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沟瘤蛛论文_张娟,曾玲,黄俊,陈科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虫沟瘤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组合,稀土元素,消化酶,敌敌畏,正交,幼虫。

食虫沟瘤蛛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曾玲,黄俊,陈科伟[1](2011)在《水稻与蔬菜/玉米邻作下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王智,李科,魏宝阳[2](2008)在《敌敌畏对食虫沟瘤蛛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天敌、设法增强天敌的自然控虫作用及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是农田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1,2]。稻田蜘蛛是稻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目前对蜘蛛的解毒生理研究已有一些报道[3~5],但对蜘蛛的消化毒理报道甚少。本文探讨了常用农药敌敌畏对食虫沟瘤蛛(Ummelia(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2008年02期)

肖永红,柳丰,贺一原,杨海明[3](2007)在《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重复施药胁迫下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动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是IPM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天敌的捕食量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方法,农药对天敌摄食功能影响仍处于定性水平的研究,误差基数较大。本文采用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荧光物示踪法,以稀土元素铕作为荧光示踪物质,定量地测定了食虫沟瘤蛛在重复接受噻嗪酮喷施后,其存活个体在药后13天内摄食量的变化趋势,且把药后食虫沟瘤蛛的死亡率加以考虑,计算药后整个试验食虫沟瘤蛛群体的摄食量变化。结果表明:任何浓度任何一次施药后2天左右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的捕食量均急剧下降;药物浓度较低时,第1次施药对食虫沟瘤蛛的影响最大;药物浓度较高时,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药后摄食量恢复周期较长。药后一段时间内整个食虫沟瘤蛛种群的摄食率相当低下,高浓度农药处理的食虫沟瘤蛛组3次施药后13天内的平均种群摄食率只有正常状况下的1/4左右(24.44%),推荐浓度及低于推荐浓度的食虫沟瘤蛛种群摄食率也仅为对照组的1/3左右(38.69%,36.52%)。因此在对水稻虫害防治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数量的调控作用;当害虫数量超过经济阈值而必须施药时,也应当掌握农药用药剂量和次数的尺度,以利于食虫沟瘤蛛等稻田天敌的生理恢复和群落重建。(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张丹丹,杨之帆,彭宇,焦彦成,王荫长[4](2007)在《食虫沟瘤蛛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下降主要与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敏感性降低有关[1]。至今已在14种昆虫的para直向同源钠离子通道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与击倒抗性有关的20个突变[2]。作者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对食虫沟瘤蛛的钠离子通道(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肖永红,贺一原,杨海明[5](2006)在《食虫沟瘤蛛的饥饿耐受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多数稻区共享的优势种蜘蛛食虫沟瘤蛛进行饥饿耐受性测定,结果显示食虫沟瘤蛛的耐饥时间以及组内个体耐饥力的变异幅度与温度高低呈负相关。在35、25℃和15℃3种试验温度下,食虫沟瘤蛛的耐饥时间及变异幅度均与龄期呈正相关;在5℃时,耐饥时间极大延长,组内变异系幅度亦急剧增大,但此时耐饥时间和变异幅度均与龄期呈负相关。在高温35℃和低温5℃下,3个龄期组的耐饥时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适宜温度25℃和15℃时,3个龄期组之间的耐饥时间差异显着(p<0.05)。同一龄期组的食虫沟瘤蛛在任意两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其耐饥时间的差异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4种试验温度条件下,处于饥饿状态的食虫沟瘤蛛各龄期组的阶段死亡率均具有正态分布特点,可用正态分布模型M=1σ2π.e-(T2-σ2μ)2进行拟合;并可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得出食虫沟瘤蛛的饥饿半致死时间(T50)和致死时间(T9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沈斌斌,徐宇斌,邹一平[6](2006)在《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捕食作用模型。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雌蛛是稻褐飞虱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当蜘蛛密度较高时,拟水狼蛛常常捕杀食虫沟瘤蛛,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肖永红,贺一原,柳丰,杨海明[7](2006)在《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除草剂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全新的测定方法———荧光物示踪法,以稀土元素铕作为荧光示踪物质,以“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BosenbergetStrand”这一食物链中的水稻和白背飞虱作为铕的传递者,经萃取和反萃取等一系列化学分析方法,定量地测定了3种除草剂胁迫下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西草净、使它隆和高效盖草能以后,食虫沟瘤蛛的存活个体12天内平均每天捕食白背飞虱分别为1.784、2.678和2.856头,均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个体摄食量3.321头d;各组12天内个体摄食量的趋势线均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可用二次方程进行拟合;同时除草剂的喷施亦对食虫沟瘤蛛造成一定的致死率,因而造成施药后食虫沟瘤蛛的种群摄食率减退,第2、5、8天的平均摄食率分别为对照组的52.11%、36.45%和50.27%;药后第12天3个处理组的摄食量均超过了正常值,平均摄食率达到对照组的131.84%。因此在稻田中害虫大发生或天敌群落迁移时应慎用除草剂,以免食虫沟瘤蛛药后摄食量减少导致对目标害虫控制力减弱或由于除草剂的致死力而对食虫沟瘤蛛的群落重建构成威胁。(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柳丰[8](2006)在《施用农药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及生育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荧光物示踪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Ummelita insecticeps)的摄食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包括不同蛛虫比例、杀虫剂等因子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为“以蛛治虫”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同时,本论文亦对农药胁迫下食虫沟瘤蛛的生育力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施药浓度下食虫沟瘤蛛的生育力。 1、晚稻不同生育期黑尾叶蝉的荧光物铕含量 晚稻不同生育期(依次为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5d时间内平均每头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共从水稻中吸取荧光物分别为0.0032μg、0.0031μg、0.0031μg、0.0030μg、0.0031μg;不同生育期平均每24h每g黑尾叶蝉可从晚稻中摄取荧光物质分别为1.226μg、1.227μg、1.188μg、1.213μg、1.212μg。方差分析表明,晚稻不同生育期黑尾叶蝉单位体重荧光物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 2、未施药及不同蛛、虫比与食虫沟瘤蛛摄食量 在一个225cm~3的空间内,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随着本身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当食虫沟瘤蛛本身密度分别为1头、3头、5头时,平均每头食虫沟瘤蛛3d共捕食黑尾叶蝉分别为4.130头、2.675头、2.527头;1:5的蛛虫比例是发挥食虫沟瘤蛛个体捕食量的最佳组合。食虫沟瘤蛛密度为1头时与食虫沟瘤蛛密度为3头以及5头时的个体摄食量差异极显着,食虫沟瘤蛛密度为3头时与食虫沟瘤蛛密度为5头时的个体摄食量差异不显着。 