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稳定性,淀粉,甘蔗,多倍体,直链,种质。
抗性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龙,Channarong,PHONGSAI,张江丽,于洋,苏耀华[1](2019)在《稻米抗性淀粉含量及其环境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食用高抗性淀粉含量稻米虽利于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水平,但培育出的高抗性淀粉含量水稻品种还较少。开展水稻种质资源抗性淀粉含量及其环境稳定性的研究,为高抗性淀粉含量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爱尔兰Megazyme公司提供的方法测定稻米抗性淀粉含量,用PAST软件完成种质含量分布作图。通过一年多点试验评价抗性淀粉含量的环境稳定性,利用DPS软件完成含量方差分析。依据国家标准GB/T15683-2008分析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对1 206份水稻种质稻米抗性淀粉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水稻种质稻米抗性淀粉含量低,含量低于2.5%的占87.6%,高于10%的仅占约0.2%。稻米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但在高直链淀粉含量种质中未出现抗性淀粉含量高的品系,却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种质中发现3份抗性淀粉含量高于10%的品系,其中1个优质软米品种Diangu2的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0.12%和12.3%,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米饭食味性好。在3个不同环境种植18个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品系,结果显示有13个品系的含量不受种植环境差异的影响,另5个品系的含量受环境影响,稻米的抗性淀粉含量除了受基因型影响外,还受种植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结论】水稻种质资源稻米抗性淀粉含量普遍很低,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虽存在显着正相关,但低直链淀粉含量种质中也可能存在高抗性淀粉的品种,所以培育稻米抗性淀粉含量高且食口性好的品种是可能的。稻米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在不同环境中含量高的品种依然高,含量低的品种仍然低,那么高含量的品种可在其适种稻区种植生产大米,其含量不会被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陈姝敏[2](2018)在《烟草TMV抗性基因TV突变体的筛选及烟草基因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高等植物中半数以上物种为多倍体,现为二倍体的物种也常常经历过古老的多倍体化。一般认为,多倍体化加快基因组进化速度,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然而,即使是进化速度最快的植物物种,基因组中的突变频率依然很低,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检测突变类型及其发生频率。了解植物基因组各种突变的频率、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特点对深入了解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一个高通量鉴定突变体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异源四倍体烟草(Nicotiana tabacum)基因组的稳定性,调查了不同突变类型及估算了突变发生频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一个高通量筛选抗病基因突变体的体系鉴定TMV抗性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将纯合转TMV无毒基因P50的烟草,与含有TMV抗性基因N的烟草杂交,获得既含有抗病基因又含有无毒基因的F1杂种,这两个基因的同时表达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导致整个发芽幼苗的死亡。但是,当N基因或者P50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幼苗不再发生系统性过敏反应,幼苗正常存活。(2)利用这个系统,共筛选了1,400万粒F1杂交种,对存活植株进行分析,鉴定出2,134个F1植株失去对TMV的抗性,突变率为1/6,600。用N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发现除14个突变体外,其它绝大多数突变体中N基因全部序列缺失。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发现N基因的侧翼序列也存在不同范围丢失。其中整条染色体丢失的频率为1/15,000,GISH研究表明,这些突变纯合体中只有46条染色体(野生型为48条)。分子标记筛选表明N基因所在染色体部分序列丢失的频率为1/12,000。(3)随机挑选一个N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N160,分析其序列缺失的机理。利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对该突变的纯合体进行筛选,将该突变体序列缺失边界定位在36 bp范围内,用FPNI PCR方法获得缺失区域的替换序列,序列分析发现,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的部分由它的同祖染色体替换,形成一个嵌合染色体。GISH实验证明嵌合染色体的存在。因此,突变体N160中N基因丢失是由于同祖染色体交换导致的。(4)同祖染色体交换后,分子标记在F2分离群体中表现出4:11:1的分离比例。随机挑选5个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均存在接近4:11:1分离比例的分子标记。因此,所有部分染色体缺失突变体都可能是同祖染色体交换引起的,其发生频率为至少1/12,000(有些交换不能被本研究方法鉴定)。(5)染色体不同区域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与该区域发生同源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不存在线性相关,表明两者存在完全不一样的机制。(6)无论是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还是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都显着降低了这些突变纯合体的生活力。总结,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共鉴定了2,134个N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N基因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丢失或同祖染色体交换,其频率大大高于点突变及缺失插入突变的频率。同时,与点突变不一样,每一个同祖染色体交换或染色体丢失事件可能改变基因组中106-108碱基。同祖染色体交换及染色体丢失只能在多倍体中产生,二倍体几乎不可能发生这些突变。因此,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基因组可能比二倍体更加不稳定,一方面可能加快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使多倍体获得更多的多态性,进而在严酷的环境中竞争过二倍体,产生新的物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冯楷阳[3](2017)在《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形式遗传及抗性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可为害豇豆、茄子、花卉等百余种农业、经济作物。