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配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公益事业,社会慈善事业,收入分配格局,组织发展,捐赠者,志愿性,深刻意蕴,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治理能力
分配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斌[1](2020)在《第叁次分配:内涵、特点及政策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叁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首次明确以第叁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20-01-01)
林小霞,刘秀丽[2](2019)在《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配行为是指儿童将可支配的资源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是一种研究偏好、公平、社会评价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广泛的不平等,包括种族、性别、阶层、资源等,其中社会权力是现实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能有意地影响他人行为、思想和感受的能力。权力均衡指的是同伴间是否拥有平等的权力或者是否一个人占据优势地位。近年国内外关于公平分配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分配行为存在两种分配原则:匹配和补偿。前者是指儿童在社会权力情境中能够识别社会不平等关系,他们为了匹配与保持这种社会不平等关系,从而分配给优势个体更多资源,分配给劣势个体更少资源。后者则是指儿童识别了社会情境中的社会不平等关系之后,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为了矫正和补偿这种不平等,他们会给劣势个体分配更多的资源,而给优势个体分配更少的资源。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故事情境任务(资源分配),以180名3~8岁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同时测量了儿童的心理理论。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如下:(1)3~4岁儿童偏爱权力大的个体,资源分配时倾向于运用匹配的分配原则;5~6岁对权力大小没有表现出偏爱与不偏爱,资源分配时表现出纠结与不确定;7~8岁儿童则偏爱权力小的个体,资源分配时更倾向于运用补偿的分配原则。(2)心理理论影响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心理理论低的儿童倾向于采用匹配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心理理论高的儿童倾向于采用补偿原则进行资源分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徐婧婧[3](2019)在《初中生时间分配的特点:时间心理账户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对心理账户的研究多集中在金钱心理账户上,较少关注其它领域的心理账户。时间心理账户是涉及时间分配的一个重要概念,时间分配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高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对时间的管理在其学业成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时间心理账户的视角探讨初中生时间分配的特点,以期为青少年的时间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共叁个研究,研究一通过2(时长:1小时,3小时)×2(情境:学习情境,休闲情境)两因素被试内设计,探究了初中生时间分配的特点,并考虑了年级和学业成绩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1)年级在活动时间的分配上有显着差异,初叁和初二分配给学习活动的时间显着多于初一,分配给休闲活动的时间显着少于初一。(2)学业成绩在活动时间的分配上也有显着差异,叁个年级中学业成绩排名前27%的学生分配给学习活动的时间显着多于学业成绩排名后27%的学生,分配给休闲活动的时间显着少于学业成绩排名后27%的学生。(3)时间来源和分配时长会影响初中生时间的分配,学习情境中分配给学习活动的时间显着多于休闲情境中分配给学习活动的时间,休闲情境中分配给休闲活动的时间显着多于学习情境中分配给休闲活动的时间;当时长由1个小时增加到3个小时分配给学习活动的时间比例下降,分配给休闲活动的时间比例增加。研究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探讨初中生时间分配的内隐机制。研究表明:初中生对时间来源与活动分配的内隐认知联结匹配,即时间来源与活动类型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比不一致条件。研究叁采用问卷法探讨时间心理账户与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时间心理账户和时间管理倾向呈显着正相关,二者与学业拖延呈显着负相关。(2)时间心理账户通过时间管理倾向负向预测学业拖延。综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1)年级和学业成绩影响初中生时间的分配;(2)时间来源和分配时长影响初中生时间的分配;(3)初中生时间来源与活动类型的内隐认知联结匹配;(4)时间心理账户通过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学业拖延。(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杨佳梅[4](2019)在《新奥运周期世界女排强队二传分配球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2020年是新一轮的奥运周期,世界女排强队都以获取东京奥运会冠军为最大目标,各队从上一届奥运会之后人员都发生了变动,为了对强队最新阵容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希望通过对最新赛事的分析,总结出世界强队二传分配球的特点,为中国女排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支持。本论文采用专家访谈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采用自编统计表格,运用kinovea软件对2018年女排世锦赛世界排名前四队伍的二传手分配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世界女排四强队伍的二传队员在到位、半到位、和不到位区域对球的分配规律及在不同分配位置所组织的进攻打法。