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薄膜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膜,材料,吡咯,纺丝,硫化物,电荷,太阳能电池。
薄膜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丁艳红,王保营,康星雅,宋卫生,张岩[1](2019)在《包装工程专业《软包装薄膜材料》课程的创新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应用型本科的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分析软包装薄膜材料的相关知识,明确了《软包装薄膜材料》课程在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思路,阐述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市场行情引用到软包装薄膜教学的必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及科研意识。(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3期)
张小亮,王兆希[2](2019)在《硅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及材料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硅薄膜时影响成膜质量和速度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气体浓度、流速、温度、压力等,通过研究掺杂气体浓度比例和温度对硅薄膜的成膜质量和成膜速度的影响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掺杂气体比例的增加成膜速度降低;在其他参数确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膜速度提高,孔隙率先降低后增加,即硅薄膜质量先变好再变差。900℃沉积的硅薄膜相对光滑,有一定的致密度,硅薄膜质量较好。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实验参数为较低的掺杂气体,沉积温度设定在850℃~950℃成膜质量较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圣虹,张丽萍,李星,张鼎文,郭伟[3](2019)在《多层薄膜材料的LA-ICP-MS深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度分析是指分析固体样品组成或杂质元素由表面到体内随深度变化的情况,能够表征多层样品界面中元素的化学分布,实现对元素组成的二维空间的定性定量描述。由于单一均质材料的性能受限,工业生产和科技研发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层状材料以得到特殊的性能,如通过使用单一或多组分薄层显着改善材料的热、电和光学性质,以及材料的机械硬度、表面附着力、催化性能和耐腐蚀性等,由此研发生产出各种高级涂层(如硬涂层、光学涂层和耐腐涂层等)和高新材料(如纳米材料、复合物、光电材料和电子组件等)。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和耐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涂层组成(化学计量)、材料纯度、厚度、不同层间的界面和涂层元素的深度分布,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快速可靠、低检测限和高空间分辨率(可分析nm~μm范围)的表面和深度分析技术来表征这些高科技层状材料界面中元素的化学分布。本文介绍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深度分析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激光剥蚀系统(激光特征:激光波长、脉冲持续时间、激光束形状)、激光与样品相互作用(剥蚀参数:辐射通量、激光斑径、激光剥蚀频率、剥蚀池载气组成)、材料厚度和剥蚀池的几何形状及尺寸这四个方面对深度分辨率的影响,通过不同形状、体积和气流方向的快速洗出剥蚀池的对比研究,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激光剥蚀池,成功研制ms级的剥蚀池并成功用于硒化锑、铜硒锑不同类型的多层薄膜材料分析,可获得nm级的空间分辨,不同材料的实际测定纳米级厚度与设定值吻合。(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5)
金鑫铮,王勇[4](2019)在《基于聚氨酯静电纺丝薄膜/聚吡咯构筑类珊瑚结构仿生材料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能源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石化能源的大量使用往往伴随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寻求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以及长效可循环污染处理材料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在聚氨酯静电纺丝薄膜纤维表面均匀的生长聚吡咯纳米管阵列来构筑一种类珊瑚结构的仿生材料,这种独特的仿生结构可以被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处理。静电纺丝薄膜因具有较低的质量,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结构可控特性而(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5](2019)在《科学家研发新型智能显示结构色薄膜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武利民团队将直径为数微米至十几微米的聚合物胶体微球,组装到普通透明聚合物胶带的黏胶层上成单层微球阵列,首次研发了一种既具有逆反射又具有随角异色和随角不变色的智能响应结构色薄膜材料,并揭示了其智能响应结构色的形成机制。结构色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色(如颜料、染料等着色)而言,具有色彩反射率高、饱和度高、不易褪色、环保等特点,但现有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结构色材料均不具有智能响应特性。武利民团队发展出的大面积逆反射结构色薄(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11期)
