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孕酮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孕酮,组分,舌鳎,调节剂,选择性,斯坦。
孕酮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浩,王彦平,杨佐君,郭勇,王相国[1](2019)在《Wnt7a和孕酮受体在人工受精奶牛受孕前后表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筛选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在北京某牛场选10头荷斯坦奶牛,在输精后第1、4、7、10、13、16、19天取血,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Wnt7a和PR的表达趋势和变化规律。通过直检对10头荷斯坦奶牛进行怀孕检测,其中有7头受孕3头未受孕。通过检测受孕和未孕的奶牛血液中Wnt7a基因和PR基因的表达量,发现Wnt7a基因在受孕奶牛血液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未孕奶牛,特别是输精后第7天受孕奶牛的表达量显着增高,Wnt7a的蛋白质水平表达呈现出类似趋势;PR基因在全部10头奶牛中呈现出从输精后第一天表达开始降低,并一直维持一个很低的表达状态。Wnt7a具有作为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标志因子的潜质,其优势在于将检测窗口提前到输精后的第7天;PR不具有作为标志因子的优势。通过探究影响早期妊娠的相关因子变化规律,可以为孕检的时间窗口提前到早期妊娠阶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4期)
胡晓丽,盛波,朱雪琼[2](2018)在《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肌瘤是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孕酮受体的配体,能选择性拮抗子宫肌瘤局部孕激素作用,抑制肌瘤的生长,并能缩小肌瘤体积,改善肌瘤引起的临床症状。本文就4种具有代表性的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显示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能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相关症状,减小肌瘤体积,并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元凤霞,崔艳丽,肖桂芝,田红[3](2018)在《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vilaprisan》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肌瘤是子宫内的非癌激素反应性肌肉组织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vilaprisan是由拜耳研发的一种新型口服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SPRM),目前正在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中开展III期临床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验证。vilaprisan可能会用于子宫肌瘤有效的长期治疗。主要从vilaprisan的药物概况、相关背景、合成路线、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赵华怡[4](2018)在《孕酮受体对新生大鼠RRDA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正常稳定的节律性呼吸则是机体得以存活的必要条件,其源自于在各级呼吸中枢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延髓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内源性孕酮和孕酮受体,其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具有显着地中枢性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孕酮及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电生理活动是否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和效应机制目前还尚未得知。因此,研究孕酮和孕酮受体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呼吸性基本节律放电(respiratory-related rhythmic discharge activity,RRDA)的调节作用和机制,能够有助于研究哺乳动物延髓呼吸中枢的发育,达到对中枢呼吸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目的。目的探讨孕酮受体是否参与调节离体延髓脑片RRDA和吸气神经元放电,明确孕酮受体介导该作用的机制,为中枢性相关呼吸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取出生2 d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雌雄不拘。制备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并持续通入体积分数95%O_2+体积分数5%CO_2的混合气体,25~27℃条件下,记录RRDA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通过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分析记录RRDA的叁个指标:吸气时程(inspiratory time,TI)、吸气幅度(inspiratory strength,IA)、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F)以及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叁个指标:放电时程(bursting time,BT)、放电幅度(bursting amplitude,BA)、放电频率(bursting frequency,BF)。1.研究孕酮受体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RRDA的调节作用。本部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孕酮组(受体激动剂)、米非司酮组(受体抑制剂)以及孕酮和孕酮+米非司酮混合组。每组6个脑片,分别使用空白ACSF、含浓度为5、10、20、40μmol/L孕酮的ACSF、含浓度为5、10、20、40μmol/L米非司酮的ACSF以及最适浓度孕酮和最适浓度孕酮+最适浓度米非司酮灌流脑片。记录并对比分析各组离体延髓脑片RRDA的TI、IA、RF叁个指标的变化情况,明确孕酮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RRDA的最适浓度,并判断孕酮和米非司酮对RRDA的作用是否经孕酮受体途径。2.