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梅花鹿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金大智[1](2021)在《精料蛋白质水平对繁殖期马鹿营养物质消化、血液生化指标及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
史鸿鹏[2](2021)在《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消化吸收及鹿茸硒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与肠道微生物变化等,探究生茸期梅花鹿日粮适宜的硒添加水平,为生茸期梅花鹿的精准饲养提供科学理论参考。试验选取20头体况相近、5岁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单圈饲养,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mg/kg(Ⅰ组,对照组)、0.3 mg/kg(Ⅱ组)、1.2 mg/kg(Ⅲ组)、4.8 mg/kg(Ⅳ组)硒元素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110 d。试验通过不同硒水平饲粮对梅花鹿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硒蛋白基因与蛋白表达量、瘤胃及肠液菌群丰度等的影响评价,探讨适宜的饲粮硒水平。试验结果表明,1)Ⅱ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Ⅰ组和Ⅲ组(P<0.01);Ⅱ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Ⅳ组(P<0.05);Ⅱ组硒的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2)Ⅱ组梅花鹿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1);Ⅱ组梅花鹿对纤维素的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1),对粗纤维的消化率极显着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显着高于Ⅰ组(P<0.05);3)Ⅱ组和Ⅲ组生茸期梅花鹿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高于Ⅰ组和Ⅳ组(P<0.01);4)Ⅱ组梅花鹿瘤胃液乙酸和丙酸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组梅花鹿瘤胃液丁酸含量显着高于Ⅳ组(P<0.05);5)Ⅱ组生茸期梅花鹿瘤胃液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丰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极显着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Ⅱ组生茸期梅花鹿瘤胃液纤维菌丰度极显着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1);Ⅱ组生茸期梅花鹿肠道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丰度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Ⅱ组生茸期梅花鹿肠道溶纤维丁酸弧菌丰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6)Ⅱ组梅花鹿血清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Ⅲ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SELENOP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梅花鹿鹿茸前软骨层SELENOP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组梅花鹿鹿茸软骨层SELENOP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Ⅰ组和Ⅳ组(P<0.05),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8)Ⅱ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和前软骨层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过渡区层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Ⅳ组(P<0.01);Ⅲ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前软骨层和过渡区层GPX4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Ⅳ组(P<0.01);Ⅱ组梅花鹿鹿茸软骨层SELENOP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Ⅳ组(P<0.01);Ⅲ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前软骨层、过渡区层和软骨层SELENOP蛋白表达量极显着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范围内,生茸期梅花鹿日粮0.3 mg/kg硒添加量有助于提高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胃肠纤维降解类菌群丰度和硒蛋白表达。
贺刚刚[3](2021)在《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不同物理形态(A1颗粒、A2粉料)及饲喂模式(B1不补饲苜蓿、B2补饲苜蓿)组合成的4种饲粮对育肥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以及养分消化吸收的影响,并对适宜饲喂组合下十二指肠氨基酸平衡性进行测定,探讨育肥羊TMR的适宜饲喂策略及其饲喂下可能存在的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s,LAA),以期为育肥羊生产中TMR的科学饲喂及配制提供参考。方法:本论文共设计三个试验,具体方法如下:试验一:试验旨在研究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健康哈萨克育肥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2×2二因子析因设计,连续进行4期动物试验。试验二:试验旨在研究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和氮代谢的影响。选取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健康哈萨克育肥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2×2二因子析因设计,连续进行4期动物试验。试验三:试验旨在研究颗粒全混合日粮(pelleted total mixed ration,PTMR)补饲苜蓿干草饲喂下,育肥羊LAA顺序。选取4只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瘘管的健康哈萨克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每期7 d,十二指肠灌注以下4种氨基酸溶液,其中对照组为不含氨基酸组(对照组),试验组为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的全灌组(8EAA)和分别在8EAA组基础上剔除蛋氨酸组(-Met)和剔除苏氨酸组(-Thr)。结果:试验一:1)预试期内,瘤胃p 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第4 d达到最低值,其中A1组降低幅度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A2组瘤胃p H波动较小,采食后12 h内,各组育肥羊瘤胃p H在5.31~6.39之间变动,均在食后4 h达到最低值,B2组各时间点瘤胃p H略高于B1组(P>0.05),PTMR组瘤胃p H在食后2~8 h降低到5.5以下,处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状态;2)瘤胃液氨氮浓度在预试期内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第3 d达到最低值,恢复稳定后,A1组较初始水平有所提高(P>0.05),A2组接近初始水平,采食后2到12 h内,A1组瘤胃液氨氮浓度显着高于A2组(P<0.05);3)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瘤胃发酵无显着影响(P>0.05),PTMR补饲苜蓿干草显着提高了瘤胃液总氮、蛋白氮、乙酸和异丁酸的浓度(P<0.05),粉状全混合日粮(mashed total mixed ration,MTMR)补饲苜蓿干草极显着提高了瘤胃液异丁酸浓度(P<0.01),显着提高了瘤胃液戊酸浓度(P<0.05);4)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瘤胃微生物相对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PTMR或MTMR补饲苜蓿干草显着提高了瘤胃微生物中琥珀酸拟杆菌的相对含量(P<0.05)。