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菌核生枝顶孢霉(Acremonium sclerotigenum)作为枝顶孢属真菌的优势种,其次生代谢产物多样。为了明确其对植物病害致病菌的抑制效果,以桃褐斑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靶标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6种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PD培养基发酵液提取物对桃褐斑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53.673 4 mg/L和808.158 4 mg/L;培养5 d的PD培养基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445 8 mg/L和309.631 8mg/L;菌核生枝顶孢霉发酵液对桃褐斑致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优于对孢子萌发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将其开发成生物源农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姚秀英,刘南南,王桂清
关键词: 菌核生枝顶孢霉,内生菌,次生代谢物,培养条件,抑菌活性
来源: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一般化学工业,植物保护
单位: 聊城大学农学院
基金: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4GNC110020),山东省聊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GJH10),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810447033)
分类号: TQ929;S432.44
DOI: 10.16313/j.cnki.nykjyzb.2019.03.008
页码: 18-22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240K
下载量: 84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2)
- [2].不同植物菌核病菌比较生物学及对白头翁致病力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3].浅析青海湟中县蔬菜菌核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20)
- [4].关于青海省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探析[J]. 农家参谋 2017(15)
- [5].果桑菌核病防控集成技术与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6)
- [6].扁豆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中国蔬菜 2020(10)
- [7].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 [8].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青海农技推广 2016(02)
- [9].噬菌核霉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示范[J]. 南方农业 2016(19)
- [10].胡萝卜菌核病防治技术探讨[J]. 农技服务 2016(09)
- [11].陕西省猕猴桃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落叶果树 2014(04)
- [12].无公害农产品食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17)
- [13].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1)
- [14].食葵菌核病的防治[J]. 吉林农业 2012(04)
- [15].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1(06)
- [16].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六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 北方园艺 2020(09)
- [17].油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9)
- [18].茄果类蔬菜猝倒病、青枯病、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农业 2014(19)
- [19].十字花科菌核病症状与防治[J]. 蔬菜 2013(10)
- [20].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过程中特异基因的表达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01)
- [21].西藏设施蔬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西藏农业科技 2012(03)
- [22].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新农业 2010(10)
- [23].植物病原真菌的菌核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12)
- [24].生菜制种田菌核病发生条件与综合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 2016(13)
- [25].北京地区不同寄主蔬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26].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向日葵核盘菌次生菌核形成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7].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探讨[J]. 蚕学通讯 2013(04)
- [28].菌核病防治提前10天 结果大不相同[J]. 农民科技培训 2011(08)
- [29].华县2009年棚栽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调查及防治[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3)
- [30].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