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修宗峰[1]2006年在《全面收益会计研究》文中指出会计环境的日新月异必然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当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向前发展进一步引致了全面收益问题的产生。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净资产)之变动。按照损益满计观,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以及所有其他绕过收益表并影响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全面收益报告在传统收益表的基础上,扩大收益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变化予以反映。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财务业绩变动情况,包括资产由于物价变动所带来的利得或损失、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的变动等,客观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对以上的项目进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采用导致全面收益问题的产生,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所依据的收益概念是经济学收益概念,适应全面收益这个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收益过渡的中介概念的目标导向,公允价值成为全面收益的合理计量属性。本文是以全面收益为中心展开的,涉及到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本文最后一部分对全面收益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确认、计量和报告是财务会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尽管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又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涉及到财务会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也触及当前许多会计难题,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无形资产会计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等。本文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首先,根据现有的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分析和总结了关于全面收益问题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对各国财务业绩报告改革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全面收益的“彩色报告模式”。

刘春艳[2]2002年在《会计收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针对现行会计收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行全面收益模式的观点,并对全面收益的有关问题作了详细论述。 全文分为叁章。第一章分析了现行会计收益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行全面收益模式的观点。现行会计收益模式是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为基础的收益确定模式,与工业时代的会计目标相适应。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收益来源。在现行会计收益模式下,这些收益来源不能确认。会计实务界在会计理论有所突破之前,已作了一些改进(确认未实现收益),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实行全面收益模式,并阐述了全面收益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考察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美国等国对财务业绩报告的改革,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它们改革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未来的全面收益会计应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叁章主要研究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会计问题。综观各国的改革,其重点均是放在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上,对其确认和计量问题涉及较少。但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准则应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几方面的问题。本章重点讨论了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最后,结合我国企业收益的特点及财务业绩报告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财务业绩报告也应向全面收益方向改进的观点,并对我国如何逐步实行全面收益模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肖楠楠[3]2007年在《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显着变化,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基础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全面收益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应运而生。尽管有关全面收益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界而言并不是全新的课题,但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全面收益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颁布,为全面收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着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来展开对全面收益相关问题的研究,即从阐述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的局限性开始;进而对全面收益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围绕新准则对全面收益是否应在我国报告以及如何报告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本文以现代会计理论为指导,采用以规范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及实践数据,用以解释、支持理论分析。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写作动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第五部分又按研究的内容不同分成两篇。第二、叁、四部分为上篇,即理论阐述篇。主要明确了收益的定义,回顾了收益理论的历史演进,分析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特点及其局限性,进而引出全面收益理论。之后又从确认、计量与报告叁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此叁部分的写作主要是在总结与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完成的,但其中也不乏个人观点。第五部分为下篇,即理论创新篇。此部分针对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首先阐述了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应用的必要及可能性,随后对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本文建议分叁个阶段来解决全面收益在我国报告的问题,即现阶段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下一阶段采用单独的业绩报表,将来则采用一表法。并独创性地给出了下一阶段报告全面收益的报表草图。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创新点及局限性进行客观的归纳与总结。

张沭苏[4]2010年在《新会计准则下全面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报及2009年中报数据,采用价格模型实证检验了新会计准则下全面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依据我国会计准则实际情况界定出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在考察了全面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补充检验了每项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与股价的关系。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传统净收益与全面收益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全面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更强。(2)其他全面收益信息增强了传统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度,但其他全面收益分解项目对传统收益的补充作用强于其他全面收益总额。(3)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与股价的关系差别较大。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与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叁个项目显示出了与股价较为显着的相关性,其他项目均没有明显改善收益信息的决策相关性。(4)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均与股价显着负相关,表明市场对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做出了不利的评价。机构持股比例与股价显着正相关,表明机构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市场对其定价越高。资产负债率、证券市场与股价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

