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温度论文-孟晶,杨雯,邵瑞雪,雷毓颖,卢业虎

体表温度论文-孟晶,杨雯,邵瑞雪,雷毓颖,卢业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表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暖体假人,回归拟合,服装表面温度,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孟晶,杨雯,邵瑞雪,雷毓颖,卢业虎[1](2019)在《服装表面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感温变色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功能性服装的研发中,该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感温变色区间的设定。环境温度、人体温度、服装设计均会影响到服装的表面温度。通过暖体假人测量服装热阻,并模拟人体体表温度进行环境—服装—人体热交换实验,利用多元回归拟合,建立服装表面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环境温度以及服装热阻之间的经验模型。基于该经验模型,可由体表温度预测得到服装表面的温度,从而更准确地设定感温变色温度区间,进一步提高服装的功能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葛鹏飞,杨正飞,史丽萍[2](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与体表温度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运用穴位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红外热像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监测背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连续记录30 min,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肺俞、脾俞、肾俞和胃脘下俞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与旁开对照点比较,均高于对照点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P <0.01)。结论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贾桂锋,蒙俊宇,武墩,王登辉,高云[3](2019)在《被毛对热成像检测生猪体表温度精度的影响及噪声滤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猪皮肤的温度分布是表征其生理状态和疾病的重要指标,通常由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 IRT)检测,然而由于生猪体表附有被毛在热图像中产生大量的温度噪声,降低了IRT对皮肤温度的检测精度。该文针对此问题探索被毛对皮肤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设计消除被毛影响的热图像降噪算法,提高对温度分布的检测精度。通过对12头生猪试验,分析目标区域在正常被毛和剔除被毛后温度分布的统计量得出被毛在温度分布中产生大量的"峡谷"状低温噪声,显着降低了目标区域的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根据毛发噪声的影响规律提出网格化最大值-双叁次插值算法并确定算法的最佳邻域尺寸为4.25mm。采用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等指标定量评价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算法处理后,均方误差由0.38下降到0.05(P<0.01),峰值信噪比由45.14 dB上升到53.66 dB(P<0.01),说明该算法能够滤除热图像中毛发引起的噪声,可提高IRT对温度分布的检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发兰,许能贵[4](2019)在《近10年穴位体表温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体表温度的针灸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成就的全面综述,为中医针灸客观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以穴位温度、体表温度、皮肤温度、针灸温度、艾灸温度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文献35篇进行综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体表温度正常值、穴位体表温度与病症、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穴位体表温度与艾灸及穴位体表温度与治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穴位体表温度为客观指标,探索针灸治病机制,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穴位体表温度与中医体质及疾病的相关性,为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针灸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伟星,贾大功,赵静,张红霞,刘铁根[5](2018)在《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人体体表温度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体热量传递过程的高度复杂性导致难以对其进行准确数学描述的问题,提出将BP神经网络结合光纤布喇格光栅(FBG)温度测量系统用于人体体表温度场建模,通过在人体体表有限位置测量实现人体体表温度场分布的获取。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的最大误差仅为0.33℃,所建立的叁维温度分布图与实际温度分布相符。(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李争,李风森,徐丹,荆晶[6](2018)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同俞穴体表温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2)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着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 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着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着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8年05期)