该螨具有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活动范围小等生物学特点,加之杀螨剂大量不科学的使用,使其抗药性问题尤为严重。丁氟螨酯是一种新型杀螨剂,在我国上市晚,还未广泛使用。该药剂杀螨活性高,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具有成为未来主流杀螨剂的潜力。本论文通过长期在室内进行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筛选,分析了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适合度、抗性稳定性,并评估了丁氟螨酯的抗性风险,研究结果为丁氟螨酯的合理使用以及抗性治理的有效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敏感品系(SS)为源头,室内经过97代筛选获得丁氟螨酯抗性品系(CyR),其LC50值由2.19mg/L上升到58.80mg/L,相对于室内敏感品系抗性倍数为26.85倍。2.利用丁氟螨酯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明确其抗药性遗传形式,结果表明:F1代正交(CyR_80♀×SS♂)及反交(SS♀×CyR_80♂)所得显性度DRS和DSR分别为-0.24和-0.32,表明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为不完全隐性遗传;t测验得出正反交所得D值的95%置信限重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抗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回交F2代期望值与实际LD-P曲线及χ2值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抗性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3.通过构建抗性品系(CyR)与敏感品系(SS)的生命表,逐日统计其生长发育情况,计算生物学参数,发现CyR品系的生殖力及存活率均低于SS品系,相对适合度(RR/SS)Rf=0.88<1,表明CyR品系存在一定的抗性适合度代价。4.通过从CyR_85中分出一支亚系,去除其药剂筛选压,研究了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稳定性。主要以下叁方面来评价:首先在药剂敏感性方面,抗性亚系(CyR_D)在停止药剂筛选后仅过了5代,其LC50从47.34mg/L下降到11.35mg/L,抗性倍数从21.6倍下降到5.2倍,12代后抗性倍数又下降至3.8倍,表明去除药剂压力后,CyR_D对丁氟螨酯的药剂敏感性逐渐恢复。其次从生理生化方面,CyR_D在停止药剂筛选的情况下仅过了5代,叁大解毒酶GSTs、MFO、CarE酶活性均发生显着性下降,12代后MFO和CarE酶活性下降到敏感水平。表明去除药剂压力后,CyR_D解毒酶活性会逐渐下降。分子生物学方面,结合高通量测序及qPCR验证的结果,鉴定出10条可能与丁氟螨酯抗性相关的解毒酶基因,在停止筛选后的不同阶段测定其mRNA表达量,发现TCGST-M2、TCGST-M3、TCGST-M4,TCCarE-4、TCCarE-14,CYP389C11、CYP392D6、CYP385C2,8条原本显着性上调表达的基因在停止筛选12代后表达量较原表达水显着性下降,2条显着性下调的基因TCCarE-12、TCCarE-23较原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表明去除药剂压力后,CyR_D解毒酶基因mRNA表达量呈现不稳定性,会逐渐变化至与敏感品系相当的水平。药剂敏感性,解毒酶活性及相关解毒酶基因mRNA表达量叁方面的结果均表明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药性不稳定。5.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算出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性品系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0.005,表明其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发展较为缓慢。抗性风险评估表明,在70%-90%致死率的药剂筛选压力下,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产生10倍抗性需13-36代。通过测定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性品系与5种不同作用杀虫杀螨剂的交互抗性,发现丁氟螨酯与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联苯肼酯、炔螨特之间无交互抗性,而与哒螨灵会产生明显的交互抗性,在农业害螨防治中应当避免丁氟螨酯与哒螨灵的混用、轮用等。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发展较为缓慢,去除药剂压力后,已产生的抗药性会迅速衰退;多基因、不完全隐性的抗性遗传形式及适合度代价使得抗药性基因在种群间传播不利,抗性种群发展慢。综上所述,丁氟螨酯在防治朱砂叶螨时抗性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5)
刘刚[4](2016)在《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田间稳定性不高》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参照农业行业标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技术规程"(NY/T2360-2013),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以便为该药剂的田间抗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不同监测点小菜蛾种群由于地理位置、种植模式、用药习惯等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26期)
宋丽雯,李妙雯,沈慧敏[5](2016)在《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的抗性选育和抗性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田间常用药剂产生抗性的速率和稳定性,为叶螨的抗性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对截形叶螨进行药剂的抗性筛选、衰退和再恢复规律研究。【结果】经过连续30代的药剂汰选,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3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指数分别达到197.50、19.56和12.57;停止喷药后,其抗性都有所下降,其中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最不稳定,培育至30代后,抗性衰退率达到63.54%,对阿维菌素的抗性较为稳定,抗性衰退率为23.30%;再次恢复用药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抗性再度回升,以抗哒螨灵品系的抗性恢复最快,药剂汰选30代后,增长率达到了58.47%,阿维·哒螨灵次之(增长率为38.67%),抗阿维菌素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增长率仅为22.86%。【结论】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不稳定,停止用药后,敏感性易恢复,对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的抗性较稳定,一旦抗性产生不易衰退,故田间应用时应交替轮换用药。