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刘薇[1]2005年在《某些抗癌药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癌药物的性质及其与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对癌症的治疗和抗癌药物的合成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利用DNA 修饰电极结合各种现代电化学手段对抗癌药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本论文以紫草素、隐丹参酮和5-氟尿嘧啶叁种抗癌药物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论文的第二章,我们研究了紫草素的电化学基本性质,初步探讨了叁链DNA 修饰电极的制备,并利用该修饰电极研究紫草素与DNA 的相互作用,得出主要是紫草素的氢醌与DNA 的G、A 碱基间发生嵌插作用的结论。论文的第叁章详细研究了抗癌药物隐丹参酮在玻碳电极(GCE)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对其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及氧化还原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还对自组装DNA 修饰电极的制备和表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利用该电极研究了隐丹参酮与DNA 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的第四章利用各种现代电分析手段研究了5-FU 的电化学性质,研究了5-FU 与双链DNA 在玻碳电极上相互作用的伏安行为,比较了存在与不存在DNA条件下5-FU 的动力学参数,得出5-FU 与DNA 发生相互作用的结论。

曲松[2]2004年在《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抗癌药物在对癌症的治疗中日益重要。鉴于其固有的毒副作用,有必要建立一些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检测。另外,DNA是许多抗癌药物作用的首要靶分子。因此,研究DNA和抗癌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了解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而且对于人工合成DNA靶向抗癌药物分子的设计也很有意义。本论文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蝶呤和秋水仙碱的电化学行为以及6—巯基嘌呤与DNA的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为9.2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MTX在悬汞电极上有一对很明显的受吸附控制的氧化还原峰。示差脉冲伏安法(DPV)测得MTX还原峰峰电流与MTX浓度在5.0×10~(-8)mol/L~1.0×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0×10~(-9)mol/L。将该测定:方法用于注射用甲氨蝶呤中MTX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详细地研究了MTX在悬汞电极上的电极反应过程,推测了电极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TX的还原属于具有吸附性的准可逆过程,并伴随2个电子、2个氢离子参与电极反应。 2.研究了抗癌药物秋水仙碱(COLC)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循环伏安扫描发现,COLC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不可逆的氧化峰,峰电位为1.22V(vs SCE)。用差示脉冲伏安法测定,峰电流与COLC浓度在8.0×10~(-7)mol/L~1.0×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达1.0×10~(-7)mol/L。将之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秋水仙碱在玻碳电极上是一个两电子,两质子的不可逆氧化过程。 3.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6-MP)与DNA的相互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和DNA浓度的增加,6-MP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峰电位都发生了正移,同时峰电流逐渐降低。实验考察了6-MP与单链,双链DNA作用强弱的不同。结果表明:DNA与6-MP形成了非电活性的化合物,其结合比是1:1,结合常数是5.17×10~6。同时对DNA与6-MP电极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求取了电化学参数。最后,依据加入DNA后还原峰电流的降低还可以定量测定DNA。

