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喹啉,秸秆,碳源,对硫磷,玉米,木质素。
共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平,郭红光,韩青,张亦雯,李兴风[1](2018)在《水稻秸秆与煤共降解增产煤层生物甲烷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稻秸秆与不同煤阶煤共降解产甲烷的潜力,分析了秸秆与煤的质量比、煤阶对甲烷产量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微生物作用下煤与秸秆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可以显着促进煤层生物甲烷的转化,在秸秆与煤质量比0.3∶1的条件下,高阶煤、中阶煤和低阶煤与秸秆共降解的最大甲烷产量分别为643.25、627.90、208.46μmol/g,比煤单独降解的对照组增加了1 268.08%、1 644.16%和1 633.33%;比秸秆单独降解的对照组增加了556.12%、540.71%和112.2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煤阶越低,产生最多甲烷时需要添加的秸秆比例越大,秸秆与高阶煤、中阶煤和低阶煤的最佳质量比分别为0.6∶1、1∶1和1.5∶1。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秸秆和煤共降解后的结构破坏程度更大,秸秆与煤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与煤共降解产甲烷的潜力巨大,这为进一步提高煤层生物甲烷产量,以及对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侯敏,包慧芳,王宁,詹发强,杨蓉[2](2016)在《菌酶共降解棉秸秆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菌酶共降解棉秸秆工艺,为菌酶混合棉秸秆固体发酵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确定最佳混菌组,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混菌组、酶制剂、含水量对NDF含量、ADF含量、纤维素含量、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并且通过感官评价、p H值及干物质含量确定发酵棉秆品质。【结果】发酵最优条件为A1B2C2,即混菌组为Lp+∶TH14∶295∶BS-2=1∶1∶1∶1,酶活为15 000 U/g,加水量为50%。最优发酵条件下,NDF含量降低4.61%,ADF含量降低8.01%,纤维素含量降低10.74%,纤维素降解率达25.62%,p H值为4.21,干物质含量为54.2%,棉秆品质为优等。【结论】菌酶混合发酵棉秸秆提高棉秆品质的最佳条件。(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胡小龙,孙青,徐春宏,郑水林[3](2015)在《TiO_2-沸石光催化材料对水中Cr(Ⅵ)和甲醛的共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iCl4为前驱体,沸石为载体,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一种纳米TiO2-沸石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并考察沸石负载TiO2催化剂对水中Cr(Ⅵ)和甲醛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Cr(Ⅵ)-甲醛共存体系中Cr(Ⅵ)和甲醛的降解率均比Cr(Ⅵ)和甲醛单一体系中的降解率大,Cr(Ⅵ)和甲醛之间存在协同降解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史延华,任磊,贾阳,闫艳春[4](2015)在《节杆菌与施氏假单胞菌对甲基对硫磷的共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的彻底降解,研究利用有机磷农药降解菌施氏假单胞菌YC-YH1与对硝基苯酚降解菌CN2对甲基对硫磷进行共降解试验,同时克隆了参与降解过程的相关基因,并对2株菌株在对甲基对硫磷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YC-YH1单独降解相比,YC-YH1和CN2共降解在处理前32 h无较大差异;但之后,甲基对硫磷和对硝基苯酚的降解速度明显加快,处理48 h后甲基对硫磷即被完全降解,比单独用YC-H1降解时提前了16 h,处理64 h时对硝基苯酚就被完全降解。而土壤修复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YC-YH1与CN2能够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72 h对土壤中100 mg/kg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接近100%,尤以未灭菌土壤中降解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A.Thangamani,Suseela,Rajakumar,R.A.Ramanujam,郑力文[5](2012)在《有害制革固废和初沉污泥厌氧共降解:生物降解动力学和代谢产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废的产生是制革生产过程由皮到革的内在性质决定的。在制革过程的各个工序都会产生不同量和种类的固废。去肉废物是一种在皮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组织废弃物,相比于制革生产过程中其它类型的固废其生成量较大。