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变软化,钻孔卸压,应力应变,优化布置
软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韦韦[1](2019)在《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软岩巷道卸压孔布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煤矿软岩巷道的高应力钻孔卸压孔的布置问题,选用考虑应变软化的摩尔库伦准则作为理论依据,根据现场提供的岩石进行力学参数试验,计算巷道周围应力变化趋势,并得出巷道开挖后其塑性区的范围大小,再根据圆形巷道的轴对称原理分析钻孔时周围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出软岩巷道钻孔时应力影响范围,并将此范围作为设计布置卸压孔间距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矿机电》期刊2019年04期)
薛护国,刘浩,王志勇,陈杨[2](2019)在《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隧道洞群施工步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夹层围岩受到隧道洞群各洞室施工的多次扰动,其强度不断降低。FLAC3D应变软化模型能有效模拟施工扰动而导致的围岩力学参数降低的过程。文章基于摩尔-库仑准则,提出围岩安全度概念,定量评价夹层围岩受力状态;综合考虑夹层围岩安全度及各洞室变形,定量评价洞群各施工步序的优劣,得出最优施工步序。(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9年05期)
林建伟,高经武,武晋文,王学怀,吕琪[3](2019)在《基于双线性软化模型鲁灰花岗岩断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石断裂过程的非线性力学特征,将脆性材料双线性软化模型应用到鲁灰花岗岩断裂特征研究中,通过实验测定并计算了σ_t、G_f、和w_1四个参数,得到了该模型下的软化曲线.然后,通过实验测定的峰值荷载下预制裂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_c与w_q对比,验证了软化曲线的合理性.该曲线反映了鲁灰花岗岩断裂过程中粘聚应力和裂缝张开位移的关系,软化曲线转折点横坐标w_q介于0.006~0.009mm之间,对应失稳破坏的临界状态,临界裂缝张开位移w_c介于0.05~0.07mm之间,对应微裂缝区的末端.(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后雄斌[4](2019)在《地下洞室岩石热-力-损伤应变软化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温-荷载作用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对于研究高地温特殊环境下水工隧洞围岩的热-力耦合特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推导的方法,针对某一高地温环境下的水工隧洞,确定了隧洞开挖后温度场变化和应力场变化影响的区域范围大小,推导了有关温度诱发地下工程岩石损伤的力学响应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高地温水工隧洞围岩的力学响应特性。初步得到了如下一些结论:(1)高温水工隧洞围岩热-力(TM)耦合数值模拟。由开挖引起隧洞应力场的变化范围取值问题,可采用解析解给定的结果,即叁至五倍的洞径;而对于由开挖引起的隧洞原岩温度场的变化范围取值问题,可通过研究围岩和衬砌结构接触面温度来确定,即接触面稳定温度所对应的围岩计算半径R。综合温度场变化和应力场变化影响的区域范围大小,最终可确定数值模型的计算范围。(2)高温诱发岩石损伤的演化方程及本构模型。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岩石本构模型能和有关试验结果取得较好的对照。各围压条件下的岩石应变-损伤演化曲线均呈平躺的倒“S”型,岩石应力-损伤演化曲线均呈平躺的“抛物线”型。温度-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岩石损伤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峰前上升阶段和峰后下降段与有关试验曲线吻合较好。岩石在高温-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演变过程具体分为初始段、过渡段和稳定段,由100℃、200℃、400℃、600℃高温引起的初始损伤依次为0.2、0.3、0.35、0.4,高温引起的岩石损伤主要集中在损伤演化的初始阶段,对于过渡段和稳定段影响较小。(3)基于高温诱发岩石损伤应变软化本构模型的水工隧洞围岩热-力(TM)耦合数值分析。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圆形隧洞围岩,洞壁处应力明显集中,隧洞拱腰位置应力相比洞壁其他部位较大,其应力最大值为17MPa。隧洞开挖面及其附近岩体向洞内空间发生明显位移,且在拱顶处位移取得最大值。荷载及温度作用下的周边岩体塑性区最终延伸扩展为稳定的“蝶形”分布。在地下不同高温地段施工时,应考虑隧洞围岩深部温度对洞壁顶部、腰部及底部环向应力的影响。隧洞埋深越深,洞壁环向应力和位移都会增大,拱腰处环向应力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侧压力系数对拱顶及拱底处的环向应力和拱腰及其附近位移的影响较为严重。侧压力系数增大时,拱顶、拱腰处变化最为剧烈,但拱腰及其附近变化较小。因此,针对各种不同的地下工程所处环境,须因地制宜,结合相应的研究成果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侯珍珠,胡志强,肖诗荣,杨鹏,李春霞[5](2019)在《叁峡库区秭归县千将坪滑坡软化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千将坪滑坡机理至今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较大争议.为了探索库水浸泡对千将坪滑坡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取滑带土样进行浸泡试验,将试样按浸泡天数0d、7d、15d、30d、45d、60d、90d及120d分为8组进行,测定不同浸泡天数下试样的抗剪强度,获得千将坪滑坡滑带的浸泡软化规律,建立滑带软化模型.研究成果表明,在浸泡的120d内,试样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衰减总体上都是保持先快后慢最终趋于稳定的规律,前30d为快速衰减阶段,强度衰减占总衰减幅度的80%左右;基于滑带浸泡软化规律,认为:千将坪滑坡滑动时,滑带累计浸泡已达33d,处于软化模型的快速衰减阶段,滑带的浸泡软化是千将坪滑坡在水库蓄水1月后发生失稳滑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涛,陈恒蓄[6](2018)在《关于杭州基坑的黏土软化模型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土工程设计过程中,Mohr-Coulomb模型由于其力学参数简单易得,且相对贴近土体性质得到广泛采用。近年来虽然有很多更加能贴合土体性质的模型出现,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如MohrCoulomb模型运用如此广泛。