试验二:1)各饲粮间平均日采食量接近,PTMR补饲苜蓿干草极显着提高了育肥羊的平均日增重(P<0.01),显着降低了育肥羊的料重比(P<0.05);2)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PTMR补饲苜蓿干草可显着提高育肥羊DM、OM、CP、EE、NDF表观消化率(P<0.05),MTMR补饲苜蓿干草可显着提高育肥羊DM、OM表观消化率(P<0.05);3)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十二指肠氮流量无显着影响(P>0.05),PTMR补饲苜蓿干草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非氨氮和微生物氮(microbial nitrogen,MN)的流量、显着减少了氨氮和过瘤胃蛋白氮的流量(P<0.05);4)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量无显着影响(P>0.05),TMR补饲苜蓿干草有提高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量的趋势;5)TMR物理形态对育肥羊氮代谢无显着影响(P>0.05),PTMR补饲苜蓿干草显着降低尿氮量和提高氮沉积量(P<0.05)。试验三:1)8EAA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较对照组提高了77.84 g(P<0.05);与8EAA组相比,-Met组ADG降低了32.56 g(P<0.05),-Thr组ADG降低20.23g(P>0.05);2)8EAA组总摄入氮、尿氮、表观消化氮、氮表观消化率和氮沉积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8EAA组相比,-Met组尿氮显着升高1.73 g/d(P<0.05),氮沉积显着降低2.69 g/d(P<0.05),-Thr组尿氮较8EAA组提高0.79 g/d(P>0.05),氮沉积降低1.33 g/d(P>0.05);3)8EAA组血浆尿素氮(plasma urea nitrogen,PUN)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与8EAA组相比,-Met组和-Thr组PUN的浓度分别升高0.8和0.54mmol/L,其中-Met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结论:综上所述,单独饲喂PTMR可能会引起育肥羊SARA;制粒与否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无明显影响;PTMR或MTMR补饲苜蓿干草,可以改善瘤胃发酵,提高瘤胃液蛋白氮浓度,增加十二指肠MN和非氨氮流量,减少尿氮量,从而提高育肥羊养分消化率、氮的沉积量及ADG,其中PTMR补饲干草对育肥羊饲喂效果最佳,并且Met和Thr可能是该饲喂模式下哈萨克育肥羊的LAA。因此,建议生产上选用PTMR时,配制或饲喂中增加纤维的含量,以及补充过瘤胃Met和过瘤胃Thr。
刘明丽[4](2020)在《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驴规模化养殖起步晚,技术缺乏,因此多借鉴反刍动物的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但驴为单胃草食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道结构差异较大。试验选用体况接近,平均体重为(213.27±11.80)kg的健康德州公驴15头,分为先粗后精(FC)、先精后粗(CF)和全混合日粮组(TMR)三个处理,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组织学试验和屠宰试验,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饲喂方式对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胃肠排空速度、小肠形态结构及内容物酶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肉品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旨在为驴的规范化、精细化饲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1.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的影响:FC组、CF组和TMR组平均每日精料、粗料和总采食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CF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FC组和TMR组(P<0.01),FC组和TMR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CF组料重比分别比FC组和TMR组降低了52.37%和30.36%,具有降低的趋势(P=0.055)。FC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CF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组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三种饲喂方式胃内液体排出速度均在8 h到38 h之间最快,在72 h达到最大;固体胃内容物从26 h后开始快速排出,到108 h基本达到平衡。说明CF饲喂方式可以得到最佳日增重、料重比及经济效益,但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不是引起该结果的因素。2.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小肠形态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FC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着高于CF组(P<0.01),显着高于TMR组(P<0.05);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MR组空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C组和CF组(P<0.05),CF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FC和TMR组(P<0.05),三组间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CF和TMR饲喂方式分别可以提高驴回肠和空肠淀粉酶活性,饲喂方式对小肠整体结构形态影响不大。3.饲喂方式对德州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以CF组最高,FC组最低;尿素氮含量FC组最高,CF组最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糖等各血清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TMR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1),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着或极显着低于FC组(P<0.05)和CF组(P<0.01),且CF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着高于FC组(P<0.05),碱性磷酸酶在FC组和CF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CF饲喂方式显着提高了乳酸脱氢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一定程度提高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降低了血尿素氮含量,且这些变化同生长性能趋势相符。4.