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光辐射会对人体产生生理物理效应,简称为光生物效应。按照光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可分为光的视觉效应、光的非视觉效应、光的辐射效应。适量的光生物效应可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而过量的光生物效应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需要对光生物效应的安全性加以研究。其中,光的辐射效应的安全性问题,被称为“光生物安全”。不同波段的光辐射,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光生物安全危害,以400nm-500nm波段产生的视网膜蓝光危害最为典型。各种光源及发光体均存在潜在的光生物安全问题,由于LED光源亮度高、体积小、应用广泛、光谱中蓝光成分占比大,LED的光生物安全问题就成为了光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对LED的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为LED照明环境中的实际光生物安全的测量、计算、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总结了光生物效应的概念和机理,对其中光生物安全的概念、机理、作用结果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归纳了与光生物安全中的蓝光危害相关的测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标准体系的演变过程,指出蓝光危害测量标准演变的原则是其测量对象越来越趋于实际应用。比较了蓝光危害测量方法中辐亮度测量的标准方法、替代方法和辐照度测量标准方法的优缺点,说明了辐亮度测量的标准方法的适用性最为广泛。分析指出目前光生物安全测量所遵循的“最不利原则”会导致两个问题:1、测量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应用中的受危害程度;2、使测量操作变得复杂。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蓝光危害的相关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得出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的辐射特性和光谱特性。LB的辐射特性本质上由光源的配光曲线决定,测量中与测量视场、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有关。LB的光谱特性本质上由光源的光谱决定,表现出混合光谱的蓝光危害效能KB,v必然介于原光谱所对应的KB,v之间的规律。提出了计算LB与辐射距离、LB与配光曲线、KB,v与色温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或经验公式。根据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的辐射特性和光谱特性,提出了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与本征蓝光加权辐亮度LBS之间的换算方法、蓝光危害相对强度B(φ)计算方法、拓展蓝光加权辐照度LB的空间分布LB(φ,s)的模拟算法。应用LB(φ,s)的模拟算法,可以简化对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的测量和计算。3、通过对现有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进行回顾和总结,基于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测量需求,完善了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方案。该测量系统以CMOS图像传感器和微型光谱仪分立测量亮度和光谱,由上位机完成信息采集、计算和结果输出作为基本设计方案,完成了测量系统功能和性能设计。在样机系统搭建和调试过程中,提出了亮度测量的光谱响应校正方法、图像均匀度校正方法、灰度-亮度转化算法,并基于上述方法完成了系统标定。通过验证实验和不确定度分析,验证了此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最后,说明了此设计方案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光生物安全测量的测量系统设计方案。4、根据蓝光危害的特性研究结果和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的功能设计,提出基于实际光环境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基于实际光环境的测量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光”为核心,是在光源、灯具或照明系统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对光环境的蓝光危害进行测量和评价。该测量方法强调“所见即所测”,即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人眼在面对真实的光环境时所能受到的蓝光危害的强度。这种测量方法简化了测量操作,其测量结果对于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蓝光危害防护更有指导意义。5、应用基于实际光环境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对LED照明产品的蓝光危害和蓝光危害防护产品的有效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日常照明光源或显示器所产生蓝光危害较弱,不需要进行特殊防护;蓝光危害防护产品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必要时可以使用。6、阐述了应用紫外辐射进行杀菌是一项重要的光生物效应的应用。研究了UVC LED杀菌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应用条件,设计实验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作用距离下使用UVC LED对大肠杆菌进行灭菌处理,并计算杀菌率。实验结果表明,UVC LED的杀菌能力,随紫外辐射剂量减小呈指数减小,受到紫外辐射通量、辐照时间、辐照距离三者影响,并以此总结了计算UVC LED杀菌率的经验公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生物效应概述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生物安全概述
  •   2.1 光生物安全研究综述
  •   2.2 光生物安全波段范围
  •   2.3 光生物安全的生理基础
  •   2.4 光生物安全机理
  •     2.4.1 紫外辐射
  •     2.4.2 蓝光危害
  •     2.4.3 可见光辐射
  •     2.4.4 红外辐射
  •     2.4.5 蓝光的非视觉效应
  •   2.5 光生物安全概念及范围
  •   2.6 光生物安全评价方法
  •   2.7 总结
  • 第3章 蓝光危害计算与测量方法研究
  •   3.1 测量蓝光危害的意义
  •   3.2 光源的辐射特性和光学特性
  •   3.3 蓝光危害相关物理量
  •   3.4 蓝光的非视觉效应相关物理量
  •   3.5 蓝光危害的测量标准
  •     3.5.1 CIE S009/E:2002
  •     3.5.2 IEC TR62471-2:2009
  •     3.5.3 IEC/TR62778:2012
  •     3.5.4 GB/T34034-2017
  •     3.5.5 GB/T34075-2017
  •     3.5.6 GB/T36005-2018
  •   3.6 蓝光危害测量方法
  •     3.6.1 辐亮度测量方法
  •     3.6.2 辐亮度测量步骤
  •     3.6.3 辐照度测量方法
  •     3.6.4 辐照度测量步骤
  •     3.6.5 蓝光危害危险类别测量步骤
  •   3.7 总结与分析
  • 第4章 蓝光危害特性研究
  •   4.1 蓝光危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蓝光危害的辐射特性分析
  •     4.2.1 测量视场的影响
  •     4.2.2 测量距离的影响
  •     4.2.3 测量角度的影响
  • B辐射特性实验设计'>  4.3 LB辐射特性实验设计
  • B辐射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4.4 LB辐射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 B与测量视场的关系'>    4.4.1 LB与测量视场的关系
  • B与测量距离的关系'>    4.4.2 LB与测量距离的关系
  • B与测量角度的关系'>    4.4.3 LB与测量角度的关系
  •   4.5 蓝光危害的光谱特性分析
  • B光谱特性实验设计'>  4.6 LB光谱特性实验设计
  • B光谱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4.7 LB光谱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 B,v与色温的关系'>    4.7.1 KB,v与色温的关系
  • B,v与混合光源的关系'>    4.7.2 KB,v与混合光源的关系
  • B的空间分布模拟算法'>  4.8 LB的空间分布模拟算法
  •   4.9 总结与分析
  • 第5章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
  •   5.1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综述
  •   5.2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
  •     5.2.1 测量方案分析
  •     5.2.2 测量系统设计
  •     5.2.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5.2.4 功能和性能设计
  •     5.2.5 器件型号及性能
  •   5.3 亮度测量实现方案
  •     5.3.1 CMOS图像传感器概述
  •     5.3.2 光谱响应校正方法
  •     5.3.3 图像均匀度校正方法
  •     5.3.4 灰度-亮度转化算法
  •     5.3.5 亮度标定实验及结果
  •     5.3.6 亮度测量实现方法
  •   5.4 光谱测量实现方案
  •   5.5 上位机控制实现方案
  •   5.6 光衰减片与孔径光阑
  •   5.7 功能和性能验证实验及结果
  • B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8 LB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5.9 总结与分析
  • 第6章 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和防护方法
  •   6.1 标准测量方法分析
  •     6.1.1 标准测量方法的优势
  •     6.1.2 标准测量方法的局限
  •   6.2 基于实际光环境的测量方法
  •     6.2.1 实际光环境测量方法概述
  •     6.2.2 与标准测量方法的对比
  •     6.2.3 实际光环境测量方法局限性
  •   6.3 蓝光危害的防护方法
  •   6.4 实际发光体的蓝光危害研究
  •   6.5 蓝光危害防护产品有效性研究
  •   6.6 总结与分析
  • 第7章 紫外LED光生物效应研究
  •   7.1 紫外光源生物效应概述
  •     7.1.1 UVC杀菌机理
  •     7.1.2 紫外光源特性
  •     7.1.3 紫外-臭氧联合杀菌机制
  •   7.2 UVC LED杀菌效果实验设计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案
  •     7.2.3 实验条件
  •     7.2.4 杀菌率计算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紫外杀菌效果模型
  •     7.3.2 紫外杀菌效果分析
  •   7.4 UVC LED杀菌装置设计
  •   7.5 总结与分析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郭玮宏

