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温度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亲和,籽粒,温度,动力学,胚乳,效应。
不同温度型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宋康,朱彦威,李鹏,张凤云[1](2013)在《温度对不同筋型小麦游离氨基酸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济南17和潍麦8号两个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花后温度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植株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两个筋型品种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提高了小麦叶片和茎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向籽粒中运输的氨基酸的量也增加,有利于籽粒蛋白质的合成。对黄淮海等北方强筋小麦而言,后期高温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是有利的,但降低了弱筋小麦的品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张纪涛,韩坤,王林权,李翠[2](2012)在《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结合药理学方法,研究了NR9405(暖型)、小偃六号(中间型)、RB6和陕229(冷型)等4种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14 d)K+的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在0~50mmol/L的K+浓度范围内,K+吸收可分为0~1和1~50mmol/L两个阶段,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2)对于高亲和吸收系统(0~1mmol/L),冷型小麦具有高的饱和吸收率Imax[42.46~43.12μmol/(h.g),RDW]和亲合系数Km(0.430~0.432mmol/L),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具有较低的Imax[33.57~35.38μmol/(h.g),RDW]和Km(0.332~0.353mmol/L),抑制低亲和系统后增加了4种小麦的高亲和转运载体数量,降低了冷型小麦对K+的亲和力,但对NR9405和小偃六号的Km值影响较小;3)抑制高亲和吸收后,低亲和系统的Imax和Km均增加;4)在盐胁迫下,K+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系统均受到抑制,小麦幼苗K+吸收能力均显着降低,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的高亲和系统Km几乎不受盐胁迫的影响,而冷型小麦的Km值因盐胁迫而降低。因此,在盐胁迫下高亲和吸收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暖型小麦耐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小麦耐盐性研究及耐盐品种选育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张纪涛[3](2011)在《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进一步揭示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的耐盐机制,丰富温度型理论,本文用NR9405(暖型)、小偃六号(中间型)、陕229和RB6(冷型)等四种不同温度型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14d)K~+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结合药理学方法探讨了高亲和与低亲和的K~+吸收系统在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和Na~+吸收累积中的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吸收动力学特征在0~50mmol·L~(-1)的K~+浓度范围内,4种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可分为高亲和吸收(0~1mmol·L~(-1))和低亲和吸收(1~50mmol·L~(-1))等两个过程,二者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高亲和吸收过程中,暖型小麦的亲和系数Km和最大吸收速率Imax分别为0.332mmol·L~(-1)和33.57μmol·h-1·g-1RDW,小于两种冷型小麦的0.430~0.432 mmol·L~(-1)和42.46~43.13μmol·h-1·g-1RDW,中间型小偃六号则介于二者之间,Km和Imax分别为0.353 mmol·L~(-1)和35.38μmol·h-1·g-1RDW。NR9405的养分离子流入系数α[K~+]值最大,为101.02,小偃六号次之,为100.36,陕229和RB6较小,分别为98.86和99.84。说明暖型小麦对K~+的高亲和力是K~+吸收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NR9405、小偃六号、陕229和RB6等四种小麦幼苗低亲和吸收(1~50mmol·L~(-1))的特征值分别为:Imax值分别为213.33、185.73、197.93和253.37μmol·h-1·g-1RDW,而Km为30.35、20.90、21.22和30.38mmol·L~(-1),α[K~+]值分别为7.03、8.89、9.33和8.31;NR9405和RB6的Imax值较大,Km较高,而小偃6号和陕229则相反,Imax值较小,Km较低。陕229的α[K~+]最高,NR9405最低。抑制低亲和吸收系统后,NR9405和小偃6号的Km值不受影响,Imax值和α[K~+]值增大;而陕229和RB6的Km值和Imax值均增大,α[K~+]值变化不大。