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藻作用论文_吴湘,吴昊,叶金云,钟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藻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绿,赤潮,作用,物质,活性,小球藻,根系。

抑藻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湘,吴昊,叶金云,钟斌[1](2017)在《大漂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及其抑藻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漂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确定大漂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了解其化感作用机制,本文系统研究了大漂的叶片淋溶物、叶片挥发物、根系分泌物、残体分解物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并研究分析了大漂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漂根系分泌物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藻细胞培养第4d IR%即达80%以上;残体分解物和叶片淋溶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残体分解物抑藻活性较淋溶物高;叶片挥发物反而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由此说明,根系分泌是大漂化感物质的主要释放途径。通过大漂根系分泌物与铜绿微囊藻的共培养实验表明,通过根系分泌作用释放的化感物质未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Ⅱ的电子传递产生影响,但减少了其光合系统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和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PC/APC)水平,在1.2 g?mL~(-1)根系分泌物影响下第8d的PC/APC最多可降低至空白对照的51.43%;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增加,铜绿微囊藻的藻液电导率(EC)值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明显增加。说明大漂通过根系分泌释放的化感物质可能通过损伤铜绿微囊藻的PC和PC/APC水平影响光合作用、破坏细胞膜、增加O_2~(*-)含量造成氧化伤害等作用抑制藻细胞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12)

杜青波[2](2017)在《几种中草药的化感抑藻作用及其生态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植物化感作用为基础,研究不同中草药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抑制效果和机理,并初步评估其生态安全性,旨在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抑藻中草药制剂,为危害性藻类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抑藻中草药制剂的筛选根据植物化感作用原理,选择9种中草药进行抑藻实验,采用常温浸提和高温沸提两种不同方式,在处理浓度为0.1%时,通过比较抑制率和效用时间,筛选出黄连(Rhizomaeoptidis)浸提液和沸提液、黄柏(Cortexphellodendri)浸提液和沸提液、大蒜(Garlic)沸提液、洋葱(Onions)浸提液、芥末(Mustard)浸提液表现出快速并高效的抑制作用;黄芩(Radixscutellariae)浸提液和沸提液、绿茶(Green tea)浸提液和沸提液、洋葱沸提液、大蒜浸提液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其次为槟榔(Betel nut)浸提液和沸提液、乌梅(Plum)浸提液和沸提液。研究了抑藻中草药组合(黄连、黄芩、黄柏)的作用效果显示,组合使用不一定比单一天然中草药的抑藻效果明显。此外,9种均可以保持至少7d的有效抑藻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发现在前2d内,不同提取方式对黄芩、乌梅、槟榔、绿茶、洋葱、芥末和大蒜的抑制作用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浓度中草药的抑制作用,发现绿茶沸提液、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浓度为0.08%、黄芩沸提液浓度为0.02%、洋葱浸提液浓度为0.2%时,更适合作为抑藻材料应用。2、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研究以H.akashiwo为模式藻,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1%)下的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该藻的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可以使该藻的蛋白质、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降低,SOD酶相对活性降低,CAT酶活力增强。因此,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可能改变了藻的重要的细胞物质组成,使其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抑制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甚至使其发生裂解导致死亡。3、应用安全性评价研究了浓度为0.05%、0.1%的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常见4种有益藻类及3种有害藻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且了解了不同浓度下的5种中草药提取液对2种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以及对斑马鱼的毒害作用和摄食影响。通过分析24h和48h的半致死浓度以及安全浓度,初步评估抑藻中草药的生态安全性。结果发现,实验浓度下黄连沸提液在3d内,不会明显影响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的生长,芥末浸提液不会影响小球藻、椭圆小球藻和扁藻(Platymonas)的生长,且黄连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有害藻的影响明显大于有益藻,随着其浓度增加,抑藻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不同中草药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斑马鱼的毒性及摄食影响不同,通过比较,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黄芩沸提液、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洋葱浸提液、黄芩沸提液、绿茶沸提液;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洋葱浸提液、黄连沸提液、黄芩沸提液、绿茶沸提液、芥末浸提液。且随着几种所选中草药的浓度增加,对浮游动物和鱼的毒性增大。通过对斑马鱼的摄食影响实验发现,所选取的5种中草药中,摄食影响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沸提液、黄连沸提液、绿茶沸提液、洋葱浸提液,而芥末浸提液不具有摄食影响作用。本论文利用效率-安全的方法,综合比较抑藻效果、生态安全性,筛选出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均是抑藻效果好、环境风险低的中草药,且洋葱浸提液、黄芩沸提液也可能成为应用风险较低的抑藻材料,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7-06-01)

