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黄褐斑10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燕[1](2021)在《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与单纯活血祛斑汤口服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变化,评估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治疗黄褐斑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相关诊疗标准选取66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平均分为倒膜组、中药组及联合组。倒膜组给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每周2次;中药组给予活血祛斑汤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联合组予以活血祛斑汤配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三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且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有无变化,并及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在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经病例剔除,最后纳入63例进行统计分析,联合组20例,倒膜组21例,中药组2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统计分析联合组、倒模组、中药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两项评分相加得出皮损总评分,再计算出皮损总评分下降指数评定治疗前后12周的疗效评判。(1)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皮损总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在治疗12周后的总疗效方面具备差异性(P<0.05),且在两两比较中,联合组与倒膜组、中药组均有显着差异,联合组痊愈率20%,显效率为55%,有效率为10%;倒膜组痊愈率4.8%,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33.3%;中药组痊愈率4.5%,显效率为36.4%,有效率为27.3%。(3)复发率方面:联合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15例,复发2例;倒膜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3例,复发1例;中药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9例,复发2例。三组比较分析,不具备差异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中药联合倒模组(联合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倒模组、口服中药组分别出现1例不良现象。结论:1.活血祛斑汤联和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在改善黄褐斑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生活指数质量方面优于单纯中药口服及中药倒模外敷治疗。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邓洋[2](2021)在《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脾虚湿蕴证黄褐斑通过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的临床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新的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将脾虚湿蕴证黄褐斑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时间12周,采用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时间12周,对照组采用口服氨甲环酸片500mg/日联合埋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后各做1次填写病例观察表(附表2)及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表(附表2),每例患者均进行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等,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皮损总积分、治疗前后两组各阶段及组内皮损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检测仪(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年龄、病程长短、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对比记录有无不良反应,随访时间3个月,同步记录对患者复发情况,通过SPSS26.0统计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组86.67%,对该两组进行对比,临床疗效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皮损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各阶段皮损总积分的对比:(1)组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皮损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分别与治疗6周、8周、10周、12周后皮总积分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分别比较治疗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后和治疗前皮损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两组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治疗后两组患者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低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年龄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年龄段的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66.67%、66.67%、44.4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病程长短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不同病程间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65.22%、57.14%、56.2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7.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不同皮损总积分间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90.00%、74.19%、21.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9.两组复发率的对比:治疗后跟踪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是15%,对照组的复发率是50.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临床疗效显着。
郭斐斐[3](2021)在《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对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治疗组外用三黄消痤面膜,每晚一次。嘱两组患者均早晨温水洗脸一次,共治疗4w。治疗期间两组均口服枇杷清肺饮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GAGS积分评定、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对各组用药进行有效率评定、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进行耳廓复合痤疮模型的造模,造模21d。第22d开始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不予外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不同剂量给药,每日一次。治疗28d。末次给药24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液,ELISA法测IGF-1、DHEA含量。取造模处耳廓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右耳廓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临床观察(1)GAGS评分对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GAG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对比两组治疗后GAGS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0,P=0.01<0.05),治疗组对于面部皮损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0.05),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3)有效率对比情况:对照组有效率72.22%,治疗组有效率85.29%。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4<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22,P=0.82>0.05)。2.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肉眼可见皮损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耳廓可见红斑减少、脱屑减少,质地变软。其中面膜组皮损的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改善程度最佳。