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脉包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动脉,包裹,根部,成形术,主动脉瘤,疾病,血管。
主动脉包裹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凡,师启众,刘现民,李鲁,安卓翌[1](2016)在《主动脉根包裹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动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一个相对简单有效、手术风险较小的主动脉根部包裹术,以治疗主动脉根动脉瘤。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25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接受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其中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者23例。主动脉瓣环的直径22~32mm,平均(26.30±3.45)mm,主动脉窦的直径45~62mm,平均(52.23±6.87)mm。所有患者进行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同时合并主动脉瓣成形术或置换术23例。结果:25例围手术期无死亡。CBP时间为55~128min,平均(81.56±15.43)min。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5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0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与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主动脉环直径21~25mm,平均(22.43±1.35)mm,较术前显着减小(P<0.01),主动脉窦直径30~52mm,平均(40.56±4.21)mm,显着减小(P<0.001)。随访结果:所有25例患者生存良好,心脏功能(NYHA)均恢复I级,近中期无死亡病例。结论:主动脉根部包裹术结合主动脉瓣成型或置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动脉瘤和主动脉瓣疾病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鑫鑫[2](2016)在《升主动脉包裹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在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探讨升主动脉包裹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浙大一院因主动脉瓣病变同时伴有升主动脉扩张而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或者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的患者,其中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组7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组7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术后血制品使用量、气管插管时间、术后近中期并发症、随访心超记录的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指标,评价升主动脉包裹术的近中期疗效。结果: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组与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组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相比,后者在升主动脉最大直径上较前者明显更宽(P<0.001),其他如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主动脉瓣病变类型及程度、左室收缩功能、大小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血制品使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组有1例术后出现胸骨感染,有1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术后有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术后引流量过多行开胸探查止血,其他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两组均没有发生。主动脉瓣置换术组在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瓣周漏,2例患者死亡,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没有死亡或并发症发生。主动脉瓣置换术组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平均为44.7±4.5mm,术后直径平均为43.2±k4.8mm,较术前直径没有明显差异,末次随访直径平均为44.3±5.5mm,较术后直径没有显着性差异。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平均48.3+5.6mm,术后直径为38.5±5.1mm,末次随访直径平均为39.0±5.1mm,术后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1),末次随访直径较术后直径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升主动脉包裹术是一种治疗升主动脉扩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近中期疗效确切,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念辉,黄烽,丁杭,任飞,韩涛[3](2014)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早中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早中期疗效和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0月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27例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5~71(57±9)岁,体重42~90(59±11)kg。合并主动脉瓣病变23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4例,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0~59.1(46.4±4.8)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2.5~70.7(56.9±8.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7.7%±8.0%。术后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升主动脉直径、左心室等变化。结果 27例行包裹成形术的总体外循环时间(121.2±5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0.6±29.7)min;其中有2例患者未经体外循环,直接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25例体外循环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升主动脉直径由术前(46.4±4.8)mm减小至术后的(36.3±3.4)mm(t=1.675,P<0.05)。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1.0~120.5个月,平均随访35.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死亡和二次手术患者。2例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2例因脑出血死亡,1例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随访3年出现复发性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升主动脉直径49.9 mm)。随访1年、3年时升主动脉直径分别为(40.3±4.3)mm、(40.3±5.6)mm,与术前、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包裹成形术可以作为治疗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的方法,其早中期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念辉[4](2014)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瓣膜病变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和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27例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瓣膜病变在我院心外科行改良包裹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25例经体外循环下行包裹成形术总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30.9±41.4)min(78~269min),升主阻断时间平均为(76.3±22.8)min(39~119min),2例患者未经体外循环,直接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塞,1例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升主动脉平均直径由术前(46.4±4.8)mm降为术后(36.3±3.4)mm(P<0.05)。对27例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24例,随访1~120.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死亡和二次手术病例,2例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2例因脑出血死亡,1例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随访3年出现复发性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随访1年、3年的升主动脉直径分别为(40.3±4.3)mm、(40.3±5.6)mm,分别与术前、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中合并主动脉瓣病变23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例)。【结论】改良包裹成形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瓣膜病变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中远期疗效良好。(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李阳,蒙炜,张尔永[5](2012)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叁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0 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宋志斌[6](2012)在《无外包裹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同时合并有主动脉瓣病变而必须行心脏手术的升主动脉扩张病变来说,当升主动脉直径处于40mm-55mm时如何去处理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了无外包裹升主动脉成形术在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并与人工血管置换类手术对比观察。