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膜增生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内膜增生性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陆春燕,焦艳,才秋敏,贺红梅[1](2019)在《PAX-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AX-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31例、良性子宫内膜增生107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58例、子宫内膜样癌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X-2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PAX-2在上述4组病变组织中的正常表达率逐渐降低,分别为77.4%(24/31),7.5%(8/107),1.7%(1/58),0.0%(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12,P<0.01)。结论:PAX-2表达缺失参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而且是其早期事件。PAX-2表达缺失不能作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标志物,但完全缺失可以作为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绍艺[2](2018)在《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出血模式、病变的宫腔镜下特点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阻断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及预防疾病发生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1.1-2018.2.28期间40岁以下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或住院治疗,行宫腔镜检查及/或诊刮,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变的80例患者为实验组,病理诊断无子宫内膜增生性改变的13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就诊主诉、年龄、孕次、产次、身高、体重、合并症情况、家族肿瘤史、是否存在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模式、宫腔镜检查确诊率等。将存在异常子宫出血的139例患者按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分为两组,比较组间异常子宫出血模式差别。将进行过宫腔镜检查的213例患者按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分为两组,比较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不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138例患者中,34例(24.6%)因异常子宫出血就诊,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80例患者中,68例(85.0%)因异常子宫出血就诊,两组间就诊主诉存在显着差异(P<0.001)。2.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合并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情况、痛经史、存在异常出血情况及异常出血时间是否≥6月存在差异(P<0.05)。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出血时间≥6月、肥胖是影响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比较两组间出血模式差异,不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26例(40.63%)有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出血;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中,63例(84%)有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出血。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1。4.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87.3%。结论1.月经稀发伴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主要出血模式。2.年龄、肥胖、PCOS、糖尿病、存在异常出血、异常出血时间≥6月是影响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危险因素。3.宫腔镜检查对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早期发现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谢妍,韩璐,王敏,王晓东,郭玲莉[3](2017)在《宫腔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腔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148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分别于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子宫内膜,对可疑病灶行靶向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白光与NBI模式对不同分类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低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表现以Ⅱ型微血管为主,高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以Ⅲ~Ⅳ型微血管为主。宫腔镜白光及NBI模式诊断低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65.52%及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P=0.009);NBI模式诊断低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病理学诊断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617)。宫腔镜白光、NBI模式诊断高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1.08%及89.86%(χ~2=4.60,P=0.032),敏感性分别为57.14%及92.86%(χ~2=14.29,P=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及96.91%(χ~2=9.43,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异性分别为90.57%及88.68%(χ~2=0.20,P=0.65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0.59%及76.47%(χ~2=0.37,P=0.5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模式诊断高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病理学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66)。结论宫腔镜NBI可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表面及深层的微血管形态变化,有助于减少低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漏诊,提高诊断高危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准确率。NBI在诊断不同分类子宫内膜病变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张薪茹[4](2017)在《t-PA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动脉内壁形成由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细胞废物,钙以及纤维等组成的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僵硬狭窄的疾病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免疫,炎症损伤,感染都参与了 AS的发生发展,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血管内皮和免疫功能失衡密切相关,成为AS的危险因素。有学者发现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早于血管病变且紊乱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而研究表明血管病变也同时伴有局部神经化的改变,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仍未阐明。目前的基础研究表明,血管内膜损伤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得到证实,有趣的是,近期研究表明血管外膜病变同样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时间还.早于内膜病变。而且研究提示:若早期对外膜实施一定的干预措施或可能延缓或终止AS病变的进程,因此近年来对AS疾病的基础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血管内膜和中膜,也逐渐开始关注到血管外膜的作用。Barker在颈动脉外膜剥离的动物模型的中发现血管外膜剥离后可出现相应的内膜增生性病灶。此外,免疫组化的基础研究表明:分布在动脉外膜区域的主要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故此我们推测外膜损伤后对交感神经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可合成并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在生理条件下,t-PA在循环血液中也有一定水平。当血管外膜损伤时,神经纤维受到破坏,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受损,将会影响t-PA的合成与释放。因此本研究在借助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模型的基础上,以t-P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增生性病变中的作用。本实验我们以ApoE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叁组:对照组、外膜损伤组、t-PA组(外膜损伤组+静脉注射t-PA:156μg/day);探讨以小鼠建立颈动脉外膜剥离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外源性给予t-PA对交感神经、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血管局部病变成分,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t检测络氨酸轻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情况。结果:(1)胶原酶消化+显微镊分离小鼠血管外膜的方法,可有效地破坏血管外膜结构的完整性,达到血管外膜损伤的效果。(2)外膜剥离2周后可见相应内膜处出现增生性病变,t-PA组可见明显增生性病变,内膜病变面积较外膜损伤组明显变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M-α-acti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中仅有中膜处有淡黄色物质表达,而外膜和内膜并无黄色物质出现;外膜损伤组、t-PA组血管内膜及中膜有大量均匀阳性着色,其主要病变成分是平滑肌细胞,但是t-PA组病变较外膜损伤组明显增强。(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PA组与外膜损伤组比较,TH荧光亮度增强;外膜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TH荧光强度增强。(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膜损伤组较对照组,TH蛋白表达量增强,但较t-PA组TH蛋白表达量减弱。结论:(1)ApoE基因敲除小鼠颈动脉外膜剥离后能有效地建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2)t-PA干预后可增加外膜损伤后斑块面积及促进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占新民,黄文勇[5](2016)在《如何解读和应用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样癌(I型)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病变有关~([1,2])。因此,子宫内膜增生症一直备受关注。长期以来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与命名较为混乱,WHO(2003)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以下简称老版)中有关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分类方案提出后,获得广泛认可。老版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症分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3])。老(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孔令非[6](2015)在《WHO(2014)女性生殖道肿瘤分类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诊断性刮宫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许多基层医院(包括县医院)最常见的病理检查标本是子宫内膜,其形态学变化多样、影响因素众多,尤其是在癌前病变认识上存在许多问题,且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是诊断的难点。