王立萍[3]2007年在《抗癌中草药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药尤其抗癌中草药引起了许多制药机构的高度重视,因为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中草药对于药物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来源,而且中药的毒性比较低,很多没有副作用。据知,现在对中草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提纯、分离方面,在其性质及其抗癌机理的研究仍然很欠缺。本论文研究了抗癌中草药大黄素和芹菜素的电化学性质,建立了两种药物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并运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手段研究了抗癌中草药大黄素和芹菜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初步讨论了大黄素通过插入到DNA的双螺旋链中来抑制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芹菜素与DNA在该实验条件下不发生作用,显示了芹菜素低毒的特性。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研究了抗癌药物大黄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 7.2的NH_3-NH_4Cl(50%无水乙醇)缓冲溶液中,大黄素有叁个均受吸附控制的氧化和还原峰,还原峰的峰电位为-0.688V(P1),两个氧化峰的峰电位为-0.628V(P2)和-0.235V(P3)。其中P3峰的峰电流与大黄素的浓度在8.9×10~(-8)M~7.8×10~(-6)M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8×10~(-9)M,对叁黄片实际样品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不用预分离其它蒽醌类化合物,结果令人满意。2.利用多种电化学手段研究了抗癌中草药芹菜素在B-R(50%无水乙醇,pH 9.0)缓冲底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图谱表明其电极过程是一扩散控制为主的氧化反应,呈现了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峰。文章分别运用Laviron理论计算了芹菜素在玻碳电极上的动力学参数,并以该氧化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芹菜素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所选实验条件下,芹菜素浓度在5.0×10~(-6)M~9.0×10~(-5)M范围内与峰电流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5×10~(-6)M,并对密蒙花实际样品的芹菜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并用差示脉冲伏安法和紫外可见方法研究了芹菜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芹菜素与DNA不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显示了芹菜素低毒的一面。3.在pH 5.5,0.05 mol/LNH_4Cl-HCl(50%无水乙醇)缓冲溶液中,利用差示脉冲技术在裸玻碳电极和DNA修饰电极上研究了抗癌中草药大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DNA的加入,大黄素的峰电位发生了明显正移且峰电流降低,同时紫外可见光谱也表现出其440nm的吸怛光度值降低,最大吸收红移,而且在400nm和475nm处出现两个等吸收点,所有这些表明大黄素以其接近平面的结构插入到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从而抑制DNA的合成,达到抗肿瘤效果。另外,在最优化条件下,大黄素峰电流的降低与DN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以此进行了DNA样品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刘杰[4]2008年在《新一代蒽醌类抗癌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本章综述了蒽醌类抗癌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毒副作用。简单介绍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电化学分析方法在蒽醌类抗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二章:本章采用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盐酸阿霉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盐酸阿霉素在玻碳电极表面有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利用盐酸阿霉素在玻碳电极上的这一性质建立了盐酸阿霉素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盐酸阿霉素的质量监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盐酸阿霉素的峰电流性质,发现电极反应属于准可逆吸附过程。第叁章:本章主要介绍了盐酸柔红霉素在银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同时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盐酸柔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柔红霉素在0.1 mol·L~(-1)Na_2SO_4溶液和pH 8.5 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组成的底液中有一灵敏的还原峰,而牛血清白蛋白在此扫描范围内无峰,当牛血清白蛋白加入盐酸柔红霉素溶液中时,盐酸柔红霉素的还原峰电流下降,该还原峰电流的下降值与牛血清白蛋白加入量呈线性关系,同时测定了盐酸柔红霉素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经计算可得,二者形成了1:1的复合物。第四章:本文采用荧光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盐酸阿霉素(ADM)的荧光特性以及它与DNA的相互作用。并用荧光法考查了Cu~(2+),Zn~(2+),Mg~(2+)叁种金属离子对ADM和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董艳敏[5]2010年在《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厚朴酚、甲氨蝶呤、氨鲁米特、亚叶酸钙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生物大分子DNA的相互作用。利用层层自组装、电位沉积法等技术制备了不同的修饰电极,考察了介质种类及浓度、pH值,扫描速度对抗癌药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差分脉冲法、计时电量法等电化学技术得到抗癌药物的动力学参数。研究了抗癌药物与DNA分子相互作用方式,计算得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通过光谱法进行了验证。1.用玻碳电极研究了厚朴酚的电化学行为,在0.1M PBS( pH 7.0)溶液里厚朴酚于0.449V处产生一氧化峰,其电化学氧化过程为一电子一质子完全不可逆过程,电子转移系数(α)为0.441±0.001。在100-450 mV/s扫描速度范围内厚朴酚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受表面控制,而在高扫速600-950 mV/s时电极反应是扩散控制过程,相应的电化学速率常数(ks)为0.0760±0.0001 s~(-1)。扩散系数(D)和表面吸附量(Γ)分别是(3.76±0.01)×10~(-7) cm~2/s和(2.98±0.01)×10~(-10) mol/cm~2。电化学方法与光谱法研究厚朴酚与DNA相互作用表明,厚朴酚与DNA以方式相结合,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14×10~5 M~(-1)和0.973。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厚朴酚的测定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4.50×10~(-8)-1.70×10~(-7)M和3.00×10~(-6) M-1.80×10~(-5) M,检测限(S/N=3)为1.50×10~(-9) M。2.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DNA/CS)_6/PGE电极,以亚甲基蓝作为电化学探针,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的方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甲氨蝶呤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40-200mV/s的扫速范围内,电极反应属于表面控制过程,而当增大扫描速度,甲氨蝶呤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质子转移数与电子转移数之比为m/n=0.483。甲氨蝶呤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甲氨蝶呤与DNA分子以插入模式为主,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6.31×10~5 M~(-1)和1.86。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得到的结果与电化学方法相同。建立了测定甲氨蝶呤的方法,其检测限为5.0×10~(-9) M。3.制备了介孔材料SBA15修饰碳糊电极,循环伏安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氨鲁米特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氨鲁米特在0.078V和0.257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在0.791V处有一个单独的氧化峰。说明氨鲁米特的电化学行为是一个多峰的不可逆过程。在20-150 mV/s的扫描范围内,氨鲁米特在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为表面控制,而在200-600 mV/s的扫速范围内,电极反应是扩散控制过程,相应的电化学速率常数为2.41±0.01 s~(-1),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D为2.12×10~(-3)cm~2/s,表面浓度为(5.87±0.01)×10~(-11) mol/cm~2。氨鲁米特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氨鲁米特与DNA以插入模式相结合,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β=2.41×10~5 M~(-1)和m=1.69。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氨鲁米特的测定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4.30×10~(-7) M-8.60×10~(-6)M和9.60×10~(-6) M-1.08×10~(-4) M,检测限(S/N=3)为4.62×10~(-9) M。4.利用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Nafion/Au/GCE电极,用循环伏安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亚叶酸钙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亚叶酸钙在0.570V有一个氧化峰,其电化学氧化是一个完全不可逆的过程,电子数转移与质子转移数之比n:m=2:3。在20-180 mV/s的低扫描速度范围内,亚叶酸钙的电化学反应受表面控制,电化学速率常数ks=0.516±0.001 s~(-1)。在200-600 mV/s的扫描速度的范围,电化学反应为扩散控制。亚叶酸钙在Nafion/Au/GCE表面的扩散系数和电极表面吸附量分别为(2.44±0.01)×10~(-5) cm~2/s和(3.03±0.01)×10~(-10) mol/cm~2。亚叶酸钙与D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亚叶酸钙与DNA以静电力结合,结合常数β和结合位点数m分别为4.89×10~5 M-1和1.83。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测定亚叶酸钙的方法,线性范围是6.42×10~(-6)M-1.18×10~(-5)M,检测限为2.04×10~(-8) M。

