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害潜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赤眼蜂,寄主,潜能,生命,玉米螟,松毛虫,加州。
控害潜能论文文献综述
黄婕[1](2019)在《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Malus pumil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受到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等害螨的严重危害。长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但会提高害螨的抗药性、杀死天敌生物、影响果品质量安全,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以捕食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明确2种商业化捕食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北方果园害螨的控制潜能,研究了室内条件下2种捕食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作用及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控效果,并测定了2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药剂的药敏性,研究结果如下:1.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85.5992,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49.4993;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74.1886,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65.6637。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卵的捕食能力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是对山楂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山楂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17P~(-0.4134)和E=0.0466P~(-0.1967)。2.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57.7575,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39.5887;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89.6953,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55.4759。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对二斑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两种捕食螨都对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二斑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20P~(-0.3285)和E=0.0654P~(-0.3235)。3.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各个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成螨的捕食量很少,无法拟合功能反应方程。加州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39.6629,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37.0619;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27.3125,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_h)为17.0224。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苹果全爪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响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496P~(-0.5436)和E=0.05135P~(-0.4355)4.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8种果园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室内叶片残毒法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进行了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肼酯、螺螨酯、吡蚜酮、噻虫嗪、氯虫本甲酰胺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均无明显毒杀作用;哒螨灵、虫酰肼、阿维菌素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有明显毒杀作用。叁种有毒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虫酰肼>哒螨灵,LC_(50)分别为:14.686mg/L,18.348mg/L,33.765mg/L;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哒螨灵>虫酰肼,LC_(50)分别为81.407mg/L,176.011mg/L,232.26mg/L,且巴氏新小绥螨对这叁种药剂的LC_(50)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中等风险性,虫酰肼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哒螨灵和虫酰肼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中风险性。5.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在北方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的一个月后,对照区的山楂叶螨数量开始回升,而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生防区的山楂叶螨数量持续为0,说明加州新小绥螨能够有效控制山楂叶螨,而且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对本土捕食螨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邵越[2](2019)在《温度和寄主龄期对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互作及控害潜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属半翅目粉虱科,全球广泛分布,是蔬菜、棉花等农作物及观赏性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目前,对烟粉虱的防治措施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大量农药的使用已经导致烟粉虱的抗药性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亟需使用生物防治等对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措施。