孙园园[5]2006年在《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的已确认但未实现的企业业绩绕过损益表而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现象,使得传统损益表提供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传统损益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实现——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等方面已暴露出明显的不足,由此,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提出改进财务业绩报告的建议,改革收益表呈报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推动了会计确认、计量理论及报告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着手进行以收益表为代表的传统业绩报告的改革。英国在传统的收益表之外增加了“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美国将综合收益表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企业报告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G4+1集团”主张将企业的财务业绩列示于一张扩展的“财务业绩报表”中。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对西方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改进建议进行介绍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全文共分四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传统会计收益问题概述及收益报告改进的动因。本部分首先介绍了传统会计收益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存在的缺陷。然后从会计的目标出发论述了传统收益报告改进的动因。 第二部分:全面收益研究的基本内容。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全面收益的内涵及全面收益要素的确定;其次着重对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最后对全面收益报告进行了理论探讨。 第叁部分:收益报告的改进及其内容。这一部分介绍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报告全面收益的规定,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介绍了G4+1对报告全面收益的建议。最后,对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我国收益报告的现状及进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首先分析了我国收益报告的现状,然后阐明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呈报的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构建。这一部分在对中国的会计环境进行了

晚常青[6]2008年在《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多样,而传统的损益表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财务业绩。为此,美、英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编报全面收益报告,将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纳入收益报告,本文对全面收益报告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钟耿敏[7]2008年在《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研究》文中提出新会计准则已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在新准则体系下,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组成。利润表的改动以及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说明了我国在财务业绩报告方面在与国际接轨,实现会计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本论文将对新财务业绩报告体系中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相关附注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了解新财务业绩报告在企业中应用状况,探讨其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可能。本文共分为五章,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介绍国外的财务业绩报告以及他们的研究现状;第叁章介绍财务报告改进的方向和相关理论以及他们与财务报告改进的关系;第四章对新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下我国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进行分析探讨;第五章选取部分上市公司07年年报中有关财务业绩报告的数据,运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来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结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对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汤宇东[8]2007年在《试论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都发生了显着变化,使得传统收益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坚持传统的收益模式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越来越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必须加以适当改革。全面收益概念正是针对传统收益概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它代表着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很明显,全面收益概念将对传统收益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并将推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与财务会计报告之间的关系入手,随着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报告需要随之调整以及在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全面收益的概述,介绍全面收益的概念、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相关内容,这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比较,主要分析英美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业绩报告所作改进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可作为我国应用全面收益的借鉴。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即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认为新会计准则实质上已应用全面收益,并对我国全面收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周萍[9]2007年在《企业收益呈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不断产生新的、非传统的收益来源,应如何表述企业全部的财务业绩成为重要财务报告关注。而以历史成本、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为基础的传统收益报表仅对企业在某一期间内已实现的收益进行报告,严重滞后于经济事项的实际发生,因此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业绩信息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纷纷采取行动,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报告企业全部的财务业绩,形成了“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尽管如此,各国对哪些项目应当计入当期净收益,哪些项目应当通过全面收益表反映,以及是否要求“再循环”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基于有关各方对于财务报告的关注,以及各种备选的、不一致的财务业绩度量可能引起误导性使用,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与IASB项目协调的大好时机,2001年8月起FASB开始了关于“企业财务业绩报告(Financial Performance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项目的研究。IASB也于2001年7月启动了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这个项目实际上由IASB与ASB联合进行。为进一步实现国际上会计准则趋同之目标,IASB和FASB于2004年4月同意联合进行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2006年3月,由于这个项目已经在考虑全部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列报和财务报表的附注,2006年3月起IASB便将这个项目更名为“财务报表列报(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这个项目不再只处理业绩报告。目前“财务报表编报”项目正在研究中。所以,国际上对于收益(或业绩)报告之研究正在进行中,并未真正达成一致意见。国内一些学者十分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业绩报告的改革。但从他们的论文或着作论述内容上看,通常是对全面收益观进行介绍和评价,对收益报告或业绩报告进行系统性研究较少。我国企业现行实务中,在收益确定方面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并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与英美、IASB等国家或组织的相关准则规范存在较大差距。虽然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收益报告仍与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有关规范存在一些差别。新准则对于收益报告是如何规定的,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国际趋同,具体存在哪些差异,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如何改进,以及我们在改进我国收益报告时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英美等国以及IASB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以上这些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在目前情况下,进行收益报告的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收益的概念和作用,阐述了收益的基本理论,包括收益确定的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益包含的内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特点,以及收益计量与资本保全的关系。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了全面收益的概念、特点及其组成内容,剖析了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从不同侧面论证全面收益是对传统收益的重大突破,具体是从全面收益与收益确认的原则、资本保全理论、报表勾稽关系等叁个方面来考察全面收益对传统收益的突破。最后,对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第叁章,主要介绍全面收益报告。首先,对英国FRS3、美国FAS130和IASC的IAS1等相关准则所要求的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然后,分别对美国FASB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项目和IASB与ASB的财务业绩报告联合项目以及FASB和IASB对业绩报告项目的联合研究内容及结果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对FASB与IASB的财务业绩报告研究进行了评价。最后,总结出FASB与IASB的财务业绩报告研究对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研究的几点启示。第四章,对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进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收益报告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具体如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收益报告的主要特点之后,针对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剖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下收益报告的特点。此外,还对现行利润表中净收益的分类与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次,深入探讨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应是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是提供财务报表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会引出第二个问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问题。论文指出,我国会计准则为体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或国际趋同实际上已经接受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实质上“被动地”承认了相关性的重要性。既然提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我们就不能不关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联系的可靠性问题,尤其是这些计量不能在活跃市场中被观察到和更大的信任必须建立在这些计量的估计上的时候。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笔者对如何解决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在该部分,还对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重要意义,为会计要素的设置问题的提出以及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进意见的提出作出铺垫。由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当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我国进行收益报告改革需要解决与企业收益报告有关的会计要素分类问题。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分类中优先定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资产和负债,再以这两个要素的变动来定义其他要素。FASB在SFAC No.6中对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要素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动的角度来定义的,IASB的收益和费用也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动的角度来定义的。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的规定不够全面,笔者建议,对我国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应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基本准则等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增加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利得和损失,以保证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最后,笔者提出改革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设想。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对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进行规范,条件成熟以后(如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广泛运用)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笔者赞同循序渐进、分阶段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观点。在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第一阶段,应将全面收益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或称其他利得和损失)两部分,净收益仍在利润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反映的是当期已确认的、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项目。笔者建议采用“两张表”方式进行收益报告。收益报告改革长远的目标是与现行利润表合并,将所有收益或业绩信息反映在一张报表中。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将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不断完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项目将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手段,那时,可以将所有收益或业绩信息反映在一张报表中。

