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

石凯丽[1]2003年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山西省某铅污染较重矿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 方法 整群抽取矿区幼儿园5—6岁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儿童120名。研究VDR等位基因(VDRB和VDRb)的出现频率并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问卷调查每位研究对象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并检测小儿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 结果 (1)所研究儿童VDR BB型2例,占1.7%;VDRBb型11例,占9.2%;VDRbb型107例,占89.2%;(2)携有VDR B等位基因的儿童血铅平均值[(0.91±0.27)μmol/L]明显高于VDR基因型为bb者[(0.74±0.27)μmol/L](t=2.155,P<0.05)。(3)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VDR基因型对血铅水平的影响在排除协变量影响后仍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4)携有VDR B等位基因的儿童血清骨钙素平均值[(22.35±11.61)ng/mL]明显低于VDR基因型为bb者[(32.72±12.13)ng/mL](t=2.924,P<0.05)。而携有VDR B等位基因的儿童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硕习卜学位论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平均值「(173.94士36.73)U/L」明显高于VDR基因型为bb者[(1 28.70士42.89)U/L〕(t二一3.641,尸<0.05)。(5)本组儿童血铅值与其血清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值均有相关性,血铅与骨钙素呈负相关而与骨碱性磷酸酶值呈正相关。结论本组儿童vDR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对铅易感性较高,其血清骨钙素水平较VDRbb型儿童明显降低、骨碱性磷酸酶值较VDRbb型儿童明显升高。本组儿童血铅水平与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值间均有相关性,故进一步证明:VDR基因多态性,可能因为影响儿童铅易感性而通过铅毒性作用间接干扰了骨代谢。

孙珉丹[2]2007年在《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文中认为健康与长寿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课题,当前,随着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骨质疏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它已经成为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 OP),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由于它是危害严重、耗资巨大和明显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亦有OP患者8700万人,约占人口的7%。其中的80%为女性,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容易骨折。而这些都会隐藏多年不易被发现,但因骨折引起的并发症是老年妇女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特别是OP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受种族、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不能科学区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不同发病机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切实有效地解决OP问题。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OP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我国政府也将OP列为“七五”期间的攻关课题,同时把2002-2011期间设定为“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以引起有关科研人员和广大民众的关注。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是OP系多病因疾病,它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其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i D receptor, VDR)基因是最重要的遗传因素。现已明确VDR基因具有多态性,通过限制性内切酶BsmⅠ的作用,可以精确地得到叁种基因型,即:BB、Bb和bb。人们的研究已证实了VDR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国家、种族及中国同一国家不同区域的结果很不相同。关于VDR基因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有相关性的结论,也有不相关性的结论。这将对当地OP的预防提供参考。以往关于VDR基因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几乎均局限于绝经后女性,绝经前女性骨代谢的研究以及长春地区VDR基因的研究尚无报道。而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几乎是不可逆的,其预防胜于治疗,因此,我们以绝经前女性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VDR基因这一重要的遗传因素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了解我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的VDR基因型的频率,并测定两个重要的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 BGP)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进而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年龄、体重、身高等非遗传因素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来阐明此区域女性的骨代谢是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为医药、卫生行业的专业人员预防和治疗OP,尤其是前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此研究,我们认为对此区域的女性不能单纯以VDR等位基因型来预测BMD和OP。我们成功揭示了长春地区女性OP的可能发病机理,即:OP可能更主要地受非遗传因素的影响;预防OP的发生,可以通过加强非遗传因素的作用来实现;为在临床上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切实有效地解决此地域女性预防OP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在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及节省庞大的医疗开支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石凯丽, 郭荣荣, 王文英, 马宏, 原平飞[3]2003年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某铅污染较重矿区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矿区幼儿园 5~ 6岁汉族儿童 12 0名。研究VDR等位基因 (VDRB和VDRb)的出现频率并测定血铅水平 ,同时问卷调查每位研究对象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 1)所研究儿童VDRBB型 2例 ,占 1 7% ;VDRBb型 11例 ,占9 2 % ;VDRbb型 10 7例 ,占 89 2 % ;( 2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血铅平均值 [( 0 910 8± 0 2 650 )μmol/L]明显高于VDR基因型为bb者 [( 0 740 1± 0 2 70 1) μmol/L] (t =2 155,P <0 0 5)。 ( 3 )儿童血铅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VDR基因型 ,燃料类型及母亲文化程度等 7个因素与血铅显着相关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 ,发现VDR基因型对血铅水平的影响在排除协变量影响后仍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儿童VDR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 ;携有VDRB等位基因的儿童对铅易感性较高 ,可能成为铅毒性作用的高危人群

