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壳蛋白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病毒,乙型肝炎,番茄,基因,血症,细胞。
核壳蛋白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毛莲珍,赵凯,邓明华,杨正安,唐迪[1](2019)在《云南省昆明地区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对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免疫的番茄YNAU335自交系表现出TSWV感病症状(抗性被打破)的原因,在排除YNAU335自交系不纯和或混杂其它感病番茄材料的因素外,选取96172I(感病)和YNAU335(抗性被打破)自交系感病植株,进行TSW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基因的RT-PCR检测,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2个自交系中均克隆出TSWV的NP和MP基因,共获得5条NP(登录号:MK628735~MK628739)和3条MP(登录号:MK883723、MK883724和MK887284)多态性基因序列。(2)96172I感病材料中克隆出以上所有基因序列,YNAU335感病材料中克隆出其中的3条NP和1条MP基因序列。(3)对YNAU335中TSWV特有的NP和MP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个特异突变位点可能与打破YNAU335抗性有关,4个突变位点分别为:NP 18位氨基酸G突变为V,36位T突变为I,39位L突变为R,MP 274位E突变为K。(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条NP和3条MP与云南省已登记的NP和MP聚类在不同的分支,表明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毛莲珍,朱海山,邓明华,杨正安,唐迪[2](2019)在《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前期选育了对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f virus,TSWV)表现为免疫的番茄栽培自交系YNAU335,2018年在昆明地区种植时发现,YNAU335有部分植株表现出典型的TSWV感病症状。本研究旨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变异进行分析,明确YNAU335抗性被打破的原因。以自主选育的两个不同抗性番茄自交系96172I和YNAU335为材料,对96172I(感病)和YNAU335(抗性被打破)感病叶片和果实采样,提取总RNA并反转录。设计TSWV的NP和MP基因CDS序列克隆引物后进行PCR程序;电泳回收,连接克隆载体,96172I和YNAU335感病叶片和果实中的NP基因和MP基因分别随机选取60个阳性菌落(共计240个)摇菌、鉴别后测序。测序拼接的CDS序列通过https://www.ncbi.nlm.nih.gov/中的BankIt提交系统获得基因登录号,使用MEGA5.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TSWV的NP和MP系统进化树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显示,2个自交系中均克隆出TSWV的NP和MP基因,共获得5条多态性NP序列(Gen Bank登录号:MK628735~MK628739)和3条MP序列(MK883723、MK883724和MK887284)。96172I自交系中克隆出以上所有多态性蛋白序列,YNAU335自交系中克隆出其中3条NP和1条MP序列。进一步分析YNAU335自交系中特有的NP和MP氨基酸突变位点,发现NP18位氨基酸G突变为V、36位T突变为I和39位L突变为R,MP 201位氨基酸V突变为M。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条NP和3条MP与云南省已登记的NP和MP聚类在不同的分支,表明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李发武,卢放根,吴福全[3](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I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和pEGFP-L97),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GFP-WT、pEGFP-L97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克隆细胞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和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各细胞克隆有较好的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没有差异;16、32、48h时,pEGFP-WT、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h和48h时,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凋亡因素可能更敏感。(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朱金梅,刘光清,倪征,云涛,余斌[4](2008)在《兔出血症病毒浙江分离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兔出血症病毒的遗传变异情况,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治提供理论资料。【方法】对1989~2006年7株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浙江分离株的核衣壳蛋白基因(VP60)进行了克隆与测序,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其与国内外RHDV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并绘制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此7株RHDV的VP60基因均由1 7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80个氨基酸,其与参考序列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0%~99.8%;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所选的RHDV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群,每个基因群又可分为两个亚群,其中中国分离株主要位于C亚群,与欧洲分离株的遗传距离较近,基因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结论】RHDV在长期流行与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李发武[5](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HBV感染后的肝病表现有很宽的临床谱,包括无症状携带状态、急性自限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以及暴发性肝炎等。