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CF组与TMR组净肉率均显着高于FC组(P<0.05),而CF组和TMR组相互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脏器指数在各处理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TMR组肉水分含量显着高于FC组(P<0.05),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剪切力以FC组最高,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p H值以FC组最高,CF组最低;黄度值CF组显着高于FC组和TMR组(P<0.05),而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在屠宰性能方面,CF饲喂方式最佳;肉品质方面,CF饲喂方式嫩度最佳,FC饲喂方式黄度值最佳,若综合考虑色度值,饲喂方式对驴肉色度影响不大。综上所述,生长性能方面,综合日增重、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可以看出,CF饲喂方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但FC组的总干物质消化率显着高于CF组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肠道微生物进行解释。屠宰性能方面,CF饲喂方式最佳。肉品质方面,CF饲喂方式嫩度最佳;FC饲喂方式黄度值最佳,若综合考虑色度值,饲喂方式对驴肉色度影响不大。
古力皮叶木·阿布都克然木[5](2019)在《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纤维素降解酶特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对饲料高效利用特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5只成年雄性塔里木马鹿为试验动物,根据鹿茸的生长情况将生茸期分为脱盘前期、生茸前期、生茸高峰期、生茸后期和锯茸后期5个期。根据脱盘和鹿茸的生长速度每个试验期间隔20-25d,正试期5d。在整个试验期饲养方式和饲粮组成比例一致的条件下,结果如下所示:(1)塔里木马鹿瘤胃pH值、NH3-N含量在各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瘤胃MCP含量、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随着采食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生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恢复到与生茸前期相似水平。在脱盘前期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2)塔里木马鹿瘤胃CP、OM和ADF的表观消化率随着采食量的增加显着下降,在各生茸期差异均显着(P<0.05),DM的表观消化率在逐渐下降趋势,而NDF的表观消化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DM和NDF的表观消化率在各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3)塔里木马鹿血液中维生素D、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生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下降(P<0.05),恢复到与生茸高峰期相似水平;而球蛋白含量呈显着性上升趋势(P<0.05),其中脱盘前期和生茸前期与生茸高峰期和生茸后期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血液中雌二醇、生长激素和褪黑激素含量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各生茸期差异均显着(P<0.0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睾酮含量显着下降,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升高(P<0.05),随后恢复到与生茸高峰期相似水平;胰岛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各个生茸期无显着差异(P>0.05)。(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瘤胃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及微晶纤维素酶含量显着升高(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塔里木马鹿从脱盘前期进入生茸后期,瘤胃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和微晶纤维素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进入锯茸后期后显着降低(P<0.05);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茸后期和锯茸后期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6)在门水平上,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脱盘前期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余各期(P<0.05),生茸前期、生茸高峰期和锯茸后期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除了互养菌门之外,其它菌门在各个生茸期差异无显着(P>0.05)。在属水平上,瘤胃微生物优势菌群为不明拟杆菌属(unidentified-Bacteroidales)、琥珀酸杆菌(Succiniclasticum)和甲烷杆菌(Methanobrevibacter)。除了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之外,其它菌门在各个生茸期差异无显着(P>0.05)。综上所述,瘤胃MCP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饲粮消化率、纤维降解酶活性或浓度均随着采食量增加而呈现显着增加趋势;血液中部分激素含量显着影响到饲料消化率(与雌二醇呈正向变化,与睾酮呈负向变化);不同生茸生理期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除了互养菌门和厌氧弧菌属)无显着影响。
李光玉,杨福合[6](2016)在《茸鹿饲养与饲料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茸鹿饲养与饲料领域的进展集中表现在5个领域,分别是全混合日粮配制技术、仔鹿代乳饲料及早期补饲技术、仔鹿早期培育技术、茸鹿非常规蛋白饲料利用技术和茸鹿复合饲料添加剂技术,围绕着这些技术的完善,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茸鹿科学、健康、高效的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李光玉,杨福合[7](2012)在《茸鹿饲养与饲料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茸鹿饲养与饲料领域的进展集中表现在5个领域,分别是全混合日粮配制技术、仔鹿代乳饲料及早期补饲技术、仔鹿早期培育技术、茸鹿非常规蛋白饲料利用技术和茸鹿复合饲料添加剂技术,围绕着这些技术的完善,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茸鹿科学、健康、高效的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常忠娟,李丹丽,赵家平,钟伟,赵蒙[8](2011)在《茸鹿增茸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系统阐述了鹿茸的发生原理和生长规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茸角发育过程的五个阶段:角盘的形成、初角茸的生长、茸皮脱落、鹿角的脱落和茸角的再生。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茸角的再生与性激素和营养的关系,以及营养和性激素对鹿茸生长发育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国内增茸技术的研究进展。