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是烟粉虱寄生性天敌中最重要的两类天敌资源,其中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ati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被认为是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关系以及影响其竞争作用及控害效果的温度、龄期、寄主密度等因素开展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两种寄生蜂进行了研究:(1)温度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以及对寄主控害效果的影响评估。在20℃、27℃和32℃叁种温度条件下,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间竞争中均占据优势,后代羽化数量明显超过丽蚜小蜂,对丽蚜小蜂能造成较大的干扰作用。同时,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内竞争时也会对寄生率造成较大的干扰。而丽蚜小蜂的种内竞争干扰没有种间竞争影响大。在20℃较低温度条件下,两种寄生蜂的后代羽化数量和对烟粉虱的致死率都低于其他两个温度处理。但在实验条件下,寄生蜂单头处理及竞争存在时都能对烟粉虱有较好的致死效果。(2)寄主龄期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的影响。无竞争个体存在时,单头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低龄寄主寄生的后代数量要高于高龄若虫,而丽蚜小蜂的情况正相反,寄生高龄若虫后代数量高于寄生低龄处理。但是在两种蜂竞争时,无论是高龄还是低龄寄主若虫,最后的竞争结果都是海氏桨角蚜小蜂占优势,其后代羽化数量较多。(3)影响寄生蜂竞争的行为机制研究。通过观察两种寄生蜂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处理的行为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一部分已被寄生的若虫具有回避行为,表明该蜂有一定的寄主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寄生发生。而丽蚜小蜂对同种个体寄生过的若虫有一定比例的回避行为,但没有回避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可能该蜂不能识别后者已寄生的个体。同时,通过两种寄生蜂幼虫之间内竞争的研究发现,内竞争结果主要由寄生蜂种类决定,而温度和寄生先后顺序也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0℃条件下,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率总是显着高于丽蚜小蜂,而在27℃和32℃条件下,如果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先发生,后代羽化率高于丽蚜小蜂,如果丽蚜小蜂寄生先发生,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羽化率和丽蚜小蜂接近。(4)通过连续两年在温室大棚条件下比较两种寄生蜂竞争试验结果(夹叶笼空间微生境范围),也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田间竞争中仍处于优势地位,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4)
王峥[3](2018)在《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寄生反应、发育适合度及其控害潜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设施蔬菜种植的快速发展,温室害虫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桃蚜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温室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菜少脉蚜茧蜂(Diaeretiellarapae)和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为本地温室桃蚜的主要寄生蜂种。为了明确上述两种本地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进而评价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以期为以后吉林地区利用蚜茧蜂防治温室桃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探究了寄主日龄、蚜茧蜂日龄及温度对桃蚜的寄生能力的影响,计算了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功能反应方程,并编制了两种蚜茧蜂及桃蚜在25℃的生命表。以下5点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两种蚜茧蜂对不同日龄桃蚜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通过比较两种蚜茧蜂对不同龄期桃蚜的寄生反应可知:菜少脉蚜茧蜂偏好寄生低龄期寄主,其在1-3龄期桃蚜上的寄生数量显着高于4龄幼蚜和成虫,提供2龄期桃蚜时寄生量最大;烟蚜茧蜂偏好寄生2-3龄期寄主,该龄期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其他龄期,提供2龄期桃蚜时茧蜂寄生量最大。在同龄期寄主上,1龄菜少脉蚜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烟蚜茧蜂,2-3龄寄主上,烟蚜茧蜂寄生数量显着高于菜少脉蚜茧蜂;其他龄期无显着性差异。两种供试蚜茧蜂在寄主体内发育历期及羽化率均随寄主龄期升高显着降低,子代性比随寄主龄期升高而增加。2、母蜂日龄对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母蜂日龄对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母蜂日龄条件下,烟蚜茧蜂寄生数量均高于菜少脉蚜茧蜂;母蜂日龄不同时,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寄生数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当母蜂日龄为1-3d时,两种蚜茧蜂寄生数量均显着高于4-5日龄蚜茧蜂,且两种蚜茧蜂最大寄生数量均出现在2日龄母蜂。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发育历期均随母蜂日龄增加而降低,且同日龄母蜂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发育历期显着低于烟蚜茧蜂;不同母蜂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的子蜂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但同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羽化率均显着高于烟蚜茧蜂。