(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林兆里,傅华英,高叁基,许莉萍,徐金汉[6](2015)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品种(系)对螟虫抗性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螟蛀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应用AMMI模型对19个甘蔗品种(系)在3个试验点的螟虫抗性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品种(系)对螟虫的抗性存在显着的环境效应、基因型效应和环境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其中以环境对总体的变异影响最大。综合甘蔗品种(系)对螟虫的抗性水平和稳定性,粤糖60号和粤甘42号在供试品种(系)中属于对螟虫抗性较高且稳定的品种,柳城03-1137在供试品种(系)中属于对螟虫高感且稳定的品种。(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15年05期)
杨延灵,薛晓英,冉玉格,张玉峰,李锋[7](2015)在《反复照射建立食管癌放射抗性细胞系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线反复照射方法建立食管癌放射抗性细胞系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并观察辐射抗性细胞与其亲代细胞之间的放射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应用射线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TE13进行反复照射,累计剂量120 Gy,建立具有放射抗性的细胞系TE13R120。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2种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检测其辐射抗性,采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存活曲线。经连续8 d培养细胞,绘制2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比较此次实验结果与初次建系时结果的相似性。结果接受120 Gy总剂量照射后,TE13R120较TE13表现出明显的放射抗性,TE13R120的放射生物学参数D_0、Dq、N均高于TE13(2.36、2.17、2.50 vs 1.90、1.11、1.80),SF_2、α/β均低于TE13(0.53、2.67 vs 0.73、8.00)。TE13R120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0.70 h,长于亲代TE13(17.67 h)。该结果与此前初次建系时结果相似。结论应用射线反复照射并逐步筛选建立辐射抗性细胞系的方法可靠,能建立具有稳定辐射抗性表型的细胞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廖庆才[8](2015)在《甘蔗新品种桂辐的丰产性稳定性及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的品种特性,对桂辐98-296的丰产性、稳定性及抗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试验品种相比,桂辐98-296产量较高,丰产和稳定性较好,对花叶病高抗,对黑穗病表现为抗,是一个值得大面积推广的甘蔗品种。(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刘莎莎,李保国,郭雯丽,陈岑[9](2013)在《高抗性淀粉米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宜糖米为主要原料,加入牛乳等开发高抗性淀粉米乳饮料。通过对该米乳饮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到米乳饮料的复合乳化稳定剂的最优配比为蔗糖酯0.06%,单甘酯0.04%,叁聚甘油酯0.06%;稳定剂为海藻酸钠0.1%;采用55℃、50MPa+25MPa均质2次,可制得色泽乳白,品质均一,稳定性好的宜糖米米乳饮料产品。(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3年06期)
贾广成[10](2013)在《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抗性的遗传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苹果上的重要病害,化学防治仍占主导地位,抗药性的产生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测定戊唑醇、紫外线、电磁波和水杨酸处理对苹果轮纹病菌不同菌株抗药性的变化,研究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抗药性规律;通过对微管蛋白和转录因子基因的研究,为苹果轮纹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研究苹果轮纹病的敏感性差异,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抗性的遗传分化。结果如下: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供试苹果轮纹病菌和不同诱导处理后的不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苹果轮纹病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不同,同一菌株经过不同处理后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也有差异。连续使用戊唑醇使苹果轮纹病菌株大部分产生抗药性,使用量的加大会使抗药性加强;紫外线处理对苹果轮纹病菌抗药性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处理的作用强度明显不同,菌种抗性变化和处理时间不成正相关;电磁波处理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抗药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菌种抗性变化和处理时间不成正相关;水杨酸处理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抗药性亦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浓度处理的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0.01mg/L,0.1mg/L和1mg/L的水杨酸对菌株产生不同影响。2通过田间试验测定诱导处理菌株对苹果枝条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菌株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700MHz电磁波处理40秒的来自于山东海阳的YT1菌株,其接种在苹果枝条上的病情指数为70.37;致病力最弱的菌株是253.7nm处理5分钟的来自于山东栖霞的YT1和0.1mg/L戊唑醇培养基上培养八代的来自河南郑州的ZZ42菌株,其接种在苹果枝条上的病情指数都为13.58;这表明不同处理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病情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350nm、650nm和950nm的波长下测原始菌株和处理后菌株代谢液的吸光值。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造成菌株在代谢液的吸光值上有明显差异。4采用CTAB法提取菌株的总量DNA,利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ITS片段,采用引物728F和986R扩增EF-1α基因片段,利用引物Bt2a和Bt2b扩增β-tubulin片段。