在记录到RRDA放电的离体延髓脑片上,采用细胞外记录法使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孕酮受体对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面神经后核内侧区(the medial area of nucleus retrofacialis,mNRF)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记录到细胞放电后对脑片依次灌流含20μmol/L孕酮的ACSF、空白ACSF冲洗、含20μmol/L米非司酮的ACSF,根据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变化情况,分析孕酮浓度与孕酮受体发挥作用和RRDA的关联性。结果1.对照组新生大鼠脑片RRDA在灌流10、20、30、40、50min时TI、IA、RF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50min内灌流的脑片标本RRDA无衰弱现象,本模型具有可靠的稳定性。2.不同浓度孕酮组与对照组使用空白ACSF灌流10min和给药前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在5μmol/L-20μmol/L浓度范围内,孕酮能够兴奋RRDA,且20μmol/L的孕酮是兴奋RRDA的最适浓度。3.不同浓度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使用空白ACSF灌流10min和给药前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在5μmol/L-20μmol/L浓度范围内,米非司酮能够抑制RRDA,且20μmol/L的米非司酮是抑制RRDA的最适浓度。4.混合组使用20μmol/L孕酮和20μmol/L孕酮+20μmol/L米非司酮与对照组使用空白ACSF灌流10min和给药前相比,单独使用孕酮TI、IA、RF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RRDA具有兴奋作用;联合使用孕酮+米非司酮TI、IA、RF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RRDA无任何作用,说明孕酮对RRDA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受体途径实现的。5.孕酮能增强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mNRF区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延长BT、提高BA、增加BF;孕酮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能抑制mNRF区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缩短BT、降低BA、减少BF。结论1.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有孕酮受体的存在,对RRDA具有正性调节作用。2.吸气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孕酮受体的存在,其参与调节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过程。3.孕酮受体参与调节延髓呼吸中枢的呼吸功能。(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8-03-01)
于皓臣,李可可,王璐,霍正浩,陆宏[5](2017)在《孕酮受体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孕酮受体基因(PGR基因)rs590688、rs1042838、rs11224592叁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宁夏回、汉族人群的分布特征并与1000Genomes网站上公布的其他群体分布频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分析宁夏回、汉族人群867例(回族335例,汉族532例)PGR 3个SNPs位点rs590688、rs1042838、rs1122459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宁夏回、汉族人群PGR基因rs590688和rs1042838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122459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宁夏回、汉族人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宁夏人群PGR基因rs590688、rs1042838、rs1122459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1000Genomes网站公布的其他群体相比较,rs590688位点与欧洲人群及非洲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1042838位点与欧洲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1224592位点与非洲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GR基因rs590688、rs1042838、rs1122459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宁夏回、汉族人群的分布中,rs590688和rs1042838两个位点的分布无民族差异;rs11224592位点的分布具有民族差异;3个SNP位点的分布无性别差异。PGR 3个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族和地区的分布不同。(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刘阳[6](2017)在《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孕酮受体表达及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孕酮(Progesterone,P)是诱发牛围产期免疫抑制的关键激素之一,其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的分布、数量、状态以及功能改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P诱导牛外周PMN的信号机制,特别是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仍有待阐释。本试验以阉牛外周血PMN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q PCR、western blot方法,探讨不同浓度P在体内注射和体外诱导条件下,P核受体、膜受体和雌激素核受体、膜受体以及免疫活性分子TLR2、TLR4、及NF-κB等在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的变化,从而为确定牛PMN的P受体表达状况、揭示牛外周血P调节PMN免疫功能的基因组信号途径和非基因组信号途径的特征、阐释牛外周血P浓度与PMN免疫活性的内在联系提供新证据。试验结果显示:1、受体表达:(1)nPRs表达:牛PMN在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表达nPRs;低浓度P刺激PRB表达,加入核受体抑制剂RU486和LPS后均表现出下调趋势;高浓度P上调PRB的表达,且RU486对PRB的表达无显着性影响,在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PRB表达下调。(2)mPRs(mPRα、mPRβ、PGRMC1)表达:牛PMN在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表达mPRs;低浓度P下调mPRα和PGRMC1的表达,上调m PRβ表达在2h处达到峰值。