刘玮[6](2019)在《可变带隙化合物薄膜材料Zn(O,S)在CIGS薄膜电池与硅基异质结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Zn(O,S)材料以其无毒、宽带隙、且资源丰富、同时带隙值可连续调节调(随着S/(S+O)比变化,带隙在2.8-3.6 eV可调)的优势,成为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中最有前景的无镉缓冲层材料。本文利用溅射法制备Zn(O,S)薄膜作为CIGS太阳电池的缓冲层,并结合通过wxAMPS仿真结果,研究了Zn(O,S)厚度等材料性能变化对于其器件性能的影响。最终减小界面缺陷,降低短波光损失,从而提升器件性能。此外,我们还尝试将Zn(O,S)薄膜作为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背场电子传输层,配合低功函数金属Mg,形成Zn(O,S)/Mg无掺杂复合电子传输层,并通过元素配比调节Zn(O,S)材料能带结构,实现与n-Si最优的能带匹配,率先实现了Si/Zn(O,S)硅基化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获得了16.1%的转化效率。同时,我们也结合器件仿真结果证实,SiNx/p+:c-Si/n-Si/Zn(O,S)/Mg结构太阳电池有超过24%的转化效率。以上研究表明,可调带隙的化合物Zn(O,S)薄膜不仅适合于无镉CIGS薄膜太阳电池,而且也可与晶硅形成化合物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这一结果为未来发展高质量异质结太阳电池提供了较高的的参考性。(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宋成,潘峰[7](2019)在《反铁磁薄膜材料与高密度信息存储》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存储器件朝超高密度、低功耗和高速度方向发展。反铁磁材料相比铁磁,由于其没有铁磁残余场、对磁场扰动不敏感和本征频率高等诸多优势,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和THz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反铁磁磁矩的有效操控和电学探测成为实现反铁磁存储技术信息写入与读出的关键。我们利用高性能铁电基片和具有自旋轨道力矩效应的反铁磁材料Mn_2Au构造铁电/反铁磁异质结,成功实现电场调控反铁磁自旋轨道力矩效应。在电场驱动下,来自铁电基片的铁弹应变驱动Mn_2Au反铁磁薄膜的单轴磁各向异性在面内翻转90°,使异质结的平面霍尔电阻呈现出不同的电阻状态,具有良好的循环性。借助于所获得的单轴磁各向异性,首次观察到非对称的自旋轨道力矩翻转现象[1]。基于自旋轨道力矩效应,在Pt/反铁磁双层膜中利用Pt层所产生的自旋流来驱动反铁磁NiO和Mn_2Au的磁矩翻转90°,在这两个体系中分别由自旋霍尔磁电阻效应和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来探测翻转信号[2,3]。发现反铁磁磁矩被翻转到电流方向,阐明了电流翻转反铁磁磁矩的抗阻尼力矩机制。这一机制还可以推广到亚铁磁绝缘体钇铁石榴石(YIG)的面内翻转,表明电流驱动亚铁磁绝缘体的磁矩在面内翻转时可以将YIG的磁矩简化为一对反平行的磁矩,而不能将其简单处理为单磁矩[4]。我们还利用自旋力矩-铁磁共振(ST-FMR)技术在Mn_2Au/NiFe双层膜中观察到一种新型的沿z方向的自旋极化及其引起的面内类场力矩效应[5]。在反铁磁薄膜中所实现的电学操控结果有望推动反铁磁超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郑子龙,张永哲,严辉[8](2019)在《有机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中的电荷转移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世界记录达到17%,根据理论预测,它的极限效率可达至少25%以上[1]。近年,其效率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有机材料中开路电压损耗过高,电荷迁移率低,导致活化层薄膜厚度和光吸收率都受到限制。理论上,电荷转移(Charge Trasnfer, CT)态协调着有机光伏电池中所有的关键物理过程,包括:光生激子拆分、自由载流子生成、以及辐射和非辐射复合过程。有机光伏电池中,CT的复合湮灭速率,用其能量分布来描述更加全面,它由动态无序(dynamic disorder)和静态无序(static disorder)两部分贡献组成。动态无序和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有关,导致CT态能量分布随时间变化,增大动态无序会导致开路电压损耗升高,降低光电转换效率;而静态无序反应了混合异质结的不定型本质,源于给体分子、受体分子原子坐标甚至震动模式的非对称结构,且不依赖时间而变化。在有机光伏电池混合异质中,动态、静态无序对激子拆分速率、电荷转移态非辐射复合湮灭、电荷输运等过程十分重要。我们利用新开发的密度泛函函数(依赖介电常数的-长程相关密度泛函)结合分子反应动力学[2-5],实现了快速、准确计算真实具体材料(P3HT/PCBM)中CT态的动态无序和静态无序,阐述了传统富勒烯型有机光伏电池混合异质结中,微观分子堆积形貌、分子结构对CT态能量无序分布的影响,以及它们与CT态复合湮灭过程相互联系的物理本质[6]。(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王新炜[9](2019)在《原子层沉积制备新型薄膜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是一种气相薄膜沉积技术,它利用饱和自限性的表面化学反应,使薄膜材料在原子层尺度上逐层可控生长。ALD技术的主要特色在于可对复杂多孔叁维结构实现均匀保形的薄膜包覆,因而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设计和制备中。