徐嘉[10]2010年在《全面收益报告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不断产生新的、非传统的收益来源,使传统的收益报告模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服务于新经济环境的局限性。传统收益报告模式,仅对己实现的收益进行报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难以反映经济事项的实际状况,使得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为弥补传统报告模式的不足,全面收益报告应运而生。全面收益报告将传统收益表无法反映的经济事项披露出来,为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为有用的信息。几年来,西方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颁布了相应准则,要求企业报告全面收益。但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尚未做此要求。.因此,研究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相关问题,使会计信息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式,从收益的界定及全面收益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对美国、英国、G4+1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模式选择的启示,最后,文章落脚于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建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创新。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含义、确认、计量和报告四个方面,对全面收益的相关概念及内容进行了界定。文章还从传统收益报告局限性的分析入手,讨论了传统收益报告在新经济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并由此引出了全面收益报告对于传统报告的先进性的讨论。第叁部分,选取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为:英国报告模式、美国报告模式、G4+1的建议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报告模式,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我国的借鉴。第四部分,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具有实施全面收益报告的有利条件,进而对当前准则中体现的全面收益思想做了整理。在明确当前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所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在寻找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完善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选择适合我国的全面收益报告模式,二是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叁是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保障机制。本文对国际最新动态及全面收益报告的最前沿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理论深度有限,这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些影响,但是这并不影响文章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全面收益会计研究[D]. 修宗峰. 湖南大学. 2006

[2]. 会计收益问题研究[D]. 刘春艳. 广西大学. 2002

[3]. 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肖楠楠.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 新会计准则下全面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 张沭苏.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5]. 收益报告的改进研究[D]. 孙园园. 山东大学. 2006

[6].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J]. 晚常青.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8

[7].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财务业绩报告研究[D]. 钟耿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08

[8]. 试论全面收益会计问题[D]. 汤宇东.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9]. 企业收益呈报问题研究[D]. 周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全面收益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 徐嘉.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