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泡生长论文_张文超,温雅钦,周云龙,吴春雷,金光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泡生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长,过冷,汽泡,通道,矩形,界面,倾斜角。

汽泡生长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超,温雅钦,周云龙,吴春雷,金光远[1](2019)在《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单汽泡生长过程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单汽泡生长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可视化手段拍摄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汽泡生长状态图像。通过汽泡周期曲线与图像进行对照,分析汽泡生长的物理过程及产生机理。实验过程中发现4种汽泡行为:窄矩形通道内窄边处汽泡分为浮升、聚合、连续性生长叁大类,中间加热面仅观测到一类单汽泡快速生长。与传统单面加热面相比,窄边处的汽泡脱离直径更大,汽泡发生的变形更明显。本文重点分析了不同过冷度下汽泡的生长机理、影响因素、直径变化规律、以及汽泡脱离点。实验研究发现,在高过冷度下汽泡底部最先开始发生变形,在中过冷度下汽泡的底部和顶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而在低过冷度下汽泡的生长形态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烨,蔡杰进[2](2018)在《基于微液层模型的单汽泡生长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态沸腾换热在传热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生机理和传热传质过程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实验手段的提高,微液层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微液层中传热传质的分析,建立了微液层厚度与热流密度和气化率之间的关系。利用界面扩散法对汽液相界面进行追踪,并在汽泡与加热壁面之间构建微液层模型,研究在核态沸腾条件下,微液层的变化对汽泡生长和加热壁面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汽泡生长过程和加热壁面温度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汽泡生长过程中微液层、干性区域和汽泡底部半径的变化规律以及壁面温度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薛龙昌,潘良明,袁德文,黄豪杰[3](2015)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界面传质的过冷沸腾汽泡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的准平衡态界面处界面蒸发/冷凝因素,以及汽泡底部微液层传热因素建立综合传热传质相变模型,对窄通道内汽泡过冷流动沸腾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相变模型体现了汽泡底部微液层蒸发、近壁过热液体传热、汽泡顶部主流冷凝等多方面机制对汽泡生长的影响。模拟结果体现了汽泡底部微液层厚度的变化情况,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微液层蒸发机制在汽泡生长初期对汽泡生长有较大影响,流道壁面效应对汽泡生长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李少丹,谭思超,许超,高璞珍,庄乃亮[4](2014)在《流动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过冷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中观察到了两类汽泡的生长和冷凝,分别称为第1类汽泡和第2类汽泡。其中第1类汽泡生长速度较快,且在滑移离开核化点之后迅速冷凝消失。而第2类汽泡的生长速度较慢,且滑移很长一段距离后也不会冷凝消失,具有更长的存活时间。两类汽泡的生长可采用不同的关系式进行预测,且生长冷凝特性均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体现出汽泡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对汽泡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11-27)

李少丹,谭思超,许超,高璞珍,庄乃亮[5](2014)在《流动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过冷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中观察到了两类汽泡的生长和冷凝,分别称为第1类汽泡和第2类汽泡。其中第1类汽泡生长速度较快,且在滑移离开核化点之后迅速冷凝消失。而第2类汽泡的生长速度较慢,且滑移很长一段距离后也不会冷凝消失,具有更长的存活时间。两类汽泡的生长可采用不同的关系式进行预测,且生长冷凝特性均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体现出汽泡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对汽泡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S1期)