3、温度对两种蚜茧蜂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通过研究两种蚜茧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寄生反应及发育适合度可知,温度对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及羽化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在35℃时,两种蚜茧蜂在室内条件下均不寄生桃蚜,15-30℃时,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5℃时寄生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烟蚜茧蜂寄生数量均显着高于菜少脉蚜茧蜂。25℃时两种蚜茧蜂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其他供试温度,而羽化率显着高于其他供试温度;而两种蚜茧蜂子代性比均随温度升高显着降低。4、两种本地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功能反应通过研究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对桃蚜的的功能反应可知,在试验条件下,两种蚜茧蜂的寄生数量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均能很好的拟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菜少脉蚜茧蜂的瞬时攻击率要小于烟蚜茧蜂,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的理论寄生上限分别为107.37头和91.05头。5、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评估在实验室条件下编制了桃蚜及两种蚜茧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R_0、r_m、λ和T分别为124.19、0.48、1.62、11.16和179.63、0.40、1.50、12.89。桃蚜的生命表参数分别为净生殖力56.28,内禀增长率0.37,周限增长率1.45,平均世代周期10.92d。两种蚜茧蜂的净生殖力、内禀增长率均显着高于桃蚜,表明两种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度高,种群增长速度也均优于桃蚜,因此,两种蚜茧蜂均对桃蚜表现出较好的控害潜能。通过比较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功能反应,结合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综合来看,菜少脉蚜茧蜂和烟蚜茧蜂对桃蚜均有较好的寄生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黄静[4](2016)在《育寄主对赤眼蜂质量的影响及赤眼蜂对黏虫控害潜能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蜂寄生前要对寄主进行适合性检验,在卵寄生蜂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寄生寄主的数量可以反映寄主-寄生蜂间的适合性。虽然一种赤眼蜂可以寄生多种寄主昆虫,但对同一种赤眼蜂而言,不同种寄主的适合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并影响繁育出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如个体大小、寄生能力等。同时,同一种寄主对不同种赤眼蜂的适合性也存在差异,不同寄主-赤眼蜂的组合产生的寄主适合性的差异影响赤眼蜂的质量,甚至寄生蜂或寄主的地理种群也会影响这种适合性,最终影响赤眼蜂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以及繁育寄主对赤眼蜂的适合度,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a(Stainton)卵、亚洲玉米螟卵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卵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及相关的影响因子,结果如下:(1)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48 h,3种蜂的抱卵量达到最大,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米蛾卵为寄主时,相同日龄的雌蜂以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多,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均显着高于同日龄的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当以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多,各日龄雌蜂的抱卵量均显着高于对应日龄的松毛虫赤眼蜂或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而当繁育寄主为黏虫卵时,各日龄雌蜂的抱卵量在3种赤眼蜂雌蜂之间无显着差异。(2)米蛾卵繁育的48和72 h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显着高于玉米螟卵和黏虫卵繁育的对应时间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着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和黏虫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以黏虫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雌蜂的抱卵量显着高于以米蛾卵和玉米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除了以黏虫卵繁育的72h的松毛虫赤眼蜂外,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3)考察了 3种赤眼蜂的总产卵量与寿命,发现用米蛾卵或者玉米螟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总产卵量显着多于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用两种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间总产卵量差异不显着,而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则相反。(4)繁育寄主为米蛾卵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显着长于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的寿命也有显着差异;玉米螟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寿命显着长于稻螟赤眼蜂,而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寿命之间差异不显着。以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显着长于以玉米螟卵繁育的赤眼蜂的寿命,而其他两种蜂的寿命在两种寄主之间差异不显着。