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染色质论文_陈凌懿,刘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染色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质,干细胞,蛋白,磷酸化,细胞,复合体,复合物。

异染色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懿,刘林[1](2019)在《异染色质在多能性维持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 PSC),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具有无限自我更新及分化成体内所有类型细胞的潜能,因此,在再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独特的异染色质及其组蛋白修饰对于PSC的多能性、快速增殖、命运决定和基因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发现的异染色质在维持多能性和基因组稳定性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PSC如何维持其特有的异染色质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易琦[2](2019)在《异染色质蛋白HP1保护姐妹染色体粘连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组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由有丝分裂期染色体的错误分离所导致,是多数癌症的重要特征。染色体的准确分离由一个复杂的细胞网络调控,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黏连蛋白复合物(cohesin)介导的姐妹染色体粘连。脊椎动物细胞中,姐妹染色体粘连在间期的DNA复制期就已经建立,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染色体臂上的cohesin会被粘连拮抗因子Wapl去除,为保证染色体正确整列,着丝粒处粘连不得在后期之前去除。然而,有丝分裂期着丝粒处粘连是如何躲避Wapl的去除作用而被保护,迄今还不清楚。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哺乳动物细胞的HP1和cohesin定位情况相似,即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绝大部分HP1从染色体臂上脱离,只有小部分保留在着丝粒区。截止目前,HP1定位在有丝分裂期着丝粒区的功能还不甚清楚。人体中HP1家族包含叁个组分:HP1α、HP1β和HP1γ,我们的研究发现双敲除(double knock out,DKO)HP1α和HP1y会导致有丝分裂进程缺陷以及着丝粒处粘连缺陷。特异性地破坏HP1α的Chromo-shadow domain(CSD)功能位点,HP1α则不能发挥姐妹染色体粘连保护功能,若将HP1α的CSD强制带到着丝粒处,足以恢复HP1双敲除细胞中的粘连缺陷。之前的研究报道表明,Haspin通过拮抗粘连去除因子Wapl而保护着丝粒处粘连,有趣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HP1依赖Haspin发挥粘连保护功能。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P1α与Haspin氨基端的PxVxL基序直接结合并促进Haspin在着丝粒区的定位。如果人为将外源Haspin带到着丝粒区或者抑制Wapl活性,细胞则不再依赖HP1来发挥染色体粘连保护功能。综上所述,在人体细胞中,HP1α和HP1y通过促进Haspin在着丝粒区的定位来保护姐妹染色体粘连,HP1α和HP1y发挥着相互冗余的着丝粒区粘连保护功能。这项研究成果结束了长久以来关于异染色质是否以及如何参与调控染色体粘连的争论,对于深入理解染色体粘连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刘林,杨娇,周忠诚,刘纯[3](2018)在《异染色质修饰调控多能干细胞端粒维持和稳态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能干细胞中多能性基因激活及网络形成大多由开放常染色质所调控。致密性异染色质则抑制、防止有关多能性调控基因过度激活表达,因而在多能性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已经知道,组蛋白如H3K9me3/2,结合蛋白如HP1、KAP1/Trim28,及修饰酶如Suv39h1/2, Setdb1/Eset, G9a/GLP等对于异染色质形成、组装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端粒是位于染色体的末端,由DNA重复序列(TTAGGG)n和端粒有关结合蛋白所组成,对于染色体基因组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端粒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包括胚胎干细胞在内的多能干细胞中达到最长,这对于多能干细胞能够长期在体外无限自我(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卢敏[4](2018)在《1.裂殖酵母着丝粒重新定位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研究 2.裂殖酵母着丝粒表观遗传稳定性和异染色质分布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丝粒是决定动粒组装的染色体位点,而每条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则由特异性组蛋白H3变体CENP-A决定。在所有真核生物物种中,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高度稳定且精确遗传的,虽然着丝粒的表观遗传稳定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裂殖酵母中不同的内层动粒突变体会造成着丝粒染色质结构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各种水平地蔓延至着丝粒中央区域。