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中心学校417100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模仿,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而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的衔接。数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要求学生能及时掌握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运用知识的技能。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一个过渡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且个体差异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适应性。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往往要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把它们变成数学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前不久在网上流传的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某人拿一张100元钞票到商店买了一个25元的东西,由于商店老板没有零钱,便拿着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小摊贩那里换了100零钱,并找回了那人75元,那人拿着买的东西和75元零钱走了。过了一会儿,隔壁小贩说刚才换零的百元钞票为假钞,商店老板一看,果然是假的,只好又找一张真百元钞票给小摊贩。问:在整个过程中,商店老板一共亏了多少钱?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却总是得不到正确答案,不信?同学们试试看!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分散的思维聚拢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马上来了。这时,老师因势利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一堂课45分钟要求十二三岁的初中生一直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定要抓住他们的思维,给他们留有悬念,要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偶尔也给他们点“打击”,让他们遭受挫折,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不骄不躁,稳中求胜。对于中等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听课情绪,经常提问,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有效的参与者。而对于后进生,“赏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把他们的目标定得太高,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及时肯定和赞赏,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必要时在课后多帮助他们,多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体中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研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在实际生活事例中建立数学模型。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乐于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数学教学应在生活中升华,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揣测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