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主教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主教徒,凯瑟琳,安东尼,基督教
天主教徒论文文献综述
包兆会[1](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扬州天主教徒安东尼拉丁文墓碑》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有天主教教堂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一书中。鄂多立克大概于1322年至1325年之间到访过扬州,他在书中记载说:"当我在这条塔刺伊河上旅行时,我经过很多城镇,并且来到一个叫做扬州(IAMZAI)的城市,吾人小级僧侣在那里有所房屋。这里也有聂斯托利的教堂。"其中"吾人小级僧侣"是指从圣方济各修会中分离出来的小兄弟会。1952年左右,文管会专家耿鉴庭先生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8期)
包兆会[2](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九:扬州天主教徒凯瑟琳拉丁文墓碑》一文中研究指出1952年,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一块用拉丁文老哥特式字体镌刻、属于方济各修会的墓碑。该墓碑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夏鼐先生在《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中对这一墓碑(见图1)进行了识读和考证,认为这是记录一个叫喀德邻的女子埋葬于此的墓碑。碑文拉丁文字母全文高约3厘米,(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7期)
王丹青[3](2019)在《浅谈社会工作对于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婚恋困境的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外来宗教也对我国的国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天主教做为基督教信徒最多的派别,其力量不容小觑,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针对的便是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婚恋的困境问题,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与方法来应对这一困境。(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3期)
吕雪萱[4](2018)在《日本天主教徒的故事——年使节千千石米盖尔》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天主教传入日本欧洲人与日本人的相遇极具戏剧色彩和象征意义。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吹到日本九州岛的种子岛。据南浦文之的《铁炮记》记载,种子岛的居民在一天的清晨突然发现海岸边有一艘大船,船上的人长着他们从未见过的金发蓝眼,礼仪举止古怪,叽哩咕噜的语言不通,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幸亏船上有一位明朝的中国商人,通过汉字笔谈,方知船上是所谓"南蛮"葡萄牙人。这次历史性会面的直接效果是火枪的传入日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18年04期)
谢明光[5](2018)在《天主教徒王徵和《西儒耳目资》:从关学到天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利时籍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豫、晋、秦传教时,携带未成稿的《西儒耳目资》字典,关学名家王徵参与了该书的创作。王徵困惑的"天之所以命我",在"天学"中得到了解答。王徵在"关学"的思想基础上,发现和接受了"天学"包含的有助于中国社会摆脱困境的积极因素。与此同时,王徵并未放弃"关学",其"杀身成仁"也表明了他对儒家理念的认同。在王徵的思想世界中,体现了关学与天学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谭同学[6](2018)在《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巴伐利亚乡村生活实践中,房名制、长子继承制与天主教传统仍十分重要,但年轻一代对宗教组织与神职人员的经济、政治权力和宗教仪式已有反思。同样得到反思的,还有重估、解构一切传统的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宗教趋向多元螺旋式世俗化,而非单一直线。多元宗教面临"市场"竞争,但教徒并非纯粹理性"经济人",而是受制于传统的"顾客"兼"供给者"。其价值重建急需宗教对话,但须立足于文化自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耿[7](2018)在《与神对视: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圣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明末清初中国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奉教事迹记载中,无论中文文献,还是西文文献,都留下了大量关于梦的故事。本文通过梳理耶稣会年信、着名教徒的个人传记、证道书籍中的梦境描述,及《性学粗述》《灵言蠡勺》等神学理论着作中的释梦章节,探究传教士的梦学观点及中国教徒的理解,记录和传播圣梦对传教士和教徒各自的意义,以及中国教徒圣梦叙事框架的形成等问题,并进一步将这个叙事框架置于耶稣会全球传教的视野中阐释其意义。(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1期)
于浩[8](2017)在《儒家天主教徒的中国祭礼》一文中研究指出《存璞篇》《原礼论》两份抄本是现藏于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献中的作品,内容主要涉及明清中国礼仪之争的祭祖、祭孔问题。本文尝试在点校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存璞篇》《原礼论》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进而展示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儒学之间的交锋与矛盾。对于两份抄本,笔者将借助参考书进行系统的辨析、点校、注释和分析。同时,在点校并整理两个抄本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所涌现的其他着作,梳理《存璞篇》《原礼论》所包含的护教思想,试图反映中国儒家教徒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所持的尴尬心态与矛盾处境,并为礼仪之争文献的发掘和思想的梳理抛砖引玉。原始文献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只有不断发掘新的文献,学术研究才能在前人的研究上继续取得进步。