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林杨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工林,杨树,通量,林下,滨海区,碳水,生物量。
人工林杨树论文文献综述
张康,黄开栋,赵小军,佘建炜,郑旭[1](2019)在《修枝对杨树人工林林内小气候及林下植被的短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杨树林内小气候和林下植被的影响,为杨树人工林合理修枝和林下间作提供理论依据。对5年生的南林3804杨(Populus deltoides ‘Nanlin 3804’)人工林进行不同强度的修枝处理,分别为1/2修枝强度(修去下部枝条,使枝下高达到树高的1/2)、1/3修枝强度(修去下部枝条,使枝下高达到树高的1/3)和CK(对照,不修枝)。修枝4个月后(7月)对不同处理的林下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等林内小气候以及林下植被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修枝改变了林下光照强度和空气温湿度。与CK相比,1/2修枝强度下林内不同位点的日平均光照强度和气温分别提高了37.83%和5.30%,而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了9.56%;1/3修枝强度下不同位点的日平均光照强度和气温分别提高了15.03%和3.93%,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了7.72%。(2)1/2和1/3修枝强度的林分地表温度分别比CK提高了0.89℃和0.62℃;不同处理之间的5cm深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差异均不显着。(3)修枝后林下植被会发生较大变化。与CK相比,1/2和1/3修枝强度下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6.24%和51.26%,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提高了43.63%和19.47%;1/3修枝强度下的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CK,但1/2修枝强度下的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CK。总体而言,修枝能增强林下光照强度,提高林内气温和地表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改变林下植被组成,提高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悦,冯会丽,王维枫,薛建辉,吴永波[2](2019)在《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着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着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_s)呈显着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着,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_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着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_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_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_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_2和LE通量具有显着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_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着,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着,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_2和CH_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国兵,徐瑾,王瑞,邓芳芳,沈彩琴[3](2019)在《添加生物炭对东台滨海区杨树人工林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施用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土壤CO_2、CH_4、N_2O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及其主要调控机理,以东台国有林场杨树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低生物炭添加量(D,40 t·hm~(-2))、中生物炭添加量(Z,80 t·hm~(-2))、高生物炭添加量(G,120 t·hm~(-2))及对照(CK,0 t·hm~(-2))4种不同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CH_4、N_2O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进行了多次测定,同时测定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等土壤理化及生化指标,为阐明生物炭对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对照样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范围为123.428-412.066mg·m-2·h-1,中、高生物炭添加处理显着促进了土壤CO_2的排放(P=0.001、0.000),分别导致CO_2年平均排放速率增加了21%和20%;(2)对照样地土壤CH4排放速率变化范围为0.578-1.405 mg·m-2·h-1,中、高生物炭添加处理显着抑制了土壤CH_4的排放(P=0.000、0.000),分别导致CH4年平均排放速率降低了21%和33%;(3)对照样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变化范围为0.124-0.297mg·m-2·h-1,中、高生物炭添加处理显着抑制了土壤N2O的排放(P=0.003、0.000),分别导致N_2O年平均排放速率降低14%和37%;(4)土壤CO_2排放主要与土壤微生物量C(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全氮(TN)、蔗糖酶活性(IA)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0、0.000、0.013、0.000),与土壤微生物量N(MBN)、土壤微生物量P(MBP)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00、0.000);(5)土壤CH4排放和N2O排放主要与MBN、MBP、土壤含水率(SMC)、蛋白酶活性(PA)、脲酶活性(UA)、IA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CH4=0.011、0.009、0.005、0.000、0.000、0.007;PN2O=0.021、0.024、0.002、0.000、0.001、0.019),与MBC、DOC、TN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CH4=0.000、0.003、0.002;PN2O=0.001、0.012、0.001)。综上,添加生物炭导致了土壤N、P养分有效性增加和蛋白酶、脲酶等相关酶活性降低,可能是本区域生物炭调控杨树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柳成坡,谢亚哲,叶艳涛[4](2019)在《杨树人工林的出路——雄性品种和混交林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杨树人工林多为纯林,存在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其存在的缺点和暴露出的生态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雄性品种栽植和杨树混交林建设2个方面)进行解决,使杨树这一优良树种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李勇,赵柒新[5](2019)在《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杨树人工林的概况及人工林退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策略,以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吾尔拉依尔·那肯[6](2019)在《修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更新快速等特点,我国现有杨树人工林面积为757.23万hm2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8.93%。修枝是杨树培育工作中重要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树木生长,调节树枝,树干之间营养均衡,能够提高木材品质,因此,管理者要提高杨树速生,枝繁叶茂现状,就需要做好修枝工作,及时改进管理技术,提升杨树人工林生长量。1材料与方法实验地在新疆额敏县农场,属于大陆(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15期)