(2)各组大鼠耳廓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情况:与模型组大鼠耳廓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耳廓组织病理见炎细胞浸润减少、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物质堆积减少,角质层变薄。其中面膜组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最佳。(3)各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中、低剂量组相比,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和甲硝唑凝胶,两组患者的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出两组方案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不同剂量的三黄消痤面膜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得出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因子含量调控效果最佳。综上所述,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具有很好疗效,且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改善可能通过调控IGF-1、DHEA代谢因子含量相关,值得临床及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广。
彭一[4](2020)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2019年12月。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1篇文献,涉及3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299名研究对象,因有2篇文献有多个试验组,故总共包括了34个不同实验组,每个实验组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共有34个研究。纳入研究的发表年份为2002年-2017年,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中医相关治疗为主,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西医治疗。结局指标主要包括有效率、皮损积分、积分下降指数、性激素水平等,针对不同结局指标行相关Meta分析,结果提示:皮损积分比较的8个研究:I2=94%,MD=-0.90,95%CI[-1.42,-0.37];P=0.0009。另外,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与西医治疗相比,在影响有效率(RR=1.33,95%CI[1.24,1.42];P<0.00001)、积分下降指数(MD=0.15,95%CI[0.11,0.20];P<0.00001)、颜色积分(MD=-0.74,95%CI[-1.03,-0.45];P<0.00001)、面积积分(MD=-0.56,95%CI[-0.72,-0.40];P<0.00001)、促卵泡刺激素(MD=-3.23,95%CI[-5.82,-0.63];P=0.01)、促黄体生成素(MD=-6.44,95%CI[-9.45,-3.43];P<0.0001)、雌二醇(MD=-129.79,95%CI[-152.29,-107.28];P<0.00001)方面更具优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肯定,与西医治疗相比,在有效率、积分下降指数、颜色积分、面积积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方式方法丰富,但临床研究的处理因素和疗程缺乏统一标准,且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结论的可信度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故需要更多科学、合理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入,才能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学依据。
史洪静[5](2020)在《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将6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口服红花逍遥胶囊;并用棉签将氢醌乳膏涂于皮损处。治疗组:在口服中药调血消斑饮和外用氢醌乳膏的基础上,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2个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测量初诊时和每个疗程完成后复诊时治疗组和对照组黄褐斑面积,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做好记录,统计分析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4周后、8周后,两组颜色评分、面积评分及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4周后、8周后,治疗组疗效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43.95%、62.12%,对照组疗效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21.53%、38.99%。两组疗效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4周后、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9%、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6.36%、57.5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且明显较对照组有优势。
田雨[6](2020)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古今文献整理与相关方剂、腧穴处方的统计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特点与规律,期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现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医药卫生”为检索范围,检索2000年1月到2020年3月以来发表的关于黄褐斑中医治疗的医学文章,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古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华医典》,检索汉至清有关黄褐斑(面尘、黑斑、面黑皯、黑干、(黑干)(黑曾)等)的中国古代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对检索到的方药、穴位记录以下指征:名称、年代、文献出处、组成等项目。把各项指标进行规范化。包括:规范着作名称、方剂名称、药物名称(以《中药学》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穴位名称(以《针灸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使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收录穴位、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古今选穴用药异同,统计高频穴位、中药使用频率的异同,并将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药物进行配对组合,运用频数分析比较各组药对、穴对使用频率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寻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本研究检索到现代文献共1068篇,其中纳入研究文献793篇,内含方剂546篇,针灸247篇。古代文献共纳入61篇。1.现代文献收集穴位共135个,总频次为1768次。常用腧穴选用频次最高为:阿是穴;腧穴经络运用频次最高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中特定穴频次最高为:交会穴,穴位数量为36个,频次为473次。高频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等。2.古代文献收集方药药物共156味,总频次为:560次,常用药物频次最高为:茯苓。高频药物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70.4%;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归经以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现代文献收集中药共271味,总频次为6785次。常用药物频次最高为:当归。高频药物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85%;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62.9%;五味中甘、辛、苦味占比78.6%;归经为肝、脾、肺、肾、心占比80.0%。3.古代文献内服方中,运用最多药物类别为补虚药。且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收涩药这6类药累计频率为72.1%为组成方剂的主要药物类别。现代文献内服方药中,运用最多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6类。4.古代文献高频药物配伍为:茯苓-当归、当归-甘草、茯苓-熟地等;现代文献中高频药物配伍较多为:当归-川芎、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等。结论:1.中医治疗黄褐斑选穴规律与特点:?穴位以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血海、肺俞、曲池为主;?循经取穴规律:取穴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人体分部取穴以头面颈项部为主;(4)特定穴取穴规律:重视交会穴;(5)治疗原则: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2.中医治疗黄褐斑用药规律与特点:?药物以当归、芍药、川芎、红花等为主;?按类选药规律:用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选药四气、五味、归经规律:选药四气以性温、平为为主;五味以味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肺、肾、心为主;(4)特殊选药规律:增加疏肝理气药物,强调条畅情志作用;(5)治疗原则:治疗以补益肝肾为本,兼顾气滞血瘀标实。
