市规划空间决策互动行为中的时间维累积和空间维聚集过程,较难有效表达城市规划参与者的空间决策行为,规划结果的现势性、可接受程度均受到了一定限制。本文面向城市规划的实际需求,尝试结合多智能体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智能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构建可以清晰表达城市规划参与行为主体决策时空显性特征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并基于所构建模型,开展了长沙市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拟与分析应用研究,辅助认识和解决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非结构化问题,以期提高城市规划空间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法与参考借鉴。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体交互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行为和规则体系,构建了以多智能体系统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系列模型。较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在城市空间系统演化成因解释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还可弥补传统的基于GIS的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在过程模拟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强其表现力,有助于人们对城市空间系统演化表象之下的作用机制和交互过程的理解。(2)以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城市土地资源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构建了动态且能描述影响城市土地扩张的智能体间互动关系的城市土地扩张模型,模型对于解释城市土地扩张的成因、理解智能体行为对城市土地扩张过程的影响是合适的,且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为政府和城市规划者制定用地政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3)在多目标约束下,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问题的实际,集成多智能体系统与启发式算法构建了多智能体进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获取合理、可行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结果,并且具有良好的运行效率和目标优化能力。(4)在多智能体系统支持下,构建了一种基于信息动态反馈机制的多智能体交互式空间选址模型,使参与城市规划的智能体之间频繁的交流各自所拥有的知识与信息,最终达成一致决策意见,形成对选址问题的解决方案。该模型所设计的信息动态反馈机制能够有效的表达智能体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也使多智能体交互式选址模型优于传统选址模型中常用的空间迭加分析方法,从而为城市建设项目用地选址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5)以中部地区典型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长沙市市区为例,基于所构建模型,开展了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多目标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建设项目选址应用研究,模拟和分析了长沙市城市规划空间决策问题,为该区域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留下了巨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其理论深度、模拟精度、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林强[5]2010年在《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国内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海峡西岸、黄河叁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而目前对蓝色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初始阶段。本文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研究,意在为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评述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层面探讨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问题,并对国际不同层次蓝色经济区规划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等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参照,从发展基础、总体思路、空间布局、现代蓝色产业体系构建、政策和保障体系方面绘制了中国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地,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并以威海作为区域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典型研究样本,结合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律和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逻辑,对威海目前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其现阶段存在的若干瓶颈因素,从理念矫正、规划循环、产业深化、政策完善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策支持要点做了探讨。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全面检讨和比较各国海洋经济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多学科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二是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陆统筹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这是对以往海洋经济区发展理念的一个突破。叁是全面梳理有关蓝色经济相关问题的国际国内前沿文献,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演化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基础工作。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各方在蓝色经济区范畴等问题上有诸多分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数据和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只能是探索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张雪松[6]2004年在《基于螺旋模型的城市数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我国城市化正在以其他国家空前罕见的速度在进行,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无法遏制的必然。面对这种城市化浪潮,传统以手工为主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全球信息浪潮也促进城市规划必须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术上的提升。传统规划管理手段与信息反馈的落后,以及管理过程综合和系统分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数字规划就是在中国城市化与全球信息化两大浪潮交会处的浪尖上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是我国最早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领域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数字规划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国家建设部提出了十五期间重大科研课题——“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服务数字化工程”。城市规划领域信息系统十多年的建设表明,已经到了急需解决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时刻。 本文以信息化时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急需拓展为出发点,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现状,以系统方法、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首先提出了描述城市规划动态过程的螺旋模型。然后,以该螺旋模型为原型,系统论述了数字规划原理,描述了其组成框架,研究了城市规划动态螺旋过程的数字化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回顾了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阐述了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正发生着以动态规划为核心的深刻变革。引用软件工程中的螺旋模型,对规划动态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城市规划动态螺旋模型,该模型将规划过程划分为确定规划目标、收集城市信息、分析信息、制定规划方案、规划管理执行,以及规划监控与评价6个子过程,子过程环环相扣,迭代循环。 (2)全面分析了国内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现状,运用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与方法,在城市规划动态过程的螺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数字规划模型框架。 (3)针对数据是建立数字规划的基础,分析了城市规划数据类型与来源,认为以现状数据与规划设计成果数据组成的空间数据是城市规划数据的主体。指出了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现状数据与规划成果数据不能满足GIS与数字规划要求的症结,进而提出了城市规划多源数据与异构平台集成方法。 (4)分析了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生产现状,提出数字地形图数据必须面向传统制图与GIS双重需求的观点。分析了机助制图与GIS在数据组织与图面的表示上存在的矛盾,剖析了现行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体系的不足。应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应用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模型,从而能够把地形图图式符号所描述的DLM与DCM有机地区分与联系,并有助于把图式符号所描述的客观地理对象的相关属性解译为信息。实验证明,该模型对于面向多应用数字地形图数据组织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以汕头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例,研究了原有数据改造方法。 (5)剖析了规划模型的特点,认为规划模型具有复杂性、空间性、动态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热点中的城市动态模型,着重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元胞自