邓丽青[9](2011)在《糊化淀粉尿素质量评价及其对奶牛氮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糊化淀粉尿素作为一种优质的缓释尿素饲料,其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糊化淀粉尿素的生产质量现状、主要生产工艺和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氮代谢规律的影响作了系统的研究,拟在为糊化淀粉尿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在反刍动物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通过市场采样,进行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的质量评价研究。从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四省、市采集了8个代表性企业的不同批次的糊化淀粉尿素产品共22个,对其水分、灰分、粗蛋白和尿素含量等常规指标、糊化度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检测了样品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含量,并通过体外恒温脲酶法测定了样品的尿素缓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糊化淀粉尿素的常规指标的变异均较大,变异由大到小依次为蛋白含量、尿素含量、灰分、水分;糊化度和淀粉含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普遍淀粉含量偏低,证明只有在淀粉含量相同的条件下才能通过糊化度来比较产品的优良;样品中未检出三聚氰胺,但检出了三聚氰酸;在尿素缓释效果上,可以通过恒温脲酶法30min的尿素释放率来评价产品优劣。试验二在市场采样的基础上,通过自制糊化淀粉尿素进行生产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试验通过DSE-25型双螺杆挤压机采用5×4双因素析因试验设计,以尿素含量和挤压温度为试验因素,其中尿素含量的5个水平为20%、25%、30%、40%和50%,挤压温度的4个水平为100℃、120℃、140℃和160℃,自制不同规格的糊化淀粉尿素,研究不同水平的尿素含量和挤压温度条件下生产不同规格的糊化淀粉尿素产品在尿素缓释效果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挤压压力和扭矩随着尿素含量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糊化淀粉尿素中尿素含量20%30%、挤压温度120℃160℃时,产品的尿素缓释效果较好;样品中未检出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含量与尿素含量存在正相关,三聚氰酸也会随着温度升高而产生。试验三通过饲养试验进行糊化淀粉尿素氮对奶牛氮代谢规律的研究。以5头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5×5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不含尿素日粮,U-16%组用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S-16%、S-24%和S-32%分别用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24%、32%,第一期适应期14天,以后每期适应期7天,采样期5天,共67天,比较研究尿素氮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不同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氨浓度、血氨、血液尿素氮以及氮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24%,奶牛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血氨浓度正常,当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达32%时,显着降低干物质采食量(P<0.05),并一定程度的降低了产奶量;糊化淀粉尿素氮与尿素氮相比,能有效延缓氨浓度峰值出现时间,降低血氨浓度峰值,但是随着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的升高瘤胃氨峰值和血氨峰值均升高,但是当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达32%时,受采食量影响,峰值高低和出现时间不稳定;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不同水平对氮排放的影响上,当替代水平为16%时,糊化淀粉尿素与尿素相比能降低氮排放,但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当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水平达24%和32%时,排放总氮占摄入总氮的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会降低日粮氮的利用率,增加氮排放;用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不同水平不会产生乳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残留。
王欣[10](2011)在《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及其对仔鹿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养鹿业的发展及鹿茸产品需求的扩大,利用配合颗粒饲料饲养梅花鹿的集约化模式已初步形成,但对梅花鹿仔鹿生长过程中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的研究较少。本试验研究探讨了雄性梅花鹿仔鹿生长各个时期配合日粮的适宜蛋白质水平,及其对消化代谢的影响。随机选择18头雄性梅花鹿仔鹿分为4组,在仔鹿生长各个阶段分别饲喂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颗粒饲料,探讨雄性梅花鹿仔鹿生长各个时期配合日粮的适宜蛋白质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仔鹿生长各个时期配合日粮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离乳仔鹿10月~12月14.66%;越冬期仔鹿15.09%;育成前期仔鹿14.26%;1岁仔鹿18.60%;育成期仔鹿19.47%。采用4×4拉丁方实验设计方法,随机选择4头雄性梅花鹿仔鹿,分别自由采食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预饲期10d,正式饲养期5d,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雄性梅花鹿仔鹿及育成期雄性梅花鹿消化代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梅花鹿仔鹿对血清尿素氮浓度有显着性影响(P<0.05),但对其他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蛋白质采食量与沉积量呈正相关,并得到两者间的回归方程为:y1=0.394x1-27.568,R2=0.8828,n=8(P<0.05)。配合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梅花鹿蛋白质采食量、蛋白质消化率、磷采食量以及血清尿素氮浓度各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但对其他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蛋白质采食量与沉积量之间呈正相关性,并得到回归方程为:y1=0.3572x1-17.865,R2=0.969,n=8(P<0.05)。本试验结果为制定梅花鹿仔鹿不同发育阶段配合日粮蛋白质标准提供了依据。
二、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梅花鹿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梅花鹿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消化吸收及鹿茸硒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元素的生物学作用 |
1.1.1 硒与动物机体抗氧化作用 |
1.1.2 硒与动物机体免疫功能 |
1.1.3 硒与动物机体繁殖功能 |
1.1.4 硒与癌症 |
1.2 硒的吸收及代谢途径 |
1.3 硒元素在梅花鹿及其他反刍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基础饲粮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 |
2.1.5 生长性能的测定 |
2.1.6 产茸性能的测定 |
2.1.7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2.1.8 饲粮和粪便中硒含量的测定 |
2.1.9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的影响 |