但是,目前ALD技术所能实现的材料种类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铁钴镍硫化物方面,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初步。在本报告中,作者将主要汇报近年来课题组在ALD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研发新型ALD工艺制备铁钴镍硫化物、碳化物等薄膜材料,基于原位XPS技术的ALD薄膜生长原位机理研究,以及所制ALD薄膜在电催化、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1-8]。(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杨冠平,童浩,缪向水[10](2019)在《相变薄膜材料的面内热导率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存储器是目前唯一利用材料的焦耳热效应来进行数据擦写的存储技术,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将显着影响相变存储器的功耗、读写速度、临近单元的热串扰等。由于相变薄膜材料的厚度为微纳米级别,其热导率与体材料相比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即纵向热导率与面内热导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薄膜纵向热导率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薄膜面内热导率的研究较少且现有测试方法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相变薄膜材料面内热导率测试的研究对于优化相变存储器性能以及解决热串扰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3ω法的薄膜面内热导率测试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在待测薄膜表面沉积相隔一定距离的线宽较小的第一金属条以及线宽较大的第二金属条,第二金属条用以使用3ω法测量待测薄膜的纵向热导率,第一金属条用以配合第二金属条得到薄膜的横向热功率及单位温度梯度,从而根据定义求出待测薄膜的面内热导率。我们基于上述原理搭建了面内热导率测试系统,并测得厚度为1000nm的二氧化硅薄膜的纵向热导率和面内热导率分别为1.55247W/(m*K)和3.98404W/(m*K),使用不同的激励电流重复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系统稳定性良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该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厚度GeTe薄膜的纵向热导率及面内热导率。结果表明,GeTe薄膜的面内热导率远大于纵向热导率,且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其纵向热导率和面内热导率都逐渐增大,但是热导率的各向异性逐渐减小。最后我们基于半导体材料声子热传导的理论对该结果给出了理论分析。(本文来源于《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薄膜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化学沉积法制备硅薄膜时影响成膜质量和速度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气体浓度、流速、温度、压力等,通过研究掺杂气体浓度比例和温度对硅薄膜的成膜质量和成膜速度的影响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掺杂气体比例的增加成膜速度降低;在其他参数确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膜速度提高,孔隙率先降低后增加,即硅薄膜质量先变好再变差。900℃沉积的硅薄膜相对光滑,有一定的致密度,硅薄膜质量较好。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实验参数为较低的掺杂气体,沉积温度设定在850℃~950℃成膜质量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膜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丁艳红,王保营,康星雅,宋卫生,张岩.包装工程专业《软包装薄膜材料》课程的创新教学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9
[2].张小亮,王兆希.硅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及材料性能[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胡圣虹,张丽萍,李星,张鼎文,郭伟.多层薄膜材料的LA-ICP-MS深度分析[C].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4].金鑫铮,王勇.基于聚氨酯静电纺丝薄膜/聚吡咯构筑类珊瑚结构仿生材料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5]..科学家研发新型智能显示结构色薄膜材料[J].润滑与密封.2019
[6].刘玮.可变带隙化合物薄膜材料Zn(O,S)在CIGS薄膜电池与硅基异质结电池中的应用[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7].宋成,潘峰.反铁磁薄膜材料与高密度信息存储[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8].郑子龙,张永哲,严辉.有机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中的电荷转移态[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9].王新炜.原子层沉积制备新型薄膜材料[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10].杨冠平,童浩,缪向水.相变薄膜材料的面内热导率测试研究[C].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