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1]2015年在《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制约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领域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使粘土片层以“高度无规剥离”的形式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二是如何在聚合物基体与粘土片层之间构建较强的界面作用力。(1)以环氧树脂/粘土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即“粘土-淤浆复合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带有特殊官能团的有机修饰剂改性粘土,采用“粘土-丙酮淤浆”直接与环氧树脂复合,实现粘土片层在固化反应之前在环氧预聚体中剥离,制备出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2)用X射线衍射(XRD)跟踪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各个阶段,结合透射电镜(TEM)观察,阐明有机修饰剂的种类对所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及粘土片层在环氧树脂中高度无规剥离的机理。2,4,6-叁(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及Jeffamine 230(D230)带有强吸水性且与环氧预聚体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用它们改性的MMT实现了在固化反应之前在环氧预聚体中的无规剥离,制备出高度无规剥离结构纳米复合材料;氯化胆碱(CC)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但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一般,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为插层与剥离混合结构;憎水性的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及十八烷胺(ODA)与环氧树脂预聚体相容性较差,形成插层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3)研究有机修饰剂的种类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摩擦性能以及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修饰剂DMP-30和D230改性的MMT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优于非反应性的修饰剂(CTAB和ODA)改性MMT制备的复合材料,而能与基体形成氢键的修饰剂(CC)的改性MMT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则处于两者之间。(4)采用带有羟基的CC作为有机修饰剂改性蒙脱土,以叔胺为催化剂,实现了环氧树脂基体与MMT之间的化学反应,在环氧树脂基体与蒙脱土片层之间建立了较强的界面作用力,使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13℃,拉伸强度提高了近160%。
傅万里[2]2002年在《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先利用长链烷基季铵盐与蒙脱土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制得了有机蒙脱土(OMMT),利用元素分析法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有机蒙脱土离子交换率的影响,并利用X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有机蒙脱土进行了表征。借助溶剂和超声分散作用,通过插层聚合制备了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拉伸实验、冲击实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有机化改性剂、环氧预聚物分子量、固化剂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复合材料微结构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有机蒙脱土增韧增强环氧树脂的机理。此外,还利用热分析法研究了有机蒙脱土对酸酐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促进作用,利用旋转式粘度计研究了有机蒙脱土的加入对环氧树脂流变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有机长链烷基季铵盐阳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反应插层进入蒙脱土片层间,改善了蒙脱土片层的表面性能,增大了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有机化试剂与蒙脱土片层间的作用越强,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越好;基体树脂的柔性越好,其增强效果越好,而基体树脂的刚性越好,则其增韧效果越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当有机蒙脱土的添加量在1-5%之间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可提高34.8%,而冲击强度最大可提高161%。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的加入,对复合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比较复杂,随有机化试剂和固化体系的不同,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能提高,也可能不变,甚至可能降低。在所研究的几个体系中,Tg提高幅度最大可达22℃。有机蒙脱土的加入可以促进酸酐/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对环氧预聚物/有机蒙脱土混合体系流变性能的研究表明,随有机蒙脱土含量的增大,混合体系的表观粘度η_a增大,而粘流活化能ΔE却有所降低。
