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色谱论文_吕海霞,黄梦芹,吴家钰,王勇,施超欧

导读:本文包含了置换色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疏水,同位素,电荷,诱导,碘酸,环糊精。

置换色谱论文文献综述

吕海霞,黄梦芹,吴家钰,王勇,施超欧[1](2019)在《离子置换色谱法测定亚氯酸钠纯度及其杂质阴离子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常规的抑制型离子色谱仪为基础,在抑制器之后和紫外检测器之前,依次串联两根自制的离子置换柱,第一根为Li+型阳离子置换柱,第二根为IO3-型阴离子置换柱。IC测定中用Dionex IonPac AS18阴离子交换柱为分离柱,以30m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为流动相。在测定亚氯酸钠的纯度及其杂质阴离子含量时,样品溶液(0.100 0g样品溶于水中,定容至50.0mL,分取部分溶液定量稀释100倍)在经过离子置换柱的过程中,亚氯酸根及其他待测阴离子均被定量地置换成同一的碘酸根离子,并通过紫外检测器,在波长210nm处予以测定。结果表明:亚氯酸根及其他4种杂质离子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在6.09~19.66μg·L~(-1)之间。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6.0%~101%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1%~3.0%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9年01期)

姚鹏[2](2016)在《环糊精置换色谱及其在抗体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目前最具产业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其种类和销售额正逐年增高。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通过改进现有的色谱技术方法,提高抗体产品的分离效率是目前生物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针对常规疏水色谱和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苛性条件,导致分离能力和经济性偏低,不利于规模化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分子置换洗脱模式的疏水色谱方法。该技术原理借助环糊精与疏水配基的包结作用置换洗脱疏水结合蛋白,从而能够保证整个色谱过程在生理条件下进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混合模式层析(MEP-HCIC)的置换洗脱方法:通过分子对接方法评估了不同类型环糊精(α-,β-,γ-,及羟丙基-β-环糊精)与4-巯基乙基吡啶(MEP色谱配基)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合实际实验验证发现β-环糊精对MEP结合的人免疫球蛋白G(IgG)具有最理想的置换洗脱效果。生理溶液条件下,15mM β-环糊精可有效洗脱目的蛋白,回收率达到87%,洗脱效果受溶液pH值和盐浓度影响不显着。该方法从血清中分离IgG与酸洗脱纯度相当,首次实现了中性条件下抗体产品的有效洗脱。(2)基于环糊精置换洗脱的非盐依赖型疏水色谱方法: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出p-环糊精与苯甲酸之间的结合常数为4.1×10。M-1,论证了其从苯基疏水介质上置换洗脱的可行性。制备了不同配基密度的苯基疏水介质,并测定其对人IgG的动态吸附量,发现经特殊密度优化,可实现生理溶液条件下疏水介质对人IgG的非盐依赖型吸附,同时,p-环糊精置换洗脱效率也与配基密度相关。综合以上因素,确定62 μmol/mL为最适配基密度。最终,采用p-环糊精洗脱液能够从复杂体系(人血清)中有效分离人IgG,且该疏水分离体系可实现从上样到洗脱都在生理溶液条件下完成。(3)环糊精置换色谱方法的拓展应用:在传统混合模式配基和苯基疏水配基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更大范围评估了环糊精-疏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色谱效果,以期筛选新配基,拓展超分子置换色谱方法的应用。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了β-环糊精与一系列疏水性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备疏水介质,以IgG为模式蛋白,对其进行动力学与热力学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以布洛芬为功能基的疏水介质对IgG有很高的吸附载量,通过环糊精洗脱能够实现90%的蛋白回收,具有应用于抗体分离的潜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扩展了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和疏水色谱作为经济型色谱在抗体分离领域的应用。首次实现非盐依赖的疏水色谱方法,提出并建立了超分子置换色谱的技术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新型疏水配基的筛选策略。(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郭涛[3](2014)在《置换色谱法分离纯化大豆磷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置换色谱法分离纯化了大豆磷脂,研究表明: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置换剂选择10%乙醇胺、流速0.5 mL/min、上样量为110 mg,在此置换条件下,获得的PE、PC、PI含量可进一步富集,分别为从52.9%、8.7%、30%增长至78.8%、45.3%、84%,其回收率分别为48.4%、81.6%、65.9%。(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4年04期)