去肉废物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质以及用于鞣前准备脱毛处理的石灰和硫化物的残留化学品。在制革工业中需要安全处理的另一类固废是从制革废水处理厂产生的初沉污泥。本研究表明去肉废物和初沉污泥中都含有大量适于生物降解的挥发性固体。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去肉废物和初沉污泥废料的厌氧消解过程,该研究在一个实验室规模的反应器中进行,以期开发一个能从废物中获得生物能源并能确保废物得到安全处理的合适技术。处理的挥发性固废在41%~52%之间,每克挥发性固废产气量在0.419~0.635L之间,甲烷含量达到71%~77%。此外,还检测了动物去肉废物生物制沼气的可能性和反应过程中的底物消耗动力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2年06期)
冯冲凌,曾光明,黄丹莲,胡霜,苏峰峰[6](2010)在《愈创木酚与复合碳源共降解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愈创木酚与复合碳源共降解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的影响,同时探讨不同分子结构对酶催化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添加愈创木酚及不同结构的碳源对该菌产酶有显着影响,高浓度的愈创木酚对产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基中添加愈创木酚2 mmol/L、葡萄糖2.5 g/L和糊精5 g/L,可以显着提高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综合产酶能力;黄孢原毛平革菌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而且二者之间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余建军[7](2010)在《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及饲料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高达7亿多吨,其中玉米秸秆2亿多吨,绝大部分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浪费严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利用生物技术将纤维素原料转化为单糖,进一步生产蛋白饲料或其他发酵产品是实现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且可缓解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产蛋白饲料为目的,采用物理法将玉米秸秆预处理,以生物技术手段转化生产蛋白饲料。通过高温蒸煮破坏玉米秸秆细胞壁结构,便于酶解;利用复合酶将多聚糖降解成单糖;经双菌种发酵转化为菌体蛋白,提高秸秆饲料蛋白含量。获得如下结果:1.双菌种发酵混合糖生产蛋白饲料最适条件:培养基配比(g/L)为葡萄糖60、木糖40、(NH4)2SO421.0、尿素6.0、酵母粉4.0、MgSO41.1、K2HPO41.0、KH2PO41.0,250mL叁角瓶装液量100mL,产朊假丝酵母接种量4%,嗜单宁管囊酵母接种量6%。摇床转速160r/min、30℃下发酵18h,木糖利用率91.65%,葡萄糖利用率92.39%,产干酵母18.22g/L,酵母蛋白质含量9.30g/L。表明利用葡萄糖、木糖为碳源生产菌体蛋白可行。2.高温蒸煮预处理玉米秸秆最适条件:将含水分7.94%原秸秆粉碎过40目筛,于高温蒸煮罐中180℃下蒸煮1.5h,烘干。酶解效果对比表明,蒸煮后的秸秆降解率为72.20%,接近理论降解率74.32%。原秸秆相同条件下降解率为48.50%,差异显着。因此,高温蒸煮预处理方法可明显提高酶解效果。3.复合酶解蒸煮秸秆最适条件:将蒸煮秸秆3.072g加入到30mL pH4.8柠檬酸缓冲液中,121℃灭菌20min,冷却后加入纤维素酶87.5U、木聚糖酶100U、β-葡聚糖酶60U、果胶酶39U,于50℃、100r/min下酶解16h,得还原糖0.8940g(戊糖0.4583g),加入酵母发酵所需营养物对酶解效果无影响。复合酶在酶解初期效果显着,生成还原糖到一定浓度后对复合酶有抑制作用。4.双菌种同步糖化发酵秸秆产蛋白饲料最适条件:称取蒸煮秸秆3.072g、硫酸铵0.25g、尿素0.10g、酵母粉0.06g、硫酸镁0.010g,加入pH4.8柠檬酸缓冲液30mL,调pH4.8,121℃灭菌20min,冷却后于最适条件下酶解16h,接入产朊假丝酵母种子液2.0mL、嗜单宁管囊酵母种子液2.0mL,于29℃,摇床转速100r/min下发酵55h,获得发酵秸秆3.021g,粗蛋白含量0.8591g,产率28.44%,为原秸秆的4.33倍。结果表明,通过生物转化可明显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超过了蛋白饲料中最低含20%粗蛋白量的要求。高温蒸煮预处理与酶菌共降解秸秆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无污染,酶用量少,降解效果明显,对玉米秸秆蛋白饲料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0-03-01)
