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街区,城市,平江,阶层,连云港,空间结构。
居住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龚婧媛,孙海燕,钱志坚[1](2019)在《基于众源地理数据的居住环境空间分异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网络爬虫获取的房屋众源地理数据为基础,以居住小区为研究单元,结合绿化率、容积率和物业费3项指标对各居住小区内部环境进行评价,利用GIS技术结合多组群分异指数D(m)和空间修正多组群分异指数SD(m)模型,研究武汉市的居住环境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武汉市居住环境评分在小区尺度上呈现出较强的自相关性,且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中心的湖泊周围。城市居住环境的空间分异现象受区域特征、地价、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武汉市中心城区、各辖区及3条环线之间的居住环境分异现象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李智轩,胡宏[2](2019)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住分异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国内外大量研究探讨了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但较少将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结合,从理性行为角度分析居住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机制。论文引入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居民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传统社区、单位社区、保障房社区、城中村和商品房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和健康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影响居民健身意向和健身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为知觉健身行为控制强度感知。消减居民健身的主观限制,包括为其提供健身设备、公共健身资源和对健身进行补贴,可提升其健身活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通过改善建成环境进行健康行为的主动干预提供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1期)
王海若,陈晓键[3](2019)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住分异有愈演愈烈之势。该文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出发,采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房价分异与居民阶层分化的内在联系,对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其居住分异的特征。具体来说,首先,用聚类分析法将住宅分成六类,利用分异指数对城市不同品质住区进行整体上的宏观测度。其次,以街道为中观尺度,从行政区与圈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居民住宅选择的微观因素进行剖析。(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李宗艺,刘玉亭,许冬阳[4](2019)在《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达善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州天河棠下村为研究案例地,从微观视角探索城中村内部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以空间生产为理论支撑,从"资本、权力及社会"叁个维度探讨了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棠下达善村外来居民在居住空间上存在一定分异,受籍贯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其中河南籍居民又与其他省份居民之间存在相对明显的分异。棠下村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国内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乡缘与业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房东及租客主观能动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变化、重构的空间现象。居住空间分异加深了棠下村的社会隔离,其今后的发展应从社会一空间互动视角综合考量,重视空间中的群体需求,平衡和保障各群体的空间权益。(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谢昀霏,王甜,张慧鑫,刘洋,闫广华[5](2019)在《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经验,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了社会公共政策背景下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居住空间的分异现状和内部规律,探讨了居住分异的机制。文章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政府发挥宏观的导向作用调控居住空间;进行复合的功能开发模式并优化混合功能型城市住区等规划应对策略,以期长春市早日形成成熟的城市体系并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9期)
李升[6](2019)在《阶层分化与居住分异:移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基于青岛市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全球化进程中移民与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讨论已成为研究当前中国城市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个案研究,探讨了移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结果与关联机制。研究表明:全球化下移民劳动分工的经济产业链引发了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跨境或跨域流动的移民生态链引发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动;经济产业链的依附机制与移民生态链的联结机制并存,在城市中促生了阶层分化和居住分异,表征了城市社会结构在"纵—横"两个维度的变动。"纵—横"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共同促生移民流入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多维马赛克图景,这为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城市治理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林宇[7](2019)在《南昌城区居住用地地价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当前地价空间分异的相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根据南昌市住宅用地市场进行了分析。住宅地价数据来源江西省自然资源厅2018年7月发布的南昌城区2015居住用地标定地价评估报告,通过剩余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将地价修正到标准宗地现状条件下评估地价,对报告中南昌城区居住用地地价信息进行整理并建立空间数据库;然后利用ArcGIS中地统计分析的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ESDA),分析了地价数据样本的分布模式、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价剖面图,总结南昌市地价数据的空间分异规律,随后对不同克里金法(Kriging)进行了对比,确认了使用普通克里金法进行空间插值生成地价数据二维图,直观地展示南昌地价空间分异规律;最后选取了容积率、交通条件、教育资源、景观生态、生活服务5大类共11小类作为地价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创新性地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参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的构建,分析地价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由于南昌市住宅地价原始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经过对数转换满足了此要求;另外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东南—西北方向和西南—东北方向上地价均呈“倒U形”;地价样本具有全局空间正自相关和局部集聚性;地价的分布趋势呈现出以朝阳新城板块—滨江大道—红谷中大道为主的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近似同心圆的分布,其各向异性属于几何各向异性;克里金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地价高值区位于中心城区,以此为核心向外辐射。(2)构建南昌城区居住用地范围内道路交通网,通过ArcGIS网络分析中的最近设施点分析功能,为事故点(地价样点)查找最近设施点(各影响因素),并求解出最短路径,改进了以往研究模型中使用欧几里得距离不能如实反映城市真实路程的缺点,使用该方法的模型更具可信度。(3)建立最小二乘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对比模型参数得出GWR模型优于OLS模型。根据GWR模型分析,南昌市住宅用地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自身之外,还与附近区位有关。其中容积率是对地价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其次分别是水系、地铁站、小学、公交站、叁甲医院、人民政府、中学、公园广场、购物中心、高等院校。(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0)