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1年7月经我院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处理方法的不同,50例行无外包裹升主动脉成形术患者作为成形组,33例行人工血管置换类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结果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并将成形组生存患者心脏超声测量的术前、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叁者的升主动脉直径进行比较以观察临床效果,将两组生存患者术后升主动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以观察术后再扩张情况。结果两组各有1例住院死亡。此外,成形组1例出现呼吸功能不全,1例二次开胸止血,对照组1例肾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止血,经治疗处理后均顺利出院。两组手术结果比较,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总输血量、总住院天数方面成形组均较对照组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总输血量两组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而在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成形组平均随访(23±16)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1±19)个月,均无后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成形组49例生存患者术前、术后早起、术后晚期心脏超声测量的升主动脉直径相比较,叁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术前与术后早期、术前与术后晚期测量的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早期与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患者的术后晚期心脏超声测量的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早期测量的直径的差值进行比较,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主动脉瓣病变并伴有升上动脉扩张病变的患者,在排除了Marfan综合征、主动脉夹层、严重主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情况下,当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处于40mm-55mm时,即应积极手术干预扩张的升主动脉。2采用无外包裹升主动脉成形术并将升主动脉直径缩减至32mm-35mm,是合理可行的治疗策略,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当升主动脉处于40mm-50mm的轻、中度扩张阶段时;而对于有潜在主动脉壁生理结构病变者应严格遵循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0mm手术指征。3升主动脉术前直径较大、术后缩减程度不够是发生再扩张的潜在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4-01)
符竣,陶凉,陈绪发,庾华东,冯学国[7](2011)在《简化升主动脉包裹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升主动脉瘤有明确的根治手术方式,对于升主动脉扩张处于边缘病变的处理方法尚有争议[1-3],有升主动脉直接部分切除法,有切除后加人工材料包裹成形加固法,或者有学者认为无需处理。我们认为只要有形态上的扩张,根据Laplase定律,如果不加任何处理,升主动脉会继续扩张发展成不可逆的瘤样病变而导致二次手术。我们有选择地对52例升主动脉扩张病例(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17期)
周菁,胡惠,陈青,张莉娟,赵攀[8](2009)在《升主动脉包裹成形术的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主动脉瓣病变的患者中,升主动脉扩张为常见病理改变,如为升主动脉瘤,则有明确的根治手术方式,但对于升主动脉扩张边缘病变的处理方法一直有争议[1]。经典的方法是Robicsek[2]采用的升主动脉部分切除加Dacron人工血管包裹成形加固法,或者根本不处理(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09年15期)
邹煜,倪一鸣,马量[9](2008)在《人工血管外包裹与右房内引流:一种升主动脉手术止血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的Bentall手术是将保留的升主动脉瘤囊包裹在人工血管外,在无法控制吻合口出血情况下可以行瘤囊+右房内引流术,将其内出血引入右房。但此种手术方式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形成,人工血管受压迫等等。目前流行的手术方法是将瘤囊完全切除,虽然避免了上述种种并发症,但吻合口往往要求一次缝合成功。如若不能一次性缝合成功,尤其在吻合口后方的出血,修(本文来源于《2008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胸腔镜学组成立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4-01)
李继勇,张健群,孙衍庆[10](2008)在《升主动脉成形人工血管外包裹治疗儿童马方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外人工血管包裹术(Robicsek手术)对儿童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扩张症的诊治及疗效。方法:1996年9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儿童马方综合征9例,其中6例存在主动脉根部扩张症,治疗采用升主动脉外人工血管包裹术。3例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升主动脉外包裹手术;3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外包裹手术,其中2例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行同种瓣移植,1例行机械瓣置换。结果:1例术后2 d死于急性左心衰竭,5例存活,随访2~5年效果满意。结论:升主动脉外包裹术是治疗儿童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扩张症的一种较好选择。(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主动脉包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在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探讨升主动脉包裹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浙大一院因主动脉瓣病变同时伴有升主动脉扩张而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或者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的患者,其中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组7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组77例,收集并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术后血制品使用量、气管插管时间、术后近中期并发症、随访心超记录的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指标,评价升主动脉包裹术的近中期疗效。结果: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组与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时行升主动脉包裹术组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相比,后者在升主动脉最大直径上较前者明显更宽(P<0.001),其他如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主动脉瓣病变类型及程度、左室收缩功能、大小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血制品使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单纯主动脉瓣置换组有1例术后出现胸骨感染,有1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术后有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术后引流量过多行开胸探查止血,其他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两组均没有发生。主动脉瓣置换术组在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瓣周漏,2例患者死亡,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没有死亡或并发症发生。主动脉瓣置换术组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平均为44.7±4.5mm,术后直径平均为43.2±k4.8mm,较术前直径没有明显差异,末次随访直径平均为44.3±5.5mm,较术后直径没有显着性差异。升主动脉包裹术组术前升主动脉最大直径平均48.3+5.6mm,术后直径为38.5±5.1mm,末次随访直径平均为39.0±5.1mm,术后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1),末次随访直径较术后直径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升主动脉包裹术是一种治疗升主动脉扩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近中期疗效确切,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脉包裹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子凡,师启众,刘现民,李鲁,安卓翌.主动脉根包裹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动脉瘤[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
[2].王鑫鑫.升主动脉包裹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近中期疗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念辉,黄烽,丁杭,任飞,韩涛.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早中期疗效[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4
[4].念辉.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D].福建医科大学.2014
[5].李阳,蒙炜,张尔永.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6].宋志斌.无外包裹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病变[D].郑州大学.2012
[7].符竣,陶凉,陈绪发,庾华东,冯学国.简化升主动脉包裹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
[8].周菁,胡惠,陈青,张莉娟,赵攀.升主动脉包裹成形术的手术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9
[9].邹煜,倪一鸣,马量.人工血管外包裹与右房内引流:一种升主动脉手术止血技术[C].2008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胸腔镜学组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08
[10].李继勇,张健群,孙衍庆.升主动脉成形人工血管外包裹治疗儿童马方综合征[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