(5)评价了 3种赤眼蜂对黏虫卵的控害潜能,发现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高,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低;稻螟赤眼蜂的发育时间最短;叁种赤眼蜂的性比为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差异显着;单卵羽化的松毛虫赤眼蜂量显着高于稻螟赤眼蜂量;3种赤眼蜂的羽化率均在95%以上,无显着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对黏虫卵的控害能力较好。寄主对赤眼蜂个体大小、抱卵量的影响和3种赤眼蜂对寄主的寄生结果与寄主的适合性有关。繁育寄主对赤眼蜂的个体大小、抱卵量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对田间利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陈鹏,王凤珍,李春成,王秀梅,阮长春[5](2015)在《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天敌与害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R0=725.850 5,内禀增长率rm=0.082 0,世代平均历期T=80.333 3 d,周限增长率K=1.085 4;豆蚜的生命表参数为R0=72.064 1,rm=0.183 1,T=23.370 0 d,K=1.200 9。异色瓢虫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1~4龄幼虫a值分别为1.121,1.325,0.840和1.189,Th值分别为0.060 2,0.395 0,0.011 1和0.006 25,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1,25.32,90.09,160.00头。成虫a=1.567,Th=0.007 88,Namax=126.90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异色瓢虫在豆蚜上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豆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内禀增长率rm的比较可知,异色瓢虫的rm(0.082 0)远小于豆蚜的rm(0.183 1),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跟随的"。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秀梅,陈鹏,臧连生,曲淑贤,阮长春[6](2014)在《基于生命表技术评价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控害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豆蚜及其寄生蜂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描述,组建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2种供试昆虫的生命表参数净生殖力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蚜和豆柄瘤蚜茧蜂的生命表参数R0、T、rm和λ分别为:72.136、23.370 d、0.183、1.201和150.925、10.607 d、0.473、1.605。其中豆柄瘤蚜茧蜂rm和R0值均明显大于豆蚜,且豆蚜繁殖1个世代豆柄瘤蚜茧蜂可以繁殖2个世代,表明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对豆蚜种群有较强的控制潜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文霞[7](2013)在《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控害行为特征及潜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寄主取食型(Host-feeding)寄生蜂是指雌蜂具有通过取食寄主组织或血淋巴从而造成寄主死亡或寄主质量下降的一类寄生蜂。卵育型寄(Synovigenic)生蜂是指雌蜂初羽化时卵巢内几乎没有或只有少量成熟卵子,雌蜂需通过取食获取满足其卵子发生和继续成熟的营养需求。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均为卵育型寄生蜂。寄生蜂的卵育型程度常用卵子发生指数(Ovigeny Index, OI)来表示,即雌蜂初羽化时体内的成熟卵量占雌蜂一生潜在繁殖力的比值。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因其控害行为特性(既可通过产卵寄生致死寄主,又可通过寄主取食致死寄主或降低寄主质量)和控害潜力(非寄生型致死)而倍受关注,并且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在面临寄主时存在“为了当前繁殖而寄生还是为了未来繁殖而取食”的行为权衡,而这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进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是我国乃至世界蔬菜潜叶蝇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因其分布广泛和温度适应范围宽和繁殖力强而具有重要的控害潜力,并且该寄生蜂是一种典型的寄主取食型抑性内寄生蜂。因此,研究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的控害行为特征和潜力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其控害潜力的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用两性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其控害能力,并同时与潜叶蝇的另一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进行了比较;然后系统地观察研究了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和控害行为模式(包括繁殖型致死和非繁殖型致死);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寄主取食的控害效应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寄生蜂取食和控害效应以及雌蜂生活史特征参数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比较研究了芙新姬小蜂雌蜂与潜蝇姬小蜂的卵子发生动态及补充非寄主营养条件下对2种雌蜂“寄主取食vs产卵寄生行为”的行为权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两性生命表评价芙新姬小蜂与同域性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控害效应由于破坏性寄主取食型寄生蜂不仅可以具有繁殖型致死(产卵寄生)控害效应,而且具有非繁殖型致死(寄主取食或寄主直接叮蛰)控害效应,为了全面评价该类寄生蜂的实际控害潜力,我们在室温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组建了芙新姬小蜂以及同域的另一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室内试验种群两性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雌蜂种间的幼虫期、雄蜂寿命无显着差异,但蛹期、总发育历期、产卵期、寄生致死数和非寄生致死数均有显着差异,表现为前者的蛹期和雌雄蜂非成熟期历期显着大;而后者的雌蜂寿命、雌蜂产卵前期、产卵期、寄生致死数和非寄生致死数均显着大。