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耕作论文-蒋勇

深松耕作论文-蒋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松耕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深松,推广普及,解决对策

深松耕作论文文献综述

蒋勇[1](2019)在《浅析土地深松耕作现状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深松耕作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一项内容近些年来深受国家重视,农机深松可提高土地的蓄水保墒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土地增产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目前深松耕作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04期)

梁艳妃,孙敏,高志强,张慧芋,张娟[2](2018)在《夏闲期深松耕作和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旱地麦田蓄水保墒的耕作方式及适宜施氮量,解决旱地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设夏闲期深松和对照2个水平,副区为施氮量,设低(纯氮90kg·hm-2)、中(纯氮150kg·hm-2)、高(纯氮210kg·hm-2)3个水平,研究了夏闲期深松及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氮素累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夏闲期深松显着提高各生育时期0~300cm土壤水分、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各阶段氮素累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中氮可显着提高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贮水量、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各阶段氮素累积量。中氮处理较低、高氮处理提高孕穗期0~300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且80~120cm、140~180cm、280~300cm各土层处理间差异显着。中氮较低、高氮显着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与花后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4~18kg·hm-2、1~9kg·hm-2。中氮可显着提高叶片和茎秆+叶鞘的花前氮素转运量。深松条件下,中氮显着降低了茎秆+叶鞘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施氮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夏闲期深松条件下配施150kg·hm-2纯氮,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3](2018)在《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 第五章 深松耕作田化学除草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节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玉米在山西全省各地均有种植,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山西玉米种植以春播为主,夏播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运城、临汾地区。夏播玉米按耕作栽培方式不同又分为麦收后旋耕灭茬播种、麦收后不灭茬免耕播种、小麦收获前田间套种玉米等方式。据统计,全省玉米田约有1/2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草害,田间杂草的发生时期提前,发生量增大,草害日益严重。(本文来源于《当代农机》期刊2018年S1期)