在225cm~3的空间内,分别投入为5头、7头和9头黑尾叶蝉供1头食虫沟瘤蛛捕食,食虫沟瘤蛛3d内的摄食量分别为3.190头、3.059头、3.082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黑尾叶蝉密度组之间食(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沈斌斌[9](2005)在《贺氏菱头蛛和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贺氏菱头蛛Bianorhotingchiehi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insecticep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和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cm=3.9984-0.2083x1+0.7917x2+2.1250x3+0.2917x4+0.5625x1x2-0.1875x1x3+0.1875x1x4+0.8125x2x3+0.1875x2x4+0.1875x3x4-0.4703x21+0.0305x22+0.0305x23-0.0940x24;Y′nl=6.2832+0.2917x1+0.5417x2-0.1250x3+3.625x4-0.0625x1x2+0.5625x1x3+0.4375x1x4-0.4375x2x3+0.4375x2x4-0.4375x3x4-0.2299x21-0.1047x22+0.0250x23+0.2709x24。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是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的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贺氏菱头蛛对各种干扰作用表现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蛛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肖永红[10](2004)在《食虫沟瘤蛛摄食量与饥饿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稀土元素作为示踪标记物、定量分析食物链的物质流动是本研究室创立的国家专利技术。本论文利用荧光物示踪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Ummelita insecticeps Bosenberg et Strand)的摄食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包括自身体重、不同蛛虫比例、杀虫剂、除草剂等多种因子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为“以蛛治虫”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同时,本论文亦对食虫沟瘤蛛的饥饿耐受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食虫沟瘤蛛的饥饿耐受能力,为外界食物资源匮乏时如施用农药后、水稻收割期及越冬期食虫沟瘤蛛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白背飞虱成虫的荧光物含量 在两个不同的水稻生育期分别对吸食水稻汁液后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成虫进行荧光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所采白背飞虱样品的平均个体干重为0.386mg;3d时间内平均每头白背飞虱成虫共从水稻中吸取荧光物0.006μg;以单位体重来计算,则3d内每g白背飞虱(干重)荧光物含量为16.128μg,平均每24h每g白背飞虱从水稻中摄取荧光物5.376μg。 水稻乳熟期所采白背飞虱成虫样品平均个体干重为0.617mg,比水稻孕穗期的白背飞虱成虫(0.386mg/头)个体稍大;个体荧光物含量相应地多于水稻孕穗期的白背飞虱成虫,3d时间内平均每头白背飞虱成虫共从水稻中吸取荧光物0.009 g(大于孕穗期的白背飞虱0.006μg/头);以单位体重来计算,则3d内每g白背飞虱(干重)荧光物含量为14.912μg,平均每24h每g白背飞虱摄取荧光物4.971μg(低于水稻孕穗期的白背飞虱(5.376μg/g/24h)。 2、食虫沟瘤蛛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 试验测定了个体干重从0.Zmg至1.6mg不等的食虫沟瘤蛛捕食白背飞虱后的荧光物含量,并依此计算出不同体重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结果表明:所测食虫沟瘤蛛样品的平均个体干重为0.77mg,平均个体荧光物含量为0.014 pg,每头食虫沟瘤蛛24h内捕食白背飞虱2.370头;食虫沟瘤蛛平均单位体重荧光物含量为18.465 pg/g,单位体重捕食量为每g干重食虫沟瘤蛛捕食白背飞虱1.6919。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可用直线方程y二0.657lx+1.8497对其进行回归拟合,食虫沟瘤蛛个体越大,体越重,个体捕食量越大;个体越小,体越轻,则个体捕食量越少。 食虫沟瘤蛛的单位体重摄食量与体重之间呈负相关,回归拟合方程为y=一1.7768X十3.0596,即体重、个体大的食虫沟瘤蛛其单位体重摄食量小,体轻、个体小的食虫沟瘤蛛单位体重摄食量反而大。3、不同蛛、虫比例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 在33Oc耐的空间内,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随着本身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随着食虫沟瘤蛛本身密度由1头逐渐增至5头,其个体摄食量在5种不同飞虱密度下的平均值依次为:2.525、1.879、1.285、1.187、1.130头/d;得出1:8的蛛虫比例是发挥食虫沟瘤蛛个体捕食量的最佳组合。本身密度为1头的食虫沟瘤蛛组与本身密度为2头的食虫沟瘤蛛组之间,个体摄食量差异显着(P<0.05);本身密度为1头的食虫沟瘤蛛组与本身密度分别为3头、4头、5头的食虫沟瘤蛛组之间,个体摄食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本身密度分别为3头、4头和5头的叁个食虫沟瘤蛛组之间,个体摄食量差异不显着(P>0.05)。当330c耐的空间只有l头食虫沟瘤蛛独处时,其个体摄食量与白背飞虱密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叁次方程式y=0.279 X3一2.817 XZ+8.291X-3.900;当33Oc耐的空间有2头食虫沟瘤蛛共存时,其个体摄食量与白背飞虱密度之间呈负相关,符合直线回归方程y=一0.268x+2.684;随着白背飞虱密度增大,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不断减少。 在330c耐的空间内,分别投入5、8、10、12和15头白背飞虱供食虫沟瘤蛛捕食,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依次为:1.727、1.856、1.637、1.387、1.398头/d,以飞虱密度为8头时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最高,白背飞虱密度为12头时最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密度不同的各个食虫沟瘤蛛组之间,其个体摄食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且各个组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均随着食虫沟瘤蛛本身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可见,在有限空间内,食虫沟瘤蛛本身密度大小对其摄食量有显着影响,而白背飞虱密度不是影响食虫沟瘤蛛个体摄食量的主要因素,单纯增加猎物量并不能显着提高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4、重复施药胁迫下幸存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动态 对食虫沟瘤蛛在不同浓度扑虱灵溶液重复叁次施药后13天内的幸存个体的摄食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药液:水分别1:5000、2:5000和3:5000叁种不同浓度的扑虱灵溶液对食虫沟瘤蛛进行处理,药后13天内均以第2天的食虫沟瘤蛛个体摄食量最低,以后随着时间延长,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逐渐地有所回升;‘当药物浓度较低时,食虫沟瘤蛛的个体摄食量以第一次施药后最低,第二次和第叁次重复施药后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有所增加;高浓度的扑虱灵浓度对食虫沟瘤蛛的损害大,施药后其摄食量的恢复时间长,叁次施药后的第2一9天处理组的个体摄食量均未赶上对照组,但药后第13天时处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食虫沟瘤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保护天敌、设法增强天敌的自然控虫作用及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是农田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1,2]。稻田蜘蛛是稻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目前对蜘蛛的解毒生理研究已有一些报道[3~5],但对蜘蛛的消化毒理报道甚少。本文探讨了常用农药敌敌畏对食虫沟瘤蛛(Ummeli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虫沟瘤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娟,曾玲,黄俊,陈科伟.水稻与蔬菜/玉米邻作下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1

