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野生稻论文_唐秀英,王会民,龙起樟,黄永兰,芦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乡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乡,自交系,低温,放线菌,粳稻,籽粒,苗期。

东乡野生稻论文文献综述

唐秀英,王会民,龙起樟,黄永兰,芦明[1](2019)在《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东乡野生稻根系低温响应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东乡野生稻的耐冷机理,本研究以东乡野生稻为材料,分别进行6℃(低温)和25℃(对照)处理3 d,采用iTRAQ技术开展东乡野生稻苗期根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TRAQ技术共鉴定到14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p<0.05且差异倍数>1.2或<0.83),其中,上调表达48个,下调表达98个。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单生物过程和刺激反应等,涉及到细胞、细胞成分、细胞器、细胞器成分和膜等细胞组分,主要发挥结合和催化活性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代谢途径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48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主要涉及逆境胁迫与信号传导、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长发育等功能,可以作为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研究的候选蛋白。这些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质为进一步阐明东乡野生稻的耐冷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1期)

马小定,唐江红,张佳妮,崔迪,李慧[2](2019)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野生稻是分布于全球最北端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差异较大,目前缺少覆盖其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本文以东乡野生稻和日本晴为材料,通过筛选已有的1017个标记,并利用东乡野生稻基因组重测序信息设计的217个InDel标记,共检测出203个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间呈现多态性。这些标记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平均间隔1.9 Mb,基本覆盖东乡野生稻全基因组区域。通过对籼粳亚种的检验分析,发现该套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基因型分析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发掘东乡野生稻的有利基因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沈雨民,洪骏,熊焕金,陈明亮,吴小燕[3](2019)在《利用重组自交系定位东乡野生稻在低氮胁迫下相关性状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野生稻中有大量的优异基因,利用其片段替换系在低氮胁迫条件下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可为筛选耐低氮水稻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以184个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东乡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籼稻保持系赣香B为受体亲本)为定位群体,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作图法,对正常与低氮胁迫条件下水稻有效穗、单株产量、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00个QTLs,88个为新检测出的QTL,其中ph7b、nt1.1、nt3、nt6、pl9.3、tgw3a、tgw5a.1、tgw6a、tgw8a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另外,pl7a.6和pl7b.2及pl8a.4和pl8b为在不同处理下均能影响穗长的位点;ypp5a和ypp5b为在不同处理下均能影响单株产量的位点;tgw2a.2和tgw2b、tgw3a和tgw3b、tgw5a.1和tgw5b.2及tgw8a和tgw8b为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能影响千粒重的位点。部分QTL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新检测出来的QTL可能对筛选耐低氮水稻材料有所益处,也为水稻氮元素高效利用分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1期)

包建莹,张志斌,肖依文,汪涯,颜日明[4](2018)在《东乡野生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PRh5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东乡野生稻中分离到一株生产较强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内生放线菌菌株Streptomyces sp. PRh5,利用活性追踪法结合正相硅胶、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从PRh5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到4种抑菌活性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分析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尼日利亚菌素(2)、13-Docosenamide(3)、诺卡胺素(4)。这表明菌株PRh5具有开发为新型抑菌生物制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1期)