说明暖型小麦的高亲和吸收系统与K~+的亲和力不受低亲和系统影响,而抑制低亲和吸收系统可以增加其吸收容量和吸钾能力;而抑制冷型小麦的低亲和系统会降低冷型小麦高亲和系统对钾的亲和力。抑制高亲和吸收系统后,小麦幼苗的低亲和吸收特征值Imax和Km均有所增加,Imax值在314~390μmol·h-1·g-1RDW之间,冷型小麦的增幅大于暖型小麦。Km在29~55mmol·L~(-1)之间;冷型小麦增幅也大于暖型小麦。说明抑制高亲和吸收系统后,降低了幼苗对K~+的亲和力,但增加了最大吸收容量。2.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高亲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50~100mmol·L~(-1)的Na~+存在降低了K~+高亲和吸收速率,吸收动力学过程仍然符合米氏方程。50~100mmol·L~(-1)的Na~+显着降低了Imax和α[K~+]值,冷型小麦的降幅大于暖型小麦;暖型小麦NR9405和中间型小偃六号的Km值不受盐浓度的影响;而在100mmol·L~(-1)的Na~+浓度时冷型小麦的Km值降低了20%~30%。这说明冷型小麦对Na~+胁迫响应的反应较暖型小麦敏感。50~100mmol·L~(-1)的Na~+胁迫下冷型小麦的α[K~+]均低于其他两种小麦,即K~+吸收能力较低,这可能是冷型小麦耐盐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3.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K~+低亲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100~150mmol·L~(-1)的Na~+存在下,K~+低亲和吸收(1~50mmol·L~(-1))速率降低,且其吸收动力学过程不符合米氏方程,只能用线性方程描述;可以划分为1~15和15~50mmol·L~(-1)等两个吸收阶段。100~150mmol·L~(-1)的Na~+胁迫引起K~+的外流,在较低的K~+(约1~3 mmol·L~(-1))浓度下出现净流失。4. Na~+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生长与离子吸收的影响NR9405的地上部K~+累积能力强于RB6。随着介质中Na~+的增加地上部K~+含量逐渐下降。在无盐环境中,两个小麦基因型的盐分含量没有差异,盐胁迫下随Na~+浓度的增大,地上部Na~+含量和细胞浓度都逐渐增加,RB6的累积量大于NR9405。K~+对地上部Na~+含量的影响因品种和盐浓度不同而异,在100mmol·L~(-1)盐浓度下,K~+可明显降低RB6地上部的Na~+累积量。地上部Na~+/K~+含量比与细胞内Na~+/K~+离子浓度比与地上部生长速率呈显着负相关,可以作为耐盐评价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吕淑芳,苗芳,白龙[4](2010)在《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灌浆期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积累规律的差异,为不同温度型小麦的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个冷型小麦品种"RB6"、"陕229"、"小偃6号"和3个暖型小麦品种"9430"、"偃师9号"、"NR9405",从扬花3d开始到灌浆后期,取6个小麦品种的强势和弱势籽粒,分别测定干质量、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不同温度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差异。【结果】在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呈增长趋势,且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的干质量在灌浆期均较暖型小麦增长快;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扬花后7d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21d以后趋于平稳,最终二者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冷型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从灌浆初期开始,冷型小麦各个品种籽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暖型小麦。【结论】灌浆期冷型小麦强、弱势籽粒物质积累速度较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快,最终积累量也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12期)
诸葛爱燕[5](2010)在《施氮量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冠层温度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是生产上应用量最大、最广的肥料。但目前盲目施肥现象严重,氮肥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因此寻找便捷快速监测氮肥施用是否合理的技术手段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冠层温度的高低可反映作物生长及代谢生理状况,与产量直接相关,有望成为反映小麦生理代谢状况的一个快速、实时、精准的生态指标,可能成为评价施肥措施优劣的一种手段,在信息获得的客观化、快速化、定量化和精准农业中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关于施氮量对冠层温度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且结论不尽相同。根据灌浆结实期冠层温度的不同,众多的小麦基因型分为叁种类型,即冷型(灌浆成熟期间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基因型)、暖型(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和中间型(冠层温度不稳定,变异较大的其它基因型)。叁种温度型对施氮量的反应是否相同,目前亦未进行研究。且前人对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研究较多,其它生育期研究较少。