胡健,高璞珍,许超,李少丹,郑强[6](2014)在《窄矩形通道内过冷流动沸腾汽泡生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影的方式,对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汽泡生长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回路系统压力、主流过冷度、壁面过热度、主流速度等热工参数对汽泡生长的影响,并在Zuber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可满足不同实验工况的汽泡生长模型。结果表明:Ja、Bo、Re和无量纲温度θ可较为全面地描述热工参数和流动参数对汽泡生长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汽泡生长指数拟合曲线的K和n值随压力的升高明显减小;θ越大,汽泡的生长时间和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越小;在给定的参数范围内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由于低压条件下汽泡直径变化的随机性更强,所以模型结果与个别低压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薛龙昌[7](2014)在《基于气体动力论界面质量输运和微液层蒸发模型的过冷沸腾汽泡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泡动力学是流动沸腾换热过程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过冷条件下汽泡的核态沸腾现象广泛存在于强化制冷、电子热控、紧凑型核反应堆等多种工业换热设备中。汽泡在相应条件下的生长、演化、运动机制对提高设备换热效率、增强设备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汽泡生长过程的具有尺度跨越大、变化时间短,并伴随着复杂的流动与换热机理等特点,给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均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研究以水为工质在过冷流动沸腾条件下,针对矩形竖直窄通道建立了基于气体动力论界面质量输运和微液层蒸发的汽泡生长模型。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主流过冷度、不同系统压力、不同入口流速条件对汽泡生长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汽泡在生长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形态演化情况和微液层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综合考虑了基于气体动力论界面传热传质机制和基于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微液层蒸发机制,较为准确地描述了过冷流动沸腾条件下的汽泡生长过程,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CFD实现上,合理进行了网格划分与计算区域的设置,解决了窄通道尺寸与汽泡附近尺寸的跨越较大的问题;并针对所采用的VOF方法对Fluent软件模型中的质量源项、能量源项进行用户自定义修正。研究中分析了入口过冷度、系统压力、入口流速对汽泡生长过程的影响。在较高的入口过冷度条件下,由于过热液体层较薄并且汽泡顶部冷凝作用显着,汽泡半径较小时即开始脱离,整体生长时间较短;在较高的系统压力作用下,由于垂直加热壁面的受力平衡不容易被打破,汽泡脱离加热壁面较晚并且脱离直径较小;汽泡在较大的入口流速条件下,汽泡顶部的换热效果较为明显但过热液体层厚度差别不大,因此汽泡较早脱离加热壁面但脱离直径变化不大。本文还对汽泡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受力状态、微液层厚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汽泡生长过程主要分为快速生长阶段、缓慢生长接触角调整阶段、脱离壁面、冷凝收缩等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更迭往往是由于汽泡周围受力变化而产生的。研究对汽泡底部微液层变化情况建立了模型,并对不同工况下微液层厚度变化、微液层存在时间进行了分析。整体来讲,微液层厚度随时间降低。在微液层存在的初期下降幅度较慢较慢,后期下降幅度逐步加快,期间厚度变化略有小幅波动。此外入口流速越大、入口过冷度越高的情况下,微液层存在时间越短,厚度下降越快。(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徐建军,卓文彬,谢添舟,陈炳德,王小军[8](2013)在《矩形窄缝通道内滑移汽泡生长及界面形态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像仪从宽面和窄面观察窄缝通道中孤立汽泡区域内滑移汽泡生长以及滑移过程中汽泡界面形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拍摄窗口内滑移汽泡生长速率较小,小汽泡的生长速率略高于大汽泡的生长速率。从宽面观察,滑移汽泡呈近似球状;从窄面观察,平行于加热面方向的轴长略小于垂直于加热面方向上的轴长。总体来说,在本实验工况下,汽泡在滑动的过程中其前后接触角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杨帅[9](2013)在《朝下圆形壁面上汽泡生长和运动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沸腾传热涉及许多工程领域,如:材料加工中淬火过程发生的沸腾传热和蒸发器中蒸汽产生过程等,因而沸腾传热机理已经被广泛研究了近一个世纪。尽管如此,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针对汽泡在朝上水平面和垂直表面上生成、长大、跃离和上升现象的研究相对多而细致,但针对汽泡在朝下曲面上的动力学行为与热质传递的研究却报道极少。本文通过使用高速摄影技术配合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对弧形壁面上核态沸腾汽泡的生长以及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弧形壁面上核态沸腾汽泡的变形、滑移和速度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自行设计并搭建可视化实验台。通过对多种材料的金属管比较,选用不锈钢作为制作浸没管材料;通过对多种光源进行比较,采用碘镍丝灯作为拍摄背景光源;考虑到实验中液体温度较高,选择钢化玻璃来制作水箱。(2)使用Matlab自行编制各种图像处理方法的程序,将所得结果进行比对,最后确定使用imadjust方法来对拍摄所得的图片进行处理。最后使用Image Pro Plus软件对图像中汽泡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3)利用Tecplot将分析所得数据绘制成直观的曲线图,找出不同工况下汽泡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4)实验结果表明:水中汽泡沿圆弧形表面运动过程中并非一直紧贴壁面,而是会在运动一段时间后脱离壁面;汽泡在弧形壁面底部生长受热流密度影响,热流密度越大,汽泡开始运动时的当量直径越大;汽泡在弧形壁面底部生长时所受热流密度越大,其脱离壁面时的角度越大;在使用Matlab软件对贴近壁面的汽泡进行处理时,使用imadjust方法会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3)

