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高强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高温,疲劳,细微,结构,应变,损伤。
高温高强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陈宗平,戴上秦,王汉鹏[1](2019)在《回弹法检测高温后高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回弹法无损检测技术,对不同水胶比、历经不同最高温度、不同最高温度持温时长的117个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棱柱体试件采用普通回弹仪进行抗压强度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回弹值随着历经最高温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下降,随持温时长的增加而稍有降低,随水胶比的降低对温度的敏感度降低;叁个变化参数对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回弹值与轴心抗压强度的关系影响很小。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五种函数方程进行回归比较,得到了基于二次多项式的回弹法检测高温后高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测强曲线。(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刘慧璇[2](2019)在《基于细微观结构的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受压疲劳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受灾工程进行评估以及确定加固方案时,需要进行结构分析,然而在分析过程中很难通过无损或者微损的检测手段分析材料灾后抗疲劳性能参数。目前实际工程中大多采用对部分灾后构件取芯抽样进行强度检测的方法,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同位置的构件所经温度不一,无法准确获得处于不同温度场的构件的剩余性能,灾后结构评估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全面。本文针对上述工程问题,提出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疲劳损伤与细微观结构变化之间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对经200、400、600、800℃高温后的高强混凝土进行低周受压疲劳试验,利用超声、显微硬度检测、汞压力测孔叁种细微观检测手段,分析高强混凝土分别在0.8、0.85、0.9应力水平下疲劳损伤过程中的细微观结构演化机理。通过测定超声波速、显微硬度、最可几孔径及孔径分布等参数,基于灰色理论,科学地选择合理的关键细微观特征和参数,综合考虑微裂缝的发展、孔结构及硬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简化的细微观加权平均损伤变量,建立了基于细微观结构的疲劳损伤模型,研究细微观参数与疲劳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疲劳综合损伤累积模型。研究结果可以为经火灾或其他高温作用后的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损伤分析、结构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陆洲导,陈宇,苏磊,陈庆阳[3](2018)在《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ncrete,HSC)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建筑中,火灾后高强混凝土的断裂和力学性能具有很大研究价值。通过带有初始切口的叁点弯曲梁试验,研究了C50、C70、C90叁种强度等级混凝土在历经25℃~800℃高温后的断裂性能,对比了夹式引伸计与DIC两种方法测得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高温后残余抗压、劈拉强度、起裂韧度、失稳韧度和断裂能随所历经最高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夹式引伸计与DIC两种方法得到的荷载-位移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基本重迭。起裂韧度和失稳韧度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时,断裂能随温度发展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0、C90时,断裂能随温度发展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200℃后)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06期)
张晗[4](2018)在《高温后消防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灾是人类面临次数最多的灾害,其发生的不确定性使人们难以预测,而且其一旦发生,如果没很好的措施,将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我国属于火灾多发的大国,研究火灾后建筑结构的耐火性能十分必要与迫切。再说,如今人口众多,国土面积一定,建筑物越来越向着高耸,大跨结构发展,高强混凝土应用越来越多,研究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性能很有必要。而如今,一般发生火灾采用喷水冷却的方式,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的自然冷却不相一致,其喷水冷却与自然冷却的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课题组对喷水冷却高温后高强混凝土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为喷水冷却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柱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广提供试验和理论基础。本文以温度、冷却方式、配筋率、配箍率、恒温时长为变化参数,设计了 45个圆柱体标准试块和16个高强混凝土柱试件进行试验,观察了其高温后现象及受力破坏过程和形态,并基于试验实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其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修正规范轴压公式提出了喷水冷却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柱计算公式,公式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在经历200℃-600℃高温后颜色从灰色变成红色,800℃高温后颜色变成灰白色,试件已丧失较多承载力;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显着;随着温度的升高,试件烧失率逐渐增大。最后在试验的基础上,用回弹法对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的评估鉴定做出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12-01)
邵晋彪,王林浩,高海静[5](2018)在《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C60高强混凝土经不同高温历程(不同受热温度与不同恒温时间的组合)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外观表征、抗压强度、峰值应变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不同高温历程后,C60高强混凝土的外表色泽变浅,从300℃恒温1小时开始混凝土试块呈铁锈红色,直到恒温3小时铁锈红色消失,800℃试块外表呈现为灰白色。随着试块受热温度的升高与所受恒温时间的增长,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相对恒温时间的不同,受热温度的变化对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8年13期)
陈宗平,刘祥,周文祥[6](2018)在《高温后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历经高温作用后圆钢管与高强混凝土界面间的黏结滑移性能,设计17个试件进行推出试验,试验考虑了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历经最高温度和界面黏结长度3个变化参数,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的破坏过程及形态,得到试件加载端及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基于试验实测数据深入分析各变化参数对黏结强度、界面耗能及损伤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高温后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计算式以及黏结滑移本构方程。结果表明:随历经温度的升高,圆钢管与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随着历经温度的升高,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界面黏结损伤随历经温度的升高有所推迟;界面黏结耗能能力随历经温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赵东拂,高海静,刘禹辰,刘慧璇,贾朋贺[7](2018)在《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进行了C60高强混凝土的单轴受压疲劳试验,研究了其经100℃、400℃和700℃高温后表观特征、残余应变、疲劳寿命等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色泽变浅,部分400℃恒温0.5 h、1 h的试块呈铁锈红色,700℃时试块外表呈灰白色;在单轴受压疲劳荷载作用下,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残余应变符合叁阶段发展规律,较普通混凝土有更长的第二阶段。