[2].王智,李科,魏宝阳.敌敌畏对食虫沟瘤蛛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8

[3].肖永红,柳丰,贺一原,杨海明.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重复施药胁迫下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动态(英文)[J].昆虫学报.2007

[4].张丹丹,杨之帆,彭宇,焦彦成,王荫长.食虫沟瘤蛛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7

[5].肖永红,贺一原,杨海明.食虫沟瘤蛛的饥饿耐受性(英文)[J].生态学报.2006

[6].沈斌斌,徐宇斌,邹一平.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雌蛛对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

[7].肖永红,贺一原,柳丰,杨海明.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除草剂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英文)[J].昆虫学报.2006

[8].柳丰.施用农药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及生育力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沈斌斌.贺氏菱头蛛和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J].蛛形学报.2005

[10].肖永红.食虫沟瘤蛛摄食量与饥饿耐受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喷施黄绿绿僵菌孢子液对食虫沟瘤蛛稻田优势种蜘蛛优势度动态━□━:食主要优势种蜘蛛与飞虱、叶蝉种群数量消...稻纵卷叶螟被食数的主因子效应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密度时间动态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空间分布密度

标签:;  ;  ;  ;  ;  ;  ;  

食虫沟瘤蛛论文_张娟,曾玲,黄俊,陈科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