钱熀俊[5](2018)在《东乡野生稻qRC10-2耐冷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异常,低温冷害已成为威胁水稻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改良水稻耐冷性状以及选育耐冷品种对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东乡野生稻的10号染色体上精细定位到一个与水稻耐冷相关QTL(qRC10-2)的基础上,对该位点候选基因(qRC10-2)的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qRC10-2的亚细胞定位发现GFP荧光几乎全部定位在细胞膜上,而在其它区域均未检测到GFP荧光信号,证实了qRC10-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2.以东乡野生稻中的qRC10-2+通过农杆菌转化冷敏感材料籼稻R6547,进行过表达qRC10-2+,以及干扰籼稻R6547中qRC10-2和粳稻日本晴中qRC10-2+。结果表明干扰粳稻日本晴中的qRC10-2+基因植株经过冷处理过后存活率明显降低,而在籼稻R6547中过表达东乡野生稻中的qRC10-2+基因后,转基因植株经过冷处理过后存活率明显升高。所以耐冷基因qRC10-2+对水稻苗期具有耐冷性,而基因qRC10-2-没有耐冷功能。3.qRC10-2基因功能为参与果胶的代谢,而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冷处理前,转化qRC10-2+的R6547(OR-qRC10-2+)T2代纯系在冷处理前的果胶含量极显着高于籼稻R6547,干扰粳稻日本晴中的qRC10-2+基因(IJ-qRC10-2+)T2代纯系在冷处理前的果胶含量极显着低于粳稻日本晴,说明qRC10-2+在受到冷胁迫前就可以增加植株根部的果胶含量,从而使OR-qRC10-2+植株耐冷性增强。在冷处理后,OR-qRC10-2+的T2代纯系在冷处理后的果胶含量仍然极显着高于籼稻R6547,也进一步说明qRC10-2+基因在受到冷胁迫后,仍然可以促进水稻根部的果胶合成,提高转基因植株耐冷性,而IJ-qRC10-2+植株由于qRC10-2+基因受到干扰,不能增加细胞壁中的果胶含量,使得转基因植株的耐冷性降低。4.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转录组表达谱分析,研究qRC10-2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qRC10-2转基因株系中大多数与代谢路径、胁迫响应、生物系统等方面相关的基因出现上调或者下调。MYB、WRKY、NAC等转录因子在冷胁迫处理后,其表达水平出现显着上调或者下调,其中WRKY转录因子表达增强了植株耐冷性,并且参与ABA途径的应答。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水稻苗期耐冷性的分子机理和调控通路提供实验基础,同时qRC10-2功能基因的克隆为耐冷水稻品种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胡涛,宋佳瑜,吴爱婷,刘思彤,郭志富[6](2018)在《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发芽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发芽力遗传及分子机制对选育适宜直播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的方法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根据农艺性状和低温发芽力的综合表现,筛选了10份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且低温发芽力较强的株系,为超级稻沈农265低温发芽力的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共检测到4个标记与低温发芽力连锁,分别是2号染色体RM324和RM166、5号染色体RM534和9号染色体RM257。进一步通过连锁分析,鉴定出15个低温发芽力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2、4、5、6、7和11号染色体,这些QTL的LOD值介于2.57~5.00之间,QTL贡献率介于11.48%~17.72%之间。其中位于2号染色体的qGP-2-1和qGP-2-4与BSA法检测到的连锁标记RM324和RM166一致,这两个位点可用于低温发芽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剑[7](2018)在《东乡野生稻衍生群体分子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生东乡野生稻携带诸多农业生产急需的有益基因资源,挖掘其有益基因资源服务农业生产必将助力我国水稻产业向纵深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多年生东乡野生稻为研究材料,构建“东乡野生稻/93-11”F_2和F_(2:3)群体并调查越冬再生、穗部及籽粒等30个重要性状,借助QTLs IciMapping4.10版软件构建分子图谱并开展前述性状的QTLs定位研究。共定位到67个QTLs,其中在F_2群体检测到42个QTLs,在F_(2:3)群体检测到25个QTLs,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张包含137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1557.62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1.37cM,不同染色体标记间平均图距介于7.07-18.28cM,所有染色体标记间图距范围0.47cM-45.96 cM.(2)共检测到4个越冬再生性状QTLs,分布第2、3、6、7号染色体上。其中,利用不同QTLs检测方法重复检测到QTL-qOW6,LOD值为36.6,贡献率22.32%;没有检测到越冬再生上位性互作QTLs。(3)在F_2和F_(2:3)群体共检测到40个穗部相关性状QTLs,LOD值变异范围在2.55-18.21,贡献率变异范围在10.17%-47.79%;其中,在F_2群体检测到21个QTLs,在F_(2:3)群体19个QTLs,两群体同时在第6号染色体RM3724-RM5745区间检测1个影响穗倒Ⅳ节一次枝梗有效节间长的QTL;控制一次枝梗的qNPB7、qNPB8位点包含了已克隆基因OsMADS15和OsCEP6.1;共检测到40对上位性互作QTLs。(4)在F_2和F_(2:3)群体共检测到23个籽粒性状QTLs,LOD值介于2.60-37.97,贡献率介于4.73%-82.51%;其中,在F_2群体检测到17个QTLs,而F_(2:3)群体仅检测到6个QTLs,在两群体重复检测到1个颖壳色QTL。共检测到18对上位性互作QTLs。上述研究结果为挖掘控制多年生东乡野生稻越冬再生、穗部、籽粒等重要性状优异基因资源与潜在育种应用价值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胡标林,黄得润,肖叶青,何强生,万勇[8](2018)在《应用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糙米矿质含量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强化粮食作物的必需矿物质有利于缓解人们矿质营养缺乏症。【方法】从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_1F_5群体中挑选到1个单株A58,与协青早B回交,构建了BC_2F_(4:5)群体。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132个BC_2F_(4:5)株系的糙米Mg、Ca、Zn、Fe、Mn和Cu含量,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进行糙米矿质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7个糙米矿质含量QTL,分别位于第1、4、6、8、9和11等6条染色体上,包括Mg含量1个、Ca含量4个、Zn含量4个、Fe含量2个、Mn含量2个和Cu含量4个。这些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0%~47.2%,其中8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结论】12个QTL聚集于5条染色体上的5个QTL簇,表明不同矿质营养元素涉及到共同遗传生理机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将有利等位基因应用于稻米营养品质改良。(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胡建坤,黄蓉,华菊玲,李湘民,黄瑞荣[9](2017)在《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野生稻(Oryzae sativa f.spontanea Roschev.,OSFSR)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全球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因其具有遗传多样性及蕴藏着耐寒、耐旱、耐瘠、广亲和性、胞质雄性不育、抗病虫等有利基因,对当代水稻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乡野生稻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已有报道,但对稻曲病的抗性至今不为人所知。