表明,苹果轮纹菌rDNA的ITS基因与B.dothidea的ITS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苹果轮纹菌rDNA的EFα-1基因与B.dothidea的EF-1α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8%,苹果轮纹菌rDNA的β-tubulin基因与B.dothidea的β-tubulin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构建苹果轮纹菌与其它近缘菌ITS基因,EF-1α基因和β-tubulin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发现苹果轮纹菌与B.dothidea单独成一个分支,这说明B.dothidea能够导致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对处理前后同一菌株的ITS基因进行测序对比,发现ITS的序列发生了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抗性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界高等植物中半数以上物种为多倍体,现为二倍体的物种也常常经历过古老的多倍体化。一般认为,多倍体化加快基因组进化速度,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然而,即使是进化速度最快的植物物种,基因组中的突变频率依然很低,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检测突变类型及其发生频率。了解植物基因组各种突变的频率、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特点对深入了解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一个高通量鉴定突变体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异源四倍体烟草(Nicotiana tabacum)基因组的稳定性,调查了不同突变类型及估算了突变发生频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一个高通量筛选抗病基因突变体的体系鉴定TMV抗性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将纯合转TMV无毒基因P50的烟草,与含有TMV抗性基因N的烟草杂交,获得既含有抗病基因又含有无毒基因的F1杂种,这两个基因的同时表达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导致整个发芽幼苗的死亡。但是,当N基因或者P50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幼苗不再发生系统性过敏反应,幼苗正常存活。(2)利用这个系统,共筛选了1,400万粒F1杂交种,对存活植株进行分析,鉴定出2,134个F1植株失去对TMV的抗性,突变率为1/6,600。用N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发现除14个突变体外,其它绝大多数突变体中N基因全部序列缺失。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发现N基因的侧翼序列也存在不同范围丢失。其中整条染色体丢失的频率为1/15,000,GISH研究表明,这些突变纯合体中只有46条染色体(野生型为48条)。分子标记筛选表明N基因所在染色体部分序列丢失的频率为1/12,000。(3)随机挑选一个N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N160,分析其序列缺失的机理。利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对该突变的纯合体进行筛选,将该突变体序列缺失边界定位在36 bp范围内,用FPNI PCR方法获得缺失区域的替换序列,序列分析发现,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的部分由它的同祖染色体替换,形成一个嵌合染色体。GISH实验证明嵌合染色体的存在。因此,突变体N160中N基因丢失是由于同祖染色体交换导致的。(4)同祖染色体交换后,分子标记在F2分离群体中表现出4:11:1的分离比例。随机挑选5个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均存在接近4:11:1分离比例的分子标记。因此,所有部分染色体缺失突变体都可能是同祖染色体交换引起的,其发生频率为至少1/12,000(有些交换不能被本研究方法鉴定)。(5)染色体不同区域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与该区域发生同源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不存在线性相关,表明两者存在完全不一样的机制。(6)无论是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还是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都显着降低了这些突变纯合体的生活力。总结,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共鉴定了2,134个N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N基因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丢失或同祖染色体交换,其频率大大高于点突变及缺失插入突变的频率。同时,与点突变不一样,每一个同祖染色体交换或染色体丢失事件可能改变基因组中106-108碱基。同祖染色体交换及染色体丢失只能在多倍体中产生,二倍体几乎不可能发生这些突变。因此,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基因组可能比二倍体更加不稳定,一方面可能加快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使多倍体获得更多的多态性,进而在严酷的环境中竞争过二倍体,产生新的物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龙,Channarong,PHONGSAI,张江丽,于洋,苏耀华.稻米抗性淀粉含量及其环境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陈姝敏.烟草TMV抗性基因TV突变体的筛选及烟草基因组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冯楷阳.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形式遗传及抗性稳定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刘刚.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田间稳定性不高[J].农药市场信息.2016
[5].宋丽雯,李妙雯,沈慧敏.截形叶螨对哒螨灵、阿维菌素和阿维·哒螨灵的抗性选育和抗性稳定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6
[6].林兆里,傅华英,高叁基,许莉萍,徐金汉.甘蔗生长中后期品种(系)对螟虫抗性稳定性分析[J].甘蔗糖业.2015
[7].杨延灵,薛晓英,冉玉格,张玉峰,李锋.反复照射建立食管癌放射抗性细胞系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
[8].廖庆才.甘蔗新品种桂辐的丰产性稳定性及抗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
[9].刘莎莎,李保国,郭雯丽,陈岑.高抗性淀粉米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
[10].贾广成.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抗性的遗传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