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存在句论文-崔璨,袁毓林

是字存在句论文-崔璨,袁毓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是字存在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是”字存在句,“有”字存在句,足量,主观凸显

是字存在句论文文献综述

崔璨,袁毓林[1](2019)在《从跟“有”字存在句的替换限制看“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是"字存在句跟"有"字存在句替换限制的角度,探讨"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文章指出,当"是"字存在句仅由句式表示"足量"意义时,句子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替换以后足量特征消失。当"是"字存在句由句法成分强调足量意义、或由百科知识强制足量意义实现时,句子不能替换为"有"字存在句,因为这种"是"字存在句的强制性足量意义跟"有"字存在句的存在意义冲突。此外,具有主观凸显性特征的"是"字存在句可以替换为"有"字存在句,替换后原有的主观凸显性消失。至于"是"字存在句的"主观凸显性",可以由等同关系和概念转喻来解释。(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熊飘[2](2015)在《浅论现代汉语“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汉语语法界对存现句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学者对存现句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代表人有王建军、任鹰、潘文等。笔者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二、"有"字存在句存在句中带宾语的动词,一般表示存在的意(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5年06期)

赵冰心[3](2015)在《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有/是”字存在句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存在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表存在的“有”字句和“是”字句是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难点之一。将英汉存在句进行对比,找出二者在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有”字句和“是”字句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除去引言和结语,文章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厘清了英语存在句和汉语存在句的概念,着重分析了二者在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总结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学习“有”字和“是”字存在句时出现的几种偏误现象,列举大量实例,针对其中几种常见偏误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我们的实习经验,浅析了母语负迁移对学生习得“有”字和“是”字存在句产生的影响。第叁章针对“有”字和“是”字存在句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提出了两种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期待本文能够引起大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视,对英汉语法差异研究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4-01)

赖珊[4](201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存在句及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句是汉语里面比较有特点的一类句式。而“是”字存在句又是存在句里面众多句式中有特点的一类,也是许多汉语学习者较难掌握、比较容易出现偏误的一个句式。目前为止,关于“是”字存在句的本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关于学习者学习这一句式的习得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这一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更少。随着汉语学习者的日益增多,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如何对“是”字存在句进行教学设计和操练,从而有效地使学习者掌握“是”字存在句,并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一句型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首先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是”字存在句的研究出发,考察了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对该句的要求和一些主流的对外汉语教材对该句的编排,其次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学习者学习“是”字存在句时容易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最后写出一份较佳的“是”字存在句的教学设计,以期更够指导并实际运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4-01)

付义琴[5](2011)在《“是”字存在句的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存在主体的占据面积可以把"是"字存在句分为两类: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面积,这时A段和C段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是"由判断义发展为存在义很好理解;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小部分面积,A段和C段并不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时存在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这种"是"发展出存在义主要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黄劲伟[6](2011)在《“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得出:"是"字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NP处所+是+NP主体",语义上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包含关系),语用上构成"话题+说明"(或"背景+目标")的聚焦式表达,反映的认知方式为只凸显视觉感知上的聚焦;"是"字存在句的"是"比其他判断句的"是"语法意义更虚,可以省略;这种表达是标示空间域所包含的事物C,其话语信息焦点位于C段,即新信息为C事物的有无。(本文来源于《孝感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黄劲伟[7](2011)在《“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得出:"是"字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NP处所+是+NP主体",语义上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包含关系),语用上构成"话题+说明"(或"背景+目标")的聚焦式表达,反映的认知方式为只凸显视觉感知上的聚焦;"是"字存在句的"是"比其他判断句的"是"语法意义更虚,可以省略;这种表达标示的是处所区域所包含的一种事物C,其话语信息焦点位于C段,即新信息为C事物的有无。(本文来源于《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期刊2011-05-01)

刘俊莉[8](2010)在《论“是”字存在句的足句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是"字存在句的足句有其潜在的语义制约因素,外化体现为语形上的必备足句成分。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得出该句式基本结构的足句条件为:必须具备表达存在数量信息的语形语义成分,该数量信息能说明存在物与所在空间在分布上的对等关系。据此推导出该句式足句成分中两类基本的语义及语形表达式。最后将足句条件转化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简要语义认知规则,验证足句条件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刘俊莉[9](2007)在《“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是”字存在句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个存在句小类,本文主要研究主导“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典型体现这一表义模式的表量成分。表义模式是本文分析的核心(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07年01期)