    导师: 张涛

    关键词: 光生物安全,蓝光危害,真实光环境,测量系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 Q691;TN312.8

    DOI: 10.27581/d.cnki.gksjw.2019.000027

    总页数: 189

    文件大小: 9699K

    下载量: 286

    相关论文文献

    • [1].守卫国门生物安全[J]. 中国海关 2019(05)
    • [2].“八项举措”保障猪场生物安全[J]. 兽医导刊 2019(21)
    • [3].非瘟背景下规范操作人员物资进场程序保障猪场生物安全[J]. 云南畜牧兽医 2019(06)
    • [4].非洲猪瘟背景下不同规模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畜牧与兽医 2020(02)
    • [5].对生物安全的现实意义应有充分认知[J]. 世界知识 2020(05)
    • [6].生物安全学报[J]. 生物安全学报 2020(01)
    • [7].国家生物安全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 2020(04)
    • [8].筑牢“防火墙” 推进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J]. 杭州 2020(07)
    • [9].强化国家生物安全的时代意义与启示[J]. 理论与当代 2020(04)
    • [10].完善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维护国家生物安全[J]. 世界知识 2020(10)
    • [11].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风险 积极应对未来挑战[J]. 中国经贸导刊 2020(05)
    • [12].生物安全时代:新生物科技变革与国家安全治理[J]. 国际安全研究 2020(04)
    • [13].保障生物安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础[J]. 人口与健康 2020(06)
    • [14].生物武器军备控制与新形势下的国际生物安全[J]. 世界知识 2020(13)
    • [15].中国进出境生物安全研究会[J]. 口岸卫生控制 2020(03)
    • [16].《国门生物安全》专刊发刊词[J]. 口岸卫生控制 2020(03)
    • [17].我国国门生物安全治理路径探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20(03)
    • [18].研究进出境生物安全 聚力新海关治理创新[J]. 口岸卫生控制 2020(03)
    • [19].生物安全时代:新生物科技变革与国家安全治理[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09)
    • [20].国外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防控装备进展及对武警部队相关装备发展的启示[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8)
    • [21].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J]. 科技中国 2020(10)
    • [22].完善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御和治理体系[J]. 人民论坛 2020(29)
    • [23].我国生物安全科技工作成就与展望[J]. 生物安全学报 2019(02)
    • [24].生物安全永远是健康养猪最重要的措施[J]. 今日养猪业 2019(06)
    • [25].澳大利亚:呼吁种植户创建生物安全地图应用[J]. 中国果业信息 2017(06)
    • [26].高校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 2018(11)
    • [27].生物安全学报[J]. 生物安全学报 2016(04)
    • [28].生物安全学报[J]. 生物安全学报 2017(03)
    • [29].生物安全在现代孵化场中的重要性[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08)
    • [30].现阶段生物安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初探[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5)

    标签:;  ;  ;  ;  

    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