陈聪聪[4](2018)在《深松耕作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松耕作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采用这种方式耕作的土地,具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维持土壤微生物群体、蓄雨贮墒的优点。选用郑单958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置深松耕作试验组(ST)、传统耕作试验组(CT)、免耕对照组(NT)3个组别,记录玉米各个时间节点在田间表现的各项数据,探究深松耕作对于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耕作方式对于夏玉米根系生长造成的影响逐渐明显;相对于免耕来说,耕作能够有效提高夏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裴宽,于晓芳,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5](2017)在《中美德系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对深松耕作措施的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品种叁因素裂区试验,深松40 cm和旋耕15 cm耕作条件,在9.0万株/hm~2和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对中系郑单958和登海618、美系先玉335和华美1号、德系KX3564和KWS2564不同血缘玉米品种的地上部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松可降低增密后玉米净光合速率、LAI、SPAD值和单株生产能力的下降幅度,缓解株型的变化,提高玉米的耐密性。我国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对深松耕作响应与美系和德系玉米品种存在差异,深松耕作与旋耕相比,华美1号、KX3564、KWS2564、先玉335增加种植密度后,其穗位叶叶倾角、净光合速率、LAI、SPAD值下降缓慢,产量、耐密系数显着提高,其耐密适应性对深松耕作的响应度高于郑单958、登海618。(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滕云,张忠学,司振江,黄彦,王柏[6](2017)在《振动深松耕作对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振动深松耕作措施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利用吸力平板仪和压力膜仪对黑龙江省5种典型土壤,即黑土、黑钙土、水稻土、苏打盐碱土、沙土进行了测定。得到振动深松区和对照区的原状土壤在脱湿过程中不同吸力下的土壤含水率,并利用van Genuchten数学模型对5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的实测值进行数值拟合,对比研究了5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模型拟合参数、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有效性及比水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振动深松前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显着。同一吸力下,深松区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区,振动深松显着提高了土壤的有效供水能力,其中效果最佳的是苏打盐碱土和黑土。振动深松通过改善土壤结构,调整了孔隙孔径的比例,进而提高了土体的有效供水能力。(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任骏[7](2017)在《基于离散元法的水稻土深松耕作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麦轮作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导高产种植模式之一,然而该模式下因周年干湿交替、稻季淹水以及长期浅旋代深耕翻造成土壤硬化、孔隙率低、耕层浅薄等问题日趋严重,严重限制稻麦作物的高产创建和品质提升。为改善水稻土的结构性,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将北方已成熟应用的深耕深松技术应用于南方耕作的可能性。现有研究指出,土壤耕作(尤其是深松耕)的机理非常复杂,仅仅采用传统的试验方法难以深刻理解深松土壤的扰动行为。近年来更强调借助离散元等数值模拟手段解析土壤的机械耕作过程。本文以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元法对深松土壤扰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进一步结合田间试验验证,探讨湿粘性水稻土机械化深松的土壤失效机理及深松机具的力学行为与土壤结构效应,以期从微观扰动过程及破碎机理的仿真角度理解机具-土壤相互作用机理,为南方耕作机具的研究提供借鉴及方法学的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水稻土土壤参数进行全面测试,掌握水稻土与旱作区土壤类型的差异及其结构特点,为后续建立离散元耕作模型打下基础。测试结果表明,水稻土平均含水率在30%左右;对土壤抗剪特性和紧实度的力学特性随土壤深度变化曲线分析表明水稻土在深度为15 cm左右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性。(2)基于田间试验结果建立离散元深松耕作模型。主要包括深松铲、虚拟土槽几何模型,双层离散元土壤模型,并对土颗粒接触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标定。最终结果为,模型内0~150mm为耕层土壤、150~400mm为底层土壤,耕层土壤与底层土壤粘结作用临界应力分别为3×105Pa和5×105Pa,最终得到仿真模型设计的所有参数如表3-2所示。(3)基于离散元参数模型对深松耕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耕作阻力与土壤宏观扰动情况,深松土壤扰动的微观过程展示,土壤微观扰动位移分析,以及基于模型对深松铲入土角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耕作阻力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耕作深度小于200mm时,耕作阻力缓慢增大;随着耕作深度的继续增加,耕作阻力急剧增大,当耕作深度为300mm时水平耕作阻力和垂直耕作阻力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8 kN和2.56 kN。土壤扰动方面起垄高度和起垄宽度都随着耕作深度先增大再减小,在耕作深度200m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6mm和402mm。对深松土壤的微观扰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深松铲与土壤相互作用机理,从仿真模型粘结断裂的角度表达了深松扰动边界的产生,土壤破碎的过程。结合深松铲结构的不同部位分析了其触土过程的“凿、抬、剪、落”四个阶段。对土壤运动位移的分析表明,土壤在耕作方向、垂直方向位移较大,侧向土壤扰动不明显。(4)进行田间深松耕作试验,对田间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耕作阻力平均误差6.63%,土壤扰动垄宽平均误差4.39%、垄高平均误差19.22%。应用离散元EDEM软件,提出反映土壤破碎程度的指标“断裂系数”。本研究中当耕深在200 mm以内时,断裂系数稳定在30%左右;耕深大于200 mm时,断裂系数逐渐增大到52.52%。