田薇[4]2008年在《不同民族儿童铅中毒的遗传易感性及危险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在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儿童中的分布,及与铅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探讨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6-10岁的489名汉族、499名维族和525名哈族儿童,利用BH-2100光谱仪测定儿童血铅值,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1 FF、Ff、ff 3种基因型在维族中分别占54%、38%、9%,哈族中占49%、45%、7%,汉族占38%、51%、11%;F、f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维族为72.4%、27.6%,哈族为70.9%、29.1%,汉族为63.4%、36.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维、汉民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P<0.05;χ~2=17.26,P<0.05),哈、汉民族间有统计学意义(χ~2=14.54,P<0.05;χ~2=13.43,P<0.05),而维、哈民族间无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χ~2=0.58,P>0.05)。2汉族儿童血铅均值为53.05±2.24μg/L,携带FF及Ff/ff基因型者的血铅均值分别为56.72±2.18μg/L、51.44±2.27μg/L;维族儿童血铅均值为55.87±2.23μg/L,携带FF及Ff/ff基因型者的血铅均值分别为56.88±2.21μg/L、54.18±2.34μg/L;哈族儿童血铅均值为61.24±1.90μg/L,携带FF及Ff/ff基因型者的血铅均值分别为63.77±1.82μg/L、58.12±1.98μg/L。但不同基因型血铅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3儿童血铅均值为56.57±2.14μg/L,其流行率为22.87%。哈族儿童血铅值略高于维族、汉族儿童,但叁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亲从事铅接触职业、不良生活习惯及家庭居住环境是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不同种族间分布频率有差异,而在低水平铅暴露条件下,FokⅠ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对儿童血铅无明显影响。儿童铅中毒与儿童生活居住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闫娟[5]2007年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铅毒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铅中毒目前仍是公共卫生学方面的难题之一。接铅会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在相同的接触水平下,不同的个体对铅毒性的易感性不尽相同,提示可能是个体在遗传学角度上的差异所致。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中,其在体内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介导维生素D在体内钙、磷的吸收代谢。因铅和钙在体内的代谢非常相似且相互影响,理论上推测VDR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机体铅的负荷和毒性。此次研究目的在于探讨VDR基因型与铅毒性的关系,并对引起效应指标发生变化的血铅水平的参考剂量做进一步探讨,以便为铅中毒从分子水平进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整群抽取成都市郊区某炼铁厂接铅1年以上的作业人员,排除了在铅作业前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和严重精神疾患者,共112人(均为男性)纳入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接铅工人的一般情况、自觉症状及内科情况进行调查,并收集接铅工人血样和尿样各112份,并检测血铅、尿铅、尿ALA、血红蛋白和血清钙水平,所采血样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VDR基因型分析,根据基因型结果将接铅工人进行分组,研究VDR基因多态性与铅毒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VDR基因型分析:研究的112名接铅工人中,99人(88.4%)为VDR-bb型,10人(8.9%)为VDR-Bb型,3人(2.7%)为VDR-BB型。等位基因VDR-b的频率为0.929,VDR-B的频率为0.071。2.接铅工人自觉症状分析:接铅工人出现乏力、四肢酸痛、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自觉症状较明显,VDR-bb基因型与VDR -BB/Bb基因型工人的自觉症状发生率顺次基本相同。3.两基因型组工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和体质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两基因型组工人血铅与收缩压的剂量-反应关系时发现:VDR-BB/Bb基因型工人收缩压的基准剂量(BMDL)小于VDR-bb基因型工人的BMDL。4.两基因型组接铅工人血铅、尿铅、尿ALA的差异:VDR-Bb/BB基因型工人的血铅值高于VDR-bb基因型工人(P<0.05)。但两组的尿铅和尿ALA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但VDR-Bb/BB基因型工人血铅-尿铅、血铅-尿ALA的关联度均高于VDR-bb基因型工人。5.VDR基因多态性与血铅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也显示VDR-Bb/BB型者的血铅值高于VDR-bb基因型者的血铅值(P<0.05)。6.VDR-Bb/BB基因型工人的血清钙水平低于VDR-bb型工人的血清钙水平(P<0.05)。7.VDR-bb基因型与VDR-Bb/BB基因型接铅工人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两基因型组的血铅-血红蛋白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发现,VDR-BB/Bb基因型工人血红蛋白的BMDL小于VDR-bb基因型工人的BMDL。结论:1.VDR基因型分析结果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且和国内有关研究频率类似,但不同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较大。2.VDR-B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铅易感性的因素之一,但也有可能是VDR中多个位点的多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多基因、多位点的多态性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3.血铅与血清钙、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且VDR-Bb/BB基因型工人的血铅-血清钙,血铅-血红蛋白的相关系数和BMDL均低于VDR-bb基因型工人,提示具有VDR-B等位基因的个体比VDR-bb型个体对铅较易感。4.基准剂量研究发现,能致使铅对机体产生损伤的参考剂量水平均低于法定接触限值,若从基因水平进行分组发现,VDR-BB/Bb基因型个体的基准剂量更低,此结果指示在制定接触限值时可以从分子水平考虑。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D]. 石凯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2]. 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D]. 孙珉丹. 吉林大学. 2007

[3].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的关系[J]. 石凯丽, 郭荣荣, 王文英, 马宏, 原平飞.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 不同民族儿童铅中毒的遗传易感性及危险因素的探讨[D]. 田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08

[5].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铅毒性的关联性研究[D]. 闫娟. 四川大学. 2007

标签:;  ;  ;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铅易感性及骨代谢间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