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_高海钰,李健,王佳佳,李吉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壳动物,对虾,铠甲,中国,卵黄,科甲,卵巢。

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高海钰,李健,王佳佳,李吉涛[1](2019)在《十足目甲壳动物的EST-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1种十足目甲壳动物EST-SSR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物种间的EST-SSR丰度存在明显差异,腹胚亚目中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EST-SSR位点最为丰富(868.02个/Mb),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位点丰度最低(286.48个/Mb);枝鳃亚目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EST-SSR位点最为丰富(641.19个/Mb),白滨对虾(Litopenaeus setiferus)位点丰度最低(166.96个/Mb);腹胚亚目和枝鳃亚目中均是二、叁、四核苷酸基元的SSR较为常见,在腹胚亚目中占总数的41.11%,在枝鳃亚目中占总数的28.00%;复合(Ⅰ)类型的SSR在腹胚亚目(51.38%)和枝鳃亚目(65.13%)中占很大比例;腹胚亚目二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C/GT分布频率最高,叁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CC/GGT和AAT/ATT占优势;枝鳃亚目二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G/CT占优势,叁核苷酸基元的SSR中AAT/ATT的分布频率高于其他叁核苷酸基元。此外,对脊尾白虾含有SSR的EST进行GO分析后发现,细胞代谢过程、链接产物、细胞组分和细胞的比例分别在3个类型的注释中占优势。本研究加深了对十足目甲壳动物SSR分布规律的认识,可为甲壳动物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蔡生力,刘红[2](2017)在《十足目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生化特性及生物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足目在甲壳动物中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分为枝鳃亚目(对虾类)和腹胚亚目(真虾、螯龙虾、蟹类)两大类。十足目种类卵黄蛋白原基因c DNA全长基本都在8 kb左右,编码2500~26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高度保守性。然而这两类生物的卵黄发生机制却存在显着差异。人工育苗过程中,对虾类卵巢不易发育,通常需要切除眼柄促熟,而腹胚亚目种类容易成熟甚至需要控制早熟。对虾类的卵黄蛋白原由卵巢和肝胰腺共同合成,一般卵巢贡献更大。尤其在卵巢发育前期,卵巢合成卵黄蛋白原较肝胰腺显着旺盛,具有"卵巢内源基因表达型"的特征。在真虾等腹胚亚目种类中,卵巢虽然也参与合成卵黄蛋白原,但以肝胰腺为主,绝大多数种类肝胰腺的贡献率超过90%。本文探讨了两类甲壳动物在卵黄发生机制中的显着差异与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性腺发育的不同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侯聪聪[3](2015)在《十足目甲壳动物顶体构架体及精子发生相关蛋白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壳经济动物的繁殖是我国水产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而精子发生机制是繁殖生物学领域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精子发生机制的研究是人工进行水产经济物种繁殖的基础。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骨架的重构、分子调控机制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是,甲壳动物精子没有鞭毛结构。其精子发生过程主要包含顶体形成和细胞核形变事件。我们对甲壳纲十足目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骨架结构、动力学机制以及生理学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十足目游泳亚目真虾属秀丽白虾精子发生细胞骨架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顶体架构体(AFS)是真虾类精子形成中出现的细胞骨架结构,首次发现是在日本沼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但其组成以及功能目前尚未有报道。我们以太湖主要的经济虾类秀丽白虾作为研究模型,研究AFS是否是真虾类精子形成中普遍存在的骨架结构。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对Tubulin在精子形成不同时期的定位实验,证明秀丽白虾精细胞中也存在AFS结构,其主要组分为微管,根据其形态预测还有少量微丝以维持细胞柔韧性。这一结果说明AFS是真虾类精子发生共同存在的细胞骨架结构。为研究与该细胞骨架结构共同发挥功能的马达蛋白,我们克隆了驱动蛋白kifc1基因,并对其结构、基因及蛋白的分布、运载的货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对细胞器高尔基体标记物GM130以及线粒体标记物与KIFC1的共定位,我们发现驱动蛋白KIFC1与上述细胞物质在顶体形成部位以及细胞核一侧边缘具有高度共定位,暗示这些细胞成分是KIFC1运输的货物。综上所述,驱动蛋白KIFC1依赖AFS细胞骨架结构运输细胞器以形成真虾类精子发生中出现的临时细胞器片层复合体(LCx),最终帮助成熟精子中外翻的伞状顶体的形成和盘状细胞核的变形。第二部分十足目爬行亚目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p53参与的生精细胞凋亡研究为了研究十足目甲壳动物正常生精过程中的的保护机制,我们从中华绒螯蟹精巢组织中克隆了p53同源基因。对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p53同源基因具有保守的DNA结合区域和锌结合位点。p5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暗示p53基因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必要性。通过原位杂交实验检测了p53基因在精子形成各时期的表达特征。其基因分布暗示p53可能会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以保证正常的精子发生,或引发凋亡以去除不正常的精细胞。但p53是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第叁部分十足目爬行亚目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PHB介导的线粒体泛素化研究中华绒螯蟹的精子含有杯状核,核杯开口处有数个线粒体深陷核内,顶体囊片层结构中镶嵌有线粒体衍生物。该线粒体分布模式的形成过程包含线粒体数量消减、结构变化及其运输过程。精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的消减可通过自噬和泛素化等降解途径实现。为研究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线粒体的泛素化降解机制,我们关注一种线粒体内膜蛋白Prohibitin(PHB)。