高云霓,董静,何燕,葛芳杰,刘碧云[3](2016)在《基于化感物质释放特性的沉水植物抑藻作用模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是沉水植物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清水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化感物质是由植物产生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的有效释放和作用是实现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化感物质释放水平阐明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沉水植物化感物质释放到水环境中的种类、含量和常规急性毒性测试中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发现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上的作用模式不同于常规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单次作用。为了回答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如何高效抑藻的问题,结合化感物质的释放特性,重点从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等角度探讨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提出沉水植物可能通过多种化感物质低剂量持续释放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藻类的持续协同控制。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沉水植物与目标藻类的共存系统与原位实验,借助分析化学、植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从生态学水平加强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胡利静,肖艳翼,刘腾飞,胡鲲,杨先乐[4](2016)在《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及化感物质的成分、化感物质的联合抑藻作用、化感物质抑藻的作用原理,并对化感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展望,为下步工作奠定了认识基础,对控藻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6年10期)

胡利静,肖艳翼,刘腾飞,胡鲲,杨先乐[5](2016)在《几种陆生植物材料对铜绿微囊藻的联合抑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微囊藻属于蓝藻门、色球藻目,是蓝藻水华中主要的优势种群之一,因此倍受关注。为了控制蓝藻水华、改善水质及水产养殖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控制蓝藻的方法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及物理化学方法越来越多弊端的发现,在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中,以生态学原理为出发点的生物控藻技术得到广泛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溶藻菌、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都具有抑制藻类的作用。本研究是在前期筛选出的抑藻材料的基础上,以4种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陆生植物(马水桔皮、铁(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6年06期)

张庭廷,韩玉珍,何宗祥,汪好芬[6](2016)在《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的抑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单一以及复合酚酸对混合藻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水杨酸、肉桂酸与焦性没食子酸单一或两两结合作用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复合体系,以叶绿素为生物量指标,计算其单一酚酸抑藻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判断其联合抑藻的复合效应。结果叁种酚酸单独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混合藻类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为焦性没食子酸>水杨酸>肉桂酸,实验第6 d,这叁种酚酸单独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混合体系抑制作用的EC_(50)依次为:7.87、64.90以及89.34 mg/L;复合酚酸对混合藻的抑制作用为焦性没食子酸与水杨酸组合>焦性没食子酸与肉桂酸组合>水杨酸与肉桂酸组合,前两种组合表现为协同抑藻作用,后一种组合的抑藻效应为相加作用。结论某些酚酸联合应用可协同抑藻,从而能减少其单一酚酸的使用量,具有相对较高的环境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黄皓旻[7](2016)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藻活性—结构关系、作用机制及抑藻剂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植物化感物质控制藻类生长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生态防治水华暴发方法,其中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化感抑藻物质不仅具有较强生物活性潜能而且资源丰富,因此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生态安全、廉价高效的应急抑藻方法。然而,由于黄酮化合物单体种类繁多而其抑藻活性构效关系及微观抑藻机制尚未清楚,探究黄酮抑藻活性构效关系及微观机制能更好地为藻华应急治理方案提供理论支持;而在实际应用中,直接将合适的黄酮化合物投于水华暴发的水体中是不合理的,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抑藻缓释试剂开发研究能为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高效新型抑藻剂开发提供实际应用基础。因此,本文以淡水水华优势蓝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系列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有害蓝藻生长的规律,借助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 R)理论工具,系统研究黄酮天然分子抑藻活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利用流式细胞仪、浮游植物荧光仪等生物分析仪器,从黄酮胁迫下藻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膜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探索植物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抑藻的微观作用机制;通过微球化缓释技术开发了黄酮仿生化感抑藻剂,以期为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高效新型黄酮类抑藻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22种植物天然黄酮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发现5,4'-二羟基黄酮、山奈酚和木犀草素具有较强的抑藻活性;通过对黄酮化合物结构-抑藻活性关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其羟基数目对抑藻效果的影响规律,即羟基个数越多抑藻效果较好,然而当羟基数量为2个时,黄酮抑藻活性更多受羟基位置的影响。(2)在化感物质抑藻活性研究中创新性地引入定量构效关系手段,通过文献中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抑藻活性进行2D-QSAR模型建立,验证了该研究手段在预测化感物质抑藻活性的可行性并总结了相应的建模策略;进而对上述22种植物天然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进行2D-QSAR分析,通过严格的内部检验和外部检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力,同时发现黄酮分子的极性越大、通透性越高以及疏水性越佳,其抑藻活性越高,即具有高极性、高通透性以及高疏水性的天然黄酮化合物有望成为新型化感抑藻剂。(3)进一步对天然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进行3D-QSAR模型分析,所建CoMFA模型和CoMSIA模型均具有较佳的拟合程度和较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分析可得,黄酮分子3位亲水基团、A环5位带负电氢键供体基团、B环4'位亲水性氢键供体基团以及3'、4'位带负电的基团取代有利于其抑藻活性的增加,反之,在A环6、7位引入带负电且为氢键供体基团或在B环2'、3'、5'和6'位引入氢键供体基团不利于黄酮化合物的抑藻活性;在3D-QSAR模型的推测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藻细胞内部结构变化和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磷脂脂质体模拟实验验证了黄酮化合物对蓝藻抑制作用的其中一个活性位点是通过氢键结合作用于藻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影响细胞膜功能,其中黄酮分子中的5位和4'位羟基是氢键结合的关键位置。(4)研究叁种典型黄酮化合物5,4'-二羟基黄酮、芹菜素、木犀草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系统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初步揭示了黄酮化合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机理。结果表明木犀草素主要是通过中断光合系统II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而5,4'-二羟基黄酮和芹菜素主要是影响藻细胞的形态和细胞膜系统。这结果与3D-QSAR结果一致,具有5位和4'位羟基的5,4'-二羟基黄酮和芹菜素的抑藻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影响藻细胞膜,而木犀草素B环上邻位羟基极有可能加强黄酮对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影响。(5)利用医药微球化技术制备得到黄酮仿生抑藻剂,该抑藻剂模拟了植物天然化感抑藻作用能持续缓慢地向水体中释放黄酮物质,较直接投加黄酮物质方式更为合理、可控。通过释放模型计算得到,黄酮仿生抑藻剂的理论释放时间可长达约120天,足以覆盖整个水华季节。通过摇瓶抑藻实验和中试试验证实了黄酮仿生抑藻剂能长期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单次添加纯黄酮物质的抑藻效果仅持续10天。当初始藻密度越低时,黄酮抑藻剂的作用效果越佳。因此黄酮仿生抑藻剂作为植物化感物质抑藻的新型使用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可为应急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提供可行修复方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4-01)

