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矢状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股骨,脊柱,关节,膝关节,椎体,胸椎。
矢状面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祥,施忠民[1](2019)在《基于跟骨骨折影像学分析对跟骨矢状面分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跟骨矢状面上跟骨骨折线分布规律与跟骨骨折块的特点,为提出跟骨矢状面分区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4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跟骨侧位X线片和跟骨CT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将每张X线片的主要骨折线描绘于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上。每个患者的骨折线建立1个图层,然后进行图层合并,以整体观察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布规律绘制跟骨矢状面分区图。观察跟骨矢状面上主要骨折块及其移位方向,总结矢状面各区骨折块的移位规律。结果 140例患者中男7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2.0±0.6)岁(18~75岁),骨折侧别为左侧63例,右侧77例。106例出现第一骨折线,产生前结节骨折块;55例出现关节面下骨折线,产生半月形关节面骨折块;79例出现舌形骨折线,产生舌形骨折块;49例出现后结节纵向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主要骨折块;8例出现后结节上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上方骨折块;71例出现后结节下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下方骨折块。将这些常见骨折线绘制于跟骨矢状面,可将跟骨矢状面分成5个区:前结节区(A区)、关节面区(S区)、压缩区(C区)、后结节上区(PS区)、后结节下区(PI区)。A区、PS区、PI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上移位,S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下移位。C区的外侧壁常发生向外侧崩裂,其深层在复位后常形成空洞。结论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上存在一定分布规律,根据常见骨折线位置可将跟骨矢状面进行分区,各区骨折块存在一定移位规律。跟骨矢状面分区可能有助于术者理解跟骨骨折创伤机制,选择手术切口、复位方法和固定方法等。(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曹斌,左玉强,李存瑞,康伟峰,于海泉[2](2020)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正常的颈椎矢状面平衡是颈椎矫形手术的关键。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准确测量及参数间相关性成为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价疗效的重要参考,现有研究集中在有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目的:探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正侧位DR影像,根据研究对象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21-40岁)、B组(41-60岁)、C组(61-80岁),测量其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包括C_2-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头部重心到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entral of gravity to 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G-C_7 SVA)、T_1倾斜角、C_0-C_(2 )Cobb角及C_2-C_7 Cobb角,分析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及不同影像学参数与年龄间相关性。研究通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1)不同年龄组的C_2-C_7 SVA(F=11.188,P<0.001)、CG-C_7 SVA(F=6.132,P=0.003)、T_1倾斜角(F=11.682,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_0-C_2 Cobb角(F=1.178,P=0.311)、C_2-C_7Cobb角(F=0.860,P=0.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C组的T_1倾斜角分别为(51.63±5.85)°,(54.66±5.58)°,(57.48±4.74)°,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33,P<0.001);另T_1倾斜角和C_2-C_7 Cobb角间存在正相关(r=0.561,P<0.001)。提示: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者中,T_1倾斜角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6期)
罗飞,张德洲,易雪冰,王浩东,陶一帆[3](2019)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12经CT检查确诊为L4椎体假性滑脱的30例作为滑脱组,纳入同期经CT检查无腰椎滑脱的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椎体小关节角与椎弓根角。结果滑脱组与对照组左侧与右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脱组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滑脱组左侧与右侧椎弓根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矢状面不平衡无明显相关性,但双侧椎体小关节角差异与关节面前倾是腰椎矢状面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椎体小关节的叁维结构失衡是导致椎体矢状面不平衡的重要诱因,但不是唯一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付索超,张清顺,张宇,艾福志[4](2019)在《不同手术方法对Ⅰ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Ⅰ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Ⅰ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Harris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大于或长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HSS评分及ODI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及颌眉角均小于术前,腰椎前凸角均大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矢状面平衡小于对照组,颌眉角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其他脊柱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骶骨倾斜角均大于术前,骨盆倾斜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骶骨倾斜角大于对照组,骨盆倾斜角小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后路切开复位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相比,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Ⅰ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更有利于恢复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维持脊柱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肖智祥,康映泉,徐迪,李立帜,汤坤彬[5](2019)在《临时半骺板阻滞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矢状面屈曲畸形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8"字钢板临时半骺板阻滞术在治疗股骨远端病变导致的儿童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8"字钢板临时半骺板阻滞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病变引起的膝关节屈曲畸形9例11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5~13岁,平均9.5岁。术前术后拍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及双下肢全长侧位片,排除膝关节冠状面畸形,矢状面上测量股骨远端后方角(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PDFA)、胫骨近端后方角(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angle,PPTA),并结合体格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33个月。其中2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并疼痛,予以指导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出现螺钉部分脱出,术后18个月取出。所有病例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外观满意的矫正,PDFA恢复正常范围,未并发骨骺损伤,取出内固定物后未发现明显反弹病例。治疗结束后患儿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字钢板技术应用于儿童股骨远端病变引起的膝关节屈曲畸形,具有微创、简便、创伤小的优点,是治疗儿童膝部矢状面畸形的一种安全、可靠的矫形方式。