李黎[7]2006年在《广州城市边缘区规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原城市周边属于乡村的地区迅速被纳入城市建设范围,演变成城市边缘区,各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因素、现象和行为在城市边缘区都不断呈现,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由于中国城乡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城市边缘区在管理体制上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至于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农村管理的色彩,致使城市边缘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同世界其它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历程一样,中国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本论文以广州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广州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城市边缘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却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且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首先文章在对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界定方法、空间理论、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的特征、解决城市边缘区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理念。其次着重分析了广州城市边缘区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建筑学的有关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方法,从技术手段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广州市边缘区的特性及解决问题的困难,提出了城市边缘区规划及其管理的若干理念和方法:1.共生理念。针对广州城市边缘区范围广、问题复杂、解决问题存在诸多的实际困难,提出城市边缘区治理应树立实事求是、注重事实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广州城市边缘区管理体系有序协调为出发点,在一定时期内与问题共存,并非在短时期内予以根除。在控制问题蔓延及杜绝新问题产生的条件下展开城市边缘区治理。2.有机改造理念。城市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城市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城市边缘区的改造不可能全面铺开,论文提出了从区段重点地段着手,对城市边缘区进行有机改造,产生辐射效应,逐渐推动整个城市边缘区的改造。对于城市边缘区改造要具有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管理模式。3.政府-公众互动理念。城市的管理不应是政府的孤立管理,自上而下的单方向行政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论文提出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发动公众、依靠群众,大力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管理,真正有效解决城市边缘区存在的问题。根据以上提出的指导性理念,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数字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来促进和保障理念构想的实施,将规划及城市管理理念与技术实现方法紧密结合,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数字技术动态监测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在目前广州城市边缘区范围广、发展快的特性下,采用人工监测城市不可能达到城市管理目标,论文提出了采用数字技术进行监测,及时、全面地掌握城市边缘区问题,抑止问题的蔓延、遏制新问题的产生,为城市边缘区改造奠定基础。2.采用数字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编制。目前城市规划编制存在城市基础信息不全面、脱离实际的问题,实践中很难对城市边缘区发展及改造予以正确引导。针对广州城市规划编制“一张图管理”思路,论文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及操作体系,实现在统一的大系统下有效地编制城市规划。3.采用数字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目前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越权管理及多头管理是造成城市边缘区建设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规划管理无论是在外部管理上还是在内部管理上都存在漏洞,论文提出了采用数字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保证规划管理有效实施。4.采用数字技术辅助实施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及监督。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是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目前广州市没有能够广泛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论文提出了采用网络等手段实现最广泛的公众参与与监督。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结合理念的实践探讨,研究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广州市城市边缘区规划及其管理以致国内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及其管理提供参考。
姚刚[8]2016年在《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巨大变革时期,工业化住宅发展存在瓶颈: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不够、产业化规模不足。如何利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具的协同设计模式,提高工业化住宅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运行效率,实现工业化住宅信息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除了绪论和结论,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要素研究、系统整合模式与应用方法。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并初步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接着,论文的第二章至第叁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础理论作阐述:第二章对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对阻碍工业化住宅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需要向制造业学习,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需要转型——必须从线性走向协同,应该选择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作为工业化住宅研究的切入点;第叁章介绍了协同设计的基本观点与发展脉络,明确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定义与特征,并总结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支撑技术;第四章是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部分:首先通过文献评论与专家访谈确定了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然后运用调查问卷搜集关键要素的基础数据,最后对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最重要的五个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使得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五章至第七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阐述:第五章在整体上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技术平台,制定了一个可扩展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实施框架,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第六章在总结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冲突消解方法;第七章明确了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原则与管理流程。该部分内容是研究的技术基础。论文的第八章论述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研究提出了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解决了工业化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问题,既是对研究第四章的结论中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这个关键要素的解答,也是对所有关键要素的整合研究。这种系统整合模式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方法论。论文的第九章在分析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内容、目标、工具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归纳了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工业化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协同方法上的操作依据。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工作做出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阮刚锋[9]2010年在《基于Web服务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房地产销售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网上统计、销售分析,并实现与客户的快速交流,有效地提高产品销售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房地产公司提供了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与销售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界定了其在本文中的内涵;接着,着眼于房地产销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实现技术;其次,介绍了房地产销售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了B/S体系模式,叁层架构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并选择了ASP.NET为系统的开发环境;再者,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分为六个功能模块,分别为基本信息管理模块、销售模块、求购模块、查询统计、系统设置模块,对系统进行UML建模与数据库设计;随后,课题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设计出数据库合理的存储过程与视图,以提高信息的访问与查询效率,并分别设计与实现了房地产销售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中的六大功能模块;最后配置系统的IIS站点,对整个系统进行运行测试,以完成房地产销售信息化课题的分析与研究。
张鉴[10]2015年在《高端住宅区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房产市场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住房要求不断提高,对于高端住宅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高端住宅利润丰厚,很多企业都参与到投资和建设中来,竞争日益激烈。但大多数企业经验不足,前期工作做得不够完善,导致完工后投资成本超标,在建造过程中不断的变更设计或降低规划标准,规划方案没有创新,风格雷同,导致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由于缺少相关研究理论,企业的主动控制的意识和并没有随着住宅价格和需求量一同增长,前期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确立过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根据我国高端住宅市场的前期方案规划设计现状,分析了导致前期投资造价难控制、规划设计方案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规划设计方案体系有缺陷,缺少针对性;其次在价值工程的理论基础上,在规划设计阶段主动控制,借鉴多方案优选模型的思路,改进了方案优化思路;同时在具体改进时增加了顾客的选择自由,建立了一套适合高端住宅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体系,通过减少变更提升投资和造价的准确性,通过改进功能,降低成本等方式提升房产价值。
参考文献:
[1]. 分布式房地产空间规划决策的系统分析[D]. 代春生.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决策研究[D]. 陈恺文. 东南大学. 2016
[3]. 转型期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研究[D]. 曹春华. 重庆大学. 2005
[4]. 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鸿辉. 中南大学. 2011
[5].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 青岛大学. 2010
[6]. 基于螺旋模型的城市数字规划研究[D]. 张雪松. 武汉大学. 2004
[7]. 广州城市边缘区规划管理研究[D]. 李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8].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D]. 姚刚. 东南大学. 2016
[9]. 基于Web服务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阮刚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10]. 高端住宅区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研究[D]. 张鉴. 广西大学. 2015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蓝色经济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智能城市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房地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