邓潇君,罗德礼,秦城,杨菀,黄国强[4](2013)在《色谱柱温度对前沿置换色谱法氢同位素分离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沿置换色谱法具有操作过程简单,系统氚滞留量小以及易于规模化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氢同位素分离方法。前期设计、建立了一种采用载钯氧化铝(Pd-Al_2O_3)作分离材料的前沿置换色谱氢同位素分离系统,并且实验验证了其分离氢同位素混合气体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成为(5±0.1)%H_2-(5±0.1)%D_2-(90±0.1)%Ar的原料气研究了色谱柱温度对前沿置换色谱法氢同位素分离效果的影响。在15mL(NTP)/min流量下,对303K、273K、263K、253K、213K下的氢同位素分离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气组成与流量一定时,色谱柱温度越低氘富集因子越大,303K到273K富集因子从1.5增大到65,213K时氘富集因子为180;氘回收率也随温度降低而提高(303K除外);273K及以下温度时,氘回收率都高于42%,产品氘丰度都高于98%,213K时最大产品氘丰度为99.8%。(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期刊2013-09-11)

石智聪[5](2012)在《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辅助离子交换置换色谱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洗脱色谱相比置换色谱具有分辨率高、处理量大等优点,但其机理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生物分离领域的应用。已有学者从宏观角度研究了置换色谱中动力学对等速置换列的影响,但对其微观过程研究较少。目前在置换色谱的微观研究上仍存在挑战。本研究主要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CLSM)这一有效的微观实验手段研究了双组份体系在Q Sepharose HP上的置换分离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两种内源荧光蛋白为模型蛋白,糖精钠为置换剂,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和置换剂浓度下置换剂对单组份及双组份体系的置换分离。单组份的置换色谱实验表明在140mmol/L NaCl和120mmol/L NaCl条件下,均能实现糖精钠对两种蛋白质的置换,糖精钠对双组份的置换分离则只能在120mmol/L NaCl条件下进行,在140mmol/L NaCl条件下无法实现对双组份的置换分离,此时流出液中两种蛋白质的区带重迭较严重,表明置换剂的诱导盐梯度效应对等速置换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CLSM实验从粒子尺度揭示出置换剂的加入会在介质内部产生诱导盐梯度效应。140mmol/L NaCl条件的下CLSM实验显示在置换的初始阶段,两种蛋白质荧光减弱速率相同,表明糖精钠对这两种蛋白质的置换能力相同。在置换后期,RFP荧光减弱速率下降,当使用低浓度置换剂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同单组份体系相比,双组份的置换过程存在延滞期,主要表现在对eGFP置换过程的延迟,表明蛋白质的共同吸附对等速置换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6-01)

蔚勇军,石岩,常元庆,熊义富,敬文勇[6](2011)在《多钯柱热置换色谱法分离氢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钯柱热置换色谱法建立了一套氢同位素分离的实验装置,研究了钯柱活化时间、原料气的组成及高丰气体的提取比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钯柱在500~550℃活化3h,分离温度选定250℃,升温速率10℃/min,在适中的提取比例下,高丰气体可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该系统能快速地将产品气中氕的体积分数降到1.0%以下。(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1年05期)