为此,作者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抗稻曲病进行了研究。将东乡野生稻南昌异地圃保存的3个居群9个群落的200个单株繁育后代移栽到稻曲病常发稻田,单本栽培,株行距60cm×100cm,常规管理。以两优培九和两优036为稻曲病接种感病对照品种。采用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摇培稻曲病菌。以稻曲病菌菌丝片段-孢子混合液(孢子液浓度为5×10~5个/mL)为接种体,在东乡野生稻稻剑叶与倒二叶距离为2~3cm时,采用人工注射接种法,接种东乡野生稻3个居群9个群落的单株繁殖材料,共接种88份。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单株繁殖材料对稻曲病抗性差异明显,存在抗病、中抗、中感和感病等4种类型,无免疫、高抗或高感材料。参鉴材料中抗病和中抗材料分别占46.6%和29.5%,以抗病类型居多,占参鉴材料的76.1%;感病和中感材料分别占10.3%和13.6%,感病类型占参鉴试材料的23.9%。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群体对稻曲病抗性较强,具有抗稻曲病特质,有望在其中挖掘到抗稻曲病优异种质,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价值。东乡野生稻不同群落的单株后代在南昌异地圃自然条件下生长,观察多年尚未发现稻曲病株。东乡野生稻的农艺性状与栽培稻有显着差异,其抗稻曲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研究东乡野生稻抗稻曲病机制与抗性生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姜秀娟[10](2017)在《利用东乡野生稻进行超级稻低温萌发力改良及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直播不需要育秧与移栽直接将种子播种于田里,因此是一种轻型、高效且节水的栽培方式,对实现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种子成苗的好坏是直播栽培应用于推广的先决条件,低温萌发力是限制直播稻种子成苗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育新的或改良现有水稻品种的耐低温萌发特性,是直播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普通野生稻里,位于全球最北端的东乡野生稻蕴藏着耐旱、耐寒、耐瘠、抗病虫、高产等有利基因,素有植物中的"大熊猫"之美誉,目前通过东乡野生稻培育的稻种已有57种之多。本研究将利用东乡野生稻和超级稻沈农265构建的140份回交重组自交系,对超级稻沈农265的低温萌发力进行改良,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混合分组分离方法(BSA)筛选耐冷连锁标记并进行QTL初步定位。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140份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株高,穗长,结实率,千粒重方面呈明显的正太分布。其中整体株高平均值为95.31cm,标准偏差为8.72。穗长平均值为17.03cm,标准偏差为1.31,大部分自交系穗长在15cm-18cm范围内,个别自交系穗长达到25cm左右。结实率平均值为0.92,标准偏差为0.03,极少数自交系结实率较低,为75%左右。千粒重平均值为25.75g,标准偏差为3.58,多数自交系千粒重在25g左右,少数能达到38g左右。以上结果表明群体的各农艺性状呈现连续分布趋势,为明显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群体内变异丰富。株高与结实率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性,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进行低温发芽力的鉴定结果表明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低温萌发力呈现明显的连续分布趋势,且呈正态分布。表明群体中存在不同等级的耐冷性材料,以群体低温发芽力耐冷等级进行划分,群体耐冷性都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发芽率极强的占了 5%,耐冷性极弱的占了 7.9%。且通过相关性分析,低温发芽力与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无相关性,对群体的产量指标和低温发芽力做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低温发芽力与产量各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低温条件下水稻发芽不受株高、穗长、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影响,低温发芽力独立于产量性状遗传,为超级稻低温发芽力的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3.通过农艺性状和低温发芽力的综合表现,筛选了 7份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类似沈农265),低温发芽力较强的材料,这7份材料株高平均为96.8cm,穗长平均为17.4cm,穗数平均为14,穗粒数平均值为144,结实率平均为92.29%,千粒重平均为25.42g,低温发芽率平均为93%,这些材料在产量性状上与超级稻沈农265类似,但低温发芽力却得到显着提升,为超级稻沈农265低温发芽力改良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4.从水稻基因组上挑选158对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经筛选,在亲本中表现出明显多态性的有46对,多态率为33.33%。利用这46对SSR引物对140个株系的标记带型进行检测,利用IciMapping4.1作图软件定位出19个有关低温发芽力QTL,分别位于第1、2、4、5、6、7、11号染色体。其中第1染色体有3个,第2染色体定位到7个,且这些QTL在第2条染色体上密集分布。第4和第6染色体分别1个,第5染色体和第11染色体分别有2个。这些QTL的LOD值介于2.57-5.00之间,加性效应值在-15.30—14.43之间,单个QTL贡献率介于11.48%-17.72%之间。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两个QTL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标记RM562-RM8129和RM8219-RM3825之间,贡献率分别为17.71%和17.72%。5.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耐冷性极强和耐冷性极弱的材料各10个,构建耐冷和不耐冷2个极端混池,进一步采用BSA法,利用在亲本中有多态性的46对引物在两个混池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两对在混池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RM324、RM166,在第5和第9染色体上的各检测到一对在混池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RM534 和 RM257。(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东乡野生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乡野生稻是分布于全球最北端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差异较大,目前缺少覆盖其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本文以东乡野生稻和日本晴为材料,通过筛选已有的1017个标记,并利用东乡野生稻基因组重测序信息设计的217个InDel标记,共检测出203个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间呈现多态性。这些标记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平均间隔1.9 Mb,基本覆盖东乡野生稻全基因组区域。通过对籼粳亚种的检验分析,发现该套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东乡野生稻与粳稻杂交后代群体基因型分析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发掘东乡野生稻的有利基因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乡野生稻论文参考文献

