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些

让语文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些

宁夏银川回民中学王海英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教育界曾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学者、甚至是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为此,我也曾在年级中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78%的学生则是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完成;95%的学生除了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外,再无任何形式的语文自主学习。

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这可得归功于教师。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既有条又有理,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上高速公路。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教师都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词典的麻烦,所有的句式教师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以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就是提问也是公开课上,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优待的婴儿。这真让我们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享受着‘鱼’。

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的死,学生学的死。

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有激情有意义的学习呢?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是走死胡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关起门来搞应试的典型。对此,叶圣陶老先生给予了无情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识,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它的生命既在于为生活服务,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所以,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让语文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些,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就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尝试。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我尝试构建生活化的教室环境。例如;1教室窗台上摆上各种花草,由学生课余时间自己照理,让教室像一个温馨美丽的家;2教室一角设置一个图书角,每个学生一个月推荐一本,并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其中不仅有名著、小说、散文、故事会、儿童报纸,还有历史类、地理类、哲学类、名人传记等书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考推荐人的推荐理由互相借阅,由班级选派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3在教室后墙开设“心语”栏目,其中包括心情贴吧、师生悄悄话、原创天地……由学生小组轮流承办。真正体现“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的理念。

其次,努力创设班级生活语文化。例如;1利用每次早读前3分钟,由学生简要阐述推荐书目理由;2每次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3每周作文课前20分钟,是孩子们才艺展示时间,可以唱歌、跳舞、讲故事、说相声、成语接龙或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这样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课堂40分钟,是师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授之以渔”呢?

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当下很多学生都喜好听歌、唱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视台的歌唱比赛类节目如火中天的原因了,而一些歌曲中的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上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课前,先和同学们一起唱周华健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或许有那么一个两个这样的朋友,你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呢?而这篇文章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由此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后,结合背景明确高尔基出身贫苦,5岁丧父。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再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

其次,可结合师生的共同的生活经历设计别致新颖的导入,上《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上课前我利用课外活动课把学生带到附近的小公园湖边,我问学生,你们喝过这湖里的水吗?学生皱着眉头难过的表情说,这么脏,谁喝啊!接下来,我蹲下身子,用手捧起湖水,亲自品尝起湖水,学生看了我的动作瞠目结舌,也颇感讶异与有趣,于是我说你们也来试试吧,不过老师要求同学们喝的时候仔细去体味,除了它的味道还有声音哦。有几个胆大的学生尝了之后说是苦的、咸的、涩的……,接着我问你听见了什么吗?学生有的说是哭泣声,有的说是呐喊声,甚至有的说是控诉声……最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品尝湖水时的味道及听到的声音,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再用笔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感受自然体味自然,又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你一定会听见》。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都要与生活相联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联系不同的生活情景,既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深体会课堂精髓的同时,通过结合真实生活,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联系生活情景,加深体会课堂精髓。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作为凭介的教材,其内容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之,我们从广阔的生活中,可以找到教材内容的影子,即真实的生活情景,来加深体会课堂精髓。

例如,《甜甜的泥土》这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里的一篇小小说。它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单亲家庭现在已不是个秘密,单亲家庭的现状,很多孩子或亲身经历或发生有所耳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单亲家庭的现状,通过真实生活的再现,评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深刻感受那文中浓浓的母爱所带来的感动,以及王小亮的辛酸生活所引发的同情,在理解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时,呼吁社会关爱孩子。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其次,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如:1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擂台赛。如教《羚羊木雕》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3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4“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再次,结合真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语文教育服务生活的大方向,语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服务”大文章。而服务生活的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一个人生观、价值观或迷惘或扭曲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实际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上《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但光学有所成是不够的,我又结合《陋室铭》一课,问为什么作者身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惟吾德馨”。是啊,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明确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又怎么会觉得简陋呢!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个年轻人,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是全家乃至全村的骄傲,也许正是因为这份骄傲,所以抱怨分配到县小学执教的环境太简陋,住宿条件差,竟然辞去工作,打走妈妈,上演了饿死在家中的“笑话”!通过反思,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

综上所述,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些,这样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去感知体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积极求知与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标签:;  ;  ;  

让语文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