定义相对残余应变为损伤变量,建立了高温历程与受压疲劳损伤的关系模型,为经历重复荷载作用与不同加温历程等综合工况下高强混凝土疲劳试验研究及疲劳损伤评价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陈宗平,陈建佳,张亚旗[8](2018)在《高温后圆与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截面形式钢管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的轴压力学性能差异,进行了30个试件的高温后轴压性能试验,考虑了圆和方两种截面形式、不同经历温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3个变化参数。观察了试件高温前后的外观变化,对比了圆钢管和方钢管试件的质量烧失率,讨论了其荷载—轴向位移曲线,对比分析了圆和方钢管两类试件的峰值荷载、峰值位移、轴压刚度、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等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历经温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两种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的峰值荷载、峰值位移、刚度、位移延性和能量耗散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圆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受温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的影响程度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赵东拂,贾朋贺,刘慧璇,高海静,刘禹辰[9](2018)在《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疲劳过程中细微观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声、显微硬度检测、汞压力测孔等综合手段,对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疲劳过程中的细微观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测定声时和波幅、显微硬度、孔径分布、累积进汞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疲劳过程中细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疲劳残余应变与声时、显微硬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一步揭示了高温作用与疲劳循环荷载综合工况下高强混凝土内部细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损伤机理。研究表明:随着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声时整体呈不断增大的趋势,而波幅与显微硬度呈减小的趋势;最可几孔径与总孔隙体积显着增大,孔径大于50 nm的有害孔和多害孔的数量明显增多,各参数的变化幅度整体呈快-慢-快的叁阶段变化规律;在相同温度工况下,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疲劳过程中低应力水平在达到相同寿命比时造成的疲劳损伤要较高应力水平造成的损伤大;研究结果为遭受火灾或经其他高温历程的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疲劳损伤分析及结构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2期)
贾朋贺[10](2018)在《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受压疲劳过程中细微观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混凝土结构有时会遭受火灾或经历其他原因引起的高温历程,经历高温后的高强混凝土结构可能遭受地震或其他循环荷载作用。可见,高强混凝土结构可能会经历高温、疲劳等综合工况,这会给混凝土造成损伤,这种损伤不仅是在宏观层面上,也存在于细微观层面,而且细微观结构损伤是宏观损伤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高强混凝土所经温度历程、受压疲劳损伤过程中细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超声、显微硬度检测、汞压力测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等综合手段,对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疲劳过程中细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声时、显微硬度、孔径分布等参数,通过观测水泥浆体、结晶相等水泥水化物形貌、状态与微裂纹的发展变化情况,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疲劳过程中细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对疲劳过程中细微观参数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相关性良好的基础上建立了疲劳损伤与细微观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结合已有研究,建立了温度历程-疲劳损伤-细微观参数的关系模型。进一步揭示了高温作用与疲劳循环荷载综合工况下高强混凝土内部细微观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损伤机理。形成研究混凝土材料温度历程、疲劳损伤及细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研究结果为遭受火灾或经其他高温历程的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疲劳损伤分析及结构评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高温高强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受灾工程进行评估以及确定加固方案时,需要进行结构分析,然而在分析过程中很难通过无损或者微损的检测手段分析材料灾后抗疲劳性能参数。目前实际工程中大多采用对部分灾后构件取芯抽样进行强度检测的方法,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不同位置的构件所经温度不一,无法准确获得处于不同温度场的构件的剩余性能,灾后结构评估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全面。本文针对上述工程问题,提出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疲劳损伤与细微观结构变化之间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对经200、400、600、800℃高温后的高强混凝土进行低周受压疲劳试验,利用超声、显微硬度检测、汞压力测孔叁种细微观检测手段,分析高强混凝土分别在0.8、0.85、0.9应力水平下疲劳损伤过程中的细微观结构演化机理。通过测定超声波速、显微硬度、最可几孔径及孔径分布等参数,基于灰色理论,科学地选择合理的关键细微观特征和参数,综合考虑微裂缝的发展、孔结构及硬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简化的细微观加权平均损伤变量,建立了基于细微观结构的疲劳损伤模型,研究细微观参数与疲劳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疲劳综合损伤累积模型。研究结果可以为经火灾或其他高温作用后的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损伤分析、结构评估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高强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平,戴上秦,王汉鹏.回弹法检测高温后高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2].刘慧璇.基于细微观结构的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低周受压疲劳损伤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3].陆洲导,陈宇,苏磊,陈庆阳.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8
[4].张晗.高温后消防喷水冷却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8
[5].邵晋彪,王林浩,高海静.高强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研究[J].江西建材.2018
[6].陈宗平,刘祥,周文祥.高温后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8
[7].赵东拂,高海静,刘禹辰,刘慧璇,贾朋贺.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8
[8].陈宗平,陈建佳,张亚旗.高温后圆与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对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赵东拂,贾朋贺,刘慧璇,高海静,刘禹辰.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疲劳过程中细微观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10].贾朋贺.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受压疲劳过程中细微观演化机理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