2.2.3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4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血清糖脂代谢的影响 |
2.2.5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血清蛋白代谢的影响 |
2.2.6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血清肝脏代谢的影响 |
2.2.7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的影响 |
2.3.3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4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血清糖脂代谢的影响 |
2.3.5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血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2.3.6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不同月份及生茸期梅花鹿肝功能代谢的影响 |
2.3.7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发酵参数及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3.1.2 试验饲粮 |
3.1.3 样品采集 |
3.1.4 瘤胃发酵参数指标的测定 |
3.1.5 瘤胃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3.1.6 瘤胃内纤维降解相关菌群相对丰度的测定 |
3.1.7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酵母硒水平饲粮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2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饲粮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饲粮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及肠道纤维降解相关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
3.2.4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饲粮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及肠道产甲烷类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发酵的影响 |
3.3.2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消化酶活性及胃肠道纤维降解相关菌群丰度的影响 |
3.3.3 不同酵母硒添加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和肠道产甲烷类菌群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鹿茸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基础饲粮 |
4.1.3 样品采集 |
4.1.4 硒元素的测定 |
4.1.5 RNA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4.1.6 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鹿茸组织层硒含量的影响 |
4.2.2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鹿茸硒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不同酵母硒水平对梅花鹿鹿茸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TMR的种类 |
1.2.2 TMR在育肥羊生产上的优点 |
1.2.3 TMR对育肥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2.4 TMR对育肥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1.2.5 TMR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6 TMR补饲干草在育肥羊生产上的应用 |
1.2.7 育肥羊LAA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试验饲粮 |
1.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2.3 试验设计 |
1.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2.5 测定方法和计算 |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饲喂下育肥羊瘤胃p H变化规律 |
1.3.2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饲喂下育肥羊瘤胃液氨氮浓度变化规律 |
1.3.3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p H的影响 |
1.3.4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
1.3.5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1.3.6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p H的影响 |
1.4.2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
1.4.3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1.4.4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1.5 小结 |
试验二 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饲粮 |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5 测定方法和计算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3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十二指肠氮流量的影响 |
2.3.4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
2.3.5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4.2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4.3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十二指肠氮和氨基酸流量的影响 |
2.4.4 TMR制粒与补饲苜蓿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
2.5 小结 |
试验三 PTMR补饲干草饲喂下育肥羊LAA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饲粮 |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3.2.3 试验设计和处理 |
3.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5 测定方法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
3.3.3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PUN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2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
3.4.3 十二指肠灌注剔除Met和 Thr的氨基酸溶液对育肥羊PUN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4)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德州驴概述 |
1.2 饲喂方式概述 |
1.3 饲喂方式影响动物性能机理 |