吕建,吴永波,余昱莹,茆安敏,陈欢[7](2019)在《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流域构建的平缓坡度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叁种植物密度(400株·hm~(-2)、1000株·hm~(-2)和1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去除率以及河岸缓冲带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研究结果表明,1600株·hm~(-2)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能力最强,在40 m缓冲带处叁个土层的平均去除率达72.86%和71.81%,而400株·hm~(-2)缓冲带去除效果较差;在同一土层,土壤铵态氮的截留率大小随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000株·hm~(-2)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截留效果最好,截留率为32.48%和44.41%, 1600株·hm~(-2)缓冲带其次, 400株·hm~(-2)缓冲带的截留率较低。(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乔正年,耿庆宏,徐雁南[8](2019)在《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andsat 8(地球资源观测卫星8号)和GF-2(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ENVI5.3软件对Landsat8和GF-2遥感影像进行相关预处理,提取反映杨树生物量信息的波段信息和植被指数,结合研究区实测样地胸高断面加权平均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远逐步回归构建杨树生物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依据两种影像数据构建的杨树生物量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7;GF-2影像数据构建的模型精度高于Landsat8影像数据构建的模型;引入样地胸高断面加权平均高后,模型精度都有所提高;GF-2影像数据结合样地胸高断面加权平均高,构建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多元逐步回归估算模型最优,R~2达到0.891。(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9](2019)在《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坝上高原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对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影响,于2016年7—9月在张北县进行样地调查,对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枯落物储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4.68t/hm~2)>中度退化(13.43t/hm~2)>重度退化(3.66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9.28t/hm~2)>中度退化(23.18t/hm~2)>重度退化(3.30t/hm~2),最大持水量为轻度退化(34.90t/hm~2)>中度退化(24.13t/hm~2)>重度退化(3.86t/hm~2),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轻度退化(228.80%)>中度退化(228.70%)>重度退化(119.94%),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2)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容重范围为1.65~1.80g/cm~3,毛管孔隙度为27.42%~33.64%,总孔隙度为29.97%~38.57%;(3)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稳渗速率表现为中度退化(3.32mm/min)>轻度退化(2.58mm/min)>重度退化(2.44mm/min)。坝上高原退化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处在较低水平,随退化程度增大而显着下降。因此,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合理的树种选择,对退化较严重的林地通过补植其他树种或促进更新进行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杨树人工林退化评价及相关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康满春,朱丽平,许行,查同刚,张志强[10](2019)在《基于Biome-BGC模型的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应对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对Biome-BGC模型参数的校准,模拟分析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气候变化(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Biome-BGC模型校准后显着提升了其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模拟精度,对GPP、ET模拟结果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分别为0.69和0.63,各自提高了64.3%和80%,均方根误差(RMSE)则分别降低至1.94 g C m~(-2) d~(-1)和0.88 mm/d,分别下降了26.5%和25.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中,单独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分别造成GPP的降低、升高和升高,其中GPP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程度(28%—44%)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5%)和降水变化(3%—10%)的,ET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响应程度在5%—14%之间。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则受不同水平的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叁者综合作用的影响。基于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WUE随气温上升、降水增加表现为降低趋势,随降水减少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则呈升高趋势;其对未来气候中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为27.7%—43.6%,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2%—5.8%)和降水变化(1.2%—3.5%)的,说明未来气候变化中大气CO_2浓度上升是促进杨树生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相对于当前WUE(2.8 g C/kg H_2O),C2T2P1和C0T3P0情景下WUE的升高和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45.4%和5.8%。(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人工林杨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着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着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_s)呈显着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着,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_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着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_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_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_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_2和LE通量具有显着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_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着,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着,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_2和CH_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林杨树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康,黄开栋,赵小军,佘建炜,郑旭.修枝对杨树人工林林内小气候及林下植被的短期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张悦,冯会丽,王维枫,薛建辉,吴永波.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国兵,徐瑾,王瑞,邓芳芳,沈彩琴.添加生物炭对东台滨海区杨树人工林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柳成坡,谢亚哲,叶艳涛.杨树人工林的出路——雄性品种和混交林建设[J].林业科技通讯.2019
[5].李勇,赵柒新.杨树人工林退化及恢复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9
[6].吾尔拉依尔·那肯.修枝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9
[7].吕建,吴永波,余昱莹,茆安敏,陈欢.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J].生态科学.2019
[8].乔正年,耿庆宏,徐雁南.运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9].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康满春,朱丽平,许行,查同刚,张志强.基于Biome-BGC模型的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