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婚恋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婚恋,诗经,爱情观,模式,女性,礼俗,抒情。
婚恋诗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英,甄心恒[1](2019)在《关于《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被誉为中国诗歌之源,其成功开创了我国文学抒情诗歌的先河,所涵盖的诗歌内容和范围更是非常广泛。《国风》作为《诗经》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便是婚恋诗,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生活,特别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非常生动且丰富,每一位女性身后都代表着她们或深情,或精彩,或惋惜的爱情故事,代表着她们不一样的婚姻生活。本文将就《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沈晓坚[2](2019)在《《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当然其中也不乏对女性形象的描述,这也是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诗歌中,作者对当时女性内心欢喜、痛苦等心理情绪进行了文字表达,也塑造出了很多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文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4期)
李可尔[3](2018)在《浅析《诗经》中婚恋诗中的婚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诗经》中包含有很多涉及到婚恋题材的篇章,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男女感情的纯洁性,让人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之感。这些诗篇具备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充分展现出当时的男女交往风俗,以及对于婚姻和恋爱观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对于《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等等。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理解《诗经》中的婚姻观。(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8年12期)
王翔[4](2018)在《《诗经》婚恋诗的模式研究及对“礼崩乐坏”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的婚恋诗是"礼乐"时代——西周至春秋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活化石,它非常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风貌。故此,《诗经》中婚恋诗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婚恋诗的背景而非规律;婚恋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婚恋模式直观再现"礼""俗"互动,进而动态呈现周时"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礼的渐进性;具备全面的观照能力,尤其是对与整体趋势相左现象的观照,可对"礼崩乐坏"这一结论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岩[5](2018)在《浅析《诗经》中婚恋诗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这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其中的作品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各个方面的生活。本文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从折射出的爱情观,看对当今现代女性的进步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21期)
赵新萍[6](2018)在《论《诗经·卫风》婚恋诗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歌总集,其中所收集的305篇诗歌,较为详细地记录着古代先民们质朴的社会生活,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当时的《卫风》。而探究其《卫风》中婚恋诗歌产生的原因,又不得不从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亦玮[7](2018)在《地理因素对《诗经·郑风》婚恋诗中神话思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以婚恋诗最为深刻动人。这些作品仍然受到了某些神话思维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神话思维在《诗经·国风》中的体现各有其特色。其中《郑风》中婚恋诗种类多、数量大,极具代表性。《郑风》婚恋诗的特征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郑国的地理位置、水源土壤、交通状况等均对其文学作品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3期)
陈瑶[8](2018)在《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媒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数量众多的婚恋诗从不同层面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而婚恋风俗中关于媒文化的描绘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通过分析《诗经》婚恋诗中表现出的媒妁传统,论述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并简要阐释媒在《诗经》时代对婚制礼仪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0期)
孙惠欣,李天[9](2018)在《李冶与黄真伊婚恋诗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朝鲜在思想文化上一直深受中国影响,在诗歌方面尤其如此。就女性诗歌创作而言,"婚恋"一直是中朝女性诗人最主要的创作内容之一。中国唐代女冠诗人李冶与朝鲜朝艺妓诗人黄真伊在人生经历、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等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婚恋问题上更有着十分相似的恋爱对象和情感经历,在婚恋诗中她们都以细腻而有力的彤笔书写着自己深及奥理、细通幽微的观照与体悟,集中体现在其婚恋诗的情感内容、诗歌意象、女性意识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影响与接受历史,是两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密切关联与细微差异的缩影,是关于两国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生存与命运、挣扎与追求的永恒注解。(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杜美英[10](2018)在《论《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古老的《诗经》,我们总会被其充满悲欢离合的婚恋诗所打动。而细观这些诗篇,我们会发现一股绵延不绝的忧伤之情始终氤氲其中。“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其背后包含着先民深刻的心理积淀和当时人们的婚恋状况,因此很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从内容、原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旨在对这一情感基调作比较全面的认识。全文由绪论部分和叁章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诗经》婚恋诗概念的界定和篇目数目的确定。概念界定主要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字句训诂并参考前人的界定标准来进行,以此为基础确定出86首婚恋诗。而对“忧伤”的界定,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的论述分析,并结合《诗经》文本得出其内涵。第一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内容展开分析。首先按照婚恋进程将婚恋诗分为婚前篇和婚后篇两节。婚前篇又分为悦慕诗,热恋诗和失恋诗叁部分,分别分析了男悦女不得的惆怅迷惘和女求男不得的焦急无奈,热恋期男女双方两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失恋女子的忧愁满怀。婚后篇分为思念而不见、爱而被弃、生死相隔和其他等四个部分,分别分析了思妇对远役丈夫绵延不断的忧思之苦和征夫怀念家乡亲人的愁思,弃妇无端被弃的凄惨和夫妻生死相隔的悲痛,以及远嫁他乡、不得归宁等婚恋过程中其他类型的忧愁苦痛。第二章分析《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原因。通过分析婚恋诗中“忧伤”诗的数量和内容,得出“忧伤”的主体主要为女性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从叁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得男性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加之人类发现了男性在生育活动中的作用,采集经济在农耕为主的时代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男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则开始成为其附庸,丧失了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其次,周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贵族的媵妾制和民间一夫一妻的聘娶婚,这种父权制下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注重的是婚姻的政治功能,忽略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将女性作为政治牺牲品和生育工具,使其丧失了在婚姻中应有的地位。最后,周礼在婚姻方面的严密规定与人之追求美好婚恋生活的本能产生激烈冲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卑下地位和情与礼的冲突是造成婚恋诗中众多女性悲戚忧伤的原因所在。第叁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特征的艺术表现予以探讨。首先,《诗经》婚恋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写景寓情,寄托忧思,形成了忧伤哀愁的情感基调。其次,《诗经》婚恋诗通过运用哀愁类意象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创造出一系列忧伤的诗歌意境,以此来表现忧伤情感。最后,讨论了婚恋诗所开创的四种抒情模式:黄昏怀人、采摘怀人、临水抒忧和登高怀人,抒情模式中的各类意象如“黄昏”、“采摘”等本身就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而婚恋诗以此为主创建抒情模式来表现忧思之情,使得忧伤之情更为突出。总之,“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中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地位是突出的,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婚恋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承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当然其中也不乏对女性形象的描述,这也是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诗歌中,作者对当时女性内心欢喜、痛苦等心理情绪进行了文字表达,也塑造出了很多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诗经》中的婚恋诗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文学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婚恋诗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英,甄心恒.关于《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沈晓坚.《诗经》婚恋诗女性人物形象探究[J].大众文艺.2019
[3].李可尔.浅析《诗经》中婚恋诗中的婚姻观[J].中华辞赋.2018
[4].王翔.《诗经》婚恋诗的模式研究及对“礼崩乐坏”的再思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5].刘岩.浅析《诗经》中婚恋诗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进步意义[J].明日风尚.2018
[6].赵新萍.论《诗经·卫风》婚恋诗的创作[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7].王亦玮.地理因素对《诗经·郑风》婚恋诗中神话思维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8
[8].陈瑶.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媒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8
[9].孙惠欣,李天.李冶与黄真伊婚恋诗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杜美英.论《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