该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它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过程以及精子质量控制高度相关。在哺乳动物中它被发现作为泛素的底物,可能通过参与线粒体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来发挥作用。为研究PHB蛋白是否介导精子线粒体的泛素化途径,我们通过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家兔免疫以及抗体纯化等技术制备了物种特异性抗体。免疫印迹结果显示PHB蛋白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了PHB蛋白在精子形成各时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精子形成早中期顶体形成和精核变形过程中,PHB的表达量较高,说明PHB可能是通过维持线粒体的功能发挥作用,为精子形成过程中的顶体形成和细胞核形变提供充足的能量。PHB和多聚泛素FK2以及线粒体与FK2的共定位实验显示:精子形成早中期,PHB、多聚泛素FK2以及线粒体均分布在细胞的一侧,FK2信号比较弱,说明此时PHB和线粒体的泛素化水平比较低;在中后期,PHB、线粒体标记物以及FK2信号主要共定位于顶体帽以及细胞核一侧,FK2信号逐渐增强,表明多聚泛素化水平在中后期升高;成熟期精子中,PHB、线粒体标记物以及FK2共定位于顶体帽处。实验结果暗示在精子形成过程中PHB作为泛素化底物参与线粒体泛素化降解过程,或者多聚泛素链通过PHB为底物特异标记了线粒体。为进一步证明以上结论,使用shRNA干扰技术降低PHB表达和过表达技术增加PHB的表达。干扰组实验结果表明PHB表达量的降低,直接影响多聚泛素水平和线粒体状态。过表达实验结果表明PHB的大量表达使得多聚泛素化水平大幅提升。体外实验同样证明PHB作为多聚泛素的底物介导了线粒体的泛素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甘志彬[4](2014)在《长臂虾科(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长臂虾总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隶属于长臂虾总科Palaemonoidea的拟贝隐虾科Anchistioididae、叶颚虾科Gnathophyllidae、膜角虾科Hymenoceridae以及长臂虾科Palaemonidae当中的隐虾亚科Pontoniinae,四个类群在总体形态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非常相似;他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分类地位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中采用1种线粒体基因(16S rRNA)和3种细胞核基因(histone3,NaK和enolase)构建包括所属这四个类群的28个属43个物种的系统进化树。系统进化树显示叶颚虾科和膜角虾科的物种嵌合到隐虾亚科物种的分支当中。这一结果与以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以及幼体形态学研究的结果一致。叶颚虾科和膜角虾科区别于长臂虾总科中其他科的形态特征为退化或消失的大颚切齿突和增宽的第叁颚足内肢。与此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状态同样发现于隐虾亚科中的部分类群。根据一系列文献对叶颚虾科和膜角虾科中种属的描述,发现除了第叁颚足内肢形态特化之外,这些种属的其他形态特征都可以很好地符合隐虾亚科的定义特征。在隐虾亚科的类群当中,因共栖宿主的不同第叁颚足内肢同样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特化形式。推测叶颚虾和膜角虾第叁颚足内肢形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共栖或取食于海星或海胆),而发生特化的一种性状变异;这一性状变异可以被包含于隐虾亚科各式各样的第叁颚足内肢性状变异之中。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拟贝隐虾科与隐虾亚科亲缘关系较远,这与两者在幼体形态和成体腹肢形态特征的显着差异相印证。分析中获得的系统进化树将隐虾亚科及叶颚虾科和膜角虾科的种属分为两个主要类群:其中之一形态特征比较原始,与长臂虾亚科部分种属的特征状态相似;另一个类群则表现出更多的特化特征。隐虾亚科是长臂虾总科中种类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高、生活方式最多样的科级分类单元,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珊瑚礁海域。对隐虾亚科内部种属之间的系统演化以及物种多样化与共栖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但又是极具吸引力的课题。本研究采用2种线粒体基因(12S rRNA和16SrRNA)和2种细胞核基因(histone3和NaK)探索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的隐虾亚科及其邻近类群内部的系统演化关系,推测隐虾亚科生物多样性与共栖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包括了45个属104个物种。与之前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相比,新增10个属被显示为单系类群,而Dactylonia属和小岩虾属Periclimenaeus被显示为并系群。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布于浅水水域的海百合共栖隐虾类群可以分为不同的支系,这与通过形态特征相似性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相同。于此相似,与双壳类软体动物共栖的隐虾类也明显分为两个支系:近隐虾属Anchiopontonia+江瑶虾属Conchodytes和贝隐虾属Anchistus;两者在形态上也具有明显差别。同样的,与海胆共栖的隐虾类也分为不同的支系,散布于不同的分支当中。这种现象说明与相同宿主共栖的隐虾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化而来,即隐虾类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入侵。隐虾亚科中呈现出数量繁多的独特形态特征以及性状状态的不稳定性可以通过两个推测得到解释:1)隐虾类当中的性状特异性是其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位或者宿主而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发展而成;2)隐虾类的性状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而共栖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一过程并提供了“模具”,换言之,隐虾类的系统演化受到其共栖宿主的强烈影响。采用所属长臂虾科两亚科31属39种长臂虾的线粒体基因16S rRNA和核基因H3序列片段,以鼓虾科细足鼓虾(Alpheus gracilipes)为外群初步分析长臂虾亚科和隐虾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构建的叁种系统进化树均不支持将长臂虾科分为两个亚科的分类安排。并且在形态特征上兼具两亚科特征的大部分长臂虾类群在通过不同方式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位置并不稳定,而且分支置信度均很低,即目前仅采用少数分子标记和少数类群单元的系统发育分析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类群的系统演化地位。未来应该综合更多的分子标记和分类单元,以求获得比较清晰的长臂虾科系统演化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4-05-01)