汪文斌,孔赟,郑昱,朱亮[8](2014)在《化感物质抑藻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控制湖库水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当前环境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藻种在地球CO2固定和循环、产油产氢方面具有优势,但其过量增殖造成的环境生态风险较大。化感物质因其高效抑藻性、选择作用性以及环境无害性,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生物抑藻安全技术。文章从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超微结构及生长代谢、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综述了化感抑藻作用及其性能评估方法,并重点阐述化感物质对水华藻、赤潮藻主要藻种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从而在基因表达、遗传机制等层面进行展望,以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抑藻化感物质、富营养化水体安全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4年03期)

孙颖颖,董晓柯,李光成,阎斌伦,王长海[9](2014)在《浒苔抑藻物质的分离及其对赤潮微藻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液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对抑藻物质EPME(methanol extracts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分离,通过监测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数量,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分离组分的抑藻活性。结果表明,EPME经液液萃取法分离,获得4个组分Ⅰ、Ⅱ、Ⅲ和Ⅳ,得率分别为29.0%、19.0%、12.7%和5.45%。其中,仅组分Ⅱ具有明显的抑藻活性。当浓度为1.0 g/L时,组分Ⅱ对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3.4%、44.9%和54.3%。组分Ⅱ经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获得5种组分,组分Ⅱ-A、Ⅱ-B、Ⅱ-C、Ⅱ-D和Ⅱ-E。其中,组分Ⅱ-B和组分Ⅱ-C具有明显抑藻活性,并致使3种赤潮微藻的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进一步采用波长扫描和化合物检测方法,分析出此2种组分中含有内酯、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确定了此2种组分硅胶GF254薄层层析分离的适宜展开剂,为后续纯化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汪瑾,杜明勇,于玉凤,卢亚萍[10](2014)在《几种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抑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几种常见农作物材料(包括大麦秆、小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大豆荚、油菜杆和玉米秆)及茶叶为材料,检测它们在灭菌前、后的抑藻效果以及抑藻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大豆荚和茶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灭菌后大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和大豆荚的抑藻效果大大降低,均低于50%。茶叶浸提液在灭菌前、后的抑藻效果一样,而且低浓度的茶叶具有持续、良好的抑藻效果。不同品种的茶叶均具有良好的抑藻效果,对于初始浓度为106mL-1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6种绿茶的抑藻效果都接近100%,红茶的抑藻效果低于绿茶。放置2年的陈旧茶叶也具有很好的抑藻效果,12 d时0.1 g·L-1茶叶浸提液的抑藻率为43%,0.2 g·L-1茶叶浸提液的抑藻率为92%,质量浓度大于0.4 g·L-1浸提液的抑藻率接近100%。这表明茶叶浸提液对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蓝藻和绿藻。结论:富含多酚的茶叶浸提液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有害蓝藻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抑藻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植物化感作用为基础,研究不同中草药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抑制效果和机理,并初步评估其生态安全性,旨在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抑藻中草药制剂,为危害性藻类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抑藻中草药制剂的筛选根据植物化感作用原理,选择9种中草药进行抑藻实验,采用常温浸提和高温沸提两种不同方式,在处理浓度为0.1%时,通过比较抑制率和效用时间,筛选出黄连(Rhizomaeoptidis)浸提液和沸提液、黄柏(Cortexphellodendri)浸提液和沸提液、大蒜(Garlic)沸提液、洋葱(Onions)浸提液、芥末(Mustard)浸提液表现出快速并高效的抑制作用;黄芩(Radixscutellariae)浸提液和沸提液、绿茶(Green tea)浸提液和沸提液、洋葱沸提液、大蒜浸提液具有高效的抑制作用,其次为槟榔(Betel nut)浸提液和沸提液、乌梅(Plum)浸提液和沸提液。研究了抑藻中草药组合(黄连、黄芩、黄柏)的作用效果显示,组合使用不一定比单一天然中草药的抑藻效果明显。