(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6](2019)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行PVP治疗的OVCF患者197例,术后6个月,根据Berg评分将患者分成平衡组(n=122)与不平衡组(n=75),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以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结果平衡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不平衡组的80.00%(P <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TK、 PI均较术前降低,LL、 PT均较术前提高(P <0.05),且平衡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不平衡组(P <0.05)。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的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易红蕾,许俊杰,段明阳,陈兴捷,吴增晖[7](2019)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7年1月本科采用极外侧入路微创融合手术(X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38例(42个节段)。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间隙Cobb角、腰椎整体前凸Cobb角度、手术间隙高度(L1~S1)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平均(11.54±7.67)°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2.58±8.06)°,腰椎整体前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37.42±15.25)°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39.46±11.86)°,但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手术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11.26±3.95) mm显着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4.42±7.37) mm(P<0.05),手术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平均(6.37±2.46) mm显着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29±2.89) mm(P<0.05)。带角度笼架组18个节段术前手术节段Cobb角为(13.96±7.22)°,末次随访平均为(18.67±4.51)°,有明显改善(P<0.05),但不带角度笼架组24个节段手术前Cobb角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两组腰椎(L1~S1)前凸Cobb角术前及末次随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实现椎管的间接减压,使用带角度笼架能明显增加手术节段前凸Cobb角,但是对腰椎整体的前凸改善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白晓明,张健,夏俊娣[8](2019)在《胸椎矢状面生理弧度平直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椎矢状面生理弧度平直甚至轻度反弓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具有胸椎矢状面生理弧度变直甚至轻度反弓的案例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康复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的对比进行评价。康复治疗方法均为;胸椎及胸廓变形部位软组织手法放松;肋骨前后向挤压松动;自我训练方法与胸式呼吸。结果经过平均3周的康复治疗后胸椎生理弧度、疼痛、血压、呼吸功能、胸廓柔韧性与活动幅度分别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本治疗方法简单、易操作,效果可,治疗周期短,适于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临床案例较少,希望以后能积累更多案例。同时也希望本方法可以推广到直背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方法中去。(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张帅,吴海龙,田振峰,武建忠,张立兴[9](2019)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着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5期)
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田大为,李刚[10](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9—2015-04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患者均因股骨假体组件矢状位放置角度异常导致胫骨平台聚乙烯垫片立柱异常磨损而断裂,具有膝关节翻修手术指证。于标准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前方皮质线与股骨假体前髁线之间的夹角β,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与确定需要行翻修术的间隔时间即为假体使用寿命T,对变量β与变量T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3例β角为14.1°~29.5°(17.16±4.04)°,T值为36~158(90.64±25.24)个月,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角与T值呈负相关(r=-0.851,P <0.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面的置入角度会影响假体使用时间,矢状面上股骨假体前髁线与股骨干前方皮质夹角越大则假体使用寿命越短。(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矢状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正常的颈椎矢状面平衡是颈椎矫形手术的关键。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准确测量及参数间相关性成为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价疗效的重要参考,现有研究集中在有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目的:探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正侧位DR影像,根据研究对象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21-40岁)、B组(41-60岁)、C组(61-80岁),测量其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包括C_2-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头部重心到C_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entral of gravity to 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G-C_7 SVA)、T_1倾斜角、C_0-C_(2 )Cobb角及C_2-C_7 Cobb角,分析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及不同影像学参数与年龄间相关性。研究通过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1)不同年龄组的C_2-C_7 SVA(F=11.188,P<0.001)、CG-C_7 SVA(F=6.132,P=0.003)、T_1倾斜角(F=11.682,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_0-C_2 Cobb角(F=1.178,P=0.311)、C_2-C_7Cobb角(F=0.860,P=0.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C组的T_1倾斜角分别为(51.63±5.85)°,(54.66±5.58)°,(57.48±4.74)°,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533,P<0.001);另T_1倾斜角和C_2-C_7 Cobb角间存在正相关(r=0.561,P<0.001)。提示:在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者中,T_1倾斜角有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T_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矢状面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祥,施忠民.基于跟骨骨折影像学分析对跟骨矢状面分区的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2].曹斌,左玉强,李存瑞,康伟峰,于海泉.成人无症状前凸型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3].罗飞,张德洲,易雪冰,王浩东,陶一帆.腰椎矢状面不平衡与关节突关节形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4].付索超,张清顺,张宇,艾福志.不同手术方法对Ⅰ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
[5].肖智祥,康映泉,徐迪,李立帜,汤坤彬.临时半骺板阻滞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矢状面屈曲畸形的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2019
[6].杨文成,杨建义,梁明,宋江涛,马云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
[7].易红蕾,许俊杰,段明阳,陈兴捷,吴增晖.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8].白晓明,张健,夏俊娣.胸椎矢状面生理弧度平直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张帅,吴海龙,田振峰,武建忠,张立兴.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10].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田大为,李刚.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面置入角度与假体中远期磨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