邓玉明[3]2003年在《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光学透明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EC)光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探讨;第二部分为环氧树脂/橡胶/粘土叁元复合材料(ERC)的制备及其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 1.光学透明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光学性能 采用十八烷基伯胺盐、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胺处理Na基蒙脱土制备出两种不同的有机土,以叁乙胺为固化剂,有机土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熔融插层聚合后制备出剥离型和插层型两种结构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TEM等实验手段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环氧树脂/粘土二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材料的透光率随粘土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大,并逐渐趋于平缓。粘土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结构对材料的光学透明性有很大的影响,当有机土含量相同时,粘土剥离有利于EC材料保持较高的透光率;当低粘土含量的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与高粘土含量的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相比较时,材料的透光率大小关系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在短波长时,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优于后者;波长变长时,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尽管体系中粘土的含量远大于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此外,还研究了固化剂用量对材料透光率的影响,固化剂用量降低有利于粘土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剥离,体系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对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的透光率与有机土含量及波长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材料的归一化透光率与有机土含量及波长存在下列经验关系:并采用球型粒子光散射模型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进行了研究,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体系热膨胀系数显着下降,且仍保持较好的光学透明性。表明粘土纳米复合是一种很好的制备高透光率和低膨胀系数的光电器件包装用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2.环氧树脂/橡胶/粘土叁元复合材料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环氧树脂/橡胶/粘土叁元复合材料,就CTBN、C18含量、加料顺序和固化工艺等制备工艺对C18在叁元复合材料结构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熔融插层法只能制备出粘土完全分散在Ep相的叁元复合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材料,粘土的加入对橡胶和环氧树脂的相分离过程影响不大。叁元体系的冲击韧性随粘土用量的增大而下降,模量增大。加入CTBN液体橡胶、CTBN与环氧树脂跟有机土同步共混、采用两步固化工艺和使用少量的有机上更加有利于有机土的分散和剥离。 尝试了采用溶液共混法以及在粘土层间引入反应性官能团制备 ERC叁元复合材料,研究了该体系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引入反应性官能团有利于粘土与橡胶相结合,对橡胶/EP的相分离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橡胶相模量增加,其增韧效果有所下降。
陈斌, 左佳, 张英, 曾宝华, 赵丽萍[4]2016年在《剥离型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文中提出以质子化的2,4,6-叁(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作为有机修饰剂对原始粘土进行改性,采用"粘土-丙酮淤浆复合法"合成了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粘土片层以3~5片为聚集单元均匀、无规地分布在整个环氧树脂的基体中,呈现高度、无规剥离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测试表明粘土质量分数为3%时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Tg提高了10℃,这归咎于无规剥离结构及粘土片层与环氧树脂基体间较强的界面作用力。弯曲试验揭示,室温条件下纳米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在80℃时,弯曲强度则随粘土的加入而显着增加。
王娟娟[5]2004年在《纳米累托石改性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长链的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对天然纳米累托石进行有机化改性,分别以E-51环氧树脂和TDE-85环氧树脂作为基体,以1227为插层剂、以经过有机改性的钠基纳米累托石为改性剂,采用浇注成型工艺制备出了粘土改性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分别考察了有机粘土对树脂体系粘度和凝胶特性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FTIR)研究了有机粘土的加入对体系固化工艺的影响;分别考察了有机粘土含量对二体系的力学性能、耐湿热性能、耐老化性能以及耐介质性能等的影响;采用X-衍射(XRD)实验表征复合材料中有机粘土层间距的变化;用视差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体系的放热情况,以探讨反应的有关热力学状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技术(SEM)对浇注体的弯曲、冲击断口进行观察分析,以考察、表征有机粘土的分散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机粘土改性环氧树脂的机理。最后,用已确定的、制备出浇注体性能最佳的有机粘土用量及工艺组合,制备出粘土改性的热固性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作以考察。 结果表明:有机粘土的加入可缩短树脂的凝胶时间,但幅度不大;有机粘土对树脂体系相同温度时的粘度影响不大;对E-51体系而言,累托石含量3wt%时综合性能提高幅度最大,冲击强度提高了6.25%,弯曲强度提高了7.59%,热变形温度(HDT)提高了30℃;对TDE-85体系而言,累托石含量2wt%时综合性能提高最大,其中冲击强度提高了16.3%,弯曲强度提高了18.0%,热变形温度提高了31℃。