最显着的表型为,wip1,mhf1和mhf2(进化上保守的内层动粒CENP-T-W-X-S复合物的亚基)单个敲除菌株或者cnp3(哺乳动物同源物为CENP-C)和fta6(裂殖酵母特定的内层动粒组分)的双敲除菌株能诱导着丝粒重新定位—即细胞内其中一条染色体上自然内源性着丝粒随机地失活以及新着丝粒在该染色体上的异位形成。我们观察到新着丝粒倾向于在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形成,虽然异染色质的缺失并不影响着丝粒的失活。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且只有当细胞含有相同的新着丝粒时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这些均表明新着丝粒能在群体中稳定地遗传和扩散。然而,当携带新着丝粒的细胞和携带自然内源性着丝粒的细胞杂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的染色体分离导致后代大量死亡。这些结果概述了由于携带不同位置着丝粒的菌株之间存在合子后生殖隔离(即减数分裂隔离),这一现象可能促使这两个群体的遗传分离,也表明了进化新着丝粒在物种形成中的潜在作用。着丝粒和异染色质结构域是典型的依赖表观遗传机制稳定传递的染色质区域。然而,单个核小体水平的表观遗传精确性的调节机制还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二代高通量测序(ChIP-seq),我们主要描述了裂殖酵母的Ccp1蛋白(芽殖酵母组蛋白分子伴侣Vps75的同源物)在着丝粒染色质复制和异染色质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发现Ccp1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并且富集在着丝粒的中央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检测的染色质相关调节因子(以组蛋白分子伴侣为主)的敲除菌株中,着丝粒中央区域的花斑位置效应(CEN-PEV)的分析结果表明唯独ccp1基因敲除菌株表现为着丝粒区域表观遗传转换频率的降低。在着丝粒区域,其他组蛋白分子伴侣的敲除菌株的则表现为升高的表观遗传转换频率或者野生型花斑位置效应。着丝粒或动粒区域上Ccp1和内层动粒蛋白Mis6和Sim4的正常定位是相互影响且依赖的。更重要的是,Ccp1能影响全基因组多个位点异染色质(如近端粒异染色质区域和着丝粒两侧异染色质区域)的正常分布。我们同时鉴定出核仁蛋白Gar2具有类似于Ccp1的功能,能以尚未明确的机制参与调控着丝粒区域的表观遗传稳定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Ccp1作为重要因子参与调控裂殖酵母的表观遗传稳定性以及维持基因组中多个染色质结构域的正常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谭连美[5](2018)在《拟南芥PEAT复合体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异染色质转录沉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真核生物中,异染色质区域含有大量转座子。为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异染色质区DNA高度聚集,通常处于转录沉默状态。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对维持异染色质区转座子的转录沉默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异染色质区产生大量24-nt的siRNA,这些siRNA能够通过RNA介导DNA甲基化途径(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RdDM)参与DNA甲基化的建立与维持。然而,DNA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以及siRNA的产生是如何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异染色质沉默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为了发现新的参与异染色质沉默的调控因子,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筛选手段,在SALK T-DNA 插入突变体中,筛选使转座子solo LTR(solo long terminal repeat)表达升高的突变体。通过该方法,我们鉴定到了一个新的参与异染色质沉默调控因子,该因子与真核生物中NuA4组蛋白乙酰化酶复合体的保守亚基EPC1类似,命名为EPCR1和EPCR2(EPC1-related protein 1 and 2)。拟南芥中有两个EPC1的直系同源蛋白EPL1a和EPL1b,它们作为NuA4复合体的亚基发挥作用,而EPCR1和EPCR2不是NuA4复合体的亚基。通过植物蛋白亲和纯化结合质谱分析,发现在植物体内EPCR1和EPCR2(EPCR1/2)能够与其它叁类蛋白PWWP1/2/3,ARID2/3/4及TRB1/2相互作用,形成一类由多个亚基组成的新型蛋白复合体PEAT(PWWPs-EPCRs-ARIDs-TRBs)。体外蛋白结合实验表明,在这类复合体中,PWWPs能够与其它叁类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其它叁类蛋白之间不能直接相互作用,说明PWWPs是PEAT复合体中处于核心位置的蛋白。植物蛋白亲和纯化结合质谱分析还发现PEAT复合体不仅与组蛋白乙酰化酶HAM1及HAM2相互作用,而且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6相互作用。本研究发现,在PEAT复合体各亚基的突变体中,异染色质区的转座子和其它DNA重复序列表达增加,组蛋白H4K5乙酰化水平升高,异染色质的结构变得松散,Pol IV医疗的24-nt siRNAs和DNA甲基化水平在异染色质区升高。综上,本研究通过遗传筛选在拟南芥中发现了新的参与异染色质沉默的蛋白复合体,这类复合体通过调控异染色质区组蛋白去乙酰化及异染色质聚集促进染色质沉默,并通过抑制siRNA的产生来调控异染色质区的RNA介导DNA甲基化。本研究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异染色质聚集、siRNA生成及DNA甲基化相互协调维持异染色质沉默的机制,为深入理解异染色质沉默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9-01)