赵国凤[7](2010)在《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方法学建立和置换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置换色谱是一种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色谱分离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一种与固定相亲和力强于所有目标溶质的物质(置换剂)将吸附在色谱柱上的目标溶质置换下来,从而实现分离。但是,由于在机理和应用方面的一些困难,目前置换色谱在生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以置换色谱为核心,针对限制其发展应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置换色谱在生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提出了“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这一新型分离方法,以解决传统置换色谱中色谱柱再生困难的问题。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采用具有适当解离性质的疏水性分子作为固定相配基,吸附和置换过程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进行。置换完成后调节pH值使配基和置换剂带上同种电荷而产生静电排斥,从而使置换剂洗脱而实现色谱柱的再生。采用氯化苄乙氧铵作为置换剂,疏水电荷诱导介质MEP Hypercel作为固定相,在pH 5.0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溶菌酶和α-胰凝乳蛋白酶原A的分离,其收率和纯度与其他形式的置换色谱相当。利用低pH值下置换剂和配基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实现了色谱柱的高效再生,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再生方法。针对置换色谱中置换剂选择困难这一问题,本文开发了置换剂-固定化配基对接的方法进行置换剂的虚拟筛选。采用文献中阳离子置换剂、阴离子置换剂和疏水置换剂的实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Spearman排序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表明该方法用于置换剂筛选是可行的。以新型疏水电荷诱导介质5-Aminoindole Superose为目标介质,采用该方法从1000余种现有化合物中筛选出了多种置换剂,这些置换剂均未见文献报道。置换色谱实验表明,筛选出的置换剂具有良好的置换性能。置换色谱的微观机理对其过程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置换色谱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蛋白和具有适当荧光性能的置换剂实现了置换色谱过程的可视化观察。结果表明,置换色谱中,小分子置换剂的传质速率较快,而蛋白脱附过程则是置换过程的限速步骤。这些结论对置换色谱的过程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吴瑕[8](2010)在《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中吸附和置换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HCIDC)将置换操作模式应用于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在抗体分离纯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过程和机理不明,影响其工业化应用。本文利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HCIDC的微观动态过程,考察其影响因素并解析其作用机理。首先通过均匀排布球形粒子的正六边形平板模拟色谱基质,其上偶联配基5-氨基吲哚。采用连接配基的两平行平板模拟色谱孔道,以溶菌酶为目标溶质,选取叁丁基四癸基氯化磷(TC)、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CC)和苄索氯铵(BC)为置换剂,按照Martini粗粒化力场的简化原则分别构建其粗粒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色谱孔道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吸附和置换过程中溶菌酶、配基以及置换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接触位点和能量,研究溶菌酶的构象变化过程、溶菌酶初始构象及配基密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置换剂种类及浓度对置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发生前,溶菌酶不断调整自身构象及方位以便与配基形成最低能量接触;吸附过程中,溶菌酶处于天然态—部分展开态的动态变化中,并以疏水相互作用与配基结合,其中129号残基LEU是关键吸附残基。高配基密度时,溶菌酶的吸附较强,但自身构象变化也较明显。置换过程中,置换剂与配基的疏水相互作用强于溶菌酶,且存在聚集—分散的动态平衡,可推动溶菌酶在基质平面上移动。置换剂BC属于化学选择性置换剂,而TC置换效果优于CC。高浓度置换剂的置换效果较好,而高配基密度可能会造成置换剂与配基结合过于牢固而难以洗脱。该研究初步阐释了HCIDC的分子机理以及配基密度、置换剂种类和浓度对色谱分离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指导色谱过程优化以及配基和置换剂的理性设计。(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邓潇君,罗德礼,钱晓静[9](2010)在《用于氢同位素分离的置换色谱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置换色谱法是一种较有优势的氢同位素分离方法,而分离材料的性能是决定置换色谱法分离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研究的置换色谱分离材料包括钯材料和很多非钯材料。钯虽然价格昂贵,但由于其出色的分离性能而难以用廉价金属或合金来替代。本文简要介绍了置换色谱法分离氢同位素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几种置换色谱含钯分离材料(纯钯、载钯硅藻土、载钯氧化铝、钯铂合金等)的性能,初步分析了置换色谱分离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同位素》期刊2010年01期)

叶小球,桑革,彭丽霞,秦城[10](2008)在《双钯柱自置换色谱法浓缩氘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钯柱自置换色谱法建立了1套氘浓缩实验装置。研究并讨论了该装置对氘的富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氘丰度为2.0%和5.0%的样品经富集后,最大氘丰度分别达到31.6%和67.3%。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宜对低氘丰度的氢同位素气体进行有效富集。(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8年08期)