[1].唐秀英,王会民,龙起樟,黄永兰,芦明.基于iTRAQ技术筛选东乡野生稻根系低温响应蛋白[J].分子植物育种.2019

[2].马小定,唐江红,张佳妮,崔迪,李慧.东乡野生稻与日本晴多态性标记的开发[J].作物学报.2019

[3].沈雨民,洪骏,熊焕金,陈明亮,吴小燕.利用重组自交系定位东乡野生稻在低氮胁迫下相关性状QTL[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包建莹,张志斌,肖依文,汪涯,颜日明.东乡野生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sp.PRh5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5].钱熀俊.东乡野生稻qRC10-2耐冷基因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胡涛,宋佳瑜,吴爱婷,刘思彤,郭志富.东乡野生稻低温发芽力QTL定位及超级稻耐冷改良[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

[7].郑剑.东乡野生稻衍生群体分子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8].胡标林,黄得润,肖叶青,何强生,万勇.应用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糙米矿质含量QTL[J].中国水稻科学.2018

[9].胡建坤,黄蓉,华菊玲,李湘民,黄瑞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0].姜秀娟.利用东乡野生稻进行超级稻低温萌发力改良及QTL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协青早B回...釉稻、粳稻和东乡野生稻磷酸甘...粕稻,粳稻和东乡野生稻苹果酸...栽培釉稻、粳稻和东乡野生稻一...釉稻、粳稻和东乡野生稻苹果酸...釉稻、粳稻和东乡野生稻磷酸甘...

标签:;  ;  ;  ;  ;  ;  ;  

东乡野生稻论文_唐秀英,王会民,龙起樟,黄永兰,芦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