HBV感染者免疫清除病毒的主要效应细胞为CD_8~+T细胞(CTL)、Th细胞和B细胞,其中CTL介导的细胞特异性免疫是主要途径,决定着感染者的临床结局。免疫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HBV感染者复杂的临床转归,HBV变异是另一个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HBV变异株被分离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核壳蛋白是宿主细胞免疫的核心靶位,在病毒清除和病理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HBV/C区基因变异和氨基酸的改变格外引人关注。累计文献和资料,核壳蛋白常见的变异包括P5T、V13A、S35A、L59V、P68L、P130T和P135Q等,这些位点变异对肝细胞损伤无明显影响作用,主要见于无症状携带者,可能是不同地理环境病毒自然进化的结果;核壳蛋白L60V(AA60的亮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和197L(AA97的异亮氨酸被亮氨酸替代)变异常见于活动性乙型肝炎,L60V、197L变异是否加重肝损伤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通过构建L60V、197L变异HBV全基因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结果表明L60V、197L变异HBV株与野毒株HBV对细胞HLA-Ⅰ表达有不同影响作用;L60V、197L变异HBV全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注射到小鼠体内的研究表明,L60V、197L变异病毒株更容易免疫逃避。目前关于核壳蛋白功能研究尚少见。野毒株、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细胞HLA-Ⅰ表达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HBV全基因组对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抵抗作用,但野毒株、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存在影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野毒株核壳蛋白、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的影响;研究野毒株核壳蛋白、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细胞水平的研究以探讨C区热点变异核壳蛋白与野毒株可能存在的功能差异。方法[1]野毒株C区基因的获得:以P3.8Ⅱ为模板,PCR反应扩增野毒株核壳蛋白基因全长,两端带有EcoR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扩增的PCR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试剂盒回收纯化产物。将纯化的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DH5α克隆扩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pMD18—HBV/C区基因酶切鉴定。[2]野毒株核壳蛋白表达载体pEGFP-WT的构建:将pEGFP-C1质粒转化扩增,EcaRⅠ和BamHⅠ双酶切,琼脂糖电泳后回收大片段;质粒pMD18—HBV/C区基因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琼脂糖电泳后回收小片段。将酶切后的pEGFP-C1质粒与HBV/C区基因进行连接。连接产物转化DH5α克隆扩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获得野毒株表达载体pEGFP-WT,酶切和测序鉴定。[3]pEGFP-L97和pEGFP-V60重组载体的获得:通过Quick Change试剂盒在pEGFP-WT的基础上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定点突变,PCR反应产物DpnI酶切,转化XL2-Blue超级感受态细胞,铺板挑取突变克隆,筛出新合成的含突变子链的重组载体,酶切测序鉴定。[4]重组载体的转染:用Lipofectamine 2000~(TM)将pEGFP-C1、pEGFP-WT、pEGFP-V60和pEGFP-L97转染HepG2细胞,6小时后更换为无抗生素的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4小时后用含G418的培养液筛选。待形成阳性单细胞克隆群落后,用尖吸管吸取单克隆阳性细胞培养,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培养连续传代3次,建立稳定的细胞株。[5]EGFP-核壳蛋白融合蛋白的鉴定:转染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有无荧光,以观察转染是否成功。Western blot鉴定核壳蛋白的表达,UVI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条带灰度值,用核壳蛋白/β-actin代表核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6]HLA-A 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常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按照RT-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反应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用凝胶分析系统对PCR产物进行定量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HLA-A蛋白的表达。将固定好的细胞每管加入一抗并处理标本,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每个样品管检测5000个细胞。[7]细胞株凋亡的诱导和检测:经Act-D及TNF-α诱导刺激各组HepG2细胞凋亡,刺激时间16h、32h、48h,使用流式细胞术,利用碘化丙啶染色,检测具有亚G1期DNA含量的细胞比例,代表凋亡细胞数;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利用Hoechst染色观察32h时各组凋亡细胞核的变化。[8]细胞株凋亡相关通路信号蛋白表达检测:空质粒、pEGFP-WT、pEGFP-V60、pEGFP-L97表达HepG2细胞株培养48h时,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IKK-α、IκB-α、NF-κB P65、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1]PCR成功扩增野毒株核壳蛋白基因;成功将PCR产物连接到pMD18载体;将双酶切后的HBV/C区基因切下并连接到pEGFP-C1上,成功构建野毒株核壳蛋白表达载体pEGFP-WT,酶切和测序鉴定符合实验所需;利用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在pEGFP-WT基础上实行了定点突变,获得带EGFP与野毒株、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的融合蛋白表达重组载体pEGFP-V60和pEGFP-L97,并经测序证实。