与传统田间试验下“碎土系数”指标无论是在变化趋势,还是相对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朱文新,高聚林,孙继颖,胡树平,于晓芳[8](2016)在《深松耕作下不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根层土壤特性及耗水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深松耕作下内蒙古西部平原的灌水制度,设置了深松条件下的4个灌水次数处理,分别为灌水1次、灌水2次、灌水3次和灌水4次。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下,灌水有促进耕层土壤容重降低的作用,并显着降低25~40 cm土层土壤的紧实度;灌水次数越多,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越高,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春玉米的千粒质量显着增加并增产。(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杭程光,黄玉祥,李伟,朱瑞祥[9](2016)在《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减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识别深松耕作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深松减阻技术与装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7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深松机铲形(箭形、凿形)、铲距(300,400,500mm)、入土角(18°,23°,28°)、土壤含水率(10%,15%,20%)、土壤坚实度(1 000,1 500,2 000kPa)、耕深(250,300,350mm)及牵引速度(2,3,4km/h)对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铲形、铲距、入土角、土壤含水率、土壤坚实度、耕深、牵引速度的检验概率依次为0.613,0.057,0.056,0.495,0.013,0.001和0.797;不同因素对耕作阻力影响程度的排序为耕深>土壤坚实度>入土角>铲距>土壤含水率>铲形>牵引速度,且耕深、土壤坚实度、入土角、铲距对深松耕作阻力变化影响显着。【结论】为减小深松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建议在满足农艺要求的前提下,深松深度的确定应以"耕作层+犁底层"的厚度为主要依据;深松作业间隔年限的确定应将土壤坚实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合理配置深松铲的入土角和铲距有助于减小深松作业阻力和提高作业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易文裕,庹洪章,程方平,熊昌国,谢祖琪[10](2016)在《轻简型茶园深松耕作机驱动轮和深松铲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家庭型茶园土层板结严重、不宜浅旋耕作、缺乏深松耕作机的现状,对轻简型茶园深松耕作机驱动轮和深松铲进行了优化配置,并进行牵引力试验和茶园耕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适用于家庭型茶园的深松耕作作业;样机交叉配置驱动轮Ⅰ、驱动轮Ⅱ、驱动轮Ⅲ和深松铲1#、深松铲2#均可在耕作深度小于20cm状态下平稳工作,耕作深度和松土宽度均比较稳定;综合耕作深度、松土宽度和耕作速度叁个指标来看,配置驱动轮Ⅰ、深松铲2#的样机匹配是最佳的,耕作效果最好,其平均耕深为19.3cm,平均耕宽为53.8cm,平均耕作速度为0.29m/s,这也与样机牵引力试验结果一致,配置驱动轮Ⅰ的样机牵引力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深松耕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旱地麦田蓄水保墒的耕作方式及适宜施氮量,解决旱地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设夏闲期深松和对照2个水平,副区为施氮量,设低(纯氮90kg·hm-2)、中(纯氮150kg·hm-2)、高(纯氮210kg·hm-2)3个水平,研究了夏闲期深松及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氮素累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夏闲期深松显着提高各生育时期0~300cm土壤水分、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累积量、各阶段氮素累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中氮可显着提高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贮水量、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各阶段氮素累积量。中氮处理较低、高氮处理提高孕穗期0~300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且80~120cm、140~180cm、280~300cm各土层处理间差异显着。中氮较低、高氮显着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与花后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4~18kg·hm-2、1~9kg·hm-2。中氮可显着提高叶片和茎秆+叶鞘的花前氮素转运量。深松条件下,中氮显着降低了茎秆+叶鞘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施氮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夏闲期深松条件下配施150kg·hm-2纯氮,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松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1].蒋勇.浅析土地深松耕作现状与建议[J].河北农机.2019

[2].梁艳妃,孙敏,高志强,张慧芋,张娟.夏闲期深松耕作和氮肥用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第五章深松耕作田化学除草技术[J].当代农机.2018

[4].陈聪聪.深松耕作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8

[5].裴宽,于晓芳,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中美德系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对深松耕作措施的响应分析[J].玉米科学.2017

[6].滕云,张忠学,司振江,黄彦,王柏.振动深松耕作对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7

[7].任骏.基于离散元法的水稻土深松耕作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朱文新,高聚林,孙继颖,胡树平,于晓芳.深松耕作下不同灌水次数对春玉米根层土壤特性及耗水规律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6

[9].杭程光,黄玉祥,李伟,朱瑞祥.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减阻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易文裕,庹洪章,程方平,熊昌国,谢祖琪.轻简型茶园深松耕作机驱动轮和深松铲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标签:;  ;  ;  

深松耕作论文-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