世代增殖潜力、世代总控害潜力均为潜蝇姬小蜂较大。两种寄生蜂均有较大的控害潜力,短期释放可优先考虑应用芙新姬小蜂,而长期释放可优先考虑潜蝇姬小蜂,也可考虑两种雌蜂联合释放应用。2.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控害行为模式破坏性寄主取食型寄生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寄生致死寄主,而且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寄主取食和寄主叮蛰)致死寄主,但很少系统观察和评价其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行为模式以及“产卵vs.取食”行为决策的影响因子。本试验在基于芙新姬小蜂雌蜂卵子发生和成熟规律的基础上,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秒表配合透视解剖镜的连续行为观察方法,分别连续观察测定了芙新姬小蜂初羽化处女蜂和具产卵取食经历的4日龄雌蜂在2h内对适龄寄主(2龄末-3龄初的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主处理行为及过程,尤其是细致记录和分析了雌蜂对寄主幼虫的致死行为方式和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包括:搜索、探测、梳理、产卵器插入(包含有产卵寄生、未寄生和取食前的产卵器插入)、取食和休息;雌蜂有取食寄主、产卵寄生寄主和既不取食也不寄生的寄主叮蛰的直接致死行为叁种致死寄主的方式,但3种致死方式的前一步均为产卵器插入行为。雌蜂的致死寄主方式在产卵器插入前就已经“决策”,寄主取食行为前的产卵器插入行为与寄生行为前的产卵器插入行为显着不同,表现为前者幅度大,后者幅度小。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比较分析认为,直接致死行为为不成功的寄生行为。具有高抱卵量的4日龄雌蜂的寄主处理效率显着高于初羽化雌蜂;2种处理下,雌蜂2h内平均寄生数、取食数、直接致死数和总致死数分别为9.0±0.75vs3.3±0.46、1.4±0.09vs1.3±0.12、2.6±0.48vs1.6±0.26、12.4±0.56vs6.2±0.54;雌蜂的寄主取食行为和产卵行为总体上为非同时发生型,但在抱卵量丰富时,也可取食和寄生同一头寄主幼虫,但一般不是在第一次遭遇寄主时即同时发生,而是雌蜂再次遭遇已寄生寄主后的取食或雌蜂再次遭遇已取食寄主后的寄生。雌蜂有一定的寄主识别能力,初羽化雌蜂再次遭遇已寄生寄主的拒绝率为26.7%,但4日龄再次遭遇寄主均未拒绝,这可能受寄主体内抱卵量的影响。3.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由于寄主取食型寄生蜂既可以取食寄主组织和血淋巴,也可取食非寄主食物如花蜜、蜜露等,而绝大部分寄生蜂雌蜂是不能原位合成用于卵子发生和成熟的脂类物质,芙新姬小蜂也是如此。因此,本试验比较芙新姬小蜂雌蜂成虫期的寄主取食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蜂蜜水)对其成虫生活史特性如寿命、繁殖力、致害方式等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补充非寄主食物对雌蜂取食和寄生权衡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对于仅提供清水,提供寄主幼虫的雌蜂通过取食寄主幼虫(2龄末-3龄初的美洲斑潜蝇幼虫)获得了能量物质和产卵物质,显着延长了寿命,增加了繁殖力、直接致死寄主数量和总致死寄主数量;2)在提供寄主的同时补充提供非寄主食物(10%蜂蜜水)则显着增加了雌蜂单雌日均繁殖力,降低日均寄主取食数,使雌蜂在―取食vs寄生‖权衡中显着更多地趋向产卵寄生;但补充蜂蜜水不改变雌蜂日均直接致死数量和日均总致死数;补充蜂蜜水通过显着延长雌蜂寿命来提高繁殖力、直接致死量和总致死量,但通过降低寄主取食数而显着提升雌蜂取食的寄主对寄生量、寄主直接致死力和寿命的贡献。芙新姬小蜂的的营养利用策略以及补充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控害效应的增效作用对该蜂的生物防治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4.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的寄生vs取食行为权衡的影响寄主取食型寄生蜂遭遇寄主时,面临“是为了当前繁殖而产卵还是为未来繁殖而取食”的行为权衡,由于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均为卵育型寄生蜂,因此,雌蜂的卵育型程度和卵子发生和成熟过程无疑影响雌蜂行为决策,但从卵子发生及寄生蜂内在营养状态探讨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寄生vs取食”行为权衡鲜有研究,因此本试验我们选取了两种卵育型程度不同的寄生蜂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详细观察测定了寄生蜂羽化前期提供寄主食物和补充提供非寄主食物(能量物质-葡萄糖)条件下的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情况。结果显示:1)在提供寄主和提供寄主+葡萄糖下,芙新姬小蜂总体上叁者的差异显着,但均为寄生致死显着最多,但提供寄主处理下的取食量和直接致死无显着差异,而补充非寄主营养,则直接致死显着大于寄主取食数;而潜蝇姬小蜂雌蜂对美洲斑潜蝇的致死效应均为取食<寄生<直接致死,叁者间均差异显着。2)从补充非寄主食物-葡萄糖对不同致死因子的影响来看,提供寄主+葡萄糖的处理相对提供寄主食物的处理,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取食量、寄生致死数显着降低,而直接致死数显着增加,但总致死数无显着差异;潜蝇姬小蜂雌蜂的取食数、寄生致死数、直接致死数和总致死数均显着降低。3)从物种间的寄主致死方式比较来看,两种处理方式下,芙新姬小蜂的寄主取食数、寄生数、总致死数显着大于潜蝇姬小蜂,但仅提供寄主食物时,潜蝇姬小蜂的直接致死数显着大于芙新姬小蜂,而提供寄主食物+非寄主食物时,潜蝇姬小蜂的直接致死数显着小于芙新姬小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张欣,李修炼,梁宗锁,李建军[8](2012)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大草蛉对黄精主要害虫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要中草药黄精Polygonattum sibiricium的主要害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研究对象,在5个温度(15℃、20℃、25℃、30℃及35℃)条件下,测定了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雌成虫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索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处理设置范围内,各温度下大草蛉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II功能反应模型。大草蛉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受温度及猎物密度影响显着。而在各温度处理间,以25℃下的瞬间攻击率最大为0.664,而猎物处理时间最短为0.025d。瞬间攻击率在高温及低温条件下均低于25℃。但猎物处理时间则呈显出相反的趋势。