为此,本论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四个氮肥施用量即0 kg/hm2(N0)、120 kg/ hm2(N120)、240 kg/ hm2(N240)、360 kg/ hm2(N360)对冷型(陕229)、暖型(NR9405)和中间型(小偃22)叁种温度型小麦拔节至成熟期间的冠层温度、灌浆结实期的旗叶含水量、光合生理性状、丙二醛含量、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影响,以及灌浆结实期生物性状与冠层温度的关联。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增施氮肥可降低小麦的冠层温度,拔节期、孕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平均分别降低0.9℃、1.2℃和2.4℃,随着生育期后延差异有上升趋势,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拔节期叁施氮量间冠层温度差异不显着;孕穗-开花期总体表现为N240处理冠层温度最低,N120和N360差异不显着;灌浆结实前期N360>N120>N240,差异在0.1~0.6℃之间,中、后期总体为N120>N240>N360,差异在0.1~1.5℃之间。不同温度型比较,以冷型小麦陕229对氮肥较为敏感,氮肥处理下冠层温度差异较大;NR9405和小偃22不同生育期有差异,拔节期和灌浆结实期NR9405氮肥处理下冠层温度较低幅度大于小偃22,孕穗-开花期则相反。叁品种间冠层温度差异也在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但小麦的冷、暖型不随着施氮量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2.施氮能增强小麦旗叶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旗叶的MDA含量,不同温度型比较,基本表现为中间型小麦小偃22增幅较大,冷型小麦陕229次之,暖型品种NR9405增幅较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趋势相反)。施氮处理较N0差异显着,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着。3.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品种单株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均逐渐增大;冷型小麦陕229花后干物质总量增幅大于暖型品种NR9405与中间型小麦小偃22。叁品种小麦在N240处理下,总干重转运量最大,其中茎在花前储存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最大。小偃22的经济系数施氮后增大,而冷型品种陕229对施肥反应小,其经济系数不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变化。冷型小麦陕229的理论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达显着差异,而中间型小麦和暖型小麦则在施氮处理为N120至N240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在N240与N360时理论产量增加不显着。增施氮肥均能增加成穗数与穗粒数,而千粒重在不施氮肥处理下最大,增施氮肥千粒重降低。4.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旗叶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n、Cd、Tr、可溶性蛋白含量皆呈显着负相关,灌浆中后期相关性最大;灌浆后期冠层温度与NR含量亦呈显着负相关;灌浆前后期冠层温度与MDA含量呈正相关,灌浆后期相关性最大。各个时期的冠层温度与单株籽粒产量、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同理论产量成极显着负相关,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最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成穗数与各个时期的冠层温度均成显着负相关,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达最大,千粒重与拔节期冠层温度成极显着正相关,与孕穗期和开花期冠层温度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徐猛[6](2010)在《盐胁迫下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渗透和离子胁迫效应及NO信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NR 9405(暖型)、小偃6号(中间偏冷型)、陕229和RB6(冷型)等4个不同温度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分根方法研究了盐胁迫下不同温度型冬小麦的渗透和离子效应;幼苗对Na~+吸收、累积及其在体内的回流等。并初步探讨了内、外源NO信号对不同温度型冬小麦渗透和离子胁迫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型冬小麦的盐胁迫渗透效应和离子效应在盐胁迫(200 mM NaCl)下,小麦既受渗透胁迫,也受盐离子胁迫。渗透胁迫效应比较快,大约在处理后1—2d内发生;离子毒害效应比较缓慢,大约需3—4d时间,需要一个Na~+在小麦体内累积的过程。在一半盐胁迫(200 mM NaCl)和一半非盐胁迫的分根条件下,小麦没有明显的渗透胁迫效应,小麦植株地上部Na~+累积到毒性水平之前盐处理对小麦生长无抑制效应。小麦具有将Na~+从盐胁迫一侧转移非盐一侧的能力,说明小麦吸收的Na~+有一部分可以从地上部回流到根系中,回流率可达76%—89%。无水分胁迫(不加入PEG)的回流率大于水分胁迫(加入PEG)的回流率。不同基因型小麦在盐分吸收累积和回流,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的速度及胁迫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NR 9405和小偃6号的Na~+累积速度要少于陕229和RB 6;NR 9405根系排Na~+能力强于陕229和RB 6。因此,NR 9405和小偃6号的耐盐性高于陕229和RB 6。