但随着粘土加入量的增加,在1%~7%范围内,两浇注体树脂体系分别经24h、48h、72h、96h和118h水煮的吸水率均呈直线提高、性能保持率均呈直线下降趋势;紫外老化试验发现,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紫外性能明显增加,表明粘土有很好的抗紫外能力;有机累托石也可以改善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于柱[6]2008年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改性环氧树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的典型代表,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环氧树脂固化物存在着脆性较大、耐冲击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在更高要求方面的应用。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环氧树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有机粘土和橡胶对环氧树脂进行了复合改性。首先,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甲基四氢苯酐固化体系的最佳固化工艺。在此基础之上,对不同类型的粘土及其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插层剂对固化反应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粘土DK18可以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有较大的提高,且在含量为6phr时综合性能最佳,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热变形温度相对于纯环氧分别提高了22.65%、18.11%、26.63%和7.8℃。利用有机粘土DA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当含量为8phr时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热变形温度相对于纯环氧分别提高了31.81%、12.96%、10.36%和13.1℃。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橡胶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研究了橡胶/粘土协同增韧环氧树脂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橡胶和有机粘土DA两者之间的反应性,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其改性效果要好于普通橡胶和粘土对环氧的协同改性效果。同时应用DA与CTBN协同改性环氧时存在最佳配比关系,即100:8:15,在最佳配比条件下改性得到的叁元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热变形温度相对于纯环氧分别提高了94.95%,5.55%,9.76%和3.7℃。
刘燕[7]2011年在《离子液体型累托石/环氧树脂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热稳定性高的离子液体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溴盐([C16mim]Br)替代传统的烷基铵盐为改性剂,用直接研磨法和溶液法(水和甲苯为溶剂)制备了离子液体型有机累托石(OREC)。通过元素分析法考察了溶液法中反应条件对累托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用红外光谱(FTT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热失重(TG)对OREC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选用2-乙基-4-甲基咪唑(2-E-4-MI)和桐油酸酐(TOA)两种不同类型固化剂,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两系列有机累托石/环氧树脂(OREC/EP)插层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扫描电镜(SEM)、TEM、拉伸弯曲试验和差热(TG-DSC)分析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DSC非等温法对酸酐固化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估测。采用旋转流变仪对酸酐固化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累托石有机化的最佳条件为:以水为溶剂时,配比[C16mim]Br /REC为1.5:1,制浆浓度5%,温度50℃,反应时间4 h,pH值9~11;以甲苯为溶剂时,配比[C16mim]Br /REC为1.5:1,溶剂量50 mL,温度50℃,反应时间2 h。XRD结果表明,在水和甲苯中制得的两种有机累托石层间距分别由2.23 nm扩大到3.14 nm和3 nm。研磨法改性累托石的层间距扩大到3.003 nm。TG分析表明,经有机改性后,累托石表面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对自由水的吸附能力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在甲苯和水中制得的OREC热分解温度分别比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改性制得的OREC高121.5℃和71℃。(2) XRD和TEM表明,以2-E-4-MI为固化剂时,只能形成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以TOA为固化剂时,OREC在较低含量时易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形成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2-E-4-MI固化体系中,OREC含量为3 %时,复合材料的具有最佳力学性能。与纯EP固化物相比,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31.1 %;弯曲强度提高了15.25 %。TOA固化体系中,当累托石含量为2 %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提高了60.3 %;弯曲强度提高了26.7 %。TG-DSC测试表明,2-E-4-MI固化体系中,OREC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热分解温度越高,OREC含量为5%,复合材料的的热分解温度T_d比纯EP提高了16.6℃。TOA固化体系中,当累托石含量为2 %时,复合材料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4℃,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5.7℃。