寇琦[5](2013)在《长臂虾总科(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臂虾总科Palaemonoidea Rafinesque,1815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真虾下目Caridea,是真虾下目种类最丰富的总科之一。自从长臂虾总科建立以来,有若干个分类方案被先后提出并加以修订。然而,目前关于长臂虾总科的分类系统仍然存在着争议。本研究通过使用1种线粒体基因(16SrDNA)和3种细胞核基因(histone3,18S rDNA和28S rDNA)探索长臂虾总科内部8个科26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联合数据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析,结果支持拟贝隐虾科Anchistioididae、膜角虾科Hymenoceridae和咔咔虾科Kakaducarididae的单系性。与之相对,叶颚虾科Gnathophyllidae被认为是一个并系群,而长臂虾科Palaemonidae则显示为一个复系群。特别地,分析所涉及的长臂虾亚科Palaemoninae的种类可以被近似地分为3个大支,并且鳃甲沟很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形态学证据,反映了其生存环境从海洋向淡水变迁的过程。此外,长臂虾总科某些科的分类学地位不很明朗,尤其是隐虾亚科Pontoniinae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未确定,有必要对长臂虾总科及其下属分类单元进行修订和重新评估。岩虾属Periclimenes Costa,1844是隐虾亚科种数最多的属。近来的研究显示岩虾属很可能是一个复系群,并且可以进一步细分。本研究采用3种核蛋白编码基因(enolase,NaK和PEPCK)和1种线粒体基因(16S rDNA)来分析岩虾属及其邻近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了岩虾属及其15个邻近属,即Ancylomenes,Brucecaris,Crinotonia,Cuapetes,Harpiliopsis,Harpilius,Laomenes,Leptomenaeus,Manipontonia,Palaemonella,Periclimenella,Philarius,Phycomenes,Unguicaris和Vir属。基于独立分析和联合数据的分析,结果均支持岩虾属是一个复系群。本研究涉及的岩虾属的种类可以被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种组,并且共栖岩虾Periclimenes commensalis、短腕岩虾P. brevicarpalis和细指岩虾P. digitalis的分类学地位需要重新考虑,即是否继续留在岩虾属中还是独立于岩虾属之外的属。此外,分析显示大多数岩虾属的邻近属都是单系群,并且可以近似地分为两大支。但是,某些深层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不十分明确。本研究首次利用多种基因序列对长臂虾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为其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和分类系统的进一步划分界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此外,本研究还首次采用多种核蛋白编码基因对隐虾亚科多个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索,扩展了利用核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类群范围,为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3-05-01)