在RU486和LPS作用下以上叁种膜受体表达趋势无明显变化;高浓度P上调mPRβ和PGRMC1,抑制mPRα表达且在RU486和LPS作用下抑制作用逐渐解除。(3)ERs表达:低浓度P上调ERα和GPR30,在加入RU486后均表现出显着的下调趋势。2、细胞活性信号通路的信号表达:(1)MyD88:高低浓度P均上调MyD88,且在30min后达到峰值水平,低浓度P在RU486作用下抑制MyD88表达,高浓度P时无影响。(2)TLR2、TLR4:高低浓度P均下调TLR2,上调TLR4表达,且低浓度时RU486和LPS对二者的表达影响显着,均表现出抑制作用。(3)NF-κB:高浓度P抑制NF-κB表达,在RU486和LPS作用下抑制作用解除;低浓度P在30min后解除对NF-κB表达的抑制作用,RU486和LPS对其表达均无显着影响。本试验证实了牛外周PMN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存在nPRs、mPRs以及E受体的表达,并起到交叉介导P的非基因组效应。孕酮是通过PR介导的基因组途径以及上调或下调其膜受体引发快速的非基因组信号传导来发挥其抗炎作用;同时某些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ERα和GPR30而非通过PR信号所传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2017-06-01)
陈龙[7](2017)在《探究颗粒细胞中miR-26a/b介导雌激素调控孕酮受体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卵是雌性哺乳动物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而这一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协同调控,其中,由于激素调节广泛性和容易引起级联反应的特点被认为是排卵期主要的调控因素之一。排卵的正常发生除了要受到促卵泡激素,黄体化激素的调节,还会受到雌激素和孕酮的调节。哺乳动物体内雌激素和孕酮发挥生理作用几乎都要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实现。在对孕酮受体敲除型小鼠的各项研究中发现,当孕酮受体表达异常时,可直接影响雌性哺乳动物的诸多生殖功能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在排卵这一生理过程中,孕酮受体的正常表达变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通过RNA-Seq和CHIP-Seq实验已经筛选出了大量孕酮受体的下游基因,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被认为是孕酮受体在卵巢中介导排卵过程的关键信号分子。此外,排卵过程中,雌激素和孕酮的血液内含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是否彼此调控对方的分泌尚未清楚。同时,雌激素能够影响细胞内孕酮受体的表达已得到证实,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研究。随着雌性生殖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结果发现,雌激素含量变化会导致部分miRNA出现差异性表达。此外,也有实验证实mi RNA是调控孕酮受体表达的诸多要素之一。miR-26a/b是一类常见的哺乳动物miRNA,测序数据显示在卵泡发育期间的颗粒细胞中,miR-26a/b维持高水平表达且在卵泡发育不同时期存在表达差异,这一现象说明miR-26a/b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参与排卵过程。本实验拟探究在排卵过程的正常进行,是否要依赖于颗粒细胞中miR-26a/b介导雌激素对孕酮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小鼠原代颗粒细胞中,经雌激素处理24h后,通过RT-PCR检测pri-miR-26a/b,pre-miR-26a/b,mi R-26a/b的表达量都显着下调(p≤0.05),此外,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孕酮受体及其下游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显着上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调控孕酮受体3’-UTR序列的靶位点序列,构建双荧光报告载体以及位点突变载体。荧光数据显示,miR-26a/b可特异性结合到孕酮受体3’-UTR序列,并引起蛋白水平的下调。为了进一步证实miR-26a/b可介导雌激素对孕酮受体表达的调控,实验选取了人颗粒细胞系(KGN)作为实验对象。KGN细胞在经雌激素处理24h之后,细胞内pri-miR-26a/b,premiR-26a/b,miR-26a/b的表达量都显着下调(p≤0.05),此外,孕酮受体及其下游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显着上调,结果与小鼠原代颗粒细胞处理组一致。通过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它莫西芬和雌激素受体干扰RNA,shER阻断雌激素信号通路,结果显示,细胞内pri-miR-26a/b,pre-miR-26a/b,miR-26a/b的表达量都显着上调(p≤0.05),同时孕酮受体及下游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下调。为了进一步证实miR-26a/b对于下游基因的调控,实验中采用miR-26a/b minics和miR-26a/b inhibitors分别处理KGN细胞,结果显示,miRNA minics处理后,孕酮受体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受到阻遏;当用miRNA inhibitors处理细胞后,孕酮受体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性上调趋势。为更加精确模拟miRNA在细胞内的成熟过程,实验通过构建pre-miR-26a/b表达载体以实现miRNA在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瞬时转染miRNA表达载体,可抑制雌激素对孕酮受体的调控。综上,研究结果显示,在雌性哺乳动物颗粒细胞中,孕酮受体响应雌激素信号分子有可能是由miR-26a/b介导来实现的,这说明孕酮受体调控雌性哺乳动物排卵时并不单纯依靠孕酮的调控。这为进一步探索激素协同调控雌性哺乳动物排卵过程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张金勇,柳学周,史宝,徐永江[8](2017)在《促性腺激素调控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母细胞孕酮受体膜组分1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qRT-PCR方法分析性成熟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卵母细胞的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mRNA的表达,研究发现,在发育Ⅳ期的卵巢,处于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PGRMC1 mRNA表达量最高(P<0.05);在发育Ⅴ期的卵巢,成熟期卵母细胞的PGRMC1 mRNA表达量最高(P<0.05)。采用不同浓度促性腺激素(HCG)处理卵巢发育Ⅴ期半滑舌鳎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并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其表达量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 IU/ml HCG对PGRMC1 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比10 IU/ml HCG作用更明显,表明PGRMC1 mRNA和蛋白表达对HCG调控作用存在剂量依存关系。