2盐胁迫下外源NO信号对不同温度型冬小麦渗透和离子胁迫的影响盐胁迫下,NO供体SNP对PEG胁迫和盐胁迫都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增加部分根区水势,外源NO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消失,对离子效应阶段Na~+含量影响也无显着影响。渗透效应阶段,小麦回流率达到52%—70%,且加入NO供体SN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Na~+回流率,增加6%—15%。离子效应阶段, Na~+回流率降低到19%—24%,SNP处理不能提高回流率,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渗透效应阶段暖型小麦NR 9405回流率显着高于冷型小麦RB 6,离子效应阶段NR 9405和RB 6的Na~+吸收量增加,回流率显着下降。RB 6回流率低于NR 9405,说明NR 9405根系排Na~+能力要强于RB 6。3盐胁迫下内、外源NO信号对不同温度型冬小麦Na~+累积的影响盐胁迫下外源一氧化氮对四种基因型小麦生长抑制和Na~+累积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加入NO清除剂后缓解作用消失。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3,均未加重影响四种基因型小麦的盐胁迫。说明小麦体内有其它NO形成途径,它们在功能上与NO合酶途径或硝酸还原酶途径互补。暖型小麦NR 9405、中间型小偃6号耐盐性强于冷型小麦陕229、RB 6,盐胁迫下暖型小麦对NO的反应大于冷型小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苗芳,吕淑芳,谢志萍,刘萍,丁虹茹[7](2009)在《不同温度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和籽粒生长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籽粒体积和干质量的增长动态以及胚乳细胞数与籽粒干质量和体积的相关性,以期进行为不同温度型小麦的利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胚乳细胞染色、分离、显微镜下计数等方法,研究冷型小麦小偃6号、陕229、RB6和暖型小麦9430、NR9405、偃师9号的胚乳细胞增殖动态、籽粒体积和干质量的增长特性,以及胚乳细胞数与籽粒体积和干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小麦胚乳细胞增殖过程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在胚乳细胞快增期,冷型小麦增长比暖型小麦快,在缓增期,冷型小麦各品种胚乳细胞数较暖型小麦多;冷型小麦籽粒体积和干质量在胚乳细胞数缓增期较暖型小麦大;小麦籽粒胚乳细胞数与籽粒干质量和体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胚乳细胞数与籽粒干质量的决定系数R2为0.814,与籽粒体积的决定系数R2为0.900。【结论】冷型小麦各品种籽粒最终的胚乳细胞数较暖型小麦多,籽粒体积和干质量在胚乳细胞数缓增期较暖型小麦大;胚乳细胞数与籽粒干质量和体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8期)
吕淑芳[8](2009)在《不同温度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和籽粒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型小麦是灌浆成熟期间(开花-成熟)小麦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种质材料;暖型小麦是灌浆成熟期间(开花-成熟)小麦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种质材料。冷型小麦叶片功能期较长,灌浆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氮含量、保护酶活性等均较高,表明了冷型小麦具有较优越的叶源特性,是培育高产小麦优良的种质资源。论文通过大田试验,选用3个冷型小麦品种RB6,陕229,小偃6号和3个暖型小麦品种9430,偃师9号,NR9405,研究冷、暖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强势和弱势籽粒以及整穗籽粒的生长特性,试图从不同角度揭示不同温度型小麦籽粒生长发育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整穗籽粒的体积和干重均呈增长趋势,冷型小麦的强、弱势籽粒在灌浆期均较暖型小麦增长快,但冷、暖型小麦整穗籽粒的平均体积和干重没有明显的差异,强、弱势籽粒体积和干重的增长特性与整穗籽粒不一致。2.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扬花后7天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22天以后趋于平稳。冷、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但整穗籽粒平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具有差异。冷型小麦品种在花后7-21天可溶性糖下降速度较快,暖型小麦下降速度较缓慢。3.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整穗籽粒的淀粉含量均呈增长趋势,从灌浆初期开始,冷型小麦各个品种籽粒淀粉含量均高于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与整穗籽粒表现一致。4.小麦扬花—灌浆后期,冷、暖型小麦强、弱势籽粒、整穗籽粒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冷型小麦强势籽粒从灌浆初期开始高于暖型小麦,弱势籽粒和整穗籽粒没有明显差异。冷、暖型小麦籽粒总蛋白含量均呈高-低-高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花后各个时期,冷型小麦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始终高于暖型小麦。5.