苗苗,鲁虹,程梦琪[7](2018)在《运动前后人体体表温度变化与主观热感觉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运动前后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规律,为保暖与降温方案提供参考,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借助红外热像仪对3位女性受试者分别处于静止、运动10 min、运动20 min、运动30 min后服装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确定人体温度区域划分;再通过对13位受试者在相同环境中处于4种状态下的服装表面温度与人体主观热感觉进行评定,得出各部位温度与主观热感觉的高低及温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人体在运动时应适量加大肩胛骨处、胸部、右手手肘处、左手上臂的降温力度与透气性;处于静止状态时,宜加大腹部、胁肋处、后背脊椎处的保暖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宋士一,任月,刘春燕,杨明[8](2018)在《不同越冬模式下刺猬体表温度、摄食量和体重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冬眠物种,其在实验室越冬的模式各异,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在不同越冬模式下的生理表现,设计了试验。根据在冬季是否进行冬眠,将东北刺猬分成冬眠组(n=6)和非冬眠组(n=6),监测并记录其体表温度、摄食量和体重变化、冬眠组的冬眠天数。结果表明:1)冬眠组刺猬在冬眠季节体表温度显着低于非冬眠组,接近环境温度(12.6±1.7℃~19.8±2.0℃,p<0.05);冬眠组均摄食量(0.24±0.2(g/d)~17.77±9.3(g/d,p<0.05)及体重(623.0±101.5g~636.0±106.1g,p<0.05)均显着低于非冬眠组。在非冬眠季节,冬眠组的体表温度与非冬眠组的体表温度无差异。2)冬眠组体表温度(r=0.914,p<0.01)、摄食量(r=0.738,p<0.01)和体重增长率(r=0.470,p<0.01)都与冬眠天数百分比(冬眠天数/实验天数)成反比。3)冬眠组在冬眠时体表温度显着低于其觉醒期,也显着低于非冬眠组动物的体表温度,冬眠组觉醒期摄食量和体温与非冬眠组差异不显着。结果提示,在冬季,如果外界环境寒冷且不易觅食,刺猬可能会选择冬眠的模式越冬,但在能获得足够食物的冬季,刺猬可能会选择不冬眠或少冬眠的模式越冬。(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陆辉山,刘修林,刘烨虹,王福杰[9](2018)在《蛋鸡体表温度与翼下温度的关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温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生理特性,是反映动物健康状况的良好指标。针对传统的测温方法不能对规模化养殖的畜禽快速测温的情况,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90日龄蛋鸡一天内的体表温度进行了测量,应用电子体温计对其翼下温度进行了同步测量。通过统计分析,揭示蛋鸡体表无羽区温度与翼下温度的相关关系。应用多元非线性拟合,得出体表温度对翼下温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Y=3.688-6.459×Y_1+8.080×Y_2+0.222×Y_1~2+0.012×Y_2~2,其判定系数为0.823(Y表示翼下温度,Y_1表示头部体表温度,Y_2表示腿/足部体表温度)。应用该公式预测的翼下温度与其真实值的平均差值为0.050℃,最大差值不超过0.21℃。说明应用近红外热像仪测得的蛋鸡无羽区温度可以准确反映其体温的真实变化,该测温方式可以用于对病禽体温的测量,也可用于验证体表传感器测温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8年01期)

王冠南,王玲,何惠敏[10](2017)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热患儿体表温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发热患儿体表温度的分布规律并绘制体表温度分布图。方法选取80例自然发热热程(排除降温等医疗护理操作)中的患儿,应用FLIR红外热像仪E8对患儿进行检测,将收集到的红外热像图经tools+软件处理,应用软件等温线的功能,对体表的温度分区进行估计,确定大致分区;再按照分区采集所有红外热像图上对应区域的温度值(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输入EXCEL表,应用SPSS16.0进行t检验,验证分区。分析各温区的温差(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度的情况,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各温区平均温度的影响。结果将患儿体表按前后分为32个区,分部位各温区之间差异显着;足趾和足背温差最大,脐区、脐周温差最小。体表温度从高到低分为叁组,高温组:眼区、颈区、上腹区、脐区、下腹区、腹股沟区、腹外侧区、肋外侧区;低温组:颊区、臂桡侧区、臂外侧区、手掌区、手指区、手背区、膝上区、膝区、膝下区、踝上区、大腿外侧区、小腿外侧区、足背区、足趾区、耳区为低温区;其余温区为中温区。不同性别、年龄发热患儿皮温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患儿体温分布具有共性,温度分区划分合理,性别、年龄对发热患儿皮温无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患儿体温变化、体表热交换、各部位供血情况提供了依据,为监测体温、调节体温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体表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初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运用穴位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红外热像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步监测背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连续记录30 min,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肺俞、脾俞、肾俞和胃脘下俞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与旁开对照点比较,均高于对照点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P <0.01)。结论背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表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孟晶,杨雯,邵瑞雪,雷毓颖,卢业虎.服装表面温度与人体体表温度关系的研究[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9

[2].葛鹏飞,杨正飞,史丽萍.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与体表温度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9

[3].贾桂锋,蒙俊宇,武墩,王登辉,高云.被毛对热成像检测生猪体表温度精度的影响及噪声滤除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罗发兰,许能贵.近10年穴位体表温度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9

[5].刘伟星,贾大功,赵静,张红霞,刘铁根.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人体体表温度场模型[J].光通信技术.2018

[6].李争,李风森,徐丹,荆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同俞穴体表温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

[7].苗苗,鲁虹,程梦琪.运动前后人体体表温度变化与主观热感觉评定[J].纺织学报.2018

[8].宋士一,任月,刘春燕,杨明.不同越冬模式下刺猬体表温度、摄食量和体重的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陆辉山,刘修林,刘烨虹,王福杰.蛋鸡体表温度与翼下温度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家禽.2018

[10].王冠南,王玲,何惠敏.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热患儿体表温度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体表温度论文-孟晶,杨雯,邵瑞雪,雷毓颖,卢业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