HCG对半滑舌鳎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的调控作用效果不同,对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作用最明显(P<0.05),表明PGRMC1主要在卵母细胞成熟阶段发挥作用。PGRMC1对HCG调控作用的正向应答效应预示其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RMC1在半滑舌鳎繁殖过程的功能提供重要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张金勇,史宝,柳学周,徐永江[9](2017)在《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组织学定位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性成熟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孕酮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蛋白和mRNA在不同组织的分布和表达特征。原位杂交结果发现,PGRMC1 mRNA主要分布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组织神经元和分散的垂体细胞中也有表达。利用制备的半滑舌鳎PGRMC1多克隆抗体,对不同组织中的PGRMC1蛋白表达量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在半滑舌鳎卵巢、脑、肝脏中PGRMC1蛋白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垂体、头肾、肾也有表达,但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半滑舌鳎PGRMC1蛋白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膜上显着表达,进一步证明PGRMC1为卵膜上的受体基因,推测其主要在卵膜上行使相关的生理功能。研究结果为探究PGRMC1在半滑舌鳎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季明德,朱小飞,杨学文,张春兵[10](2016)在《人孕酮受体膜组分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重组蛋白对体外血管形成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人孕酮受体膜组分(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PGRMC)1的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研究其调控卵巢癌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卵巢癌细胞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PGRMC1基因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载体pSecTag-2B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然后,将重组载体pST-PGRMC1分别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T和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GRMC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巢癌细胞中VEGF m RNA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EGF的分泌情况。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进一步观察PGRMC1促进体外血管生成的情况。结果:重组表达载体pST-PGRMC1构建成功,重组蛋白PGRMC1在HEK293T和SKOV-3细胞中都能够表达;PGRMC1过表达可促使卵巢癌细胞合成VEGF,并且促进体外血管的形成。结论:重组蛋白PGRMC1在促进卵巢癌细胞体外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孕酮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子宫肌瘤是雌、孕激素依赖性肿瘤,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孕酮受体的配体,能选择性拮抗子宫肌瘤局部孕激素作用,抑制肌瘤的生长,并能缩小肌瘤体积,改善肌瘤引起的临床症状。本文就4种具有代表性的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显示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能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相关症状,减小肌瘤体积,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孕酮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谢云浩,王彦平,杨佐君,郭勇,王相国.Wnt7a和孕酮受体在人工受精奶牛受孕前后表达规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胡晓丽,盛波,朱雪琼.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8
[3].元凤霞,崔艳丽,肖桂芝,田红.选择性孕酮受体调节剂vilaprisan[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4].赵华怡.孕酮受体对新生大鼠RRDA和mNRF区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节[D].新乡医学院.2018
[5].于皓臣,李可可,王璐,霍正浩,陆宏.孕酮受体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J].解剖学杂志.2017
[6].刘阳.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孕酮受体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7
[7].陈龙.探究颗粒细胞中miR-26a/b介导雌激素调控孕酮受体的分子机制[D].重庆大学.2017
[8].张金勇,柳学周,史宝,徐永江.促性腺激素调控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卵母细胞孕酮受体膜组分1的表达特征[J].渔业科学进展.2017
[9].张金勇,史宝,柳学周,徐永江.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的组织学定位定量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7
[10].季明德,朱小飞,杨学文,张春兵.人孕酮受体膜组分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重组蛋白对体外血管形成的诱导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