基于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计算的搜索效应表明,大草蛉对二斑叶螨的搜索效应在各温度处理内随猎物密度增加而线性上升,其中以25℃下的捕食效应最高,而在15℃下的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雌成虫作为一种捕食性天敌,对黄精上的二斑叶螨具有一定的控害潜能,并且其取食能力受环境温度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尹文兵[9](2012)在《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对黑肩绿盲蝽控害潜能和抗性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是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重要天敌。本实验从黑肩绿盲蝽F0开始,分别用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卵继代饲养黑肩绿盲蝽5代,得到黑肩绿盲蝽RNC和SNC F5种群,用吡虫啉的LCso值连续抗性诱导5代,得黑肩绿盲蝽诱导F5种群(Induction Fs)。观察RNC和SNC F5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功能反应和各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其酯酶(ES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初步探讨抗吡虫啉褐飞虱对黑肩绿盲蝽控害潜能和抗性发展的影响,取得结果如下:1、RNC和SNC F5种群卵、一龄、四和五龄若虫的历期均差异不显着,而SNC F5种群的二和叁龄若虫的历期分别为4.40和3.65d,显着长于RNC F5种群的3.20和3.10d,RNC F5种群的雌、雄虫历期分别为24.70和21.13d,显着长于SNC F5种群的17.50和15.70d。RNC和SNC F5种群全天均有羽化,羽化高峰在18pm至次日8am之间,羽化率分别为40.00%和37.78%;14至16pm间羽化率次之,分别为17.78%和22.23%。两个种群的日均产卵量、产卵期和卵孵化率都差异不显着。2、RNC和SNC F5种群对褐飞虱卵的捕食量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大,雌虫的捕食量较雄虫大。RNC F5种群一至四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量分别为2.55、3.82、6.78和8.62粒/d,显着高于SNC F5种群的2.21、2.88、6.12和7.40粒/d,两个种群的五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量相当,差异不显着。两个种群一至五龄若虫对褐飞虱初孵若虫的捕食量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大,RNC F5种群二至五龄若虫对褐飞虱初孵若虫的捕食量分别为0.14、0.19、0.35和0.51头/d,显着高于SNC F5种群的0、0.05、0.19和0.22头/d,两个种群的一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初孵若虫的捕食量相当,差异不显着。3、RNC和SNC F5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 Ⅱ圆盘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一定的限度。一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都没有显着差异。RNC F5种群二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日最大捕食量为5.60粒,显着高于SNC F5种群的4.51粒,对猎物处理所需时间为0.1791d,显着短于SNCF5种群的0.2224d,但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没有显着差异。RNC F5种群叁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日最大捕食量为11.52粒,显着高于SNC F5种群的10.47粒,对猎物处理所需时间为0.0876d,显着短于SNC F5种群的0.0958d,但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没有显着差异。RNC F5种群四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日最大捕食量为12.71粒,显着高于SNCF5种群的11.73粒,对猎物处理所需时间为0.0773d,显着短于SNC F5种群的0.0877d,但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没有显着差异。RNC F5种群五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日最大捕食量为13.88粒,显着高于SNC F5种群的12.31粒,对猎物处理所需时间为0.0722d,显着短于SNC F5种群的0.0814d,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显着比SNC F5种群小,分别为1.3884和2.1087。两个种群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瞬间攻击率和处理时间都没有显着差异。4、吡虫啉对黑肩绿盲蝽F0的LC50值为20.9631mg a.i.L-1,对RNC和SNC F5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22.1548和20.0414mga.i.L-1,诱导F5种群的LC50值为23.6475mg a.i.L-1,经吡虫啉诱导后的黑肩绿盲蝽F5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低,而SNC F5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高。5、经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饲养5代后,黑肩绿盲蝽RNC F5种群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与F0、SNC F5种群和吡虫啉诱导F5种群差异都不显着,分别为0.3175μmolmin-1mg-1和0.0166nmolmin-1mg-1.以DCNB为酶促反应底物时,RNC F5种群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为0.0116ΔOD min-1mg-1,显着高于F0种群,但与SNC F5种群和吡虫啉诱导F5种群没有显着差异。以CDNB为酶促反应底物时,RNC F5种群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为0.0018ΔOD min-1mg-1,显着高于F0和SNC F5种群,与吡虫啉诱导F5种群差异不显着。以CDNB为酶促反应底物时的酶活性明显比以DCNB为酶促反应底物时的低。(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5-01)
