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产系统论文_汤元君,池涌,董隽,王勤辉,倪明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联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命周期,系统,甲醇,评价,燃料,水煤气,液体。

多联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汤元君,池涌,董隽,王勤辉,倪明江[1](2018)在《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环境与火用生命周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环境与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褐煤直接燃烧发电系统和褐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环境影响与能量转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影响方面,每燃用1 t褐煤,多联产系统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直接燃烧相比在温室效应、酸化、富营养化和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力方面分别降低61. 7%,62. 9%,38. 5%和20. 0%。原因主要是多联产系统由于热解气净化后使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能量转化效率高,产生的直接排放少;同时除发电外,多联产系统联产了高附加值产品甲醇、燃料油、硫等,抵消了生产过程的环境排放。能量转化方面,直接燃烧与多联产系统的积累火用消耗效率分别为94. 4%和111. 9%,多联产系统的能量转化优于直接燃烧系统。多联产系统输出产物的积累火用总值高于投入原料与能量的积累火用消耗总值(效率高于100%),原因是多联产系统在常规生产电力的基础上联产了高附加值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杨小丽,于戈文,王延铭,吴刚强[2](2018)在《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元素利用与节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基液体燃料与电力生产的集成是实现煤炭利用与洁净化生产的可行方案之一。本文通过计算两种不同集成特征的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的碳、氢元素利用率以及节能率,分析了多联产系统的元素利用和能量转换规律。结果表明,元素利用率和节能率均随循环比r的增加而增大。未反应气体循环可以有效提高元素利用率,同时使节能性增强。采用水煤气变换的循环串联多联产系统具有最佳的节能效率和元素利用率,最大节能率达19.45%,比无水煤气变换过程的循环串联多联产系统最大节能率高5.62%。且在化动比λ为3.89时,碳、氢利用率分别达到峰值,为29.08%以及37.89%。但当0.52≤λ≤1.94时,两种多联产系统具有相近的碳利用率,此时无变换多联产系统能达到最优的氢利用率为32.97%,比相同条件下有变换多联产系统高3.50%。(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S1期)

魏智宇,杨晴,周荷雯,李佳硕,杨海平[3](2018)在《基于化工流程模拟平台的生物质移动床热解多联产系统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spen Plus平台上构建生物质移动床热解多联产系统模型,通过对秸秆热解过程的模拟,研究了生物炭、生物油和生物燃气叁态热解产物特性,以及热解温度对系统燃料投入、水耗和电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热值逐渐增大。生物油和生物燃气的产率分别在450℃和650℃附近达到最大值。当热解温度为450℃时,生物油重质组分主要由糖衍生类和脂肪酸类物质构成,而轻质组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和水;当热解温度为650℃时,生物燃气则主要由CO_2和CO构成。生产过程中,系统的燃料消耗和电耗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冷却水消耗量则经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并在450℃附近达到最小值。(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李晶莹[4](2018)在《焦化多联产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与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焦化作为我国传统煤化工行业,能耗高、污染大,发展多联产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分析边界扩展到全生命周期控制,系统地寻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机会。本文引入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两个焦化多联产系统为例,对多联产系统、焦化过程以及焦炉煤气不同利用路径的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结合经济性分析和能效分析给出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的最优方案建议,旨在为焦化多联产系统的推广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案例一系统2013年全年生产数据,构建焦化多联产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各产业链的环境影响贡献。结果表明,煤炭开采、合成氨分厂和焦化分厂环境影响贡献较高,而甲醇分厂和制砖分厂等所占比例几乎为零,原因在于其主要原料和能源采用了其他单元的副产物或废弃物。该结果体现了多联产系统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其次,采用“细分法”对焦化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化产过程对焦化整个生命周期环境负荷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硫铵工段和鼓冷工段为主要贡献单元,分别来源于硫酸、蒸汽及电力的消耗;在焦炭生命周期环境负荷中,洗精煤、加热煤气和电为主要贡献物质;相比于细分法,采用物理关系分配和经济分配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偏差;干法熄焦环境效益优于湿法熄焦。然后,对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结合经济性分析与煤路线及天然气路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过80%的环境负荷来自甲醇生产阶段,主要归结于电力和中压蒸汽的消耗。焦化阶段的贡献不足10%,源于焦炉煤气仅承担了16.06%的上游环境负荷;相比于煤制甲醇,焦炉煤气路线在环境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显着优势。建议采用干法熄焦回收余热来补充甲醇生产过程中压蒸汽的消耗。此外,对焦炉煤气脱碳法制液化天然气(LNG)工艺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与替代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NG生产阶段和汽化阶段为主要贡献单元,中压蒸汽、焦炉煤气和电力为生产阶段的关键物质;相比于国内天然气液化工艺,焦炉煤气路线资源消耗更低;焦炉煤气路线中,甲烷化工艺的环境效益明显优于脱碳法工艺。最后,为判断何种焦炉煤气利用路径最优,本文从环境影响、能效和经济性叁方面对7种焦炉煤气下游利用路径(甲醇、合成氨、CNG、LNG、氢气、甲醇联产合成氨和LNG联产甲醇)进行对比。通过综合评价,优先推荐甲烷化制CNG路径、LNG联产甲醇及甲烷化制LNG路径,不建议采用合成氨和氢气单产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3-01)

