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积雪湿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度,积雪,土壤,地极,北大西洋,塔克拉玛干,北极。
积雪湿度论文文献综述
薄爱[1](2019)在《1980-2012年东北地区积雪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基于中国雪深度长期序列数据集、ERA-Interim土壤湿度等数据,以Matlab为平台分析东北地区最大雪深、累积雪深对春季土壤湿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东北地区表层土壤湿度3月、4月、及春季时间变化一致,土壤湿度呈极显着减少趋势(P<0.01),即近30年来东北地区表层土壤极显着变干,变干速率为0.020%/a,5月表层土壤湿度呈不显着减少趋势(P>0.05),减少速率为0.012%/a,说明东北地区春季5月表层土壤湿度变干趋势不明显。且展示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80年代表层土壤湿度减少速率为-0.448%/a,90年代、00年代均增加,速率分别为0.001%/a、0.003%/a,说明东北地区春季表层土壤湿度80年代变干速率最快,到90年代变干速率逐渐减慢,进入00年代土壤湿度变干速率再次加快。从空间分布上看,1980~2012年东北地区春季表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为中西部偏低、其它地区偏高的特征。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以及叁江平原地区土壤湿度均偏高,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湿度偏低。从空间变化上看,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地区呈显着变干趋势,通过0.05的显着性检验。土壤湿度呈现出林地偏高,耕地偏低的特征。这是因为林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耕地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导致的。海拔低温度相对较高,蒸发能力强,土壤水分蒸发相对较快,导致土壤湿度相对高海拔偏低。(2)东北地区中层土壤湿度3月、4月、春季时间变化一致,均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下降速率为0.035%/a、0.027%、0.023%/a。说明东北地区3月、4月及春季中层土壤显着变干,5月中层土壤湿度呈不显着减少趋势(P>0.05),减少速率为0.0007%/a,说明东北地区春季5月中层土壤湿度变干趋势不明显,与表层土壤湿度变化一致。且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春季的年际变化上看,80年代表层土壤湿度减少速率为0.032%/a,90年代、00年代减少速率分别为0.007%/a、0.077%/a,说明东北地区春季中层土壤湿度80年代变干速率快,到90年代变干速率逐渐减慢,进入00年代土壤湿度变干速率再次加快,超过80年代的变干速率,与表层变化一致。从空间分布上看,空间分布与表层土壤湿度一致,整体呈中西部偏低、其他地区偏高的特性。其中土壤湿度高值区为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以及叁江平原地区,土壤湿度低值区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3)东北地区近35a最大积雪深度时间变化上呈不显着减少趋势,没有通过0.05概率水平检验,最大积雪深度平均值为14.556 cm,共16年高于平均值,其它17年均在平均值以下。空间变化整体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征。其中,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最大雪深偏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最大雪深偏高。(4)1980~2012年东北地区累积积雪深度呈不显着下降趋势,没有通过0.05概率水平检验。最大积雪深度平均值为1297.172 cm,共17个年份高于平均值,其它16年均在平均值以下。与1980年相比,2012年累积积雪量减少了355.677cm,说明30年来东北年均累计雪深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空间变化整体表现为东北地区西部及中部呈现一致的特征,即累积积雪深度为偏低,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累积雪深偏高,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累积积雪深度偏低与最大雪深一致。(5)1980~2012年东北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与春季表层、中层土壤湿度的时间相关性,两者总体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即最大积雪深度越大,春季表层、中层土壤湿度越大,土壤越湿。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最大积雪深度与春季表层土壤湿度,两者均呈不显着负相关关系,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3。80年代和00年代期间最大积雪深度与春季中层土壤湿度,两者均呈不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在90年代期间,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6)东北地区春季表层土壤湿度和最大雪深的空间相关关系中,呈正相关关系的面积占整个东北面积比例较大,其中东北中部地区、大兴安岭地区表层土壤湿度与最大积雪深度呈正相关关系较大,随着最大雪深深度的增加,表层土壤湿度逐渐增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的面积占整个东北面积较小,主要在松嫩平原、叁江平原地区,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最大雪深深度的增加,表层土壤湿度逐渐减小。东北地区春季中层土壤湿度和最大雪深相关关系中,其中东北地区中部、黑龙江省大部分、大兴安岭地区两者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松嫩平原地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最大雪深深度的增加,中层土壤湿度逐渐减小,与表层土壤湿度变化幅度更显着。