置换色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目前最具产业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其种类和销售额正逐年增高。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通过改进现有的色谱技术方法,提高抗体产品的分离效率是目前生物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针对常规疏水色谱和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苛性条件,导致分离能力和经济性偏低,不利于规模化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分子置换洗脱模式的疏水色谱方法。该技术原理借助环糊精与疏水配基的包结作用置换洗脱疏水结合蛋白,从而能够保证整个色谱过程在生理条件下进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混合模式层析(MEP-HCIC)的置换洗脱方法:通过分子对接方法评估了不同类型环糊精(α-,β-,γ-,及羟丙基-β-环糊精)与4-巯基乙基吡啶(MEP色谱配基)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合实际实验验证发现β-环糊精对MEP结合的人免疫球蛋白G(IgG)具有最理想的置换洗脱效果。生理溶液条件下,15mM β-环糊精可有效洗脱目的蛋白,回收率达到87%,洗脱效果受溶液pH值和盐浓度影响不显着。该方法从血清中分离IgG与酸洗脱纯度相当,首次实现了中性条件下抗体产品的有效洗脱。(2)基于环糊精置换洗脱的非盐依赖型疏水色谱方法: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出p-环糊精与苯甲酸之间的结合常数为4.1×10。M-1,论证了其从苯基疏水介质上置换洗脱的可行性。制备了不同配基密度的苯基疏水介质,并测定其对人IgG的动态吸附量,发现经特殊密度优化,可实现生理溶液条件下疏水介质对人IgG的非盐依赖型吸附,同时,p-环糊精置换洗脱效率也与配基密度相关。综合以上因素,确定62 μmol/mL为最适配基密度。最终,采用p-环糊精洗脱液能够从复杂体系(人血清)中有效分离人IgG,且该疏水分离体系可实现从上样到洗脱都在生理溶液条件下完成。(3)环糊精置换色谱方法的拓展应用:在传统混合模式配基和苯基疏水配基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更大范围评估了环糊精-疏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色谱效果,以期筛选新配基,拓展超分子置换色谱方法的应用。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了β-环糊精与一系列疏水性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备疏水介质,以IgG为模式蛋白,对其进行动力学与热力学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以布洛芬为功能基的疏水介质对IgG有很高的吸附载量,通过环糊精洗脱能够实现90%的蛋白回收,具有应用于抗体分离的潜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扩展了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和疏水色谱作为经济型色谱在抗体分离领域的应用。首次实现非盐依赖的疏水色谱方法,提出并建立了超分子置换色谱的技术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新型疏水配基的筛选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置换色谱论文参考文献

[1].吕海霞,黄梦芹,吴家钰,王勇,施超欧.离子置换色谱法测定亚氯酸钠纯度及其杂质阴离子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

[2].姚鹏.环糊精置换色谱及其在抗体分离纯化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郭涛.置换色谱法分离纯化大豆磷脂的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4

[4].邓潇君,罗德礼,秦城,杨菀,黄国强.色谱柱温度对前沿置换色谱法氢同位素分离效果的影响[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2013

[5].石智聪.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辅助离子交换置换色谱动力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蔚勇军,石岩,常元庆,熊义富,敬文勇.多钯柱热置换色谱法分离氢同位素[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1

[7].赵国凤.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方法学建立和置换剂筛选[D].天津大学.2010

[8].吴瑕.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中吸附和置换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

[9].邓潇君,罗德礼,钱晓静.用于氢同位素分离的置换色谱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J].同位素.2010

[10].叶小球,桑革,彭丽霞,秦城.双钯柱自置换色谱法浓缩氘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

论文知识图

前沿置换色谱氢置换色谱样品组分和置换剂的等温线以及操作线(A...几种自置换色谱方法系统组成示...Pd-8at.%Pt合金自置换色谱[18]几种自里换色僧方法系统组成示愈圈

标签:;  ;  ;  ;  ;  ;  ;  

置换色谱论文_吕海霞,黄梦芹,吴家钰,王勇,施超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