凌晨,许静,王伟[6](2018)在《嗜热四膜虫异染色质蛋白Tcd1磷酸化位点的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膜虫异染色质蛋白Tcd1在有性生殖时期特异表达,在大核基因组重排以及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Tcd1存在3个磷酸化位点:S301,S303和S535。然而,Tcd1磷酸化修饰与其功能的关系并不清楚。本研究对TCD1基因的3个磷酸化位点进行了模拟磷酸化和模拟去磷酸化定点突变,获得模拟磷酸化突变基因TCD1S301D(TCD1S1D)、TCD1S301DS303D(TCD1S2D)与TCD1S301DS303DS535D(TCD1S3D)和模拟去磷酸化的突变基因TCD1S301A(TCD1S1A)、TCD1S301AS303A(TCD1S2A)与TCD1S301AS303AS535A(TCD1S3A)。分别构建了不同突变体的过表达载体,转化四膜虫细胞并筛选获得不同突变体细胞株。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cd1S1D、Tcd1S2D、Tcd1S3D与Tcd1S1A、Tcd1S2A和Tcd1S3A在四膜虫有性生殖期表达。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发现,Tcd1S1D点状定位于细胞质中,Tcd1S2D在有性生殖初期点状定位于细胞质中,在新大核上形成均匀的定位,Tcd1S3D无法定位于亲本大核上,只是均匀定位于新大核上。Tcd1S2A和Tcd1S3A在新大核形成异常的块状定位,并且与异染色质蛋白Pdd1不能共定位。结果表明,Tcd1不同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其在四膜虫细胞中的定位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廖晖淇,张昌军,刁红录[7](2018)在《异染色质相关蛋白1在哺乳动物生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染色质是指在细胞周期中维持凝缩状态的染色质,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调节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作用。异染色质相关蛋白1(heterochromatin associated protein1,HP1)是异染色质的特征性蛋白,进化高度保守,在哺乳动物有叁种亚型:HP1α、HP1β和HP1γ(分别由CBX5、CBX1和CBX3基因编码),在哺乳动物配子发生、受精、胚胎的着床及胚胎发育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对HP1的各个亚型在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异常对生殖过程的影响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张建列,黄博纯[8](2017)在《广州生物院揭示异染色质松散因子“开锁-微信”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黄博纯)10月12日,《细胞死亡和疾病》(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的研究论文:Gadd45a opens up the promoters reg(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7-10-20)