(7)1980~2012年东北地区累积雪深与春季表层、中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在时间上两者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即累积雪深越大,春季表层层土壤湿度越大,土壤越湿。累积雪深与春季表层、中层土壤湿度在各年代期间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累计雪深的增加,春季表层、中层土壤湿度变大,即土壤变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累积雪深与春季表层土壤湿度表现为显着正相关。(8)累积雪深与表层土壤湿度相关关系为大兴安岭中部、吉林与辽宁交界辽源地区、辽宁省朝阳市、铁岭为正相关关系,叁江平原、长白山地区、松嫩平原北部为负相关关系的相关性空间特征。3月表层土壤湿度与累积雪深相关仅小兴安岭中部通过0.05显着性检验,与小兴安岭中部呈正相关关系,与叁江平原、长白山地区呈负相关关系。4月相关关系与3月相同,均与小兴安岭中部呈正相关,但总体看表层土壤湿度与最大雪深负相关关系有所下降。5月正相关关系占比较大,东北地区北部、小兴安岭中部、及松嫩平原地区均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累积雪量的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增大;长白山地区、辽河平原则呈负相关关系。(9)累积雪深与中层土壤湿度相关关系均不显着,为大兴安岭中部、吉林与辽宁交界辽源地区、辽宁省朝阳市、铁岭为正相关关系,叁江平原、长白山地区、松嫩平原北部为负相关关系的相关性空间特征。3月中层土壤湿度与累积雪深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着;4月中层土壤湿度与累积雪深相关关系中仅吉林辽宁交界辽源地区、辽宁省锦州、朝阳等地呈正相关关系,松嫩平原、叁江平原均呈负相关关系。中层土壤湿度和累积雪深的相关关系中,正相关占比较少,与同期表层土壤湿度相比,中层土壤湿度呈显着变干趋势,整体变干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廖小荷,何清,金莉莉,杨兴华,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2](2018)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积雪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及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西站10m梯度探测系统气象和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塔中积雪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塔中积雪覆盖期间地表反照率0.18~0.97,日均值为0.60;有积雪覆盖的地表反照率日变化更偏向反"J"型,呈现出上午大于傍晚的形态,平均早晚较差为0.13;积雪使0~40cm深度土壤温度下降,积雪消融后土壤湿度增大使各层土壤温度趋于接近,并使0、10、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变幅呈减小趋势,减小幅度分别为41%、39%、39%;积雪地表反照率与地表温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反照率越高地表温度越低,二者相关系数为-0.71;积雪地表反照率与5cm深度土壤湿度负相关,高地表反照率对应低土壤湿度,低地表反照率对应高土壤湿度,二者相关系数为-0.74。(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2期)
张佳洋[3](2017)在《秋季土壤湿度和积雪异常对冬季AO及NAO变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海洋外,陆地表面是气候系统中的另一重要下边界,对大气和气候变化也有着显着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前期陆地下垫面状态异常尤其是地表水状态(土壤湿度及雪盖)异常与后期天气气候异常有着显着关联和影响。目前,土壤湿度反馈作用研究多集中在区域层面上,主要讨论土壤湿度异常对局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而较少讨论土壤湿度对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过去已较为详细讨论秋季欧亚雪盖异常对冬季北极涛动的显着影响,但考虑到秋季欧亚积雪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有增加趋势,雪盖对北极涛动影响的关键区域及关键时间是否发生改变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之一;过去对土壤湿度和雪盖的研究多侧重两者的单独作用,较少检查两者对大尺度大气环流的综合作用。北极涛动(A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是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最主要两个模态,对北半球气候变率有显着影响。本文主要展开以下叁方面的研究(1)秋季土壤湿度对冬季AO/NAO的影响,(2)秋季欧亚雪盖对冬季AO、NAO影响的关键区域及关键时间的变化,(3)秋季土壤湿度和雪盖异常对冬季AO的协同可预报性。本文选用ERA-Interim再分析的土壤湿度资料、美国冰雪中心的雪盖卫星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方法如下:(1)对秋季土壤湿度或积雪两个预报因子的异常场与北半球或北大西洋冬季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奇异值分解(SVD),找出两个因子影响冬季AO/NAO的关键区域;(2)利用上述关键区域预报因子的异常场和北半球或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采用交叉验证的SVD方法建立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冬季观测AO及NAO指数进行单独回报和联合回报,计算出AO及NAO指数的预报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ACC)。