卓琳[6]2004年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对DNA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DNA是大多数抗癌,抗病毒试剂在体内的主要靶向分子。而所有细胞和病毒中都含有DNA。DNA在生物遗传中具有特殊功能,能否行使正常的遗传功能依赖与其他分子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小分子物质,特别是一些药物分子,与DNA的作用,影响到DNA的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改变了DNA的转译和复制。因此,研究小分子物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们对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了解,并且对一些致癌化合物的致癌机理,抗癌药物的药理和毒性,以及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医药研究中,DNA与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对阐述一些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及致癌物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指导人工核酸的合成及DNA高级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很多方法应用于实验室研究DNA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比如:凝胶电泳分析,核磁共振,DNA足印分析,荧光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以及黏度分析等。然而这些方法是不连续的而且需要各种标记方法,既浪费时间又容易造成分析物的浪费,这些缺点限制了用这些方法来大规模的筛选药物。但电化学在特殊药物的检测中有快速、简单、低消耗量和检测准确的优点。所以近几年来,用电化学方法来研究抗癌药物或其他DNA-靶向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基于上述事实和观点,本文中首先对近年来人们关于药物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然后研究了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槲皮素自组装修饰金电极对多巴胺的催化氧化作用。具体叙述如下: 第一部分:综述 本部分主要综述了DNA的电化学研究进展,包括:DNA的基本电化学行为,DNA的电化学分析,DNA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DNA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确立了课题的立论依据,阐述了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在药物筛选和生物分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少,因此我们主要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在DNA修饰电极上和硕士学位论文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溶液中生物类黄酮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榭皮素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的作用 棚皮素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棚皮素具有抗炎、抗过敏、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氧化、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最近几年来,DNA传感器即DNA修饰电极的应用引起国内,国际上的广泛兴趣。它不仅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而且能对许多重要的物质(包括污染物、致癌物、药物)进行分子识别,还能用于DNA与其他小分子的作用研究。其研究价值在于:建立一些物质快速灵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探讨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用DNA修饰电极研究与小分子的作用的特点是简单、快速和节约试剂(DNA)。 本部分是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即DNA修饰电极研究了棚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对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一种表面电化学研究药物分子与DNA作用的新方法,以期可以对榭皮素的药物学性质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有所帮助。结果表明,懈皮素在dsDNA修饰玻碳电极上有较强烈的吸附,而且可以和DNA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模式是静电吸附。通过计时库仑法得到了榭皮素与DNA作用的表面键合常数(K)为(3 .8肚0.3)只1了M’,键合位点数为1 CbP)等信息。得到懈皮素氧化形式在修饰电极上的脱附速率常数为1.8X一。一Zmin一l。第叁部分:棚皮素合销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棚皮素和金属离子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被证明具有抗菌剂的性质和抗肿瘤的活性,它们还可以用于金属离子的光谱分析。一旦稀土元素与配体配合后,不仅可以降低其毒性还可以增加其生理活性。研究棚皮素合铺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研究棚皮素和稀土元素的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设计合理药物和进一步了解抗癌药物与DNA的作用机理有所帮助。 在这部分我们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棚皮素合铺配合物的形成;用表面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在dsDNA修饰玻碳电极上有吸附,而且可以和dsDNA发生相互作用,其作用模式是静电吸附和嵌入混合模式。根据双阶跃计时库仑法得到了配合物在dsDNA修饰电极上的饱和覆盖量以及配合物与dsDNA作用的键合位点数为2研究生:卓琳专业:分析化学指导教师:康敬万教授、卢小泉教授硕士学位论文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bP)等信息。结果还表明配合物的还原形式在DNA修饰电极上与DNA的键合能力比其氧化形式与DNA的键合能力强约3 .57倍,说明配合物与dsDNA的可以发生强烈作用。 通过本部分与上一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得到榭皮素合铺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能力大于棚皮素本身与DNA相互作用的能力,即与稀土元素配合后,棚皮素的药效会更强。第四部分:芦丁合销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

