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

论文摘要

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遭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暗针叶林,对天然次生林关注较少。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演替序列上高山柳灌丛、次生桦木阔叶林、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以相邻岷江冷杉成熟林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性能等测定,分析了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水源涵养效应动态,结果表明:(1)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灌丛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间具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孔隙度具有显著差异,以针阔混交林0—30 cm土层总孔隙度(64.39%)和毛管孔隙度(50.49%)为最高,灌丛总孔隙度(41.25%)和毛管孔隙度(33.70%)为最低;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以暗针叶林(14.27%)为最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度大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随着林龄增加,次生林土壤0—3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达到最大(1 815.02 t/hm~2),到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1 659.88 t/hm~2);土壤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1 369.72 t/hm~2)为最高,而非毛管持水量以暗针叶林(534.95 t/hm~2)为最高,暗示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所需有效水贮存量较大,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较强的土壤水分调节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从水源涵养功能角度,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恢复应注重构建针阔叶混交林结构。

论文目录

  •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     1.2.2 土壤物理性质和持水性能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     2.1.1 土壤容重的变化
  •     2.1.2 土壤孔隙度的变化
  •   2.2 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持水性能
  •   2.3 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持水量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 论
  •   3.1 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变化
  •   3.2 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持水量变化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朱万泽,盛哲良,舒树淼

    关键词: 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天然次生林,川西亚高山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四川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2018SZDZX003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00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一三五”方向性项目(SDS-135-1707)

    分类号: S714.7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19.06.029

    页码: 205-212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48K

    下载量: 294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水源涵养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