论文有以下叁点主要结论:第一,1979/80-2014/15年SVD分析结果显示秋季中西伯利亚高原和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土壤湿度的正异常与冬季DJF正位相AO以及JFM正位相NAO显着关联;进一步SVD交叉验证模型的结果显示10、11月以上区域土壤湿度对DJF AO指数回报的ACC分别为0.42及0.54,而1O、11、12月以上区域的土壤湿度对JFM NAO指数回报的ACC分别为 0.35、0.46 及 0.45。第二,为了探讨雪盖趋势变化对冬季AO及NAO环流作用的关键区域及关键时间的影响,本文分 3 个时段(1972/73-2001/02 年、1977/78-2006/07 年、1982/83-2011/12年)来计算秋季雪盖趋势增加对冬季AO及NAO环流影响及其可预报性的改变。SVD分析结果显示,在这3个时段中,10月雪盖对冬季AO及NAO环流影响的关键区域均在60°N左右的西伯利亚及东欧平原北部地区,11月雪盖对冬季AO及NAO环流影响的关键区域均在50°N左右的蒙古高原及东欧平原南部,但是关键区域的范围及变率强度在3个时段有所不同。同时,在这3个时段中,10月雪盖对冬季AO(NAO)环流影响的显着性从100%(96%)逐渐降低至92%(84%),对应回报的ACC从0.43(0.38)逐渐降低至0.19(0.20);而11月雪盖对冬季AO(NAO)环流影响的显着性从92%(70%)逐渐上升至100%(100%),对应回报的ACC从0.35(0.19)逐渐上升至0.58(0.50)。因此,在1972/73-2011/12年这40年间,秋季雪盖对冬季AO及NAO可预报性影响的最优时间及大值变率区域均发生了改变,可预报性的最佳月份均从10月逐渐转变为11月,且雪盖的大值变率区域也均从60°N左右的西伯利亚及东欧平原北部地区南移至50°N左右的蒙古高原及东欧平原南部。第叁,由于秋季土壤湿度和积雪的变化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同时利用秋季土壤湿度与雪盖异常信息比考虑单独影响因子能够显着提高DJF AO的回报效果。11月土壤湿度及11月雪盖的综合运用对1979/80-2014/15年冬季AO回报的ACC达0.67,能够较好地反演出实际AO指数在观测中产生的异常振幅及低频变动。我们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秋季欧亚土壤湿度异常对北半球冬季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显着关联和重要的可预报性,另一方面揭示了由于秋季欧亚积雪增加导致欧亚雪盖对北极涛动影响的关键区域及关键时间的变化,有助于掌握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的规律,从而为冬季气候提供了具有一定意义的预报新角度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昂[4](2013)在《土壤湿度及积雪数据的比较分析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湿度是气象学、气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环境因子和过程参数。我们对于气候变化以及陆气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客观准确性受到土壤湿度精确性的影响,因此对土壤湿度遥感数据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大量水分以固态的形式(冰、积雪)存在于陆面,冰、积雪的融化和再冻积伴随着能量和水分的转移,这一过程对土壤中的含水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土壤湿度和积雪这两个参数的准确监测和观测,对于积雪融化、防洪控制、地表径流预测、水的供求管理和水资源管理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AMSR-E提供了较为完整且时间覆盖较为宽广的土壤湿度和积雪产品,本文使用多源数据及多手段对AMSR-E的土壤湿度和积雪产品进行验证,从而给出AMSR-E土壤湿度产品和积雪产品的精度报告,以利于这两个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应用。本文首先将ECWMF和NECP再分析资料与MSR-E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时空比较,在评价叁者一致性的同时对AMSR-E土壤湿度进行检验,并进一步使用站点观测资料(土壤湿度、降水量)对中国区域的AMSR-E、ECWMF以及NECP土壤湿度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全球及中国区域的AMSR-E、ECWMF与NECP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的一致性较好,但AMSR-E土壤湿度在数值上明显偏小。(2)叁者的土壤湿度均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比较而言,ECWMF和NECP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更好;(3)与站点土壤湿度相比,ECWMF和NECP土壤湿度偏大,AMSR-E土壤湿度偏小,全国范围内2009年的159个站点统计结果显示,ECWMF、NECP与站点的均方根误差(0.107、0.124)小于AMSR-E的均方根误差(0.127)。以上工作验证了AMSR-E土壤湿度产品的可靠性,其空间分布较好,但是在整体数值上偏小。其次,由于MODIS、AMSR-E以及IMS的积雪数据各有优缺点,为了将叁者数据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将MODIS、AMSR-E以及IMS的积雪数据进行数据融合,生成一份新数据,并对MODIS、AMSR-E以及IMS的积雪数据以及新的融合数据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比较,再用四者数据与站点资料进行比对,验证四种数据的精度。得到如下结论:(1)在空间分布上,AMSR-E积雪日数的大值区比MODIS和IMS积雪日数的大值区面积更大,范围更广,同时在大值区的数值上的跨度也更大。融合数据的积雪日数空间分布与其它叁种数据大致相同,大值区的积雪日数与MODIS数据更为接近。(2)在时间序列上,四种数据的积雪格点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冬季和春季积雪格点数较多,夏季较少,九月积雪格点数略有回升。(3)使用农气站的积雪最大深度观测数据对四种积雪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其一致性分别为73.32%、57.79%、48.04%以及79.32%。融合后的数据与站点数据的一致率明显高于融合前的叁种数据,证明融合方法可行。以上工作验证了叁份数据积雪遥感数据的可靠性,并证明了融合方法有助于数据精度的提高,融合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4-01)