王显伟[6](2012)在《十足目甲壳动物C型凝集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足目甲壳动物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可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水产养殖业长期遭受病害侵袭,研究其免疫防御机制,尤其是病原识别机制对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C型凝集素是甲壳动物中一种重要的病原识别分子,且大量表达,但目前关于其功能研究很少。为了阐明它们在针对病原时的具体作用,并研究该家族是否具有特异性,本研究选取对虾和克氏原螯虾为实验动物,研究C型凝集素在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病原识别和识别后的下游免疫反应以及C型凝集素家族的多样性。1.中国明对虾C型凝集素3(FcLec3)作为病毒受体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我们在中国明对虾中发现了一种新的C型凝集素命名为FcLec3。FcLec3的cDNA全长为739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74bp,编码一个含15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其中信号肽长17个残基,另外含有一个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FcLec3特异性分布于肝胰腺的纤维细胞中。在受到鳗弧菌刺激后,FcLec3表达量会上升,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受到白斑病毒刺激后,表达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FcLec3重组蛋白可以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凝集细菌,并且该凝集活性能够被麦芽糖、N乙酰化的甘露糖胺、肽聚糖和胞壁酸抑制,说明该蛋白可以结合这些糖类。另外,我们还发现,FcLec3可以结合白斑病毒的最主要囊膜蛋白VP28,说明其发挥病毒受体的作用。2.中国明对虾C型凝集素4(FcLec4)作为调理素促进吞噬作用我们在中国明对虾中鉴定得到一条C型凝集素,命名为FcLec4。FcLec4含有信号肽和一个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尽管来自于甲壳动物,FcLec4与来自于昆虫中的凝集素相似度更高。FcLec4与大部分甲壳动物C型凝集素不同,其分布较为广泛,在鳃、胃、肝胰腺和肠中均可检测到。受到鳗弧菌刺激后,FcLec4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均会上调表达,并且在合成后被释放至循环系统中发挥作用。FcLec4可以凝集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结合肽聚糖,并且可以选择性地紧密结合于几种微生物表面。在结合鳗弧菌后,FcLec4可以在对虾体内促进机体对鳗弧菌的清除作用。另外,我们还在日本囊对虾中发现了FcLec4的同系物,该同系物与FcLec4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4%,并且具有和FcLec4相似的表达模式。我们纯化了FcLec4的天然蛋白,发现其同样可以结合于鳗弧菌表面,并且在日本囊对虾体内加快机体对细菌的清除速率,并且这种作用不只局限于鳗弧菌,还可针对数种其他细菌。FcLec4天然蛋白还可在体内结合于日本囊对虾血细胞表面,说明其作为一种调理素,在识别病原后,促进血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3.克氏原螯虾C型凝集素2(PcLec2)诱导酚氧化酶激活系统的活化通过对克氏原螯虾cDNA文库进行测序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条C型凝集素PcLec2,其含有一个长为131氨基酸残基的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PcLec2特异性地分布于肝胰腺中,在受到脂多糖和细菌刺激后,表达量会明显上调,说明其可能参与了螯虾的抗细菌免疫。尽管PcLec2重组蛋白不能凝集细菌和抑制其生长,但可以在不依靠钙离子的情况下结合于细菌表面,并且钙离子可以增强结合活性;另外,PcLec2还可以结合脂多糖,但钙离子并不能发挥作用。PcLec2还可以在体外和体内诱发酚氧化酶激活系统的活化,并且可在体内增强由细菌引发的激活作用。4.日本囊对虾中C型凝集素表现出了序列多样性和病原相对特异性通过对日本囊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我们共发现了31条可能的C型凝集素。通过对它们的序列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对维持其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结构重要的氨基酸残基如形成两对二硫键的半胱氨酸、参与疏水核心形成的氨基酸等较为保守,而对底物结合比较重要的残基显得有较多变化,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了C型凝集素功能的多样性。大多数C型凝集素主要分布于肝胰腺和血细胞中;于肝胰腺中高表达的C型凝集素更倾向于组织特异性分布,而于其他组织中高表达的C型凝集素更倾向于广泛分布。在受到鳗弧菌刺激后,有21个基因表达出现明显变化,大多数在感染早期作用(6小时)。肝胰腺中最高表达的基因在细菌刺激后为上调表达,而在血细胞中最高表达的基因为下调表达。在受到白斑病毒刺激后,有13个凝集素表达出现明显变化,其中7个发生在感染早期,另外6个凝集素在感染后中晚期(24-48小时)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实验发现,甲壳动物中存在大量C型凝集素,具有多种功能。C型凝集素不仅表现出了结构多样性,还具有一定的病原特异性。这些结果为讨论无脊椎动物C型凝集素大量存在的意义及先天免疫的“特异性”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29)