本研究结论是:中国女排二传分配球分配球多变、快速,在不同区域、轮次和战术系统下以2、4号的掩护进攻为主,增加3号位球的同时适当配合6号位的后排攻。塞尔维亚女排二传分配球中间加压,两边拉开,在接发球和叁四轮次中以3号位的短平快为主,在到位区和一四轮次中以4号位的平拉开为主;半到位和不到位区以2号位背飞为主。荷兰女排二传分配球比较集中,在到位区和接发球进攻中以2号位背飞和拉开为主;半到位区、不到位区、不同轮次和接扣球进攻以4号位的平拉开和一般球为主,意大利女排二传分配球比较分散在以两边拉开进攻为主的同时根据主要得分手的站位调整球的分配。在到位区分配以2号位的拉开为主;半到位区以3号位的短平快为主、不到位和不同战术体系、以4号位平拉开和集中为主,在轮次5、6轮次中以后排攻为主。在到位区中国队二传与他其队伍二传相比2号位的背飞高于其它队伍,塞尔维亚队3号位的短平快高于其它队伍,荷兰队4号位的一般球高于其它队伍,意大利的6号位后排攻高于其它队伍。在半到位区中国队分配球比较分散,塞尔维亚队6号位的后排攻高于其它队伍,荷兰队2号位的拉开高于其它队伍,意大利队1号位的后排攻高于其它队伍。在不到位区中国队4号位的一般球高于其它队伍。塞尔维亚队和荷兰队分配球较分散,意大利队1号位的后排攻高于其它队伍。(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志平[5](2019)在《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水资源分配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缓解当地用水紧张问题有着直接作用。本文以安徽某灌区为例,得出当地平均农业用水利用率为0.388,之后通过计算得出全部实行滴灌工程后,该灌区灌溉水供需平衡,最后对该灌区农田水利滴灌系统进行了简要设计。(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9年09期)
蔡畅[6](2019)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调整。本文探讨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进,分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从完善要素市场、不断提高劳动报酬、限制行业垄断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战略调整的举措。(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9年11期)
刘璐,肖雪,刘丽莎,徐良苑,张旭然[7](2019)在《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内群体偏爱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着差异;实验2,130名5~8岁儿童在第叁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着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他们在第叁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比起年幼儿童,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吕泽华,方晓凤[8](2019)在《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特点及挑战与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经过几代法律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分配形式单一而简洁的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以定罪证明为核心,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证明为例外,形成以检控机关为证明责任主体,以法官审查、核实为验证,以自诉证明为补充,以被告证明为例外的权利与义务并行的证明责任分配体系。此种证明责任分配模式徒具证明责任分配的形式外表,更多地体现出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客观公正义务性要求的实质内涵。随着人权"入宪"与"进讼",当事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量刑程序的分离趋势、程序法事实证明的日益突显,诉讼结构调整以及证明责任理论融合的趋势,我国证明责任分配应在证明主体多元化、证明对象多样化、诉讼多态性、证据协力等方面进行制度更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静,李杰,张禹[9](2018)在《不同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表现和注意分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由Pylyshyn和Storm(1988)提出的多目标追踪范式(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MOT)主要关注动态场景中视觉信息的注意加工,是研究同时追踪多个客体的注意机制常用的范式。而对多目标追踪过程中注意分配问题的研究通常采用多目标追踪任务和点探测任务(Dot-probe Detection Task)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即要求被试在追踪目标客体的过程中同时觉察出现在屏幕上的探测刺激。由于多目标追踪任务通常使用表面完全相同的客体,而现实情境中的视觉对象是带有身份信息或表面特征的,因此,Oksama&Hy?n?(2008)提出了多身份追踪范式(Multiple Identity Tracking,MIT)来考察身份信息在追踪过程中的作用。尽管以往研究使用双任务范式对动态注意中的视觉注意分配机制予以探讨,但仅拘泥于多目标追踪任务,而身份追踪任务中的注意分配特点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多身份追踪任务中的注意分配问题进行探究并厘清不同动态追踪任务在注意分配特点上的差异。本研究主要采用动态追踪任务与点探测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探讨不同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表现和注意分配特点。动态追踪任务包括:MOT任务(同时追踪多个特征相同的运动客体的位置)、位置MIT任务(同时追踪多个特征完全不同的运动客体的位置)和身份MIT任务(同时追踪多个特征完全不同的运动客体的身份)。结果发现:(1)位置MIT任务的追踪表现好于经典MOT任务和身份MIT任务,且探测刺激未出现以及出现目标上时的追踪表现好于干扰物和空白区域。这表明,客体身份信息的独特性促进了追踪表现,并且点探测任务会消耗注意资源,导致追踪表现下降。