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文化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文化圈,契丹王朝,语言与文字,儒家
中华文化圈论文文献综述
徐世康[1](2018)在《中华文化圈视野下的契丹王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通常出现在研究当前世界如朝鲜、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国家的论着中,但从历史上看,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研究现在看来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之中的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政权。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以契丹王朝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儒家“天下秩序”观念以及丧葬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在契丹这一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所发挥的影响。本文第一章是关于中华语言、文字在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契丹族与奚族的族源,通过文献学以及考古学、人类学的证据,对契丹族族出鲜卑的结论予以了肯定。接着就契丹族语言、文字与突厥语、鲜卑语、汉语、女真语、室韦语等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并就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创制及其对女真族文字的影响作了讨论。第二节分析了契丹王朝宫廷(宫帐)、祭祀、军事、外交、丧葬与其余场合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确定汉语、汉字是契丹王朝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同时契丹本族的语言与文字在某些场合如军事、祭祀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第叁节介绍了契丹王朝时期的“双语者”,即同时通晓汉语与契丹语两种语言的人员情况,从实际看,在整个契丹王朝存在的约两百年中,契丹王朝方面的“双语者”人数要远远多于中原政权中的“双语者”。本文第二章是关于中华儒家各方面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首先概要性地通过分析儒家典籍在契丹的传播来介绍契丹王朝成立前后儒家思想对契丹人的影响,可以确认在契丹政权成立前,儒家思想虽然已传播至契丹人中,但影响很小,且主要限制在上层人物与一些“归化”的契丹人中。而在契丹政权成立后,契丹人得以大量接触儒家思想,以“十叁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也得以广泛流行于契丹王朝境内,但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则因不同原因而各不相同。第二节具体介绍儒家政治、经济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政治思想方面的任贤、行仁、敬天等观念都被契丹统治者接受并宣扬,而经济方面的重农思想也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契丹统治者甚至在一些不太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区推广农业,以彰显其“重农”的态度。第叁节介绍儒家社会、宗教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与政治、经济思想类似,儒家社会思想中关于孝道、忠诚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政局稳定的内容也都得到了契丹朝廷的有力支持,而宗教思想方面,因契丹王朝崇尚佛教,故除其中涉及禁止左道邪术传播的内容外,对于儒家宗教思想并未有过多关注。本文第叁章是关于中华儒家“天下秩序”观念对于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契丹王朝“中国观”与“正统观”的演变,与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契丹人的这两种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反复的过程,而二者之间的发展也并不同步。第二节介绍宋与契丹对峙时期双方的外交博弈,双方之间的整体关系经历了由“战”到“和”的变化,而在外交领域这一“软实力”的较量中,并没有任何一方完全处于劣势。第叁节介绍了契丹王朝的朝贡体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契丹王朝成立,契丹人实现了由朝贡者向被朝贡者的转变。在契丹人的朝贡国中,高丽与西夏二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原王朝往往通过“虚爵制”来实现理想化的“天下秩序”不同的是,作为北族王朝的契丹王朝更多考虑实用性,通过不同而非一些固化的“模式”来控制不同的属国、属部。本文第四章是关于中华丧葬制度对于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契丹人丧葬方式的转变。早期的契丹人死后并没有土葬的习俗,此后约至唐代,逐步在下葬时使用石室或利用棺木下葬,而在辽帝国建立后,开始大量吸收汉人的丧葬制度。第二节介绍中古丧葬礼仪对于契丹帝后及贵族的影响。就契丹帝后丧葬方面,其葬礼在圣宗以后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唐代帝王去世后所经历的诸多环节在契丹人的帝后丧葬中也基本可见,只是经过了一定的简化。而就契丹贵族方面,同时期汉人丧葬中的卜葬观念以及停殡待葬时间较长等情况在其墓志中也有体现。第叁节介绍中古墓志铭义例对契丹王朝的影响,唐代以后逐步形成的墓志铭“十叁事”在各个时期的辽墓中同样有反映。契丹人还根据自身游牧部族出身的传统,对其中诸如“乡邑”等项进行了变通。同时,契丹墓志铭继续发扬光大了自唐代开始兴起的、对于志主的各种细致描写。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7)
李可亭[2](2016)在《商丘与“中华圣人文化圈”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老子、庄子、墨子的故里和孔子的祖居之地。在中国"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以商丘为圆心形成了儒、道、墨等元典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圣人文化圈",商丘及其周边的区域也成为中华圣人文化的发祥地。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的出现,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古代商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白鹏[3](2016)在《中华文化圈的圣城之一:商丘“汤都南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开始形成于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的中国一般指夏商周叁代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商代中国。“商朝第一都”——商丘“汤都南亳”,是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世界名城。商丘,有资格作为“中(本文来源于《商丘日报》期刊2016-09-09)