侯叶子[8](2019)在《空间公正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居住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住宅区空间布局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西安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得到了显着调整,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益明显。居住空间分异造成了诸如城市空间碎片化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对西安市边缘地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成为焦点。论文以空间公正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划定西安市边缘区空间范围,对边缘区内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特征展开讨论;继而构建社区体系下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结构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划定社会区域内居住空间结构公正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对应优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边缘区的居住空间核心在城市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东北和西南。北部的龙首原居住圈、东部的胡家庙居住圈住宅密度最高;西南部的高新居住圈、南郊的大学城居住圈住宅分布密度较高;曲江居住区,张家堡住宅圈,土门住宅圈和太华路住宅圈均为中等住宅密度。西部的叁桥居住圈、东部的纺织城居住圈住宅密度较低;住房价格的特点是住宅区中等价位最多,高端和低端住宅区数量相对较少,住房类型分为高,中高,中,低档四类。西安边缘地区居住区分异特征是住宅区边缘化程度较高,中高档居住区多中心分布,中低价住宅区边缘化,阶层社会分化特征与居住区分化状况相对应;湖泊和湖区周边优质资源私有化,区域间的差异化程度正在逐步深化。(2)通过对西安边缘地区居民区数据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西安边缘地区的社区体系相对完整;社区可获性较高的区域为曲江高档型社区和混合开发型社区,城南高校文教住宅区及城东单位职住区可获性较低;低收入阶层的住宅类型不足;高收入阶层住宅区空间隔离严重;公共资源配置不均。(3)通过公正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居住分异的公正性,根据社区服务在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积极效应,建议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以增加居民的归属感;针对阶层的空间分化,提出混合居住的措施以扩大居民的交往空间;平衡区域间的公共资源,改善制度,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减少弱势群体缺乏资源的现状,提高土地使用价值;针对灰色景观带等负面效应,通过规划和调控以提高低收入社区的发展水平来改善城市景观。(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凯琦[9](2019)在《居住型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既保留了城市历史遗存精华、又保有大量原住民生活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却逐渐活力式微、逐渐衰败。为了挽救历史街区,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历史街区的活力,但也衍生出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空间分异等新问题,尤其是日常生活空间分异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保护。鉴于此,从日常生活理论视角入手,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其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异特征与现状、分异动因、路径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辨居住型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异,进而提出以回归日常生活为导向的居住型历史街区保护策略。首先,通过典型年份POI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以及原住民与游客时空行为调查,分析了平江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异特征和现状。研究发现,在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异特征上,日常居住空间、日常消费空间和日常休闲空间分别呈现了空心化、边缘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在日常生活空间分异的现状方面,由于原住民与游客对生活空间利用方式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空间出现了“宏观统一、微观杂乱”与“保留传统、融合现代”的形态分异;在空间结构方面,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空间同样产生了“去中心化”的半网络结构与“东重西轻”的树杈结构的差异。其次,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平江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异动因与路径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文化的碰撞、生活的异化、政府的管控滞后、市场的过度开发以及社群的分化重组共同推动了生活空间的分异。同时还描绘了日常生活空间分异的路径,其中政府主要通过修缮整饬、征收改造、改造更新等方式分异各类日常生活空间;市场则通常由投资者通过租赁、购买等交易方式进行空间分异;而原住民在配合上述两者的空间分异的同时,也通过出租民宅、破墙开店等方式将日常生活空间转换为非日常生活空间。再次,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了日常生活空间分异对平江历史街区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再度审视、思辨日常生活空间分异,并提出应当辩证扬弃地看待日常生活空间分异。最后,以回归日常生活为导向,从居民保护、生活空间营造及制度与法律保障提出居住型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以原住民的保护与回归及新移民的接纳与同化两个方面延续平江历史街区的居民社群;从空间营造出发,重构生活空间体系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家园营建和还权增权的理论从制度与法律上提升、保障原住民参与管理历史街区的意识和享有生息繁衍的权力。(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旭坤[10](2019)在《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20年来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居住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虽然国内外大量研究探讨了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但较少将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结合,从理性行为角度分析居住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机制。论文引入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居民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传统社区、单位社区、保障房社区、城中村和商品房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和健康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影响居民健身意向和健身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为知觉健身行为控制强度感知。消减居民健身的主观限制,包括为其提供健身设备、公共健身资源和对健身进行补贴,可提升其健身活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通过改善建成环境进行健康行为的主动干预提供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龚婧媛,孙海燕,钱志坚.基于众源地理数据的居住环境空间分异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测绘地理信息.2019
[2].李智轩,胡宏.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城市居住分异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
[3].王海若,陈晓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华中建筑.2019
[4].李宗艺,刘玉亭,许冬阳.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达善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5].谢昀霏,王甜,张慧鑫,刘洋,闫广华.长春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机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6].李升.阶层分化与居住分异:移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基于青岛市的个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
[7].林宇.南昌城区居住用地地价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8].侯叶子.空间公正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居住分异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9].周凯琦.居住型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10].张旭坤.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