崔明超[8](2009)在《睾丸酮丛毛单胞菌Q_(10)休眠细胞对甲基喹啉的共降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离得到的能够高效降解喹啉的睾丸酮丛毛单胞菌Q_(10),研究了Q_(10)在休眠细胞状态下对甲基喹啉的共降解情况.结果表明,4-甲基喹啉和6-甲基喹啉均不能支持Q_(10)休眠细胞的繁殖;Q_(10)休眠细胞对4-甲基喹啉和6-甲基喹啉具有明显的共降解作用,在底物浓度50 mg·L~(-1)、加菌量为5%实验条件下,6-甲基喹啉可在24 h完全去除,4-甲基喹啉在64 h内完全去除.在共降解过程中,4-甲基喹啉表现为多步转化作用,而6-甲基喹啉的降解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转化.(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陈合,张强[9](2008)在《菌酶共降解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玉米秸秆菌酶共降解工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固体发酵去除部分木质素,再添加外源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12 d时木素过氧化物酶(LiP)酶活达到最大值11.3 u/g,15d时漆酶(Lac)酶活达到最大值0.0992 u/g,秸秆降解集中在10~20 d,第25d时菌解结束,干基总损失率为18.94%;再经过6 d的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相对含量分别从27.1%、20.3%下降到13.1%、11.9%。玉米秸秆经菌酶共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7.0%、60.4%、33.0%,每克秸秆还原糖含量达0.507 g。结果表明,菌酶共降解为玉米秸秆的生物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陈合,张强[10](2007)在《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固体发酵玉米秸秆降解木质纤维素,第12d 时 LiP 酶活达到最大值11.3u/g,漆酶酶活第15d 时达到最大值0.0992u/g。秸秆干基总损失率为18.94%,其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9.8%.18.4%,40.6%;租蛋白含量从6.34%提高到8.37%.发酵第25d 时添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进行水解, 6d 后水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可达0.507g/g 秸秆。(本文来源于《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共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菌酶共降解棉秸秆工艺,为菌酶混合棉秸秆固体发酵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确定最佳混菌组,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混菌组、酶制剂、含水量对NDF含量、ADF含量、纤维素含量、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并且通过感官评价、p H值及干物质含量确定发酵棉秆品质。【结果】发酵最优条件为A1B2C2,即混菌组为Lp+∶TH14∶295∶BS-2=1∶1∶1∶1,酶活为15 000 U/g,加水量为50%。最优发酵条件下,NDF含量降低4.61%,ADF含量降低8.01%,纤维素含量降低10.74%,纤维素降解率达25.62%,p H值为4.21,干物质含量为54.2%,棉秆品质为优等。【结论】菌酶混合发酵棉秸秆提高棉秆品质的最佳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平,郭红光,韩青,张亦雯,李兴风.水稻秸秆与煤共降解增产煤层生物甲烷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
[2].侯敏,包慧芳,王宁,詹发强,杨蓉.菌酶共降解棉秸秆的工艺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6
[3].胡小龙,孙青,徐春宏,郑水林.TiO_2-沸石光催化材料对水中Cr(Ⅵ)和甲醛的共降解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5
[4].史延华,任磊,贾阳,闫艳春.节杆菌与施氏假单胞菌对甲基对硫磷的共降解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
[5].A.Thangamani,Suseela,Rajakumar,R.A.Ramanujam,郑力文.有害制革固废和初沉污泥厌氧共降解:生物降解动力学和代谢产物分析[J].西部皮革.2012
[6].冯冲凌,曾光明,黄丹莲,胡霜,苏峰峰.愈创木酚与复合碳源共降解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余建军.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及饲料化工艺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
[8].崔明超.睾丸酮丛毛单胞菌Q_(10)休眠细胞对甲基喹啉的共降解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陈合,张强.菌酶共降解玉米秸秆的工艺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
[10].陈合,张强.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C].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