[2]pEGFP-V60、pEGFP-L97、pEGFP-WT载体和空质粒pEGFP-C1表达细胞株的构建、筛选和鉴定:HepG2细胞的G418最低有效全致死剂量为200gg/mL,确定筛选用浓度为400gg/mL,维持浓度为300μg/mL。通过Lipofectamine转染空质粒、pEGFP-V60、pEGFP-L97和pEGFP-WT进入HepG2细胞,G418筛选2周,挑取阳性细胞单克隆株。荧光显微镜显示EGFP在各细胞系强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0.05)。[3]pEGFP-V60、pEGFP-L97、pEGFP-WT和空质粒pEGFP-C1组HepG2细胞株HLA-A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检测结果表明,空质粒表达HepG2细胞株没有检测到HLA-A mRNA表达,pEGFP-L97组细胞株HLA-A mRNA表达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而pEGFP-V60组细胞株HLA-A mRNA表达明显低于pEGFP-WT组细胞株(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pEGFP-V60组细胞株HLA-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EGFP-WT组细胞株,而pEGFP-L97组细胞株HLA-A表达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p<0.05)。[4]流式细胞术检测pEGFP-V60、pEGFP-L97、pEGFP-WT载体和空质粒pEGFP-C1组HepG2细胞株凋亡结果:在16h,32h,48h时,pEGFP-V60、pEGFP-L97和pEGFP-WT组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空白质粒组细胞株(p均<0.05);16h时pEGFP-L97组细胞株凋亡比例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p<0.05),32h时pEGFP-V60组细胞株凋亡比例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p<0.05)。48h时,pEGFP-V60、pEGFP-L97组细胞株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p均<0.05)。未加刺激因素的各组细胞株在0h时和48h时的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5]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结果:32h时pEGFP-V60、pEGFP-L97组细胞株凋亡比例均明显高于pEGFP-WT组细胞株(p均<0.05),但低于空白质粒组细胞株(p<0.05),与流式细胞术的结果相一致。[6]pEGFP-V60、pEGFP-L97、pEGFP-WT载体和空质粒pEGFP-C1组HepG2细胞株凋亡相关信号通路蛋白检测:各组细胞株NF-κB、IKK-α、IκB-α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差别;但pEGFP-WT组细胞株caspase-3,8表达低于pEGFP-V60、pEGFP-L97组细胞株;且叁组细胞株caspase-3,8表达均低于空白质粒组细胞株。结论[1]我们成功地克隆了EGFP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以及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野毒株核壳蛋白以及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细胞株HBcAg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能够进一步进行各种核壳蛋白功能差异的研究。[2]核壳蛋白能够刺激HepG2细胞HLA-A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L60V变异核壳蛋白具有下调HepG2细胞HLA-AmRNA和蛋白表达作用,而197L变异核壳蛋白具有上调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野毒株核壳蛋白具有抑制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作用;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4]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促进HepG2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L60V、197L变异核壳蛋白上调caspase-3,8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06-01)
李发武,卢放根[6](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鉴定,克隆扩增后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壳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HLA-A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观察HLA-A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细胞内融合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细胞系蛋白表达的量基本相同;RT-PCR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野毒株相比I97L变异核壳蛋白表达细胞株HLA-A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而L60V变异核壳蛋白表达细胞株则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的影响不尽相同,其在功能上与野毒株核壳蛋白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朱金梅[7](2007)在《兔出血症病毒复制子的构建及其衣壳蛋白基因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也是对养兔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国外研究表明,RHDV已呈现出变异趋势,给RHD的防治带来新的难题。为探讨我国RHDV在过去20年间是否也出现了遗传变异情况,以及其与国外分离株之间遗传演化关系。本研究以核衣壳蛋白(Vp60)为靶基因,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病毒研究室保存的1989~2006年间的8株RHDV进行了序列测定,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其与国内、外RHDV的Vp60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分析,并绘制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所有RHDV分离株的VP60基因均由17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80个氨基酸。