杨小丽,于戈文[5](2018)在《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下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据主体地位,具有"富煤、少气、贫油"的特点,此种背景下,转化及传递煤炭资源时,需综合优化物质及能量的利用情况。集成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后,实现高效、低碳利用煤炭资源,且有利于将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促进社会、环境及经济的和谐发展。能量梯级利用理论是集成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基础,其可将物质转化及能量传递中多联产系统节能潜力的关键之处及基本规律真实的反映出来。基于此,在能量梯级利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集成与优化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葛臣[6](2017)在《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系统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能源布局以煤为主,结合当今严峻的国际形势,将煤炭视为战略资源,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是我国如今应当大力发展和积极鼓励的。而传统煤化工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较大,所以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则成为推动煤化工大力发展的关键。本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以氧热法煤制电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基化学品制备系统与动力系统联产的工艺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煤化工路线,提出了氧热法制电石基乙炔、二甲醚和燃料电池/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煤基化学品/动力多联产新系统,并结合设计院的实习经验,对该系统进行了系统工程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构建了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路线,并借助Aspen plus软件对流程进行模拟。针对由北京化工大学自主研发的电石炉反应器(复合床反应器),按照反应器功能将一个反应模块拆分成叁部分进行模拟,分别为原料预热/分解,能量供体反应进行和电石生成阶段叁个阶段。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获得了工艺系统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数据;基于能量衡算数据,绘制了系统的能流图。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进料及炉气组成和系统能量利用情况。发现:焦炭与氢氧化钙的摩尔比为9.2:1,其对应的质量比为1.5:1时,钙源完全转化为目标产物CaC2,焦炭与富氧气体发生的反应和混合气体的显/潜热能完全满足电石生成和原料预热所需要的能量,能量完全利用,没有损失。原料焦炭总量的78.1%作为能量供体反应原料参与了能量供体反应,全部生成了含CO的电石炉气,CO的纯度大于95%。其次,确定了电石炉气的利用方案,提出了重整合成气一次通过二甲醚合成反应器,CO只进行单程反应,将此处未反应的合成气送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进行动力利用,构建炉气基二甲醚/动力多联产系统工艺路线。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获得了工艺系统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数据。根据模拟结果,进行系统能量分析,计算得到此系统相比原一步法制二甲醚系统节约能耗约7%,收入增加62.6%。最后,对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工艺进行系统工程设计。产量按一万吨/年电石计,进行相应的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管径计算等)和设备选型;按照设计院的标准和要求,绘制了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并对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和安全及环保措施。据此,为煤氧热法制电石实现工业化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于扬洋[7](2017)在《低阶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阶煤占我国煤炭总量的46%,具有高挥发分高水分等特点。相比直接燃烧、液化、气化等利用方式,基于热解过程的分级转化分质利用多联产技术是一种极具前景的低阶煤利用技术。它通过热解工艺提取出低阶煤中高活性的富氢挥发分,并实现同一系统中油、气、电等多种产品的联产,有望缓解我国油气短缺的现状。本文针对当前低阶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构建、优化及可行性分析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开展系统搭建、流程模拟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等工作,以期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基于浙江大学开发的双流化床煤炭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本文构建了分别以燃料油、电力、甲醇和燃料油、电力、SNG作为目标产品的两种2×350MWe超临界低阶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方案:低阶煤通过给煤装置送入流化床热解炉,与来自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高温灰迅速混合升温并发生一系列热解反应,生成半焦、焦油和煤气。其中,半焦通过返料装置被送至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烧产生超临界参数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发电;焦油通过下游的加氢提质合成清洁燃料油;煤气在方案1中用于甲醇合成,合成尾气送入燃气轮机燃烧发电;在方案2中用于SNG合成。分别对两方案系统各技术单元进行市场工艺比较与选择,确定了详细的工艺流程、反应、技术参数等;并通过合理的系统架构实现不同品位的余热利用,提高了系统的热集成度。基于大型商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Plus,通过模型、物性方法的选择,参数设置以及部分单元模型的校核等构建了两个方案的系统稳态模型。选取我国典型低阶煤——甘肃平凉煤作为设计煤种,基于在浙江大学1MWe循环流化床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装置上进行相同煤种及操作参数的试验所获得的相关试验数据,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2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对甲烷合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在准确的系统参数基础上计算了两个方案的能量转化效率;在可靠的设备投资、市场价格等经济数据基础上,计算了两个方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期等。同时考察了市场价格波动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全面评估了两个方案系统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方案1中:系统给煤量约446t/h,可联产燃料油约16t/h、供电约880MW、甲醇约23t/h、副产硫磺约0.5t/h,系统净能量转化效率为49.07%,内部收益率(IRR)为25.7%,动态投资回报期为6.99年;方案2中:系统给煤量约446t/h,可联产燃料油约16t/h、供电约800MW、SNG约26500Nm3/h、副产硫磺约0.5t/h,系统净能量转化效率为50.02%,内部收益率(IRR)为21.63%,动态投资回报期为8.3年;不确定性分析显示两个方案均具有良好的市场波动抗压能力。从经济性角度看,在2016年的市场价格条件下,方案1比方案2收益率更高、回报期更短,因此经济性更好,更具市场优势。研究结果为我国构建并推广具有应用前景的低阶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提供了可靠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冀晓洲,李胜,高林,金红光[8](2016)在《煤制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制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之一。通过火用分析方法比较了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的热力性能,揭示了不同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的火用损失规律和节能机理。结果表明,无调整、适度循环的煤制甲醇、煤制甲烷多联产系统的火用效率分别为53.8%和60.9%。相对于各自的分产系统,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在化工合成反应、弛放气回收、自备电厂单元的节能潜力和效果更佳,相对节能率可达15.0%;而甲烷电力联产系统在合成气调变和净化单元具有更好的节能潜力,相对节能率为14.2%。均存在最佳循环倍率/最佳化动比,实现化工岛和动力岛不可逆损失之和的最小耦合,使醇电联产系统和甲烷电力联产系统的节能率最高。(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6期)

