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学论文_张哲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韩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韩,文学,箜篌,拟态,黄鸟,作家,会议。

中韩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俊[1](2018)在《第叁关系:中韩文学中《公无渡河》的挽歌化与死亡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文学中都出现了拟乐府《公无渡河》的挽歌化与死亡想象,它们之间明显地存在着影响关系,但又无法落实为特定诗歌之间的影响关系。这就与通常所说的"影响关系"有了本质的差异,这种影响关系是通过知识、信息作为中间媒介建立起来的第叁种比较文学的关系,即第叁关系。这种第叁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普遍存在,只是尚未被学术界研究。(本文来源于《汉风》期刊2018年01期)

梁美霞[2](2017)在《中·韩拟声拟态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对比分析——以中韩文学作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摹拟人或事物声音、模样、形态或动作的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它们在汉语和韩国语中分别有不同的归属,在韩国语中,拟声拟态词均属于副词类,在汉语中,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属于特殊词类,拟态词是韩国语和日语中的习惯叫法,它是原始吼声到成熟形容词之间的过渡形式,也是没能进化为成熟形容词却保留在现代语言中的一类词,汉语中将其归为形容词类。拟声拟态词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它不仅能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能为听者带来更加生动、形象且直观的语言感受,对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有很大帮助。鉴于拟声拟态词在汉韩语言中的差异性和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本文将选取中韩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两者在语法功能上的异同点,从而希望对中韩语言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7期)

刘军[3](2017)在《中韩文学作品翻译中语言与文化对比探析——以《再见,妈妈》的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不仅要受文化的影响,也要受文化的制约。翻译属于一种跨语言交际活动,是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人民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中韩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化,两国出版界的交流与互动也逐渐增多。因此,中韩两国文学作品互译量也明显增多。文学作品的互译为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搭起了桥梁。能够正确了解中韩两国的语言与文化特征,对两国语言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韩国文学作品《再见,妈妈》的汉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中韩作品翻译中突显的语言与文化特点,以供中韩两国语言学习者参考。(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任秋乐[4](2016)在《中韩文学中的“万宝山事件”形象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7月发生的万宝山事件,本是中国农民与移民朝鲜农民之间由于水田开垦而发生的土地纠纷,但因日本势力的介入使其升级演变为一起国际事件。日帝借机利用此事为其侵占东北大造舆论,终于在朝鲜半岛煽动起大规模排华事件。对于万宝山事件,中、日、韩叁国均有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过小说。按照时间发表顺序,分别为:日本作家伊藤永之介的短篇小说《万宝山》、中国作家李辉英的长篇小说《万宝山》、韩国作家李泰俊的短篇小说《农军》、安寿吉的中篇小说《水稻》和张赫宙的长篇小说《开垦》。本文选取李辉英《万宝山》、李泰俊《农军》和安寿吉《水稻》叁部中韩文学作品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叁位作家不同的文学应对方式,探讨作家的民族、阶级、人生经历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尹虹[5](2015)在《中韩文学翻译理论与实际》一文中研究指出译成中文的出版物体裁种类繁多,其中文学作品占得比重最大。文学作品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不同,把语言作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用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世界,来唤起读者的美感,让读者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不管翻译什么样体裁的文学作品,译者首先要对原着的文化背景做一个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给读者提供易懂的文本。这不仅要求译者具备高水准的外语语言功底以外,还需要掌握其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那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本论文重点分析中国译者在翻译韩国作家申京淑的长篇小说《寻找母亲》的过程中如何再现原着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并在分析译文的基础上引出中韩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际,剖析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出现错译(误译)的原因,摸索改善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蔡清辉[6](2014)在《建交以来中韩文学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以作家为主导的两国文学交流,也得到迅猛发展。本文对中韩建交以来文学交流的相关情况做了一些总结和梳理,分析交流的动因和优势,探寻获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趋势做一些展望,希望对未来两国的文学交流与合作有所促进。(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4年03期)

蔡清辉[7](2014)在《建交以来中韩文学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以作家为主导的两国文学交流,也得到迅猛发展。本文对中韩建交以来文学交流的相关情况做了一些总结和梳理,分析交流的动因和优势,探寻获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趋势做一些展望,希望对未来两国的文学交流与合作有所促进。(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4年03期)

蔡清辉[8](2014)在《一衣带水,文学近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关乎心灵,是一个民族思想、灵魂、性格、文化的凝结和反映。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以作家为主导的两国文学交流,也得到迅猛发展。两国关系,不仅是国与国的关系,更是人与人的关系。文学这一语言艺术,对(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4-07-16)

徐毅[9](2014)在《《姜山集》清人批评本:清代中韩文学交流的新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姜山集》是18世纪后期朝鲜朝着名文人李书九的诗歌别集,多见藏于韩国的大型图书馆,如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奎章阁,《姜山集》清人批评本则罕见。笔者发现的有叁种抄本。一是韩国奎章阁藏《姜山诗集》四卷本,印记:昭和九年六月李淳镕氏所藏写本□誊写,藏书号:古34(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5-12)

吴吟吟[10](2014)在《20世纪以来中韩文学作品互译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民族文化之间产生剧烈碰撞,其中文学作品作为打通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充当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中韩建交以来,文学等各方面交流日趋频繁,两国文学作品的双方向译介事业也日益兴盛,尤其是在中国文学作品经过译介进入韩国以后,对韩国文坛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中间的重要途径便是文学译介,纵观中国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历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随之而来的一个疑问便是:怎样进一步使中国文学走出去。邻近的地域,相同的文化圈,这些都使得我们迫切需要对两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现状进行调查统计。笔者主要选取20世纪以来中韩两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果,并也小说为中心加以整理分析,一方面是对此番事业的总结和反馈,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视野,以更清楚地了解中韩两国文学作品互译研究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借此对两国文学互译事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起到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中韩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摹拟人或事物声音、模样、形态或动作的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它们在汉语和韩国语中分别有不同的归属,在韩国语中,拟声拟态词均属于副词类,在汉语中,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属于特殊词类,拟态词是韩国语和日语中的习惯叫法,它是原始吼声到成熟形容词之间的过渡形式,也是没能进化为成熟形容词却保留在现代语言中的一类词,汉语中将其归为形容词类。拟声拟态词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它不仅能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能为听者带来更加生动、形象且直观的语言感受,对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有很大帮助。鉴于拟声拟态词在汉韩语言中的差异性和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本文将选取中韩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两者在语法功能上的异同点,从而希望对中韩语言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韩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哲俊.第叁关系:中韩文学中《公无渡河》的挽歌化与死亡想象[J].汉风.2018

[2].梁美霞.中·韩拟声拟态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对比分析——以中韩文学作品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7

[3].刘军.中韩文学作品翻译中语言与文化对比探析——以《再见,妈妈》的汉译本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7

[4].任秋乐.中韩文学中的“万宝山事件”形象化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6

[5].尹虹.中韩文学翻译理论与实际[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6].蔡清辉.建交以来中韩文学交流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韩国.2014

[7].蔡清辉.建交以来中韩文学交流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韩国.2014

[8].蔡清辉.一衣带水,文学近邻[N].中国艺术报.2014

[9].徐毅.《姜山集》清人批评本:清代中韩文学交流的新材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10].吴吟吟.20世纪以来中韩文学作品互译状况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学生获奖情况2006—2007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

标签:;  ;  ;  ;  ;  ;  ;  

中韩文学论文_张哲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