(3) Kissinger和Flynn-Wall-Ozawa方程计算结果表明,OREC的加入可降低酸酐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说明有机累托石的加入对酸酐/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有一定促进作用。Crane方程计算出不同OREC含量的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级数为0.92~0.93,说明酸酐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不是简单的一元反应,OREC的加入并不改变固化反应机理。(4) Roller半经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OREC含量增加,体系的粘流活化能逐渐增大。在不同温度下,不同OREC含量的树脂的黏度均呈现明显的非牛顿性。在相同温度下,OREC含量越高,体系粘度增加幅度越大。说明OREC对固化体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吕建坤[8]2001年在《环氧树脂及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粘土插层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环氧树脂与粘土插层复合的研究,第二 部分为刚性分子链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粘土插层复合的研究。 在第一部分工作中,首先对有机化蒙脱土在环氧树脂中的插层和剥离行为进行了研 究,对环氧树脂对粘土的插层以及粘土在环氧中剥离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环氧树脂和有机粘土之间相容性好,二者互混时环氧树脂很容易插入到粘土层间,得 到均匀稳定的插层混合物,插层后粘土的层间距取决于粘土上有机覆盖剂的长度。粘 土能否在环氧树脂中剥离主要取决于有机粘土上有机插层剂的性质,包括:有机插层 剂上烷基链的长度,与固化剂的相容性,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催化能力等,与所采 用的固化温度关系不大。粘土的剥离主要发生于环氧树脂固化达到凝胶点之前的阶段, 完全剥离时体系中环氧树脂的固化程度约为20-30%。凝胶后交联的环氧树脂将阻止粘 土的进一步剥离,因此若粘土在环氧凝胶之前没有剥离,将失去进一步剥离的可能性。 研究还发现粘土剥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固化的动力学条件而不是热力学条件,如果 处于粘上层间的环氧树脂固化速度相对较快,在层外环氧树脂固化达到凝胶点之前, 层间环氧树脂首先固化,层外尚未固化环氧预聚体将不断迁移补充到层间,使粘土层 间距不断增大,最终达到剥离的程度,反之若处于粘土层外的环氧树脂固化较快并率 先发生凝胶,将阻止粘土的剥离。因此层间环氧相对于层外环氧的固化速度较大对剥 离至关重要,由此推断能促进层间环氧固化的因素将利于粘土的剥离。在此认识的基 础上,探索了使粘土层间距增大的方法,制备了对环氧固化有催化作用的新型有机土, 实验结果证实这些方法的确能够提高粘土在环氧树脂中的剥离程度。 制备了插层型和剥离型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对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 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粘土剥离是保证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提高的前提条 件,同时发现,在剥离型环氧/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中,当粘土含量为2~3wt%时复合材 料的性能最好,与纯树脂浇注体相比,冲击强度提高了~50%,弯曲强度提高了 5~10%, 热变形温度提高了~15℃,弯曲模量在粘土含量为2wt%时提高~20%,热稳定性也因粘 土的加入而改善。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粘土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剥离,层间距达10nm左右, 粘土片层被环氧树脂包围,但存在总体分散不十分均匀的现象。 首次使用粘土增强后的橡胶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提出了热固性树脂/橡胶/粘土叁 相强韧体系的概念,制备了综合性能更好的韧性环氧树脂,为环氧等脆性热固性树脂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吕建坤 摘要的增韧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在第二部分工作中,研究了粘土在刚性链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中的插层和剥离行为,发现刚性链的酚酞侧基聚醚酮PEK.C和聚醚矾PES与有机粘上进行溶液混合后,很容易进入粘土层间,并使粘土剥离,得到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粘土的层间距达10-15urn。而同样刚性的热塑性树脂聚醚酷亚胺PEI和聚枫PSU与有机粘上通过溶液法混合后不能插入到粘上层间,结果不能得到剥离型或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分析造成这种插层能力不同的原因,认为前两种聚合物与粘土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容易插入到粘上层间,同时它们的分子尺寸很大,需要很大的层间空间才能容纳,故而驱使粘土层间距增大到剥离的程度,而后两种聚合物与粘土间的作用力太小,不能插入到粘上层间。 PEK-C和PES与粘上复合得到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后,材料的玻璃化温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热解温度和模量有很大的提高。而PEI和PSU与粘上复合后,由于没能形成纳米复合,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和热解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刚性高分子与粘土实现纳米复合后产生的性能变化,认为是由子这些聚合物的分子刚硬,分子尺寸大,与粘土片层的尺寸基本在一个数量级,在聚合物与粘土达到分子级混合后,由干二者都很刚硬,形状又不匹配,混合的结果是形成了更大的自由体积孔洞,从而导致材料性能的变化。而PEI和PSU没有与粘土达到分子级的混合,混合后对自由体积影响很小,所以热性能没有变化。正电子湮没寿命研究结果表明,PEK.C与粘上复合后自由体积的确有比较明显的增大,支持了上面的推断。 该论文的工作进一步说明,通过插层方法制备有孤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后,聚合物的性能会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与聚合物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直接有关,有些聚合物在与粘上复合后性能会有很大改善,另一些聚合物则无法通过此方法使性能提高,具体的原因和一般性规律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总?