陆娟娜[7](2020)在《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黄褐斑针灸的主要腧穴,探讨其选穴特点、配穴规律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文献来源:收集1999年1月至2020年1月20多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检索入口:关键词、主题词、标题,检索式为:黄褐斑、针刺、针灸治疗;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明确诊断黄褐斑或肝斑,治疗方法、穴位选取明确;治疗过程中,必须以针具刺穴位;穴位纳入标准:参照临床上十四正经穴位和奇穴给予鉴定。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未涉及十四正经及经外奇穴,不以研究十四正经或经外奇穴为目的。文献数据处理: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人工分类、整理,将相关穴位经络等资料输入微软Office中的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2篇,其中包括了 14144个黄褐斑病例,纳入文献中专注研究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有17篇文献,专注个别证型有23篇,专注火针治疗黄褐斑有5篇,专注穴位注射4篇;本次研究共录得102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1307次,当中有25个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5次;三阴交穴(106)使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阿是穴(104)足三里(101)、血海(83)、曲池(68)、肝俞等常用穴;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在经络统计中足太阳膀胱经有17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76;足太阴脾经有6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05;足阳明胃经18个经穴,频次197;手阳明大肠经占5个穴位频次为154;督脉占8个穴位频次为81。在配穴规律,三阴交-足三里这对穴位同现频次在本研究为最高77次;其次为血海-三阴交频次为64次,第三为血海-足三里频次为58次。临床选穴配穴上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的其他穴,作个体化治疗。结论:从研究结果看出,治疗黄褐斑首选三阴交穴,而在平时针灸治疗上,依次选用的穴位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和肝俞等多医者选用而确切有效的穴位;同时,可依次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中选择其他穴位协助。在配穴中,可选三阴交配足三里为主要配伍处方。
冯今虹[8](2020)在《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与单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评估参归仁合剂医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能够探索出有效医治黄褐斑的中成药制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探索新的、安全、且方便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及医学美容科门诊就诊病人中选取偏于气血亏虚型的女性黄褐斑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共计120名,而后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对照组仅予以氨甲环酸片,两组均需接受3个月的治疗,并于治疗第一个月后、第二个月后、第三个月后复诊时,对患者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等进行MASI评分,同时测量皮肤亮度(L*)值,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三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AS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亮度(L*)值经统计学分析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到83.0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有65.38%,且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气血亏虚型的女性黄褐斑患者,参归仁合剂联合氨甲环酸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氨甲环酸;(2)参归仁合剂能明显改善患者黄褐斑皮损面积、色素程度及皮肤亮度。(3)参归仁合剂临床疗效确切,服用方法便捷,无毒副作用,病人依从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吕宛春[9](2020)在《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中医症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变化来评定临床疗效,为该联合疗法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共65人,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采用背俞穴埋针联合外涂氢醌进行治疗,其中背俞穴埋针每5天治疗1次,以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每晚在皮损处涂抹适量2%氢醌乳膏1次,连续60天。对照组仅外涂氢醌,用法及疗程同试验组。使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ASI、中医症候、DLQL、HAMD的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61例,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治疗后的MASI、中医症候、DLQL、HAMD的评分与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试验组的上述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的分差均较对照组大(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皮损、中医症候、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而联合疗法在改善程度上更佳,尤其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及抑郁情绪方面效果更显着。试验组有效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的70.97%(P=0.046<0.05),说明该联合疗法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疗效优于单纯外涂氢醌。结论: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肾气不足型黄褐斑患者的皮损、中医症候、生活质量及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王婷婷[10](2020)在《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滴速变化对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利用黄褐斑的中医证候评分和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进行疗效评价,利用自评量表进行舒适度评价,探索使药物保留时间较久的滴药速度,探索出一个疗效高、舒适度佳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并符合肝郁气滞型的黄褐斑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称为高速灌肠组、中速灌肠组、低速灌肠组。在保证药液温度、灌肠管插入深度、灌肠压力等一致的情况下,改变滴药速度,使高速灌肠组灌肠速度控制在80-90滴/分,中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60-70滴/分,低速灌肠组控制滴速为40-50滴/分,治疗均予以逍遥散灌肠,并辅以玉容散敷面。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3疗程记录患者黄褐斑M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在每次治疗后记录药物直肠保留时间及进行舒适度自评。统计数据后,利用SPSS20.0进行疗效及舒适度的评价。结果:(1)治疗疗效比较本研究治疗结束后,高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3人,好转10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中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1人,显效8人,好转10人,无效1人,有效率为95%;低速组治疗的20例,基本治愈0人,显效4人,好转9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6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组间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舒适度及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三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舒适度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药物直肠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三组保留时间不全一样,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速组与高速组、低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高速组与低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逍遥散直肠滴注可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同时,滴速的变化会影响药物在直肠的保留时间,影响药物吸收效果,也影响到患者灌肠时的舒适感,以60-70滴/分的滴药速度为佳。