刘俊莉[10](2006)在《“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是”字存在句是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个存在句小类。本文主要研究主导“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典型体现这一表义模式的表量成分。本文从表量足句成分的使用规则出发,从量的角度分析该句式中空间与存在物的关系,总结出“凸显与空间对应的存在物,达成空间与存在物的一一对应关系”是该句式表存在时必须满足的表义要求,其中反映出的“前后项一一对应”的抽象表义关系就是主导该句式的“表义模式”。以此表义模式为核心,对该句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全量成分的使用做系统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有”字存在句,探讨“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成因,认为原句式的抽象表义关系对现存在句式的表义模式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句式结构负载并标示句式的表义模式,是这一影响力传递的中介。对于表静态关系义的句式而言,句式结构所反映的抽象表义关系是主导句式各层面使用的深层动因,其作用及影响往往集中体现为人们使用该句式时认知和描写现象的一种既定角度和方式。正是基于表义模式的主导作用,本文以此为核心,展开对“是”字存在句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描写,有关存在物的量是反映该句式前后项对应关系最直观的方式,本文将两者结合,以全新的角度和思路分析“是”字存在句,力求全面深入地把握该句式,并为今后的研究做些铺垫性的工作。本文的整体研究立足于现代汉语本体,成果亦可导向对外汉语相关内容的教学。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释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概述了前人和时贤关于存在句及“是”字存在句的研究成果,扼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核心概念,并对语料的来源与构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字存在句表量成分的足句规则及使用特点。从信息角度确定该句式足句成分为语义上与存在物相关的成分,选取了其中以量的方式呈现句式表义规则的表量成分来集中分析该句式的足句规则,以期从句式足句的必备语义成分探讨其表义的共性内核。从语言事实的分析中归纳出全量成分和非全量成分的足句规则,分析了这两类成分的具体组成及使用特点,全量成分对存在物量的说明必须达成物与空间在分布上的对等关系,非全量成分代表了其它非表量足句成分的使用规则,以凸显空间内的焦点存在物形成物与空间意念指称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形体显着度是此类成分使用时对存在物的选择倾向,也是制约这类成分足句的关键因素。全量关系及非全量关系事实上反映了“是”字存在句的基本表义类型。第叁章:“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本章将表量成分的足句规则及表义类型验证于该句式其它类型的足句成分,证明了表量成分的典型性。在全面分析该句式足句成分的基础上,归结“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为“前后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具体体现为“凸显与空间对应的存在物,达成空间与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并通过与“有”字存在句在孤立语境、上下文语境、不同语体中的替换对比,以涉及语形结构、基本语义、附加义、语篇功能及修辞效果的比较,全面分析和验证了“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存在及其对句式使用的影响。第四章和第五章选取了总括空间的全量成分作分类个案描写,这类全量成分典型直观地体现了“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进行规约性说明的一类。对这类全量成分的描写与分析也是从量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部分表总括的范围副词或形容词的重新认识和解读。第四章:“都”类全量成分。此类全量成分具有总括空间内事物同质性的功能,主要包括“都”、“全_2”、“尽”、“净”。对“都”的个案研究可为此类代表,分析主要从句式结构特点、基本语义功能及与其它全量成分的合用叁方面进行,分析显示,“都”是不自足的全量成分,不具备指示空间的功能,使用时必须与指示空间成分同现,这类指示空间成分包括周延性的方位成分和全量成分,以及非周延性的方位成分,整体上形成了“都”使用频率高但大多与其它全量成分合用的使用格局。“全_2”、“尽”、“净”不同程度地兼有总括空间完整性与事物同质性的功能,但叁者在这两方面各有侧重,“全_2”侧重于强调空间的完整性,“尽”说明同质事物对空间的遍布,“净”说明遍布空间的事物的同质性。由于“都”类全量成分位于句中状语位置,都不带有指示空间的功能,这意味着句首主语都带有方位成分,其中,“全_2”对空间完整性的强调导致所在句周延性主语的使用频率偏高。第五章:“满”类全量成分。此类全量成分都具有说明空间完整性的功能,其中,处于主语的定语位置的全量成分是自足的,主语位置不再出现其它方位成分。“满_1”类全量成分包括“满_1”、“浑”和“遍”,内部具有很大共性。这类成分都位于主语的定语位置,都在说明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暗含存在物对空间的遍布意义,都具有说明空间性质或存在物存在方式的附加义,单用时都形成使用受限的类熟语结构,结构的扩展集中于宾语部分,且需伴以状语位置全量成分的添加。“满_2”处状语位置,句法位置影响了语义及语法功能,语义上强调存在物的遍布状态,语法上不具备指示空间的功能。“全_1”处主语的定语位置,表义不及“满_1”类具象,多修饰代表职能的抽象空间,指示空间及完整性的功能相对较弱。由句法位置影响功能而形成的同型全量成分还有“到处_1”和“到处_2”,“到处_1”呈现处于主语位置的指代处所词的特点,“到处_2”仍为表任指的范围副词。从全量成分的角度分析,“到处”与“处处”的区别不仅止于具象与抽象,“到处”具有表达具象存在现象的优势及暗含整个空间的语义特点,在该句式中的使用相对占有优势。第六章:“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句式语义基础。本章分析“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成因,分析从句内分析和句外对比两方面进行。作为表静态关系的非动作动词句,“是”、“有”字存在句都存在主导使用的深层表义模式;作为借用句式,表义模式的形成都受原句式表义关系的影响,句式结构的借用是其中的关键,句式结构负载并标示表义模式,原判断句式的对应关系和原领有句式的不对等关系由此成为现存在句式的表义模式。这两个句式构成了一个由表义模式主导句式使用的句类系统,使本文对“是”字存在句表义模式的分析具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和普遍意义,分析还显示了表义模式对其它表静态关系义句式的主导性影响力。在表义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表义模式在句式使用中体现为人们认知和描写存在现象的一种既定角度和方式,由此完成了对“是”字存在句由表及里的全面分析,所涉及的理论假设与构想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第七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说明了本文分析中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6-04-01)

是字存在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汉语语法界对存现句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学者对存现句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代表人有王建军、任鹰、潘文等。笔者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二、"有"字存在句存在句中带宾语的动词,一般表示存在的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是字存在句论文参考文献

[1].崔璨,袁毓林.从跟“有”字存在句的替换限制看“是”字存在句的语义特点[J].语言科学.2019

[2].熊飘.浅论现代汉语“是”字存在句和“有”字存在句的比较研究[J].参花(上).2015

[3].赵冰心.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有/是”字存在句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探索[D].河南大学.2015

[4].赖珊.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存在句及教学设计[D].苏州大学.2013

[5].付义琴.“是”字存在句的来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黄劲伟.“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的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11

[7].黄劲伟.“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的比较[C].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2011

[8].刘俊莉.论“是”字存在句的足句条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9].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J].长江学术.2007

[10].刘俊莉.“是”字存在句的表义模式及量类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6

标签:;  ;  ;  ;  

是字存在句论文-崔璨,袁毓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