许超,高璞珍,李少丹,高风[10](2013)在《加热面倾斜角对过冷沸腾中汽泡生长-冷凝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影的方式,对矩形通道内过冷沸腾时的汽泡在倾斜状态下的行为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了加热面倾斜角度对汽泡生长-冷凝速率以及平均汽泡最大直径与对应生长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入口工况参数下,汽泡的最大直径与寿期均随角度的增加而上升,且与倾斜角度近似呈正比;不同倾斜条件下的汽泡最大直径与对应生长时间基本满足0.5次幂的函数关系,其系数与倾斜角度呈正比;采用Zuber量纲1形式表示后,不同倾角时的平均汽泡生长-冷凝曲线在生长阶段随倾角增加而增加,而在冷凝阶段则与角度无明显关联。(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汽泡生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态沸腾换热在传热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生机理和传热传质过程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实验手段的提高,微液层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微液层中传热传质的分析,建立了微液层厚度与热流密度和气化率之间的关系。利用界面扩散法对汽液相界面进行追踪,并在汽泡与加热壁面之间构建微液层模型,研究在核态沸腾条件下,微液层的变化对汽泡生长和加热壁面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汽泡生长过程和加热壁面温度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汽泡生长过程中微液层、干性区域和汽泡底部半径的变化规律以及壁面温度的分布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泡生长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超,温雅钦,周云龙,吴春雷,金光远.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单汽泡生长过程可视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王烨,蔡杰进.基于微液层模型的单汽泡生长数值模拟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3].薛龙昌,潘良明,袁德文,黄豪杰.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界面传质的过冷沸腾汽泡生长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5

[4].李少丹,谭思超,许超,高璞珍,庄乃亮.流动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C].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5].李少丹,谭思超,许超,高璞珍,庄乃亮.流动沸腾条件下窄通道内的汽泡生长和冷凝[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

[6].胡健,高璞珍,许超,李少丹,郑强.窄矩形通道内过冷流动沸腾汽泡生长模型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

[7].薛龙昌.基于气体动力论界面质量输运和微液层蒸发模型的过冷沸腾汽泡生长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

[8].徐建军,卓文彬,谢添舟,陈炳德,王小军.矩形窄缝通道内滑移汽泡生长及界面形态可视化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3

[9].杨帅.朝下圆形壁面上汽泡生长和运动特性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许超,高璞珍,李少丹,高风.加热面倾斜角对过冷沸腾中汽泡生长-冷凝行为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单汽泡生长阶段及其对沸腾传热...异气介入强化传热示意图纯水和纳米流体中沸腾实验后钢丝表面...各种冷却方式传热系数比较不同工况下典型的汽泡生长过程cond132工况下的无因次汽泡生长

标签:;  ;  ;  ;  ;  ;  ;  

汽泡生长论文_张文超,温雅钦,周云龙,吴春雷,金光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