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地形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北,地形,云和,暴雨,作用,动力,物理。
华北地形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廖菲,洪延超[1](2009)在《地形动力作用对一次华北暴雨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后引起的动力场改变对于云和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地形高度的变化对于环境流场的影响十分明显,当地形高度增大时,地形对风场的阻挡作用加强,风速在迎风坡上空产生了明显的切变,有利于风场和水汽通量辐合;反之,地形高度降低后,气流受阻挡作用减小,气流往往越过山体后,低层容易形成风场辐散,不利于垂直上升气流和水汽通量辐合的发展,云底高度抬升。地形高度的变化不会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但地形高度的变化会改变冷暖云过程的强弱;山体高度的增加,总体上促进了冷暖云过程产生的雨水总量,但对冷云过程持续加强作用更大;地形高度降低,其冷暖云过程产生的雨水也减少。局部地形高度和动力场的改变对云中水成物分层结构影响不大,0℃之上是冰晶、雪、霰、云水、雨水所构成的混合层;地形高度的增加会促进中高层云水含量迅速增加,雨水也相应增多,而当地形高度降低时,低层云水含量有所减少,雨水也相应减少。(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0-14)
廖菲,胡娅敏,洪延超[2](2009)在《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9年01期)
廖菲[3](2007)在《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云系和降水发展物理过程本质,把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同微物理过程相结合起来研究云系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22日~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作为研究个例。采用1o×1o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TBB资料分析了暴雨发生的天气背景。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模拟,成功再现了此次暴雨过程,并利用模式的输出结果研究了地形动力过程对云和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此次暴雨是在高低空急流的合理配置、水汽向华北的输送和集中、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由中尺度对流云团所造成的。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场、云和降水微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是: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雨区与辐合区位置基本一致,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云中冰晶位于最高层,其次是雪和霰、云水,接下来是雨水,0℃层之上云的冷区冰相粒子与过冷水共存。冷云过程对降水贡献较大。冰晶繁生、雪的凝华和撞冻过冷云水增长、雨水撞冻雪转化为霰、霰融化成雨水是降水粒子的最主要源项微物理过程。在不改变模式初始边界条件的前提下,进行了地形增高和降低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分析了地形引起的动力场变化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指出:地形引起的动力场变化不会改变云中水成物的垂直分布结构,且降水都以冷云过程为主。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中低层云水增多,导致雪撞冻过冷云水增多,促使了雨水撞冻雪转化为霰和霰干增长过程的加强,霰融化为雨水增多,低层雨水碰并云水加强,冷云过程得到增强。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主上升区中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从而最大云水含量减小、所在高度降低;各种水成物的最大源项微物理过程都减弱,导致地面降水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期刊2007-08-01)
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4](1999)在《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称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简称为LASG- REM,对1983 年6 月27 日一次华北强飑线生成与地形作用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首先运行的对照试验,获得了以往分析得到的有关飑线的现象。模拟1 小时后,飑线发生前,对流层高层有较强的冷平流侵入华北地区。3 小时后,在燕山及其南侧背风坡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明显的锋生现象,这对飑线的生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模拟至6 小时,近地面层在日变化增温的时段内,开始出现降温现象,这时实况的飑线开始形成,这降温现象是与飑线后方的中尺度湿绝热下沉运动有关。8 小时后,对流层高层在继续维持西北气流冷平流的条件下,由降温转变为明显升温,并产生一个α中尺度的温度脊,这是由飑线上强的深对流过程引起的热量向上输送造成的。这也是飑线发生发展后,中尺度系统对大尺度背景场的反馈的结果。紧接着近地面层出现最强的降温。这与中尺度湿绝热下沉运动的发展和小尺度的下击暴流有关。这一过程与过去分析结果相一致。其次,在对照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对地形作了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西北流型条件下,高层有较强的冷空气侵入,低层(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9年06期)
华北地形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地形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廖菲,洪延超.地形动力作用对一次华北暴雨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2009
[2].廖菲,胡娅敏,洪延超.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9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4].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