1.4 饲喂方式对草食动物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胃肠排空速度的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小肠形态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喂方式对德州驴屠宰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生理及营养特点 |
1.2.1 脱盘前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
1.2.2 生茸前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
1.2.3 生茸高峰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
1.2.4 生茸后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
1.2.5 锯茸后期生理及营养特点 |
1.3 瘤胃内环境指标及纤维素降解酶的研究 |
1.4 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
1.4.1 血液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研究 |
1.4.2 血液尿素氮和维生素D含量的研究 |
1.5 激素的研究概况 |
1.5.1 血液睾酮和雌二醇含量的研究 |
1.5.2 血液胰岛素、生长激素及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 |
1.6 瘤胃微生物 |
1.6.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结构 |
1.6.2 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
2.2.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2.3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4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
2.2.5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素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
2.2.6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3.3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
2.3.5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素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
2.3.6 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3章 全文结论 |
3.1 总体结论 |
3.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糊化淀粉尿素质量评价及其对奶牛氮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糊化淀粉尿素概况 |
1.1.1 糊化淀粉尿素应用背景 |
1.1.2 糊化淀粉尿素概念及特性 |
1.1.3 糊化淀粉尿素生产工艺 |
1.1.4 影响糊化淀粉尿素质量安全的因素 |
1.2 糊化淀粉尿素质量安全评价方法 |
1.3 糊化淀粉尿素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1.3.1 糊化淀粉尿素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2 糊化淀粉尿素对反刍动物氮代谢的影响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质量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来源 |
2.2.2 检测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常规指标的检测 |
2.3.2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糊化度和淀粉含量的检测 |
2.3.3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体外缓释效果的检测 |
2.3.4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中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含量的检测 |
2.4 讨论 |
2.4.1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对常规指标的影响 |
2.4.2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对糊化度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2.4.3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对体外缓释效果的影响 |
2.4.4 不同来源糊化淀粉尿素对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含量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糊化淀粉尿素生产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核心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样品分析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挤压温度与尿素含量对糊化淀粉尿素生产挤压扭矩和压力的影响 |
3.3.2 糊化淀粉尿素中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含量的研究 |
3.3.3 糊化淀粉尿素体外缓释效果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挤压温度与尿素含量对糊化淀粉尿素生产挤压扭矩和挤压压力的影响 |
3.4.2 糊化淀粉尿素中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含量的研究 |
3.4.3 糊化淀粉尿素体外缓释效果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糊化淀粉尿素对奶牛生产性能和氮代谢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饲养管理 |
4.2.4 试验日粮及营养水平 |
4.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6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4.2.7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瘤胃液氨浓度的影响 |
4.3.3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血氨和血液尿素氮的影响 |
4.3.4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氮排放的影响 |
4.3.5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日粮及牛奶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4.4.3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瘤胃液氨浓度的影响 |
4.4.4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血氨和血液尿素氮的影响 |
4.4.5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泌乳奶牛氮排放的影响 |
4.4.6 不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对日粮及牛奶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试验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及其对仔鹿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况 |
1.1.1 梅花鹿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梅花鹿的消化生理特点 |
1.2 仔鹿的生长发育 |