二、中药治疗黄褐斑10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黄褐斑10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例入选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2.6 观察内容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8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脱落情况 |
3.2 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
3.3 疗效结果比较 |
3.4 安全性分析 |
4.小结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立方依据 |
2.1 活血祛斑汤 |
2.2 中药面膜方 |
3.组方分析 |
3.1 活血祛斑汤的组成及药物作用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3.3 中药面膜方 |
4.WOOD灯临床检测分析 |
5.石膏倒模疗法分析 |
6.中医药对黄褐斑作用机制分析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观察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2.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组疗法 |
3.2 对照组疗法 |
3.3 疗程 |
3.4 随访 |
3.5 注意事项 |
4 观察方法及指标 |
4.1 临床疗效指标 |
4.2 评分方法及标准 |
4.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4 计算VISIA图像分析系统测评方法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
4.5 观察方法 |
4.6 安全性评价 |
4.7 疗效指数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 |
2 一般资料 |
3 结果 |
3.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3.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对比 |
3.3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各阶段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比较 |
3.4 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
3.5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6 病程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7 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复发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从脾虚湿蕴论治黄褐斑 |
2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 |
3 苓桂术甘加味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
3.1 组方原理 |
3.2 方药分析 |
4 埋线治疗的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
5.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比较 |
5.3 两组患者各阶段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对比 |
5.4 观察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比较和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
5.5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
5.6 病程长短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
5.7 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
5.8 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 |
5.9 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的对比 |
6 特色与创新之处 |
7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数据处理方法 |
8 伦理学原则 |
9 结果 |
9.1 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
9.2 疗效分析 |
9.3 安全性评价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
1.4 三黄消痤面膜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2 治疗方法 |
2.3 实验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表观指标、组织病理指标、生化指标评分情况及有效率 |
3.2 肉眼可见各组大鼠的皮损变化情况 |
3.3 显微镜下可见各组大鼠皮损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
3.4 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变化情况 |
3.5 各组大鼠血清中DHEA含量变化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 痤疮的西医发病机制探讨 |
2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三黄消痤面膜的组方分析 |
3.1 三黄消痤面膜组方及制备方法研究 |
3.2 三黄消痤面膜的方义及药物药理研究 |
4 Wistar大鼠复合痤疮模型的建立 |
5 动物实验指标的选取 |
6 对照药物的选择 |
7 口服中药的选择 |
8 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语 |
1 结论 |
1.1 临床试验研究 |
1.2 动物实验研究 |
2 问题与展望 |
2.1 临床试验部分 |
2.2 动物实验部分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附录3 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相关图片 |
附录4 |
致谢 |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综述 黄褐斑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中医药治疗 |
2.1 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
2.2 经验总结 |
2.3 中药面膜 |
2.4 中成药 |
2.5 针刺 |
2.6 穴位埋线 |
2.7 穴位注射 |
2.8 其他治疗 |
3.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1.材料和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的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 |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Meta分析结果 |
3.1 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 |
3.2 皮损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
3.3 积分下降指数比较的Meta分析 |
3.4 颜色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
3.5 面积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
3.6 FSH 比较的 Meta 分析 |
3.7 LH 比较的 Meta 分析 |
3.8 E2 比较的 Meta 分析 |
4.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和研究的局限性 |
4.2.1 文献质量的分析 |
4.2.2 异质性的分析 |
4.2.3 偏倚的分析 |
4.2.4 安全性的分析 |
4.3 研究意义和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病案举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年龄对比 |
(三) 病程对比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三) 临床分型 |
三、病例选取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三) 终止、剔除标准 |
四、治疗 |
(一) 药物和仪器 |
(二) 治疗方法 |
(三) 注意事项 |
五、观察指标 |
(一) 疗效观察 |
(二) 不良反应观察 |
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一) 评分标准 |
(二) 疗效标准 |
七、统计学处理 |
八、研究结果 |
(一) 一般情况分析 |
(二) 皮损评分 |
(三) 临床疗效 |
(四) 不良反应统计 |
讨论 |
一、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调血消斑饮方药分析 |
(一) 组方依据 |
(二) 中药组方分析 |
(三) 现代药理分析 |
三、无针水光美容技术 |
(一) 无针水光美容技术的作用原理 |
(二) 无针水光美容技术的应用 |
(三) 维生素C与透明质酸的作用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一) 一般情况分析 |
(二) 皮损评分分析 |
(三) 综合疗效分析 |
(四) 安全性分析 |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褐斑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1.3 黄褐斑选穴、用药规律的研究现状的认识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分析类目 |
3.2 整理文献资料 |
3.3 选用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古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 |