此外,9种均可以保持至少7d的有效抑藻作用。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发现在前2d内,不同提取方式对黄芩、乌梅、槟榔、绿茶、洋葱、芥末和大蒜的抑制作用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浓度中草药的抑制作用,发现绿茶沸提液、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浓度为0.08%、黄芩沸提液浓度为0.02%、洋葱浸提液浓度为0.2%时,更适合作为抑藻材料应用。2、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研究以H.akashiwo为模式藻,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1%)下的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该藻的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可以使该藻的蛋白质、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降低,SOD酶相对活性降低,CAT酶活力增强。因此,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可能改变了藻的重要的细胞物质组成,使其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抑制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甚至使其发生裂解导致死亡。3、应用安全性评价研究了浓度为0.05%、0.1%的黄芩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常见4种有益藻类及3种有害藻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且了解了不同浓度下的5种中草药提取液对2种浮游动物的毒害作用,以及对斑马鱼的毒害作用和摄食影响。通过分析24h和48h的半致死浓度以及安全浓度,初步评估抑藻中草药的生态安全性。结果发现,实验浓度下黄连沸提液在3d内,不会明显影响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的生长,芥末浸提液不会影响小球藻、椭圆小球藻和扁藻(Platymonas)的生长,且黄连沸提液和芥末浸提液对有害藻的影响明显大于有益藻,随着其浓度增加,抑藻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不同中草药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斑马鱼的毒性及摄食影响不同,通过比较,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黄芩沸提液、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洋葱浸提液、黄芩沸提液、绿茶沸提液;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由弱到强为:洋葱浸提液、黄连沸提液、黄芩沸提液、绿茶沸提液、芥末浸提液。且随着几种所选中草药的浓度增加,对浮游动物和鱼的毒性增大。通过对斑马鱼的摄食影响实验发现,所选取的5种中草药中,摄食影响由强至弱依次为:黄芩沸提液、黄连沸提液、绿茶沸提液、洋葱浸提液,而芥末浸提液不具有摄食影响作用。本论文利用效率-安全的方法,综合比较抑藻效果、生态安全性,筛选出黄连沸提液、芥末浸提液均是抑藻效果好、环境风险低的中草药,且洋葱浸提液、黄芩沸提液也可能成为应用风险较低的抑藻材料,有待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藻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吴湘,吴昊,叶金云,钟斌.大漂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及其抑藻作用机理研究[C].中国第八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2].杜青波.几种中草药的化感抑藻作用及其生态安全性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7

[3].高云霓,董静,何燕,葛芳杰,刘碧云.基于化感物质释放特性的沉水植物抑藻作用模式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16

[4].胡利静,肖艳翼,刘腾飞,胡鲲,杨先乐.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水产养殖.2016

[5].胡利静,肖艳翼,刘腾飞,胡鲲,杨先乐.几种陆生植物材料对铜绿微囊藻的联合抑藻作用[J].科学养鱼.2016

[6].张庭廷,韩玉珍,何宗祥,汪好芬.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的抑藻作用[J].卫生研究.2016

[7].黄皓旻.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藻活性—结构关系、作用机制及抑藻剂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6

[8].汪文斌,孔赟,郑昱,朱亮.化感物质抑藻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14

[9].孙颖颖,董晓柯,李光成,阎斌伦,王长海.浒苔抑藻物质的分离及其对赤潮微藻的抑制作用[J].水产学报.2014

[10].汪瑾,杜明勇,于玉凤,卢亚萍.几种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抑藻特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灭菌与未灭菌玉米叶的抑藻作用...一2RCW的不同有机萃取液作平板抑藻作降解稻草和降解大麦秸抑藻作用的...不同消毒方式对芦苇秆浸出液抑藻作用水生植物的抑藻作用不同浸泡时间的芦苇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

标签:;  ;  ;  ;  ;  ;  ;  

抑藻作用论文_吴湘,吴昊,叶金云,钟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