班琳丽[4](2016)在《商丘:“中华圣人文化圈”的核心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2月4日—6日,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可亭教授,在“商丘古都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5年年会”上,向参加会议的专家提出了商丘是“中国圣人文化圈”这一学术命题。之后,不断有存疑的声音出现:“圣人文化圈”核心为什么和商(本文来源于《商丘日报》期刊2016-04-22)
王富[5](2014)在《共有系统论下的中华文化圈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共有系统"论来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圈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史,目的是为了重写翻译史。中华文化圈中的汉文化,以礼义为标志的"华夷之辨"文化传统,"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为根本"的宗藩关系,都是一种对各个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益的"共有系统"。中华文化圈中各个文化、各个民族之所以在翻译汉文化方面能够合理合作,原因就在于各方都认同这一"共有系统",从而利用这一"共有系统"服务自我。一旦把"共有系统"看作可加以利用的工具,就展示出了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秩序,从而回击后殖民译论。(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4年12期)
赵荣光[6](2014)在《“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谋划编写出版历时24年的《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将于2014年内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原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11个饮食文化区位各一分册并一综合卷的12册组成,计划600万字,而目前只能以10册的略写本形式付梓。丛书的编写坚持中华食学研究"十叁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的"大众餐桌"基本理念与原则。是以人类或民族食生产、食生活的地理、自然、文化地域要素制约的"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竹鸣[7](2014)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书版权输出新加坡 在海外华人文化圈展示中华文化的汉字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8月28日,接力出版社与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一书的新加坡中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有关机构负责人表示,该书的版权输出,可以让海外华人和外国朋友更多地了解汉字,了解与汉字相关的中国文化,领略汉字文化的力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由接力出版社于2014年8月出版,该书收录了中国首档(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4年17期)
忘情风君[8](2013)在《当代中华文化圈掠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怀宇传媒人,多年来从事访谈和研究。作品有《访问历史》《知识人》《知人论世》《访问时代》等。书名:《思想人》作者:李怀宇出版:漓江出版社认识李怀宇和他的访谈,是从《知识人》开始。时隔一年,他的这本《思想人》出炉,依旧是一本访谈集。因为读前作觉得颇合口味,对这本书自然也就有了兴趣。《知识人》中,李怀宇访谈的是台湾文化人群体,而本书的范围则已不局限在台湾或是大陆,而是更为宽泛——访谈对象中有港台的,有大陆的,也有旅美华人,甚至还有精通中国文化的"老外"。可以说,将(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13年03期)
姜晓东[9](2011)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与肉制品风味设计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中华饮食文化圈理论,在肉类制品的整体风味设计中,根据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特色差异以及文化层次性结构的不同,逐次阐述从饮食文化角度,以一种系统和全局的思维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后,运用最新技术去完成调香调味设计的产品研发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1年07期)
李珏[10](2009)在《浅议新时期中华文化圈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华文化圈的建立,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将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为先进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无政府状态的博弈中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为我国的文化外交、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有利的文化战略环境。本文就此,对构建中华文化圈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09年04期)
中华文化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商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老子、庄子、墨子的故里和孔子的祖居之地。在中国"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以商丘为圆心形成了儒、道、墨等元典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圣人文化圈",商丘及其周边的区域也成为中华圣人文化的发祥地。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的出现,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古代商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文化圈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世康.中华文化圈视野下的契丹王朝[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李可亭.商丘与“中华圣人文化圈”刍议[J].中原文化研究.2016
[3].白鹏.中华文化圈的圣城之一:商丘“汤都南亳”[N].商丘日报.2016
[4].班琳丽.商丘:“中华圣人文化圈”的核心城市[N].商丘日报.2016
[5].王富.共有系统论下的中华文化圈翻译[J].社科纵横.2014
[6].赵荣光.“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序[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7].竹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书版权输出新加坡在海外华人文化圈展示中华文化的汉字之美[J].中国出版.2014
[8].忘情风君.当代中华文化圈掠影[J].时代人物.2013
[9].姜晓东.中华饮食文化圈与肉制品风味设计思路研究[J].肉类工业.2011
[10].李珏.浅议新时期中华文化圈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