冷、暖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过程均分为3个阶段: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在胚乳细胞快增期,冷型小麦增长比暖型小麦快,在缓增期,冷型小麦各品种胚乳细胞数较暖型小麦多;冷型小麦籽粒体积和干重在胚乳细胞数缓增期较暖型小麦大;小麦籽粒胚乳细胞数与籽粒干重和体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程晶晶,周春菊,李蓉,魏国荣,康振生[9](2009)在《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期的抗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冷、暖型小麦幼苗期的抗锈性,以及其叶绿素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与抗病性的关系。【方法】以典型的冷型小麦品种陕229、小偃6号和暖型小麦品种NR9405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调查抗锈性指标,利用分光光度法和电导仪法测定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结果】所有供试小麦品种在人工接种条锈菌CY29后均表现为感病(反应型3~4),但冷型小麦的抗锈性较暖型小麦强,表现为病害潜育期较长、花斑数较少、产孢期较短、产孢量较少。冷型小麦叶绿素含量下降较缓慢,细胞膜相对透性较低,细胞膜伤害率低。【结论】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期抗条锈性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10](2008)在《不同温度型小麦的田间抗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灌浆结实期不同小麦基因型群体冠层温度的差异,将多年来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基因型称为冷型小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称为暖型小麦。冷、暖型小麦的代谢生理特性、显微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且这种差异的性质不因干旱、阴雨等天气条件的影响而发生逆转。但是,关于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不同温度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采用吸收动力学方法结合药理学方法,研究了NR9405(暖型)、小偃六号(中间型)、RB6和陕229(冷型)等4种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14 d)K+的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在0~50mmol/L的K+浓度范围内,K+吸收可分为0~1和1~50mmol/L两个阶段,均可用米氏方程描述;2)对于高亲和吸收系统(0~1mmol/L),冷型小麦具有高的饱和吸收率Imax[42.46~43.12μmol/(h.g),RDW]和亲合系数Km(0.430~0.432mmol/L),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具有较低的Imax[33.57~35.38μmol/(h.g),RDW]和Km(0.332~0.353mmol/L),抑制低亲和系统后增加了4种小麦的高亲和转运载体数量,降低了冷型小麦对K+的亲和力,但对NR9405和小偃六号的Km值影响较小;3)抑制高亲和吸收后,低亲和系统的Imax和Km均增加;4)在盐胁迫下,K+高亲和和低亲和吸收系统均受到抑制,小麦幼苗K+吸收能力均显着降低,暖型小麦NR9405和小偃六号的高亲和系统Km几乎不受盐胁迫的影响,而冷型小麦的Km值因盐胁迫而降低。因此,在盐胁迫下高亲和吸收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暖型小麦耐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小麦耐盐性研究及耐盐品种选育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温度型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宋康,朱彦威,李鹏,张凤云.温度对不同筋型小麦游离氨基酸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
[2].张纪涛,韩坤,王林权,李翠.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
[3].张纪涛.不同温度型小麦K~+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盐胁迫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吕淑芳,苗芳,白龙.不同温度型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诸葛爱燕.施氮量对不同温度型小麦冠层温度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徐猛.盐胁迫下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渗透和离子胁迫效应及NO信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7].苗芳,吕淑芳,谢志萍,刘萍,丁虹茹.不同温度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和籽粒生长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吕淑芳.不同温度型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和籽粒生长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程晶晶,周春菊,李蓉,魏国荣,康振生.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期的抗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不同温度型小麦的田间抗锈性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