刘爱荣[7]2012年在《抗癌活性芳基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水溶性芳基钌配合物具有选择性高、毒性低及优良的抗癌活性,目前成为有机金属抗癌试剂的研究热点。抗癌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认识DNA特异性序列识别和新药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叁种单齿芳基钌配合物和一种双齿芳基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并采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探讨了单齿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成了两种芳基钌配合物{[Ru(Cym)Cl_2]_2(TMP)}和[Ru(cym)(DMSO)Cl_2](Cym=Cymene,DMSO=dimethyl sulfoxide,TMP=2,3,5,6-Tetramethylpyrazine),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四种芳基钌配合物{[Ru(Cym)Cl_2]_2(TMP)}、[Ru(Cym)(DMSO)Cl_2]、[Ru(Cym)(DMAP)Cl_2]、{[Ru(Cym)(en)Cl]PF_6}(DMAP=4-dimethylaminopyridine,en=Ethylenediamine)的电化学行为。求得了电极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包括电子转移数,电子转移系数,电极反应速率常数,扩散系数等。双齿配合物{[Ru(Cym)(en)Cl]PF_6}在玻碳电极表面只有一步不可逆的还原过程,为RuII还原成RuI。叁种单齿芳基钌配合物均有一步还原,但是氧化过程有一至叁步不等,氧化还原均为RuII和RuIII之间的转化。叁种单齿芳基钌配合物氧化过程的区别是由配合物的水解引起的,而配位基团的空间位阻会影响钌配合物的水解反应的发生及水解的程度。3、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叁种单齿芳基钌配合物{[Ru(Cym)Cl_2]_2}(TMP)、[Ru(cym)(DMSO)Cl_2]、[Ru(Cym)(DMAP)Cl_2]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叁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方式均为静电作用,RuIII、RuII与DNA的结合程度相当;DNA的存在使得RuIII/RuII电对电子转移过程的可逆性变差,并加速RuIII配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吸附。通过计算求出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其中Ru(Cym)(DMSO)Cl_2由于其水解产物的电负性和空间位阻最小,因此与DNA磷酸基骨架的结合能力最强,结合常数最大。

陈仪娜[8]2007年在《DNA与生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对DNA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DNA是大多数抗癌,抗病毒试剂在体内的主要靶向分子,而所有细胞和病毒中都含有DNA,DNA在生物遗传中具有特殊功能,能否行使正常的遗传功能依赖于与其他分子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小分子物质与DNA的作用,会影响到DNA的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改变DNA的转录和复制。因此,研究小分子物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们对DNA与小分子物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了解,并且对一些致癌化合物的致癌机理,抗癌药物的药理和毒性,以及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医药研究中,DNA与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对阐述一些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及致癌物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指导人工核酸的合成及DNA高级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很多方法应用于实验室研究DNA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比如:凝胶电泳分析,核磁共振,电化学分析、DNA足印分析,荧光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以及黏度分析等。基于上述事实和观点,本文中首先对近年来人们关于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和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然后研究了槲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对灿烂甲酚蓝的电子转移机理和灿烂甲酚蓝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叙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DNA的电化学研究已经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本部分主要综述了DNA的电化学研究进展,DNA与其他靶向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DNA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包括修饰电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确立了课题的立论依据,阐述了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在生物分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二部分:DNA与槲皮素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采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即用DNA修饰电极来研究槲皮素与DNA在微观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力图从分子水平探讨槲皮素与DNA的作用方式。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对其作用模式进行了验证,证实槲皮素与DNA以嵌插方式相结合,并且得到了氧化还原探针在膜上的电荷转移速率常数。第叁部分:灿烂甲酚蓝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BCB在裸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BCB有两对很好的氧化还原峰,并且推断出,BCB在裸玻碳电极上是两个一电子一质子氧化还原过程。此外,借助循环伏安法、SECM法、EIS法、紫外可见光谱法以及黏度法研究了DNA与BCB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带正电的BCB与带负电的DNA磷酸基团以静电模式结合,键合常数为2.97×10~4 M~(-1)。