它们与参考序列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0%~99.8%。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的RHDV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群,每个基因群又可分别分为两个亚群,其中中国分离株主要坐落于C亚群中,与欧洲分离株的遗传距离比较近。基因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有逐渐加大的趋势,提示我国RHDV在长期流行与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趋势。本研究结果对于制订有效的RHD防治措施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于RHDV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II类病原,在普通环境中操作和研究该病毒,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此外,RHDV是一种RNA病毒,要开展该病毒的基础研究,必须具备一个便于在DNA水平操作的技术平台,即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鉴于此,本研究在前期构建RHDV侵染性克隆基础上,应用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在含有RHDV全基因组cDNA序列的重组质粒pBlRHDV的VP60基因两端,引入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NarI,用NarI酶消化删除衣壳蛋白编码区,保留了RHDV复制所必需的所有蛋白酶基因和两端的非编码区,成功构建RHDV复制子。然后,将构建好的RHDV复制子用NruⅠ线性化,采用RiboMAXTM Large Scale RNA Production Systems- SP6系统进行体外转录,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表明体外转录物RNA完整。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转录物RNA转染RK-13细胞,24h后可观察到典型的RHDV致细胞病变效应,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提取RNA,RT-PCR方法检测病毒基因组和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负链RNA,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复制子的表达,结果表明RHDV复制子在RK-13细胞中能够正常表达和复制,此外还提示衣壳蛋白是RHDV维持侵染性所必需的结构蛋白。本研究为在常规实验环境中开展RHDV的应用基础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技术平台,同时也为研究新型载体和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4-01)
李发武,卢放根[8](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V60和pEGFP-L97和变异核壳蛋白阳性HepG2细胞株;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Α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h和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成功建立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和融合变异核壳蛋白表达细胞系,各细胞株核壳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16、32、48h时,pEGFP-WT、pEGFP-V60和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h和48h时,pEGFP-V60和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L60VI、97L变异可能是慢性肝炎活动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07年01期)
陈伟红[9](2003)在《HBV野生株和核壳蛋白变异株在HepG2细胞的HLA-I表达及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野生株及核壳蛋白变异株L97和V60在HepG_2细胞HLA-I表面表达的特性及其调节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试图认识病毒及其变异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和影响。 构建HBV基因组野生株和核壳蛋白变异株稳定表达载体,提供实验研究的基础材料。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1.2拷贝HBV(adr亚型)野生株质粒p3.8Ⅱ构建成核壳蛋白变异株L97和V60质粒,经序列测定证实nt2189A→C和nt2078C→G。3株质粒转染HepG_2细胞DNA的Southern blot杂交均显示明显的3.8kb杂交带,培养上清均测定出HBV抗原,表明具有生物活性,分别亚克隆入EB病毒表达载体EBO-plpp使能稳定表达。重组载体EBO-WT、EBO-L97和EBO-V60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再次测序确定点突变。 测定HBV野生株和变异株L97、V60诱导HepG_2细胞膜HLA-I/抗原肽复合物表达的强度,探讨各株在宿主细胞HLA-I表面表达的特性及核壳蛋白热点变异对HLA-I表达的影响。3株HBV重组载体及EBO空载体分别转染HepG_2细胞,定期定量更换培养液,重复转染实验3次。稳定传代后测定上清中HBV抗原平均含量结果,3株HBV表达的HBeAg s/co值不同,但HBsAg S/N值相近,表明各株重组载体的转染率相当。收集细胞,用FITC标记抗HLA-ABC单抗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未转染的和EBO空载体转染的HepG_2细胞表面HLA-I轻微表达,荧光强度为1.8和2.2,3株HBV重组载体转染细胞的HLA-I荧光强度增高水平各异,WT增强为182,L97升高至34.5,而V60仅为3.4。提示HBV能增强HePG:细胞膜上HLA一I的表达,核壳蛋白热点变异L97和V60可影响宿主细胞HLA一I表面表达的强弱。 测定3株HBV转染HePG:细胞内的HLA一I重链基因及抗原提呈相关基因(LMPZ、TAP,、几pasin)的表达,并分析宿主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初步探讨HBV上调H叩G:细胞HLA一I表面表达的机制。以EBO空载体转染细胞为对照,RT一PCR半定量法及场七Stem blot测定HBV转染细胞内的HLA一A基因mRNA表达和HLA一I基因蛋白质表达均出现明显条带,EBO一L97、EBO一WT和EBO一V60的HLA一A eDNA带及HLA一I蛋白质带强度依次减弱,与HLA一I表面表达荧光强度的差异趋势一致。RT一PCR半定量法分析转染细胞内3个抗原提呈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3株HBV宿主细胞TAP,基因mRNA表达明显较对照细胞增强,株间无明显差异,各样本均未测出LMP:基因及几pasin基因mRNA表达。