黄增玉,黄林茂,黄寿山[10](2011)在《两种猎物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对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小花蝽(半翅目:花蝽科)是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分别用米蛾卵和二斑叶螨饲养南方小花蝽,采用生命表与功能反应方法,探讨了两种猎物(米蛾卵、二斑叶螨)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评价了南方小花蝽应用前景。南方小花蝽取食米蛾卵的年龄特征生命表的参数如下:世代平均历期T=24.3500d,雌性比率P♀=0.5250,单雌平均产卵量FPF=37.2857头,种群趋势指数(I)=9.2118,周限增长率λ=1.0955,内禀增长率rm=0.0912。取食二斑叶螨的南方小花蝽能完成发育,雌雄可交配,但不能产卵。一龄若虫的存活率为81.19%,低于其它龄期的若虫存活率(89.5%以上)。从初孵若虫至成虫死亡,平均历期为19.3716d。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存活率为83.33%,而取食二斑叶螨的成虫存活率为59.68%;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平均历期(11.0633d)短于取食二斑叶螨的(13.8950d);然而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平均历期(9.9750d)明显长于取食二斑叶螨的(5.7297d)。表明米蛾卵能够满足南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可以用来室内饲养南方小花蝽,二斑叶螨室内不能单独用于饲养南方小花蝽。南方小花蝽成虫对二斑叶螨成螨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且处置时间Th=0.0108,瞬间攻击率a=0.8253,日最大捕食量Nam ax=92.59 d-1。南方小花蝽是二斑叶螨潜在的生物防治资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控害潜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属半翅目粉虱科,全球广泛分布,是蔬菜、棉花等农作物及观赏性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目前,对烟粉虱的防治措施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大量农药的使用已经导致烟粉虱的抗药性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亟需使用生物防治等对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措施。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是烟粉虱寄生性天敌中最重要的两类天敌资源,其中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ati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被认为是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关系以及影响其竞争作用及控害效果的温度、龄期、寄主密度等因素开展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两种寄生蜂进行了研究:(1)温度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以及对寄主控害效果的影响评估。在20℃、27℃和32℃叁种温度条件下,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间竞争中均占据优势,后代羽化数量明显超过丽蚜小蜂,对丽蚜小蜂能造成较大的干扰作用。同时,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种内竞争时也会对寄生率造成较大的干扰。而丽蚜小蜂的种内竞争干扰没有种间竞争影响大。在20℃较低温度条件下,两种寄生蜂的后代羽化数量和对烟粉虱的致死率都低于其他两个温度处理。但在实验条件下,寄生蜂单头处理及竞争存在时都能对烟粉虱有较好的致死效果。(2)寄主龄期对两种寄生蜂竞争互作的影响。无竞争个体存在时,单头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低龄寄主寄生的后代数量要高于高龄若虫,而丽蚜小蜂的情况正相反,寄生高龄若虫后代数量高于寄生低龄处理。但是在两种蜂竞争时,无论是高龄还是低龄寄主若虫,最后的竞争结果都是海氏桨角蚜小蜂占优势,其后代羽化数量较多。(3)影响寄生蜂竞争的行为机制研究。通过观察两种寄生蜂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处理的行为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一部分已被寄生的若虫具有回避行为,表明该蜂有一定的寄主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寄生发生。而丽蚜小蜂对同种个体寄生过的若虫有一定比例的回避行为,但没有回避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过的寄主,可能该蜂不能识别后者已寄生的个体。同时,通过两种寄生蜂幼虫之间内竞争的研究发现,内竞争结果主要由寄生蜂种类决定,而温度和寄生先后顺序也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0℃条件下,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率总是显着高于丽蚜小蜂,而在27℃和32℃条件下,如果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先发生,后代羽化率高于丽蚜小蜂,如果丽蚜小蜂寄生先发生,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羽化率和丽蚜小蜂接近。(4)通过连续两年在温室大棚条件下比较两种寄生蜂竞争试验结果(夹叶笼空间微生境范围),也发现海氏桨角蚜小蜂在田间竞争中仍处于优势地位,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害潜能论文参考文献
[1].黄婕.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邵越.温度和寄主龄期对两种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互作及控害潜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
[3].王峥.两种蚜茧蜂在桃蚜上寄生反应、发育适合度及其控害潜能评估[D].吉林农业大学.2018
[4].黄静.育寄主对赤眼蜂质量的影响及赤眼蜂对黏虫控害潜能的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6
[5].陈鹏,王凤珍,李春成,王秀梅,阮长春.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
[6].王秀梅,陈鹏,臧连生,曲淑贤,阮长春.基于生命表技术评价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控害潜能[J].植物保护学报.2014
[7].王文霞.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控害行为特征及潜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8].张欣,李修炼,梁宗锁,李建军.不同环境温度下大草蛉对黄精主要害虫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评估[J].环境昆虫学报.2012
[9].尹文兵.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对黑肩绿盲蝽控害潜能和抗性发展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
[10].黄增玉,黄林茂,黄寿山.两种猎物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对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J].生态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