(2)从MOT到位置MIT再到身份MIT任务,总探测刺激觉察率呈下降趋势,且表现出空白区域探测刺激觉察率最高,目标次之,干扰物最低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客体知觉负载和认知负载的增加,探测刺激觉察率降低,且无论经典MOT任务、位置MIT任务还是身份MIT任务均存在干扰物抑制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10](2018)在《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产量及磷利用效率(简称磷效率)花生品种的干物质及磷素累积、分配特性,为高产及磷高效利用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莱西和招远两基点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4个花生品种的产量及磷效率差异,以两指标平均值为基准,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产磷高效(简称双高型)、高产磷低效、低产磷高效和低产磷低效(简称双低型)四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主要结果】(1)34个品种中有27个的产量及磷效率类型在两试验点表现一致,占供试品种的79.4%,总体表现稳定。(2)当产量类型相同时,花生磷效率主要取决于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器官中磷浓度偏高及营养体磷积累过多,是磷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花生磷高效植株适宜的磷浓度为0.49%-0.55%;双高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而生物产量与高产磷低效型无显着差异;双低型品种磷收获指数低于低产磷高效型,其多吸收的磷素主要用于茎、叶、针等无经济价值的器官,对产量的贡献较小。(3)与低产型品种相比,生殖体及整株较高的磷累积量以及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高产品种的显着特征,磷浓度及磷收获指数对产量影响较小。综上,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以及适当偏低的植株磷浓度和适中的磷累积量是高产磷高效花生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5)
分配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配行为是指儿童将可支配的资源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是一种研究偏好、公平、社会评价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广泛的不平等,包括种族、性别、阶层、资源等,其中社会权力是现实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能有意地影响他人行为、思想和感受的能力。权力均衡指的是同伴间是否拥有平等的权力或者是否一个人占据优势地位。近年国内外关于公平分配的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分配行为存在两种分配原则:匹配和补偿。前者是指儿童在社会权力情境中能够识别社会不平等关系,他们为了匹配与保持这种社会不平等关系,从而分配给优势个体更多资源,分配给劣势个体更少资源。后者则是指儿童识别了社会情境中的社会不平等关系之后,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为了矫正和补偿这种不平等,他们会给劣势个体分配更多的资源,而给优势个体分配更少的资源。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故事情境任务(资源分配),以180名3~8岁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同时测量了儿童的心理理论。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如下:(1)3~4岁儿童偏爱权力大的个体,资源分配时倾向于运用匹配的分配原则;5~6岁对权力大小没有表现出偏爱与不偏爱,资源分配时表现出纠结与不确定;7~8岁儿童则偏爱权力小的个体,资源分配时更倾向于运用补偿的分配原则。(2)心理理论影响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心理理论低的儿童倾向于采用匹配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心理理论高的儿童倾向于采用补偿原则进行资源分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配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斌.第叁次分配:内涵、特点及政策体系[N].学习时报.2020
[2].林小霞,刘秀丽.3~8岁儿童在社会权力不平等情境下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徐婧婧.初中生时间分配的特点:时间心理账户的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9
[4].杨佳梅.新奥运周期世界女排强队二传分配球特点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5].张志平.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水资源分配设计分析[J].珠江水运.2019
[6].蔡畅.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9
[7].刘璐,肖雪,刘丽莎,徐良苑,张旭然.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内群体偏爱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9
[8].吕泽华,方晓凤.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特点及挑战与更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王静,李杰,张禹.不同动态追踪任务中的追踪表现和注意分配特点[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C].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标签: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慈善事业; 收入分配格局; 组织发展; 捐赠者; 志愿性; 深刻意蕴; 共同富裕; 价值取向; 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