提示HBV诱导转染细胞内HLA一A基因重链合成量及1人P:基因转录水平增高,可上调细胞的HLA一I表面表达。RT一PCR法检测出EBO一WT和EBO一L97转染细胞内的TNF一Q基因mRNA表达,其cDNA条带强度相近,未测出IFN一p基因mRNA表达。经抗TNF一Q单抗阻断的EBO一WT和EBO一L97转染细胞与未经处理的对应株宿主细胞对比,其胞膜上HLA一I荧光强度从7.78降至3.89和12.28降至6.21,但仍高于空载体转染细胞HLA一I荧光强度1 .31,其细胞内HLA一A基因及TAPI基因mRNA表达减弱,提示HBV能诱导HePG:细胞内TNF一基因mRNA表达,未诱导IFN一p mRNA表达,HBv转染细胞的HLA一I表面表达增强部分依赖于内源性TNF一Q的诱导作用,TNF一Q在HLA一A基因及1’AP,基因的转录水平有部分正调节作用。核壳蛋白变异L97和V6O使宿主细胞内HLA一I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生差异,而可影响胞膜HLA一I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3-05-10)
周继勇,丁红梅,程丽琴,Jimmy,Kwang[10](2003)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变异及在大场杆菌中的表达(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衣壳蛋白 (N)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IBV- ZJ971毒株以引起腺胃肿大为特征 ,IBV- X和 N毒株以引起肾炎为特征。为了探讨不同组织嗜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N基因的变异 ,我们依据已发表的 IBV- Beaudette毒株 N基因的序列设计和合成引物 ,RT-PCR扩增 IBV- ZJ971、N、X和 H5 2的核衣壳蛋白基因 ,并测序、分析和在 E.coli中进行表达。结果显示 :IBV- ZJ971、N、X和 H5 2毒株的 N基因的 ORF由 12 30 bp组成 ,编码 4 0 9个氨基酸。与来源于 Gen Bank中的 IBV毒株比较 ,IBV- ZJ971、N、X和 H5 2与其它 IB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是 87.0 - 98.6 %、86 .6 - 99.7%、86 .3- 99.7%、87.2 % - 98.5 % ,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 90 .0 - 97.8%、 90 .5 - 98.8%、 90 .0 -98.8%、 91- 98%。IBV- ZJ971毒株的 N蛋白不同于其他 IBV的独特变异是 111,117,14 2 ,171和 4 0 1位点上的氨基酸改变 ,IBV- N和 X毒株的 N蛋白不同与其它 IBV的独特变异是 4 6 ,4 8,189,190 ,2 2 0 ,2 2 3,2 36 ,2 37,2 4 0 ,2 86 ,2 99,30 1334,335 ,336 and35 1位点上的氨基酸改变。说明 IBV嗜腺胃毒株(ZJ971)和嗜肾毒株 (N和 X)的 N基因以散在的点突变为特征。将 IBV- ZJ971毒株的 N基因在 E.coli中表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核壳蛋白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课题组前期选育了对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f virus,TSWV)表现为免疫的番茄栽培自交系YNAU335,2018年在昆明地区种植时发现,YNAU335有部分植株表现出典型的TSWV感病症状。本研究旨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变异进行分析,明确YNAU335抗性被打破的原因。以自主选育的两个不同抗性番茄自交系96172I和YNAU335为材料,对96172I(感病)和YNAU335(抗性被打破)感病叶片和果实采样,提取总RNA并反转录。设计TSWV的NP和MP基因CDS序列克隆引物后进行PCR程序;电泳回收,连接克隆载体,96172I和YNAU335感病叶片和果实中的NP基因和MP基因分别随机选取60个阳性菌落(共计240个)摇菌、鉴别后测序。测序拼接的CDS序列通过https://www.ncbi.nlm.nih.gov/中的BankIt提交系统获得基因登录号,使用MEGA5.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TSWV的NP和MP系统进化树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显示,2个自交系中均克隆出TSWV的NP和MP基因,共获得5条多态性NP序列(Gen Bank登录号:MK628735~MK628739)和3条MP序列(MK883723、MK883724和MK887284)。96172I自交系中克隆出以上所有多态性蛋白序列,YNAU335自交系中克隆出其中3条NP和1条MP序列。进一步分析YNAU335自交系中特有的NP和MP氨基酸突变位点,发现NP18位氨基酸G突变为V、36位T突变为I和39位L突变为R,MP 201位氨基酸V突变为M。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条NP和3条MP与云南省已登记的NP和MP聚类在不同的分支,表明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壳蛋白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毛莲珍,赵凯,邓明华,杨正安,唐迪.云南省昆明地区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毛莲珍,朱海山,邓明华,杨正安,唐迪.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李发武,卢放根,吴福全.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8
[4].朱金梅,刘光清,倪征,云涛,余斌.兔出血症病毒浙江分离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遗传变异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李发武.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
[6].李发武,卢放根.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HepG2细胞HLA-A表达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
[7].朱金梅.兔出血症病毒复制子的构建及其衣壳蛋白基因遗传变异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8].李发武,卢放根.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7
[9].陈伟红.HBV野生株和核壳蛋白变异株在HepG2细胞的HLA-I表达及调节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10].周继勇,丁红梅,程丽琴,Jimmy,Kwang.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变异及在大场杆菌中的表达(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