余琴[5](2004)在《C波段多极化SAR反演积雪湿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雪盖是地表气候与水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区域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传输角色、影响着当地和区域的气候系统和气象。积雪和高山冰川是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和赤道附近的高海拔地区河流和地表水的最大补充来源。季节雪盖的含水量和融化时间是积雪水文学家关心的两个问题。 积雪微波遥感能全天时、全天候监测积雪面积的动态变化、提供积雪参数反演研究的数据源,提供模拟和预报融雪径流相关的积雪参数和相应的时空变化信息。主动微波遥感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反演积雪湿度的主要方法,而利用物理、经验及半经验模型对湿度的反演成为国际水文专家关注的课题之一。 本文在分析积雪散射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积雪散射的正向模拟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模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后向散射系数与积雪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发展反演积雪湿度的算法模型。研究目的依据多极化SAR数据特征建立反演模型反演积雪湿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了积雪后向散射正向模拟数据库,研究分析了湿雪微波散射机制。 2、根据积雪散射机理,建立分解面、体散射的算法模型,以期分别利用面、体散射计算积雪湿度。 3、在致密介质辐射传输理论基础上,假设雪层内的散射体为椭球形,模拟计算了湿雪的体散射。 4、在模拟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各个积雪参数与积雪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分别用面散射、体散射估算积雪湿度的算法。 研究成果: 1、建立积雪散射正向模拟模型,为研究分析积雪的散射机制提供数据来源 2、发展了分解积雪面、体散射分量的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期刊2004-07-01)
廖德春,廖新浩[6](1999)在《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对地极移动的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极移动的主要分量是周期约1.2年、幅度约0.2角秒的自由Chandler摆动和幅度约0.1角秒的受迫周年摆动.极移激发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球上物质的质量迁移引起地球惯量张量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除大气和海洋之外,这些物质迁移速度一般较小,由此引起地球相对角动量的变化也较小,它们对地极移动的激发一般可忽略不计.极移周年变化主要受大气质量的季节性迁移的激发,陆地水储量变化对周年摆动的激发也很重要.在本文中我们使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四十年重新分析计划所得到的全球土壤湿度和冰雪水储量数据对地极移动的激发作了分析.(本文来源于《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期刊1999-10-01)
积雪湿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西站10m梯度探测系统气象和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塔中积雪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塔中积雪覆盖期间地表反照率0.18~0.97,日均值为0.60;有积雪覆盖的地表反照率日变化更偏向反"J"型,呈现出上午大于傍晚的形态,平均早晚较差为0.13;积雪使0~40cm深度土壤温度下降,积雪消融后土壤湿度增大使各层土壤温度趋于接近,并使0、10、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变幅呈减小趋势,减小幅度分别为41%、39%、39%;积雪地表反照率与地表温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反照率越高地表温度越低,二者相关系数为-0.71;积雪地表反照率与5cm深度土壤湿度负相关,高地表反照率对应低土壤湿度,低地表反照率对应高土壤湿度,二者相关系数为-0.7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积雪湿度论文参考文献
[1].薄爱.1980-2012年东北地区积雪对土壤湿度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廖小荷,何清,金莉莉,杨兴华,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积雪下垫面地表反照率及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8
[3].张佳洋.秋季土壤湿度和积雪异常对冬季AO及NAO变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7
[4].李昂.土壤湿度及积雪数据的比较分析与融合[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5].余琴.C波段多极化SAR反演积雪湿度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
[6].廖德春,廖新浩.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对地极移动的激发[C].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