韩庆喜,李新正[7](2012)在《中国海域南褐虾属种类记述(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褐虾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搞清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Philocheras)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作者通过形态学特征系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南褐虾标本,此标本主要采自中国海域,也检查了部分采自菲律宾海域的标本。本研究和相关文献的结果表明: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共计7种,包括作者描绘的4种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提到的3种。作者对本次研究的4种南褐虾提供了详细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整体图和附肢结构图,并对中国海域存在的7种南褐虾提供了检索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蒋维,刘瑞玉[8](2011)在《东海深海蟹类1新记录种——凹背熟盾蟹(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宽甲蟹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蟹类标本时,经形态分类学方法发现中国海宽甲蟹科1深海新记录种——凹背熟盾蟹Hephthopelta cribrorum Rathbun,1932。标本采自东海850m海底。凹背熟盾蟹以往仅有1雄性个体(正模)采自日本相模湾,本文首次报道此稀有种的雌性个体,并提供了鉴别特征及详细图片。(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1年06期)

董超,李新正[9](2011)在《中国海铠甲虾属(Galathea)的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标本,报道了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铠甲虾属(Galathea Fabricius,1793)的18个种,均发现于中国海域,其中两个为新种,8个为中国海域新纪录种。两个新种为中国铠甲虾(G.sinensis n.sp.)和马氏铠甲虾(G.babai n.sp.)。中国铠甲(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董超,李新正[10](2011)在《中国海斗凯虾属(Agononida)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标本,报道了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斗铠虾属(Agononida Baba & de Saint Laurent,1996)的4个种,均发现于中国海域,其中一个新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足目在甲壳动物中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分为枝鳃亚目(对虾类)和腹胚亚目(真虾、螯龙虾、蟹类)两大类。十足目种类卵黄蛋白原基因c DNA全长基本都在8 kb左右,编码2500~26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高度保守性。然而这两类生物的卵黄发生机制却存在显着差异。人工育苗过程中,对虾类卵巢不易发育,通常需要切除眼柄促熟,而腹胚亚目种类容易成熟甚至需要控制早熟。对虾类的卵黄蛋白原由卵巢和肝胰腺共同合成,一般卵巢贡献更大。尤其在卵巢发育前期,卵巢合成卵黄蛋白原较肝胰腺显着旺盛,具有"卵巢内源基因表达型"的特征。在真虾等腹胚亚目种类中,卵巢虽然也参与合成卵黄蛋白原,但以肝胰腺为主,绝大多数种类肝胰腺的贡献率超过90%。本文探讨了两类甲壳动物在卵黄发生机制中的显着差异与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性腺发育的不同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高海钰,李健,王佳佳,李吉涛.十足目甲壳动物的EST-SSR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9

[2].蔡生力,刘红.十足目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生化特性及生物合成[J].水产学报.2017

[3].侯聪聪.十足目甲壳动物顶体构架体及精子发生相关蛋白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

[4].甘志彬.长臂虾科(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长臂虾总科)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

[5].寇琦.长臂虾总科(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6].王显伟.十足目甲壳动物C型凝集素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韩庆喜,李新正.中国海域南褐虾属种类记述(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褐虾科)[J].海洋科学.2012

[8].蒋维,刘瑞玉.东海深海蟹类1新记录种——凹背熟盾蟹(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宽甲蟹科)[J].海洋与湖沼.2011

[9].董超,李新正.中国海铠甲虾属(Galathea)的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董超,李新正.中国海斗凯虾属(Agononida)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论文知识图

十足目甲壳动物代表性物种的卵黄...及RACE法克隆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染色百分率与诱导顶体反应率对照版Ⅰ 外源17β-E2对中华绒螯蟹卵巢结构...脊尾白虾EST-SSR与其他物种相似度统计图北京自然博物馆附表五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成...

标签:;  ;  ;  ;  ;  ;  ;  

十足目甲壳动物论文_高海钰,李健,王佳佳,李吉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