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针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北地区,油松,特性,种质,针叶,种群,色谱。
两针松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志,徐连峰,张少龙[1](2013)在《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一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林木种质资源在林业生产领域逐渐被少数一些品种所代替,进而逐步消失,因此收集、保护这些种质资源是当前及今后林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马立祥,王秀伟,毛子军,刘林馨,孙涛[2](2010)在《不同地理种群两针松光合和生长特性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识两针松中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var.sylvestriform 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着的9个地理种群,采集成熟种子并播种于东北林业大学温室,2 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并同时测定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比较种间和地理种群间差异。结果表明:赤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种间最大光合速率(p=0.34)、呼吸速率(p=0.15)和表观量子效率(p=0.18)的差异均不显着;地理种群间表观量子效率(AQY)差异显着(p=0.08),其中兴凯湖种群表观量子效率最高,为0.084 5±0.002 4 mol CO2.mol-1photons,较其他种群高13.10%~159.23%。地理种群间呼吸速率(Rd)差异显着(p=0.01),黑河和兴凯湖种群的呼吸速率最高(分别为1.62±0.18μmol CO2.m-2.s-1,1.52±0.30μmol CO2.m-2.s-1),安图和东宁种群的呼吸速率最低,分别为0.40±0.01μmol CO2.m-2.s-1,0.34±0.03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m ax)差异显着(p=0.02),其中兴凯湖、东宁、韩国、鸡东、二道白河、红花尔基种群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均值为18.36±1.81μmol CO2.m-2.s-1,高于安图、漠河、黑河种群。安图、漠河、黑河种群间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均值为12.57±0.86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的株高和基径差异均显着,其中韩国种群株高最高,黑河种群最低;基径兴凯湖种群最高,安图种群最低。株高和基径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两针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地理种群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李立芹[3](2001)在《东北地区两针松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在东北地区天然分布的两针松植物中,关于长白松和兴凯湖松的分类位置问题一直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采用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东北地区五种两针松(长白松、樟子松、兴凯湖松、黑皮油松和黑松)叶绿体DNA(cpDNA)的rbcL基因,根据实验结果,对长白松和兴凯湖松的分类位置以及东北地区两针松类各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评价。 ①通过对两种DNA提取方法(CTAB和SDS)的比较研究,认为利用CTAB法提取两针松的DNA在质和量上都高于SDS法。 ②第一次和第二次五种两针松rbcL基因扩增的PCR产物长度均一致,五种植物几乎没有差异。说明它们rbcL基因片段长度很保守,没有基因的插入、缺失和重组的发生。 ③对五种两针松的四种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松、兴凯湖松和樟子松的酶谱完全一致,黑皮油松和黑松的酶谱一致。 ④在rbcL基因从481bp到864bp的片段上,长白松、兴凯湖松和赤松的碱基序列完全一致,说明叁者有共同的起源。樟子松与叁者相比,有一处碱基置换,黑皮油松和黑松rbcL基因的碱基序列也完全一致,它们与长白松、兴凯湖松、赤松相比有五处发生碱基置换,与樟子松相比有四处发生碱基置换。 ⑤长白松和兴凯湖松在表型特征上与赤松相近,而且二者rbcL基因的碱基序列与赤松相同,因此认为把长白松、兴凯湖松作为赤松的变种比较合适,黑皮油松和黑松根据rbcL基因碱基序列推测,它们有共同的起源,但与赤松类亲缘关系较远,二者的形态特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分异,因此各自作为独立的种是合适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1-05-01)
李立芹,石福臣[4](2000)在《东北地区两针松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5种两针松,它们的系统演化至今存在着一些分歧。本文采用巢式 PCR、RFLP和 DNA 序列分析叁种分子手段研究了5种松树。cpDNA 的 rbcL 基因。结果表明:在 DNA 水平上,5种松树明显分为两组,长白松(Pinus densiflora var.sylvestriformis Ch.L.Wang)、兴凯湖松(P.ussuriensis Cheng et Y.W.Law)、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为一组,黑皮油松(P.tabutaeformis var.mukdensis Uyki)和黑松(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11-01)
金幼菊,吴京科,孙福,邓文红,王洪举[5](1994)在《油松针叶精油萜烯组成的研究(Ⅰ)─—油松针叶的萜烯组成及其与其它两针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的油松针叶油进行了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付立叶红外光谱(GC-FTIR)及气相色谱(GC)分析,利用Kovats指数,部分标样和标准谱图鉴定出44个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有33个组分为该种植物中首次报导),并与国外部分两针叶松的萜烯组成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两针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认识两针松中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var.sylvestriform 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着的9个地理种群,采集成熟种子并播种于东北林业大学温室,2 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并同时测定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比较种间和地理种群间差异。结果表明:赤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种间最大光合速率(p=0.34)、呼吸速率(p=0.15)和表观量子效率(p=0.18)的差异均不显着;地理种群间表观量子效率(AQY)差异显着(p=0.08),其中兴凯湖种群表观量子效率最高,为0.084 5±0.002 4 mol CO2.mol-1photons,较其他种群高13.10%~159.23%。地理种群间呼吸速率(Rd)差异显着(p=0.01),黑河和兴凯湖种群的呼吸速率最高(分别为1.62±0.18μmol CO2.m-2.s-1,1.52±0.30μmol CO2.m-2.s-1),安图和东宁种群的呼吸速率最低,分别为0.40±0.01μmol CO2.m-2.s-1,0.34±0.03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m ax)差异显着(p=0.02),其中兴凯湖、东宁、韩国、鸡东、二道白河、红花尔基种群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均值为18.36±1.81μmol CO2.m-2.s-1,高于安图、漠河、黑河种群。安图、漠河、黑河种群间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均值为12.57±0.86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的株高和基径差异均显着,其中韩国种群株高最高,黑河种群最低;基径兴凯湖种群最高,安图种群最低。株高和基径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两针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地理种群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针松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志,徐连峰,张少龙.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J].防护林科技.2013
[2].马立祥,王秀伟,毛子军,刘林馨,孙涛.不同地理种群两针松光合和生长特性的差异[J].植物研究.2010
[3].李立芹.东北地区两针松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
[4].李立芹,石福臣.东北地区两针松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0
[5].金幼菊,吴京科,孙福,邓文红,王洪举.油松针叶精油萜烯组成的研究(Ⅰ)─—油松针叶的萜烯组成及其与其它两针松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