袁金凤[9]2000年在《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两种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和不饱和聚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首先通过优选合适的插层剂对粘土进行有机改性,用改性后的粘土作为增强介质与热固性树脂预聚体进行复合,制备出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和不饱和聚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讨论了影响材料性能的条件和因素,同时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粘土进行有机改性所用的有机胺包括:正辛胺、正癸胺、十二胺、十六胺、十八胺、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和丙烯酰胺,其中十六胺处理后的有机粘土的晶面间距由原来的1.3605nm撑至1.9885nm,十六胺和丙烯酰胺混合处理的有机粘土的晶面间距从1.3605nm撑至1.7380nm。 用有机粘土增强的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均有较明显改善。其中,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34%,抗拉伸强度没有下降,热变形温度(HDT)由79.4℃提高到了89.2℃;不饱和聚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220%,抗拉伸强度提高了12%,热变形温度(HDT)由76.3℃提高到了86.1℃。 本研究还通过FT-IR、XRD、TEM等手段对粘土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处理粘土中确实存在有机胺,且晶面间距(d_001)明显加大,复合材料的XRD、TEM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粘土晶层已基本分离,且以纳米级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 首次应用非等温DSC方法,研究了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形成过程的固化动力学。结果表明,环氧树脂(E-51)与经表面修饰过的改性粘土,在低分子量聚酰胺(203~#)作为固化剂的条件下,其固化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E=56.21KJ/mol,反应级数n=0.9。 对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根据定量计算结果首次提出:形成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推动力是环氧树脂在粘土晶层间的固化反应热。
鹿海军, 梁国正, 陈祥宝, 张宝艳[10]2005年在《剪切分散工艺制备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十二胺盐处理的蒙脱土(MMTDDA)和环氧(E-51)/4,4′二胺基二苯砜(DDS)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普通搅拌(磁力搅拌)和高速剪切分散(高速乳化均质机)两种分散MMTDDA的工艺制备了环氧树脂MMTDDA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普通搅拌分散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粘土团聚体,而通过高速剪切分散施加一定外部剪切力细化分散粘土团聚体,则有利于粘土片层在固化过程中充分解离,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在一定剪切速率下,力学性能随剪切分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粘土含量为3wt%时,冲击强度可由32.1kJ/m2提高到43.9kJ/m2,提高近36.8%,弯曲强度也有一定提高。动态热机械性能(DMA)分析表明,环氧树脂/MMTDDA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在玻璃态没有明显改善,但在玻璃化转变区具有一定的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损耗模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Tg由纯环氧树脂的209.6℃提高到环氧树脂/MMTDDA(3wt%)纳米复合材料的214.9℃,提高近5.3℃,且粘土片层的分散解离效果越好,提高的幅度越大。
参考文献:
[1]. 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张英. 天津大学. 2015
[2].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傅万里. 湘潭大学. 2002
[3]. 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邓玉明. 浙江大学. 2003
[4]. 剥离型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J]. 陈斌, 左佳, 张英, 曾宝华, 赵丽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6
[5]. 纳米累托石改性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 王娟娟.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6].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改性环氧树脂研究[D]. 于柱. 沈阳理工大学. 2008
[7]. 离子液体型累托石/环氧树脂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刘燕. 宁波大学. 2011
[8]. 环氧树脂及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与粘土插层复合的研究[D]. 吕建坤. 浙江大学. 2001
[9].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袁金凤. 河北工业大学. 2000
[10]. 剪切分散工艺制备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J]. 鹿海军, 梁国正, 陈祥宝, 张宝艳. 航空材料学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