文章分析比对Mohr-Coulomb模型与Strain Hardening/Softening Mohr-Coulomb模型。旨在找到一种能对Mohr-Coulomb模型升级的本构模型,尽量满足结果精确,测量简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成浩,王晅,张家生,宋良良[7](2018)在《加筋粗粒土筋土界面剪切特性与统计损伤软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的界面力学特性对于加筋土结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粗粒土与土工格栅界面的剪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筋土界面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曲线呈现出应变软化特征,加筋粗粒土较素粗粒土界面黏聚力增加,但内摩擦角降低;格栅的加筋作用明显减小了加筋粗粒土在峰值后强度的降低幅度,提高了土体的延性。基于统计损伤理论提出了考虑筋土界面应变软化特性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筋土界面的应变软化特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赵蕊,左双英,孙志强[8](2018)在《贵阳红黏土的应力-应变软化模型及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围压下的贵阳红黏土进行叁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贵阳红黏土的软化特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贵阳红黏土破坏形态具有明显的剪切带;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了带有驼峰的应变软化现象,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剪切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与轴向应变呈双曲线型。研究认为,土体的结构屈服应力和固结不排水试验中产生的孔隙水压力是造成贵阳红黏土软化的主要因素。根据沈珠江、张尔齐等人的软化模型,对贵阳红黏土进行拟合,求解模型参数及置信区间,为贵阳红黏土进一步的数学模型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班力壬,戚承志,单仁亮,陶志刚,夏晨[9](2018)在《节理峰前剪切刚度软化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节理峰前剪切应力-位移曲线是研究节理剪切行为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对于节理峰前剪切行为大多以线性描述,不能较好的描述非线性的特点。对于非线性的描述也仅仅是唯象描述剪切应力-位移曲线,未能反映影响模型的参数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以峰前节理刚度软化行为为出发点,采用归一化的思想将节理剪切刚度与位移无量纲化,用双曲线函数表示出剪切刚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考虑刚度软化的峰前剪切本构关系,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构关系的合理性。影响该模型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初始剪切刚度与峰值剪切位移。以Greenwood和Williamson模型为基础在细观上探讨了初始剪切刚度的影响因素;抓住法向应力与节理粗糙度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峰值剪切位移的影响因素。对模型参数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节理峰前剪切机理。(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10](2018)在《基于侧阻硬化与软化模型的大直径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桩侧竖向摩阻力作为大直径基桩水平承载力显着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首先分别建立了桩侧摩阻力硬化和软化τ–s模型作用下单位长度桩身抗力矩Ms的数值解及其相应的解析方程。随后,在传递矩阵法基础上分别推导了考虑桩身抗力矩Ms影响的传递矩阵系数解析解。最后,通过影响参数及工程案例对比分析,分别证明了本文所推导的附加弯矩–转角本构模型和传递矩阵解的正确性,并得出以下结论:对侧阻硬化模型而言,桩身抗力矩Ms随着桩径d、抗剪刚度系数比值k2/k1的增加以及弹性极限位移seu的减小而增加;对侧阻软化模型而言,桩身抗力矩Ms随着桩径d、参数β(=su2/seu)和αres(=τu,res/τu,eq)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软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夹层围岩受到隧道洞群各洞室施工的多次扰动,其强度不断降低。FLAC3D应变软化模型能有效模拟施工扰动而导致的围岩力学参数降低的过程。文章基于摩尔-库仑准则,提出围岩安全度概念,定量评价夹层围岩受力状态;综合考虑夹层围岩安全度及各洞室变形,定量评价洞群各施工步序的优劣,得出最优施工步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韦韦.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软岩巷道卸压孔布置[J].煤矿机电.2019
[2].薛护国,刘浩,王志勇,陈杨.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隧道洞群施工步序优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
[3].林建伟,高经武,武晋文,王学怀,吕琪.基于双线性软化模型鲁灰花岗岩断裂特征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后雄斌.地下洞室岩石热-力-损伤应变软化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5].侯珍珠,胡志强,肖诗荣,杨鹏,李春霞.叁峡库区秭归县千将坪滑坡软化模型实验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杨涛,陈恒蓄.关于杭州基坑的黏土软化模型参数研究[J].四川建筑.2018
[7].成浩,王晅,张家生,宋良良.加筋粗粒土筋土界面剪切特性与统计损伤软化模型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8].赵蕊,左双英,孙志强.贵阳红黏土的应力-应变软化模型及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9].班力壬,戚承志,单仁亮,陶志刚,夏晨.节理峰前剪切刚度软化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学报.2018
[10].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基于侧阻硬化与软化模型的大直径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