本文现综合分析近年来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新变化,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分类变迁WHO(2014)女性生殖道肿瘤分类与WHO(2003)乳腺(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胡春敬[7](2014)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Nestin、CD44和ALDH1A1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I型内膜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这些细胞含量极少,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体内致瘤的能力,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肿瘤干细胞有其标志物,不同的肿瘤其干细胞也不尽相同,迄今子宫内膜肿瘤干细胞缺乏特异性的表面标记物,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也所知甚少。目的本课题研究常见的肿瘤干细胞标记CD133、Nestin、CD44和ALDH1A1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这些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该研究收集2003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的石蜡组织标本86例,其中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5例(A组)、子宫内膜单纯及复杂性增生24例(B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3例(C组)和I型子宫内膜癌24例(D组)。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然后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133、Nestin、CD44和ALDH1A1四个蛋白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到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且分析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D133、CD44和ALDH1A1蛋白在上述4组中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而Nestin自A组至C组则表现为逐渐升高,在D组降低。组间比较显示CD133在C组和D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5),而C组与D组、A组与B组间的阳性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CD44在D组中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5),且CD44在B和C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显着高于A组(P<0.05),而C组与D组、B组与C组间的阳性表达则无显着差异(P>0.05);Nestin在B组和C组的阳性表达均显着高于A组和D组(P<0.05),而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的阳性表达则无显着差异(P>0.05);ALDH1A1在D组中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A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阳性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而且CD13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组织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ALDH1A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组织学分级不相关,而CD44和Nest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间未见显着相关。结论1.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CD44和ALDH1A1在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 CD133和ALDH1A1与I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参考指标进一步研究;CD44与I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无相关性。3. Nestin在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发生及进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癌症发生后其作用则有所减弱,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4-23)
单伟伟,罗雪珍,宁程程,张箴波,顾超[8](2013)在《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就诊且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病例233例。其中单纯性增生103例、复杂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20例、Ⅰ型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增生紊乱56例。另以正常生育期健康女性38例为正常对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脂、血糖与胰岛素等资料。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回归等相关分析。结果体质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1-IR)是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当HOMA1-IR≥2.8809时,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4.42(P=0.013)、19.78(P=0.007)、35.22(P=0.002)和30.59(P=0.012)。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子宫内膜增生紊乱均存在一定比例的代谢综合征。结论代谢异常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子宫内膜增生紊乱中,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很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李化敏,焦宇飞[9](2013)在《粘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是女性常见病,可经增生、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已报道粘蛋白在不同器官的肿瘤中表达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预后相关。粘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对粘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做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3年08期)
李蒙森,郑丽,桂霜[10](2013)在《叁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技术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叁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技术(VOCAL)与二维超声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临床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排液患者40例作为患者组,另筛选2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患者组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性病变组,应用二维超声和VOCAL技术对子宫内膜厚度及体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内膜厚度及体积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内膜厚度在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内膜体积在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OCAL对不规则形态器官体积的计算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在评价绝经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上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内膜增生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出血模式、病变的宫腔镜下特点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阻断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及预防疾病发生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1.1-2018.2.28期间40岁以下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或住院治疗,行宫腔镜检查及/或诊刮,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变的80例患者为实验组,病理诊断无子宫内膜增生性改变的13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就诊主诉、年龄、孕次、产次、身高、体重、合并症情况、家族肿瘤史、是否存在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模式、宫腔镜检查确诊率等。将存在异常子宫出血的139例患者按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分为两组,比较组间异常子宫出血模式差别。将进行过宫腔镜检查的213例患者按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分为两组,比较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不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138例患者中,34例(24.6%)因异常子宫出血就诊,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80例患者中,68例(85.0%)因异常子宫出血就诊,两组间就诊主诉存在显着差异(P<0.001)。2.两组间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合并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情况、痛经史、存在异常出血情况及异常出血时间是否≥6月存在差异(P<0.05)。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异常子宫出血、异常出血时间≥6月、肥胖是影响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比较两组间出血模式差异,不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26例(40.63%)有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出血;存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组中,63例(84%)有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出血。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1。4.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87.3%。结论1.月经稀发伴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主要出血模式。2.年龄、肥胖、PCOS、糖尿病、存在异常出血、异常出血时间≥6月是影响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危险因素。3.宫腔镜检查对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早期发现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膜增生性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陆春燕,焦艳,才秋敏,贺红梅.PAX-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I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2].刘绍艺.年轻女性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3].谢妍,韩璐,王敏,王晓东,郭玲莉.宫腔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7
[4].张薪茹.t-PA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损伤致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干预作用[D].江苏大学.2017
[5].占新民,黄文勇.如何解读和应用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6].孔令非.WHO(2014)女性生殖道肿瘤分类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新变化[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
[7].胡春敬.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Nestin、CD44和ALDH1A1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I型内膜癌中的表达[D].上海交通大学.2014
[8].单伟伟,罗雪珍,宁程程,张箴波,顾超.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
[9].李化敏,焦宇飞.粘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3
[10].李蒙森,郑丽,桂霜.叁维超声体积自动测量技术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