4.2 现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 |
5 讨论 |
5.1 古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5.2 现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1 病名探讨 |
1.1.2 病因病机 |
1.1.3 古代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
1.1.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现状 |
1.1.5 近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研究 |
1.1.6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二章 针灸选取规律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来源 |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3 文献的选择 |
2.3 研究过程 |
2.3.1 文献纳入 |
2.3.2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
2.3.3 纳入文献的资料整理 |
2.4 研究结果 |
2.4.1 腧穴使用统计 |
2.4.2 腧穴经络分布统计 |
2.4.3 非针刺方式的腧穴探讨 |
2.4.4 针刺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
2.4.5 治疗黄褐斑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
2.4.6 腧穴配伍分析 |
2.4.7 黄褐斑用穴的探讨 |
第三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3.1 治疗黄褐斑的经络 |
3.1.1 三阴交穴 |
3.1.2 阿是穴 |
3.1.3 足三里 |
3.1.4 血海 |
3.1.5 曲池 |
3.2 治疗黄褐斑的穴位 |
3.2.1 足太阳膀胱经与黄褐斑 |
3.2.2 足阳明胃经与黄褐斑 |
3.2.3 足少阳胆经与黄褐斑 |
3.2.4 督任二脉 |
3.3 综合疗法 |
3.4 黄褐斑选穴特点 |
3.5 黄褐斑治疗规律总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4.2.1 不足之处 |
4.2.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方案设计 |
3.1 样本数确定与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病例随访及病例脱落处理 |
3.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4、工作流程 |
5、不良反应观察 |
6、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治疗前患者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
1.1 两组黄褐斑患者入组情况分析 |
1.2 两组黄褐斑患者的年龄情况分析 |
1.3 两组黄褐斑患者在治疗前MASI评分的统计分析 |
1.4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分析 |
2、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统计比较 |
2.1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2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3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MASI评分比较 |
2.4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组内MASI评分比较 |
2.5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6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2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7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皮肤亮度(L*)比较 |
2.8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皮肤亮度(L*)评分比较 |
2.9 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
3、安全性(不良反应)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关于治疗方案的分析 |
1.1 选证依据 |
1.1.1 气血失调 |
1.2 选方依据 |
1.2.1 参归仁合剂组方原则 |
1.2.2 参归仁合剂现代药理研究 |
1.3 选药依据 |
2、指标相关性分析 |
3、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机制研究 |
3.1 、抑制酪氨酸酶 |
3.2 、平衡激素水平 |
3.3 、抗氧化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2.1 脏腑 |
1.2.2 气血 |
1.2.3 经络 |
1.2.4 其他 |
1.3 中医治疗 |
1.3.1 内治法 |
1.3.2 外治法 |
2、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2.1 发病原因 |
2.1.1 激素水平紊乱 |
2.1.2 遗传 |
2.1.3 紫外线 |
2.1.4 氧自由基损害 |
2.1.5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
2.2 治疗方法 |
2.2.1 化学剥脱治疗 |
2.2.2 光电治疗 |
2.2.3 药物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病例报告表 |
(9)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发病因素及相关机制 |
三、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治疗方法 |
第三节 埋针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四节 联合疗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六、脱落病例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测指标 |
四、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入组情况 |
二、病情可比性分析 |
三、疗效性观测指标比较 |
四、不良反应记录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用埋针法的依据 |
三、选择背俞穴的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病情可比性分析 |
二、观测指标分析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安全性分析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一、样本量方面 |
二、评价指标方面 |
三、治疗周期方面 |
四、远期随访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10)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内分泌因素 |
2.2 紫外线照射 |
2.3 精神因素 |
2.4 遗传易感性 |
2.5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
3 黄褐斑西医治疗 |
3.1 系统药物治疗 |
3.2 外用药物 |
3.3 物理激光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黄褐斑的研究 |
1 病因病机 |
1.1 从脏腑论治 |
1.1.1 从肝论治 |
1.1.2 从脾论治 |
1.1.3 从肾论治 |
1.2 从瘀血论治 |
2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病例情况介绍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三组治疗前MASI、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4 三组患者治疗后MASI评分 |
4.5 三组疗效比较 |
4.6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 |
4.7 中医证候疗效 |
4.8 舒适度评分 |
4.9 药物保留时间 |
5 结果 |
讨论 |
1 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有效性的分析 |
2 探索中药滴注速度的重要性 |
3 选择证型为肝郁气滞型的原因 |
4 逍遥散的治疗依据 |
5 玉容散的原理探索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直肠滴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四、中药治疗黄褐斑10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 杜晓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D]. 邓洋.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D]. 郭斐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D]. 彭一. 暨南大学, 2020(03)
- [5]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史洪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D]. 田雨.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D]. 陆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参归仁合剂治疗女性黄褐斑(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今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背俞穴埋针联合氢醌治疗肾气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 吕宛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滴速控制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王婷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