接贵芬[9]2005年在《铜、钴、镍金属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机理的电化学及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它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及生物体内,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等生命过程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在许多生命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小分子特别是过渡金属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和分子识别特性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常小分子与DNA作用有叁种结合方式:嵌插作用、沟结合和静电作用。 (1) 合成了以四氮大环为配体的铜(Ⅱ)、钴(Ⅱ)、镍(Ⅱ)金属配合物,培养了单晶。通过晶体结构测定及红外(IR)测定,确定了四氮大环铜、四氮大环钴、四氮大环镍配合物的结构。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光谱法研究了这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确定了反应的条件、作用方式,测定了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结果表明,四氮大环的铜、钴、镍配合物的分子式分别是Cu(C_(16)H_(32)N_4)I_2·2H_2O、Co(C_(16)H_(32)N_4)·(CH)3COO)_2·I_3和Ni(C_(16)H_(32)N_4)·I_2。叁种配合物与DNA作用后,配合物的伏安曲线峰电流均减小,式电位均负移;DNA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呈明显的减色效应,证明叁种配合物和DNA作用的方式均为静电作用,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分别为1.02×10~4L·mol~(-1)、3.92×10~3L·mol~(-1)和3.64×10~2L·mol~(-1)。 (2) 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光谱法研究了两种以席夫碱为配体的铜(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确定了反应的条件、作用方式,测定了结合比和结合常数。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和DNA作用的方式均为静电作用,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分别为2.72×10~4L·mol~(-1)和7.45×10~4L·mol~(-1)。

牛淑妍[10]2005年在《铜、钴、镍、锰电活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它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及转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基因表达的基础。DNA作为目标分子用于识别在抑制细胞功能紊乱和治疗某些疾病中的天然和人工分子,这在无机生物化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小分子特别是过渡金属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和分子识别特性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常小分子与DNA作用有叁种结合方式:嵌插作用、沟结合和静电作用。在这叁种方式中,嵌插作用是最强的一种,因为嵌插分子的平面插入芳香杂环和DNA的碱基对之间。对于小分子来说,分子的哪一部分插入DNA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将为设计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的疾病诊断和化疗药物提供有用信息。同时为DNA电化学传感器中新型杂交指示剂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本论文对以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二碘化氢、咪唑、邻菲咯啉为配体,以Cu(Ⅱ)、Co(Ⅱ)、Ni(Ⅱ)、Mn(Ⅱ)等为中心离子的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合成,设计合成了叁种结构类型共9个金属配合物,通过晶体结构测定及部分化合物的红外(IR)、元素分析(EA)、热重(TG)测定,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电化学和光谱的方法研究了这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确定了反应的条件,作用方式,测定了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并分别以[Co(phen)_2(Cl)(H_2O)]Cl和[Mn(Im)_6](teph)·2H_2O为杂交指示剂制备了巯基自组装修饰金电极DNA电化学传感器和共价键合DNA修饰玻碳电极DNA电化学传感器。 (1) 设计合成了四氮大环铜、四氮大环钴和四氮大环镍叁种新化合物,通过晶体结构测定及部分化合物的红外(IR)、元素分析(EA)、热重(TG)测定,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电化学和光谱的方法研究了这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叁种配合物分子式分别为Cu(C_(16)H_(32)N_4)I_2·2H_2O、

参考文献:

[1]. 某些抗癌药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刘薇. 福州大学. 2005

[2]. 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 曲松. 郑州大学. 2004

[3]. 抗癌中草药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 王立萍. 郑州大学. 2007

[4]. 新一代蒽醌类抗癌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D]. 刘杰. 山西大学. 2008

[5]. 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 董艳敏. 济南大学. 2010

[6].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卓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7]. 抗癌活性芳基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D]. 刘爱荣. 温州大学. 2012

[8]. DNA与生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 陈仪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9]. 铜、钴、镍金属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机理的电化学及光谱研究[D]. 接贵芬. 青岛科技大学. 2005

[10]. 铜、钴、镍、锰电活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D]. 牛淑妍.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抗癌药物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