1.2.1 仔鹿的生长 |
1.2.2 仔鹿的采食量 |
1.2.3 仔鹿的能量需要 |
1.2.4 仔鹿的蛋白质需要 |
1.3 梅花鹿的鹿茸 |
1.3.1 鹿茸的形态、结构及生长 |
1.3.2 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3.3 影响初角茸生长的因素 |
1.4 研究进展 |
1.4.1 营养、IGF1 与鹿茸生长的关系 |
1.4.2 生长期蛋白质的需求量 |
1.4.3 生茸期蛋白质的需求量 |
1.4.4 繁殖和泌乳期蛋白质需求量 |
1.4.5 配合颗粒饲料的利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梅花鹿仔鹿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日粮配方 |
2.1.5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2.1.6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7 样品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8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离乳期仔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 |
2.2.2 越冬期仔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 |
2.2.3 育成前期仔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 |
2.2.4 1 岁仔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 |
2.2.5 育成期梅花鹿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 |
2.2.6 干物质采食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
2.2.7 体重及体增重的变化 |
2.2.8 料重比的变化 |
2.2.9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尿素氮浓度的变化 |
2.2.10 雄性梅花鹿仔鹿初角茸的生长 |
2.3 讨论 |
2.3.1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干物质采食量及其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2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体重及体增重的影响 |
2.3.3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食入粗蛋白及可消化粗蛋白的影响 |
2.3.4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5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钙、磷采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6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料重比的影响 |
2.3.7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
2.3.8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初角茸生长的影响 |
2.3.9 仔鹿不同生长时期配合日粮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梅花鹿仔鹿消化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3.1.3 试验设计 |
3.1.4 试验日粮配方 |
3.1.5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3.1.6 样品采集 |
3.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8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仔鹿体重及增重 |
3.2.2 干物质采食量及消化率 |
3.2.3 蛋白质采食量及消化代谢率 |
3.2.4 钙、磷采食量及消化率 |
3.2.5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尿素氮浓度 |
3.3 讨论 |
3.3.1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干物质采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蛋白质代谢率的影响 |
3.3.3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3.3.4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仔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育成期梅花鹿消化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日粮配方 |
4.1.5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4.1.6 样品采集 |
4.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8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梅花鹿体重及增重 |
4.2.2 干物质采食量及消化率 |
4.2.3 蛋白质采食量及消化代谢率 |
4.2.4 钙、磷采食量及消化率 |
4.2.5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尿素氮浓度 |
4.3 讨论 |
4.3.1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育成期梅花鹿干物质采食量及消化率的影响 |
4.3.2 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育成期梅花鹿蛋白质代谢率的影响 |
4.3.3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钙、磷消化率的影响 |
4.3.4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日粮对育成期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大摘要 |
四、糊化淀粉尿素氮水平对梅花鹿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精料蛋白质水平对繁殖期马鹿营养物质消化、血液生化指标及精液品质的影响[D]. 金大智.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酵母硒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消化吸收及鹿茸硒蛋白表达的影响[D]. 史鸿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TMR制粒与补饲干草组合处理对育肥羊消化代谢的影响[D]. 贺刚刚.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饲喂方式对德州驴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D]. 刘明丽. 聊城大学, 2020
- [5]不同生茸期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D]. 古力皮叶木·阿布都克然木.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6]茸鹿饲养与饲料新技术[A]. 李光玉,杨福合. “十二五” 鹿科学研究进展, 2016
- [7]茸鹿饲养与饲料新技术[A]. 李光玉,杨福合.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2012年版), 2012
- [8]茸鹿增茸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A]. 常忠娟,李丹丽,赵家平,钟伟,赵蒙. 2011中国鹿业进展, 2011
- [9]糊化淀粉尿素质量评价及其对奶牛氮代谢影响的研究[D]. 邓丽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配合日粮适宜蛋白质水平及其对仔鹿消化代谢影响的研究[D]. 王欣. 江苏科技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