龚志军,张佩,于戈文,张智羽,武文斐[9](2016)在《不同工艺路线直接还原铁-甲醇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Aspen Plus软件对不同工艺路线的煤基直接还原铁-甲醇多联产系统进行模拟计算。主要探讨了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以相对节能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所设配置方案中串联型系统节能效果优于并联型系统。(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王江江,付超[10](2016)在《耦合化学链燃烧和有机朗肯循环的多联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甲醇化学链燃烧间冷循环和内置CO_2超临界热泵的有机朗肯循环集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产系统。以外置热泵循环为参比系统,利用ASPEN Plus对新系统和参比系统进行热力学模拟计算,并通过图像(?)分析方法(EUD分析法)对两系统的关键对比部位进行了(?)损失图像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的(?)效率和能量利用率分别比参比循环高约4%和20%,同时可以实现动力系统和CO_2分离技术一体化。(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多联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基液体燃料与电力生产的集成是实现煤炭利用与洁净化生产的可行方案之一。本文通过计算两种不同集成特征的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的碳、氢元素利用率以及节能率,分析了多联产系统的元素利用和能量转换规律。结果表明,元素利用率和节能率均随循环比r的增加而增大。未反应气体循环可以有效提高元素利用率,同时使节能性增强。采用水煤气变换的循环串联多联产系统具有最佳的节能效率和元素利用率,最大节能率达19.45%,比无水煤气变换过程的循环串联多联产系统最大节能率高5.62%。且在化动比λ为3.89时,碳、氢利用率分别达到峰值,为29.08%以及37.89%。但当0.52≤λ≤1.94时,两种多联产系统具有相近的碳利用率,此时无变换多联产系统能达到最优的氢利用率为32.97%,比相同条件下有变换多联产系统高3.5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联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汤元君,池涌,董隽,王勤辉,倪明江.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环境与火用生命周期评价[J].煤炭学报.2018

[2].杨小丽,于戈文,王延铭,吴刚强.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元素利用与节能性分析[J].化工进展.2018

[3].魏智宇,杨晴,周荷雯,李佳硕,杨海平.基于化工流程模拟平台的生物质移动床热解多联产系统模拟研究[J].新能源进展.2018

[4].李晶莹.焦化多联产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与系统分析[D].西北大学.2018

[5].杨小丽,于戈文.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下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J].化工设计通讯.2018

[6].葛臣.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系统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7

[7].于扬洋.低阶煤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7

[8].冀晓洲,李胜,高林,金红光.煤制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对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9].龚志军,张佩,于戈文,张智羽,武文斐.不同工艺路线直接还原铁-甲醇多联产系统性能分析[J].煤炭技术.2016

[10].王江江,付超.耦合化学链燃烧和有机朗肯循环的多联产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能值流...“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原则性...煤多联产系统的生产结构图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天然气辅助煤多联供甲...循环煤气热解燃烧多联产系统流...多联产系统能值流图

标签:;  ;  ;  ;  ;  ;  ;  

多联产系统论文_汤元君,池涌,董隽,王勤辉,倪明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