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凝血机制异常及其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凝血机制异常及其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1.山东中医院大学(济南250011)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济南250011)

【中图分类号】R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

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esyndrome,NS)的发病率明显上升。NS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其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达8.5%~38.0%[1],是NS病人常见的致残和死亡的原因。NS患者血栓形成可能与凝血系统的激活,血小板功能改变,内源性抗凝的减弱,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利尿剂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有关,肾小球凝血系统的激活和内皮功能的损伤也参与发病。鉴于此,本文将对NS凝血机制异常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NS凝血机制的异常

1.1NS凝血系统的激活

NS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连锁反应。其大量尿蛋白导致低蛋白血症,而作为大分子物质的凝血因子V、Ⅲ、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α2巨球蛋白,由于其合成量多于丢失量,在血液中的浓度相对增加。Ⅲ因子浓度较健康人增加2~3倍[2],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α2巨球蛋白也已被证实其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这可能与抑制蛋白C(proteinC,PC)、蛋白S(proteinS,PS)的活性,抑制纤溶酶,激活凝血酶有关。另由于血浆白蛋白与FiB呈现负相关,因此,NS患者易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增多的FiB进而导致纤维蛋白合成增加,还能促进血小板(bloodplatelet,PLT)凝聚,增加血液黏滞度和红细胞聚合力促使NS患者机体达到一个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相对分子量极小,造成其从尿液中大量丢失,同时血管内凝血作用增强促使ATⅢ加速消耗,从而无法抑制凝血酶。上述因素共同导致机体高凝状态的产生。

1.2血小板(PLT)功能的改变

研究表明NS患者的PLT存在功能异常。而NS血栓形成和PLT与血管壁相互作用增加、PLT聚合增强有关。NS患者存在着PLT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vWF渐增从而促进PLT转运至血管壁能力增强,并增加血小板黏附性。而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因素可使PLT聚合力增强。

1.3内源性抗凝的减弱

NS患者体内内源性抗凝物质,如ATⅢ、PC、PS随尿蛋白大量排出。正常情况下,ATⅢ通过与凝血因子FⅨa、FⅩa、FⅪa、FⅫa和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达到抗凝目的。ATⅢ的缺失与白蛋白浓度小于20g/L有着紧密联系,在研究中发现ATⅢ与肾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有着密切关联。PC使凝血时间延长,致FV,FⅢ因子失活,而阻碍FⅩ的激活。而PS是PC活化的辅助因子。以上内源性抗凝物质减少也对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4.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纤溶系统作为血栓形成的重要参与因素,其功能的减弱在NS患者中较为常见。这与纤溶酶原纤溶酶的前体、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随尿蛋白大量丢失致浓度降低有关。白蛋白是将纤溶酶原连接至FiB,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发生纤溶效应的辅助因子,若白蛋白从小便丢失,则会影响纤溶系统的活性。

1.5.其他因素

此外,现在一部分研究集中在肾小球内凝血功能异常上,研究证实NS患者肾脏内存在凝血酶生成和血栓形成。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加剧NS患者血栓形成。至于免疫因素是否对血栓形成有影响,目前尚无确切证据,其易合并血栓的事实在这点上给我们以提示[3]。

2.NS的抗凝治疗

2.1西医治疗

针对N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治疗首先对症治疗原发病,减少尿蛋白,利尿消肿,抑制免疫,患者应注意休息,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适当活动,与此同时,对于白蛋白低于20g/L的患者,尤其是膜性肾病患者,应给予常规的抗凝和抗血小板黏附治疗。常用药物:①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正常的1.5~2.5倍;低分子量肝素在使用4h左右监测抗凝血因子Xa活性。其不良反应为PLT减少,黏膜出血等。②抗血小板黏附药:阿司匹林。常规剂量50~100mg,每天一次口服。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常规剂量100mg,每天三次口服。不良反应为头痛、胃肠道刺激等。

2.2中医治疗

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改善高凝状态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研究发现其对PLT凝集、血栓形成以及红细胞聚集均有抑制作用;酒制大黄活血祛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PLT聚集;其他研究诸如丹参活血祛瘀,可抑制PLT聚集;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川牛膝活血祛瘀,兼能补肾,入肾经,引诸药入肾,可使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等。

另有一些关于中成药治疗NS高凝状态的研究,杨芳[4]等以黄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NS患者效果显著,明显优于纯激素治疗,尤其是在改善患者高脂血症、血液高凝状态方面有巨大优势。陶建勋[5]等以血栓通冻干粉针剂配合强的松、环磷酰胺等治疗NS高凝状态、高脂水平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并可显著提高白蛋白,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造成NS凝血机制异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其中的某些机制尚不明确,如肾小球的免疫损伤可致凝血活性增强,对肾静脉循环乃至全身产生影响致血栓形成。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其优势所在,临床上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PincusKJ,HynickaLM.Prophylaxisofthrombocmboliceventsinpatientswithnephroticsyndrome[J].AnnPharmacother,2013,47(5):725-734

[2]ChangH,ChenYM,DunnP.FactorⅧinhibitorassociatedwithnephroticsyndrome[J].Haemophilia,2007,13(6):766.

[3]张炯,刘志红.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0,19(5):455-459,475.

[4]杨芳,周宏伟.黄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4-26.

[5]陶建勋,米绪华,樊均明.血栓通冻干粉针剂治疗肾病综合征高凝及高脂状态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08,10(4):47-48.

标签:;  ;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凝血机制异常及其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