张杰[9](2017)在《CK2调控早老细胞异染色质DNA损伤应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衰老是一种生理功能的渐进性缺失的过程,在细胞水平表现为自我修复能力的减退和不可逆的生长停滞。其主要原因包括DNA损伤的累积、端粒的缩短和INK4a/ARF激活等。HGPS早老症是研究衰老机制的重要模型,Lamin基因的第11号外显子1824碱基位点C突变为T,导致lamin A的加工缺失50个氨基酸序列从而引发HGPS早老症。异染色质蛋白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是维持异染色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发现HP1可以调控ATM-KAP-1介导的DNA损伤修复通路。CK2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保守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蛋白激酶,调控细胞的信号转导、生存、衰老及凋亡。以往研究发现Zmpste24-缺陷型细胞在发生DNA损伤后HP1αT50磷酸化水平比野生型细胞明显偏低和延迟。并且利用si RNA干扰HP1α降低其表达水平后,Zmpste24-缺陷型细胞对DNA损伤反应的应答有所改善。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Zmpste24-缺陷早老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早老模型中蛋白激酶CK2调控HP1α影响DNA损伤修复过程,研究发现:1.HP1αT50位点的突变会影响异染色质对DNA损伤的应答;2.CK2是调控HP1αT50位点磷酸化的关键激酶;3.核纤层蛋白Lamin A与CK2存在相互作用,并介导其参与异染色质DNA损伤应答;4.在Zmpste24-缺陷型早老细胞中,CK2酶活性降低,导致DNA损伤堆积;5.小分子药物TBB抑制早老细胞CK2酶活性,导致细胞DNA损伤应答障碍,会促进早老细胞凋亡。总结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1.lamin A-CK2α-HP1α通路参与早老细胞DNA损伤应答过程;2.抑制早老细胞CK2酶活性,早老细胞凋亡水平升高,细胞衰老分子标志物P1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因此,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示:抑制早老细胞CK2酶活性,会阻碍早老细胞中lamin A-CK2α-HP1α通路参与DNA损伤应答过程,导致细胞DNA损伤堆积,加速早老细胞凋亡,有利于清除衰老的细胞,达到抗衰老目的。(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齐瑞丽[10](2017)在《异染色质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应激导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显着特征和主要诱因。作为一种伴随老龄化而产生的视网膜黄斑区萎缩退化疾病,AMD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首要原因。RPE细胞积极的吞噬作用、高代谢率、高耗氧量及长期暴露于光照条件下吸收眼内散射光等因素,使细胞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因此,RPE细胞具有很强的氧化应激易感性。近年来研究表明,染色质构象在调节基因表达及细胞应对压力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真核细胞中,染色质按其间期组装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疏松的常染色质和致密的异染色质两种。目前,尽管氧化应激引起的基因变化研究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有关染色质在RPE细胞氧化损伤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方面还知之甚少。通过在人RPE细胞和小鼠RPE中诱导氧化刺激,本课题对RPE细胞在氧化应激中的染色质结构及功能机制进行了研究。经过体内、体外实验及药理方法我们发现:(1)在氧化应激状态下RPE细胞内异染色质的形成增加;(2)异染色质在氧化应激中对RPE细胞具有显着保护作用;(3)并明确其作用机制为氧化应激诱导p53下游促凋亡基因启动子处形成异染色质标志蛋白H3K9Me3(histone H31ysine 9 tri-methylation)而抑制p53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异染色质在氧化应激中抑制p53促凋亡通路,保护RPE细胞的一个全新机制。该研究有望为AMD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异染色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染色体组不稳定性(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由有丝分裂期染色体的错误分离所导致,是多数癌症的重要特征。染色体的准确分离由一个复杂的细胞网络调控,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黏连蛋白复合物(cohesin)介导的姐妹染色体粘连。脊椎动物细胞中,姐妹染色体粘连在间期的DNA复制期就已经建立,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染色体臂上的cohesin会被粘连拮抗因子Wapl去除,为保证染色体正确整列,着丝粒处粘连不得在后期之前去除。然而,有丝分裂期着丝粒处粘连是如何躲避Wapl的去除作用而被保护,迄今还不清楚。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哺乳动物细胞的HP1和cohesin定位情况相似,即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绝大部分HP1从染色体臂上脱离,只有小部分保留在着丝粒区。截止目前,HP1定位在有丝分裂期着丝粒区的功能还不甚清楚。人体中HP1家族包含叁个组分:HP1α、HP1β和HP1γ,我们的研究发现双敲除(double knock out,DKO)HP1α和HP1y会导致有丝分裂进程缺陷以及着丝粒处粘连缺陷。特异性地破坏HP1α的Chromo-shadow domain(CSD)功能位点,HP1α则不能发挥姐妹染色体粘连保护功能,若将HP1α的CSD强制带到着丝粒处,足以恢复HP1双敲除细胞中的粘连缺陷。之前的研究报道表明,Haspin通过拮抗粘连去除因子Wapl而保护着丝粒处粘连,有趣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HP1依赖Haspin发挥粘连保护功能。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P1α与Haspin氨基端的PxVxL基序直接结合并促进Haspin在着丝粒区的定位。如果人为将外源Haspin带到着丝粒区或者抑制Wapl活性,细胞则不再依赖HP1来发挥染色体粘连保护功能。综上所述,在人体细胞中,HP1α和HP1y通过促进Haspin在着丝粒区的定位来保护姐妹染色体粘连,HP1α和HP1y发挥着相互冗余的着丝粒区粘连保护功能。这项研究成果结束了长久以来关于异染色质是否以及如何参与调控染色体粘连的争论,对于深入理解染色体粘连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染色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凌懿,刘林.异染色质在多能性维持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2].易琦.异染色质蛋白HP1保护姐妹染色体粘连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19

[3].刘林,杨娇,周忠诚,刘纯.异染色质修饰调控多能干细胞端粒维持和稳态的机制[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卢敏.1.裂殖酵母着丝粒重新定位和生殖隔离的机制研究2.裂殖酵母着丝粒表观遗传稳定性和异染色质分布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谭连美.拟南芥PEAT复合体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异染色质转录沉默[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6].凌晨,许静,王伟.嗜热四膜虫异染色质蛋白Tcd1磷酸化位点的突变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7].廖晖淇,张昌军,刁红录.异染色质相关蛋白1在哺乳动物生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8].张建列,黄博纯.广州生物院揭示异染色质松散因子“开锁-微信”新模式[N].广东科技报.2017

[9].张杰.CK2调控早老细胞异染色质DNA损伤应答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7

[10].齐瑞丽.异染色质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和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细胞学分析干涉p21或pRb蛋白可部分抵制干涉RAD...福尔根染色足够敏感区分斑马鱼视网膜...乙酰化过程低剂量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损伤明显...透射电子显微镜图,H:异染色质;c:...

标签:;  ;  ;  ;  ;  ;  ;  

异染色质论文_陈凌懿,刘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