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论文-郭红锋

脉冲星论文-郭红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冲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文学研究,中子星,原子核,灯塔效应

脉冲星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锋[1](2019)在《变星与脉冲星(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编的话:亲爱的小读者,上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有关变化的恒星——变星的知识,这期我们接着来谈变星中重要的星体—脉冲星!脉冲星的发现脉冲星的发现要归功于英国剑桥大学休伊什教授的女研究生乔伊斯.贝尔严谨细致和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因为在贝尔之前,也曾有人遇到过这种信号,但却被当做干扰信号而忽略啦,导致其与脉冲星的发现失之交臂!1967年乔伊斯.贝尔使用3.7米的射电天线做研究时,需要从大量的记录中搜集(本文来源于《军事文摘》期刊2019年24期)

郭红锋[2](2019)在《变星与脉冲星(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同学都知道恒星是恒定不变的意思,但究竟在什么方面恒定呢?另外同学们也听说恒星是有变化的,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变化的恒星——变星,以及变星中的重要星体——脉冲星。(本文来源于《军事文摘》期刊2019年22期)

赵雨楠[3](2019)在《脉冲星:人类星际旅行灯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深空探测器主要利用多个地面雷达进行导航,雷达数目越多、位置越分散,定位精度就越高,但在星际旅行中,距离地球越远,地面雷达的时间延时和定位误差就越大,而脉冲星则为解决该问题开辟了新思路。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其位置、自转速度、脉冲周期、轮廓等(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9-10-19)

袁静娴[4](2019)在《“中国天眼”聆听宇宙“心跳”》一文中研究指出“嘟、嘟……”“嘟……嘟……”2017年8月,来源于宇宙深处的两个声音:一个短促有力,一个缓慢微弱,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捕捉到。这是FAST自2016年9月竣工以来,在调试期间发现并最先得到确认的两颗脉冲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根据观测数(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9-10-04)

周欣然,胡欣文,刘劲[5](2019)在《基于随机森林的X射线脉冲星时延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获得稳定高精度的时延信息,鉴于随机森林具有抗噪能力强、速度快等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脉冲星时延估计方法。在训练阶段,将同一时延的标准脉冲星轮廓视为一个类,并将多个不同时延的标准脉冲星轮廓作为训练样本集,训练随机森林。在预测阶段,训练好的随机森林可将累积脉冲星轮廓归为某一个类,则该类别的编号对应脉冲星时延估计值。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的时延估计方法能提供实时高精度的脉冲星时延估计,影响时延估计精度的主要因素为决策树数量和脉冲星轮廓子间隔,而预估值范围对估计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7期)

周丽晓,孙小淳[6](2019)在《发现脉冲星的两只“眼睛”——科学与技术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冲星是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开启了射电天文学的新纪元。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其发现过程。本文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科学的传统,即20世纪30年代以来天体物理学思想和理论的传统;一是新的观测技术,即射电天文观测方法与仪器的发展。这两个因素犹如发现脉冲星的两只"眼睛"。就科学传统而言,脉冲星的发现与行星际闪烁的测量、类星体的发现、恒星演化理论的中子星假说等一系列天体物理学理论一脉相承。就观测技术来说,脉冲星的发现与射电望远镜行星际闪烁阵列的观测方法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新技术为天文学带来了新发现。脉冲星的发现,见证了近现代天文学是如何在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织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戴雪洁,王仲翔,邢祎[7](2019)在《利用费米卫星大面积望远镜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费米γ射线空间望远镜(Fermi)自2008年8月观测任务开始以来,以其优越的观测性能开启了γ射线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其搭载的大面积望远镜(LAT)在脉冲星探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探测到已知脉冲星的γ射线脉冲辐射信号外,LAT还能够利用γ射线数据的盲寻技术独立发现脉冲星,此外还提供了大量γ射线源进行射电脉冲搜寻。Fermi-LAT的观测带来了γ射线脉冲星数量的显著增长,确立了脉冲星是银河系内主要的γ射线源,并且探测到了毫秒脉冲星的γ射线辐射。一般来说,在长时标下脉冲星的γ射线辐射流量稳定且脉冲形状多呈现双峰结构,能谱可由具有指数截断的幂律谱描述。综述了利用Fermi-LAT数据寻找脉冲辐射信号的方法和研究γ射线脉冲星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脉冲星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李大庆[8](2019)在《慧眼卫星成功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轨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上X射线望远镜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 km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在美国Astrophysical Journal(增刊)刊出。(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鹏飞,周庆勇,焦文海,贾小林,党世军[9](2019)在《脉冲星J0437-4715多终端13年射电数据融合处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脉冲星计时观测数据处理是探测低频引力波和建立高稳定度时间尺度的基础,随着设备升级换代,不同观测终端的数据融合处理是消除设备间时延误差的必要措施。本文研究了多脉冲星观测终端的数据融合处理算法,并利用了脉冲星计时分析软件Tempo2处理了澳大利亚Parkes天文台望远镜四个观测终端13年的脉冲星J0437-4715观测数据,获得并有效地消除了四个观测终端之间的设备时延,同时得到了新的脉冲星计时模型参数,与国际最新公布的脉冲星星历表差异在赤经上小于3.2 2×10~(-3) mas,在赤纬上小于4.4×10~(-2) mas,自转频率小于3.46×10~(-12) Hz。最后分析了脉冲星位置、自转频率、自行误差对融合处理的脉冲星计时残差的影响规律,为通过由计时残差对计时模型的改进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9——北斗服务全球 融合创新应用》期刊2019-09-10)

陈绮惠,陈建玲,王洪光[10](2019)在《关于脉冲星射电辐射谱致陡的几何效应观测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Kramer曾提出当观测者视线扫过脉冲星辐射束的部位越靠近边缘,观测到的射电辐射谱会比内禀的谱更陡的几何效应。本文收集了78颗同时具有磁倾角、碰撞角、脉冲轮廓宽度—频率演化关系和射电辐射谱指数的脉冲星,计算了碰撞角相对于辐射束宽度的比例,以表征视线靠近辐射束边缘的程度。研究了谱指数对碰撞角相对于辐射束宽度比值的分布,没有发现统计上的相关性,且结果不受轮廓宽度随频率演化因素的影响,因而从统计上排除了这种辐射谱致陡的几何效应。(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脉冲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很多同学都知道恒星是恒定不变的意思,但究竟在什么方面恒定呢?另外同学们也听说恒星是有变化的,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变化的恒星——变星,以及变星中的重要星体——脉冲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冲星论文参考文献

[1].郭红锋.变星与脉冲星(下)[J].军事文摘.2019

[2].郭红锋.变星与脉冲星(上)[J].军事文摘.2019

[3].赵雨楠.脉冲星:人类星际旅行灯塔[N].中国航天报.2019

[4].袁静娴.“中国天眼”聆听宇宙“心跳”[N].深圳商报.2019

[5].周欣然,胡欣文,刘劲.基于随机森林的X射线脉冲星时延估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9

[6].周丽晓,孙小淳.发现脉冲星的两只“眼睛”——科学与技术因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7].戴雪洁,王仲翔,邢祎.利用费米卫星大面积望远镜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J].天文学进展.2019

[8].李大庆.慧眼卫星成功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轨实验[J].空间科学学报.2019

[9].孙鹏飞,周庆勇,焦文海,贾小林,党世军.脉冲星J0437-4715多终端13年射电数据融合处理分析[C].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9——北斗服务全球融合创新应用.2019

[10].陈绮惠,陈建玲,王洪光.关于脉冲星射电辐射谱致陡的几何效应观测检验[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脉冲星论文-郭红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