本论文所收录的《存璞篇》与《原礼论》全文,是这两个抄本在国内外学界的首次面世,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序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在考据两文的文本背景与作者基础上,对两文作者作为儒家天主教徒尴尬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心理进行剖析,全面分析两份文献的文本内容。第叁章:通过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传教士与儒家天主教徒的合儒与合耶之策以及祭祖祭孔之争。第四章是结语,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笔者认为两篇文章都是中国礼仪之争中的护教文献,着重讨论祭祖和祭孔问题。作者作为儒家教徒,立场是为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辩护,维护利玛窦传教路线,希望能在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祭礼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文中的用词推断,两篇文章有可能专为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持反对立场的人所作。最后附录部分是对两份文献的点校以及《存璞篇》《原礼论》抄本原影(部分)。《存璞篇》《原礼论》两份文献结构完整、立论得当。作者从中国天主教徒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儒家礼仪进行解读时存在一定偏颇。在点校文本基础上,笔者进一步从阐释学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认识当时奉教的儒家天主教徒如何因自己需要来过滤、引用、投射到文章中的儒家思想。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立场、儒学修养都强烈影响着对祭礼的诠释。站在天主教徒立场上,两文作者对佛道的排斥亦是本论文考察的内容。笔者认为,阐释学能够为护教徒文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研究空间。对于儒家天主教徒而言,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传播福音,既要投身于来自域外的天主教文本,又要扎根于本民族的经典文本,以寻求二者的融合,在天主教教义权威之下,重新阐释儒家传统。同时,本文也试图采用文献考据法,剖析作者在《存璞篇》《原礼论》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激烈争辩以及儒家天主教徒的两难身份,并试图还原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儒家天主教徒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所共有的尴尬处境,揭示出这一群体在礼仪之争中所持的立场、对儒家礼仪的看法及佛耶矛盾。本文的研究将为今后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整体研究补充新的一手文献和资料,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礼仪之争中来自中国的声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7)
赵灿璨,王丽娟[9](2017)在《天主教徒的宗教性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问卷研究天主教徒宗教性与大五人格关系,以及宗教性在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上差异结果:(1)宗教性与责任心、宜人性相关显着;宗教兴趣、宗教感谢与宜人性、责任心相关显着;内在宗教倾向与责任心相关显着。(2)宗教性存在文化程度与性别差异。年龄、性别对宗教性有显着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5期)
丁莉霞[10](2017)在《滇藏交界地带藏族天主教徒的信仰实践与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藏传佛教信仰及其价值观成为学术界定义藏族民族身份的重要维度之一。近现代传入滇藏交界地带的天主教极大地冲击了当地藏族村寨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并一度引发了激烈的文化排拒。当前在该地区多元文化和族际交往的背景下,藏族天主教群体成功维系其族群意识的同时,通过建构多重身份的迭合认同来理性解决宗教分歧,促进了宗教关系的动态平衡和社会稳定,说明在边疆民族地区,宗教差异并非导致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的必然因素,各宗教群体和各民族可以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天主教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2年,在扬州南门水关附近发现了一块用拉丁文老哥特式字体镌刻、属于方济各修会的墓碑。该墓碑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夏鼐先生在《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中对这一墓碑(见图1)进行了识读和考证,认为这是记录一个叫喀德邻的女子埋葬于此的墓碑。碑文拉丁文字母全文高约3厘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主教徒论文参考文献
[1].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扬州天主教徒安东尼拉丁文墓碑[J].天风.2019
[2].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九:扬州天主教徒凯瑟琳拉丁文墓碑[J].天风.2019
[3].王丹青.浅谈社会工作对于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婚恋困境的应对[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4].吕雪萱.日本天主教徒的故事——年使节千千石米盖尔[J].中国天主教.2018
[5].谢明光.天主教徒王徵和《西儒耳目资》:从关学到天学[J].唐都学刊.2018
[6].谭同学.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J].民俗研究.2018
[7].刘耿.与神对视: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圣梦[J].史林.2018
[8].于浩.儒家天主教徒的中国祭礼[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9].赵灿璨,王丽娟.天主教徒的宗教性的相关研究[J].智富时代.2017
[10].丁莉霞.滇藏交界地带藏族天主教徒的信仰实践与身份认同研究[J].西藏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